中医健康网

中国的糖尿病率(中国糖尿病率各年龄统计人数)

文汇 0
文章目录:

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2亿!以“防”为先,糖尿病逆转与医学减重联盟成立

2025年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超2.23亿,患病率达13.67%,且呈现年轻化趋势。与此同时,肥胖、代谢综合征等危险因素持续攀升,给国民健康带来巨大挑战。

在为期三天的浦南医院第十届内分泌代谢病学术论坛暨2型糖尿病与肥胖逆转探索研究学术会议及学习班上,与会人员致力于以“防”为先,通过“筛查、预防、诊断、治疗、康复、保健”六位一体实现糖尿病及肥胖全生命周期管理,打造代谢性疾病管理新范式。

记者从会上获悉,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南京市中医院、四川省广安市人民医院、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上海市奉贤区青村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市浦东新区迎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市浦东新区潍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市浦东新区沪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全国10家医疗机构成立糖尿病逆转与医学减重联盟。

联盟将通过制定糖尿病逆转及减重章程、探讨糖尿病逆转规范操作流程等,在全国各地共同开展“糖尿病缓解”的综合管理和探索,推动糖尿病逆转领域的科研创新、临床实践及公众教育。

浦南医院内分泌科常务副主任、糖尿病逆转与医学减重联盟牵头单位负责人刘连勇表示,联盟成立后,首要任务是凝结盟内专家智慧,共同制定糖尿病逆转管理的院内、院外标准操作流程(SOP),并发表专家共识,明确逆转路径和治疗规范。

会上还发布了由“临床专家医师、营养师、运动康复师、心理咨询师、健康管理师、中医康复师、药师”组成的“七师共管”模式。该模式旨在帮助糖前期患者不进入糖尿病期,短病程的糖尿病患者实现减药或停药,长期病的糖尿病患者延缓并发症发生,并帮助部分肥胖合并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逆转代谢异常,重获健康。

“我们在往年‘六师共管’的基础上增加了‘药师’。许多糖尿病患者基础性疾病多,服药种类较多,临床药师对患者服药后的药物血液浓度、药物互作用、药物不良反应等开展日常监测和随访,从而指导病人更加合理规范精准用药。”刘连勇表示。

会上,邹大进名医工作室举行揭牌仪式。工作室将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将糖尿病及代谢性疾病方面的经验教授给更多浦南医院内分泌科医生及世博医联体内的全科医生。

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2亿!以“防”为先,糖尿病逆转与医学减重联盟成立

2025年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已超2.23亿,患病率达13.67%,且呈现年轻化趋势。与此同时,肥胖、代谢综合征等危险因素持续攀升,给国民健康带来巨大挑战。

在为期三天的浦南医院第十届内分泌代谢病学术论坛暨2型糖尿病与肥胖逆转探索研究学术会议及学习班上,与会人员致力于以“防”为先,通过“筛查、预防、诊断、治疗、康复、保健”六位一体实现糖尿病及肥胖全生命周期管理,打造代谢性疾病管理新范式。

记者从会上获悉,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南京市中医院、四川省广安市人民医院、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上海市奉贤区青村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市浦东新区迎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市浦东新区潍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市浦东新区沪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全国10家医疗机构成立糖尿病逆转与医学减重联盟。

联盟将通过制定糖尿病逆转及减重章程、探讨糖尿病逆转规范操作流程等,在全国各地共同开展“糖尿病缓解”的综合管理和探索,推动糖尿病逆转领域的科研创新、临床实践及公众教育。

浦南医院内分泌科常务副主任、糖尿病逆转与医学减重联盟牵头单位负责人刘连勇表示,联盟成立后,首要任务是凝结盟内专家智慧,共同制定糖尿病逆转管理的院内、院外标准操作流程(SOP),并发表专家共识,明确逆转路径和治疗规范。

会上还发布了由“临床专家医师、营养师、运动康复师、心理咨询师、健康管理师、中医康复师、药师”组成的“七师共管”模式。该模式旨在帮助糖前期患者不进入糖尿病期,短病程的糖尿病患者实现减药或停药,长期病的糖尿病患者延缓并发症发生,并帮助部分肥胖合并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逆转代谢异常,重获健康。

“我们在往年‘六师共管’的基础上增加了‘药师’。许多糖尿病患者基础性疾病多,服药种类较多,临床药师对患者服药后的药物血液浓度、药物互作用、药物不良反应等开展日常监测和随访,从而指导病人更加合理规范精准用药。”刘连勇表示。

会上,邹大进名医工作室举行揭牌仪式。工作室将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将糖尿病及代谢性疾病方面的经验教授给更多浦南医院内分泌科医生及世博医联体内的全科医生。

原标题:《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2亿!以“防”为先,糖尿病逆转与医学减重联盟成立》

栏目主编:樊丽萍 图片来源:院方供图

来源:作者:文汇报 李晨琰 通讯员 金宇雅

「中国糖尿病地图」出炉:最该“减糖”的地区在哪?

一个高血糖的人,全身器官就像“泡”在糖水里:血管、心脑、眼睛、免疫……都在一点点被侵蚀。

2025年6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发布了最新版糖尿病流行的“中国图谱”:

2023年全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已达2.33亿,占全球糖尿病人口的四分之一。

《生命时报》解读最新报告,带你读懂血糖异常的警报。

糖尿病患者数量激增至2.33亿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达2.33亿,相当于每6个人里就有1个患病者。

与2005年相比,糖尿病患者数量激增了163%。

性别分析显示,男性糖尿病流行率始终高于女性;吸烟、肥胖以及社会文化和生物学因素都是导致这一差异的重要原因。

在地域分布中,北京以28.45%的患病率位居榜首,天津和上海分别以 25.78%和22.04%位列第二和第三;浙江、福建、新疆也位居前列。

总体来说,华北地区糖尿病流行率最高,其次是东北地区和华东地区;华南、西南和西北地区的流行率相对较低。

研究人员指出,这种地区差异与经济发展水平、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北方地区传统饮食中碳水化合物含量较高,体力活动水平相对较低,经济发达地区快餐业快速发展等都是重要影响因素。

血糖高,皮肤就能看出来

应急总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王凯亮介绍,皮肤作为人体最大的器官,其健康状况往往能直观反映身体内部环境,尤其是血糖异常。

1.褶皱处皮肤颜色变黑

颈部、腋下、腹股沟等皮肤褶皱处颜色加深,表面变得粗糙,类似天鹅绒的触感。

这是胰岛素抵抗引起的黑棘皮病,是糖尿病前期或已确诊糖尿病患者中常见的皮肤表现。

2.出现皮赘

皮肤上出现的小肉球或息肉状增生物,多见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区域,通常是良性的。

王凯亮表示,高血糖患者由于代谢紊乱,很容易出现这类皮肤问题。

3.皮肤极度干燥、发痒

高血糖会破坏皮肤的保湿屏障,导致皮肤失去水分,变得干燥。干燥的皮肤容易引发瘙痒,秋冬季或气候干燥的环境中更为明显。

4.足部感觉减退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表现为足部皮肤感觉减退、血液循环障碍、溃疡形成和感染。

高血糖会损害足部神经和血管,使足部易受伤害且难以愈合。

5.无痛性水泡

这些水泡通常出现在手、足等部位,往往没有明显的疼痛感。这是高血糖引起的微血管病变和皮肤营养障碍所致。

6.手指/脚趾皮肤变硬变厚

长期高血糖会导致手指和脚趾末端的皮肤角质层异常增厚,形成茧状改变,可影响触觉敏感度。

7.皮肤感染

皮肤热、肿、痛;皮肤上有皮疹、发痒,有时还有小水疱、干燥鳞屑,或是产生看着像干酪一样的白色分泌物。

8.眼睑黄色斑块

睑黄瘤多见于高脂血症患者,但高血糖也是其重要诱因之一。这种斑块通常呈现出淡黄色或棕黄色,质地柔软,边界清晰。

9.胫骨前褐色斑

通常出现在小腿前侧的皮肤上。这些褐色斑点是由于局部微血管病变和色素沉着所致,可能单独出现或成群分布。

10.暴发性微红黄色小肿块

看起来就像丘疹一样,很快会变成淡黄色。一般出现在臀部、大腿、肘弯处或膝盖后部,软软的,会发痒。

11.黄色、红色或棕色斑块

一开始像丘疹,随着时间推移,会变成肿胀坚硬的皮肤斑块,医学上叫做“类脂质渐进性坏死”。

12.红色或肉色凸起肿块

皮肤出现肉色、红色、粉红色或蓝紫色的肿块和斑块,医学上叫“环状肉芽肿”。

王凯亮建议,当皮肤出现这些异常,切勿掉以轻心。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自己的糖尿病史和用药情况,以便医生进行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吃好每顿饭,让血糖别越界

控糖,不仅要降低血糖水平,还要注意保持血糖稳定。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蔡骏表示,控制总碳水摄入量、巧妙搭配膳食,有助更好地控制血糖。

控制碳水

每天膳食应包括谷薯类、蔬菜水果、禽鱼肉蛋奶,保证食物多样性。其中,全谷类食物为200~300克,杂豆类50~150克,薯类50~100克。

粗细搭配

少吃精制碳水食物,用1/3粗粮代替每餐的精米白面,添加豆类和高纤维蔬菜。适当多吃富含蛋白质的肉、鱼、蛋等食物,有助延缓血糖升高。

蒸煮为主

尽量少红烧、卤制、烧烤、煎炸、盐焗、糖拌、勾芡等,应以蒸煮为主,少吃炒饭、拌面等过度烹调的主食,否则不利于血糖的稳定。

巧用调味

白面包、米饭、面条中,尽量不要加入橄榄油、花生油、黄油等,可使用肉桂、醋、姜等有助降低血糖的调味品。

多嚼几下

一日三餐定时定量,每隔四五个小时吃一餐,每次进食不宜过快,吃到七八分饱为宜。每口饭至少嚼20下,老人最好咀嚼25次以上,更有助消化。

饮品适量

最好不要喝含糖或甜味剂的饮料,可用白开水或茶水代替。大量饮酒容易热量超标,还会使血糖升高,消耗体内的胰岛素,增加血糖控制的难度。

另外,所有人对血糖水平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身体健康者

坚持每年体检,测一次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

有危险因素者

年龄在35岁及以上、有糖尿病家族史、超重、腹型肥胖、高血压病史等危险因素者,建议尽早就医筛查空腹血糖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筛查结果正常者每3年复查1次,筛查结果为糖尿病前期者每年复查1次。▲

来源:生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