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高危人群(糖尿病高危人群包括哪些人)
研究表明:这7种人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快看看有没有你
►
本文2032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一句话点醒你:糖尿病不是老年病,而是“悄悄潜伏”的慢性杀手!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是“吃太多糖”引起的,其实这只是表面现象。真正的危险,是你以为自己很健康,但身体早已在悄悄报警。
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显示,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超过11%,每10人中就有1人是糖尿病患者,而被确诊的只是一部分。更可怕的是,“糖前期”人群——也就是血糖已经开始异常但还没达到糖尿病标准的人,数量高达5亿人。
这些人,正站在糖尿病的门口。如果你属于下面这7类人,一定要警惕,糖尿病可能正悄悄靠近你。
如果你爸妈、兄弟姐妹中有人得过糖尿病,那你患病的风险就比普通人高出很多。
糖尿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尤其是2型糖尿病,虽然发病机制复杂,但是已经明确,近亲中有人患病,后代患病的几率明显增加。
而且遗传不仅是基因的问题,它还影响了你的生活方式,比如饮食习惯、运动频率,这些也会影响发病风险。
所以:家里有人得糖尿病,你就不能大意,哪怕你现在很年轻。
体重超标,尤其是腹型肥胖,是2型糖尿病最重要的风险因素之一。
你可能听过“苹果型”身材——肚子大,腿却细,这种人正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因为脂肪堆积在腹部,会导致胰岛素抵抗,让血糖更难控制。
国家标准指出:男性腰围超过90cm,女性超过85cm,就要警惕。别以为“壮”是健康,这种“虚胖”才最伤身。
3.长期缺乏运动的人久坐不动,几乎不锻炼,是现代人常见的生活方式问题。但你知道吗?缺乏运动会直接影响胰岛素的工作效率。
当你不运动,肌肉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血糖就更容易升高。长此以往,胰岛素分泌就会“力不从心”,糖尿病也就开始找上门了。
哪怕每天只是快走30分钟,也比你整天坐着强太多。
4.高血压、高血脂或有心脑血管病史的人糖尿病并不是一个“单兵作战”的病,它常常和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一起出现。
如果你已经有高血压或高血脂,那就说明你的血管系统已经出现了代谢紊乱,这时候再发展成糖尿病,几率会大大增加。
更值得关注的是,糖尿病本身也会让心脑血管的病变加重,形成恶性循环。
你可能不知道,睡眠质量和血糖也有密切关系。
长期熬夜、睡眠不足,会影响身体的激素调节机制,让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发生紊乱。而压力大会导致皮质醇水平升高,也会让血糖升高。
现代人节奏快,喜欢“报复性熬夜”,结果就是血糖悄悄升高,胰腺悄悄“罢工”。
6.女性有妊娠糖尿病史或多囊卵巢综合征很多人以为,“妊娠糖尿病”只影响怀孕那一阵,其实不然。
研究发现,有妊娠糖尿病史的女性,日后发展成2型糖尿病的风险高达50%以上。这是因为她们本身就存在胰岛素抵抗的问题,怀孕只是让问题“提前暴露”。
而多囊卵巢综合征的女性,由于体内激素紊乱,也极易伴随胰岛素抵抗,成为糖尿病的潜在受害者。
7.血糖已经偏高但没被确诊的人(糖前期)这部分人最危险,因为他们自己往往完全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血糖没高到糖尿病的标准,但已经超过正常范围,被称为“糖调节受损”或“糖耐量异常”。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这些人每年转为糖尿病的风险高达5%-10%。
也就是说,糖前期并不是“没事”,而是“快出事了”。如果不控制饮食、不改变生活方式,糖尿病只是时间问题。
很多人误解糖尿病是“吃糖吃出来的”,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身体对糖的处理能力出了问题。
糖尿病的核心问题是胰岛素功能异常,有人是胰岛素分泌不足,有人是胰岛素有了但没效果(胰岛素抵抗)。而这个过程,往往是因为多年不良生活方式累积的结果。
所以,别再单纯指责糖,而是要从生活方式下手,防患于未然。
那我该怎么办?4个关键点给你方向已经是高危人群怎么办?这4个字,记住就够了:控、减、动、查。
控饮食:少油、少糖、少精米白面,增加蔬菜和全谷物摄入。
减体重:哪怕只减5%,也能显著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
动起来: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游泳、骑车。
查血糖:定期体检,特别是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别等症状出来才检查。
结尾提醒:糖尿病防不住,不是因为你不知道,而是你太“大意”糖尿病是一种“沉默的疾病”,早期几乎没有明显症状,但它一旦出现,并发症才是最可怕的,包括失明、肾衰、截肢、心梗、中风……
所以,别再等“有症状了再说”,现在就开始改变,才是真的负责任。
糖尿病不是老年人的“专属”,而是每个现代人都可能面对的健康挑战。
资料来源:
①.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成人糖尿病流行情况调查》.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0.
②.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中华医学会出版社, 2021.
③. 王丽萍. 糖尿病前期防控现状与对策研究[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2, 14(3): 190-194. DOI:10.3760/cma.j.cn115791-20211219-00708.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注意!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共同点,有这些症状可得小心!
有时候,咱们的身体会悄悄发出“提醒”,就像亮起的小警告灯,只是大多数人总觉得没啥,容易忽略。有些慢性病,比如糖尿病,真的不是说今天不舒服,明天一查才发现,而是早早地就在你身体里“潜伏”了。等到你注意到,可能已经陪伴你好几年了。其实,糖尿病根本不是哪天突然就找上门的,它都是慢慢积累出来的。和大家聊聊,到底哪些人容易被糖尿病“盯上”。
一、糖尿病高危人群的四大共同点那哪些人更容易被糖尿病“盯上”呢?打个比方,如果家里有人得过糖尿病,比如你的父母、兄弟姐妹有病史,那你就得格外小心了。别以为“遗传”离自己很远,这事其实很现实,很多人都躲不过。这就像遗传下来的“体质”,哪怕自己现在很健康,也不能大意。
体重超标或者肚子大
肥胖,尤其是肚子上的赘肉,是糖尿病最爱的“温床”。平时走两步就喘、上楼气喘吁吁、裤腰越来越紧,这些都值得警觉。
爱吃甜食、饮食不规律
喜欢吃糖、蛋糕、甜饮料,三餐不按时,经常大鱼大肉、油腻重口味的人,血糖波动大,胰岛功能容易出问题。
不爱运动,久坐不动
平时运动少,久坐办公,饭后基本没怎么活动过的人,糖尿病的风险会明显增加。
当然,年纪大了也是个重要的因素,尤其是四十岁以后,这些风险会进一步叠加。
有些人觉得自己没啥不舒服,就不会有糖尿病。但事实上,糖尿病早期很多人是没有“痛感”的,或者只是有点小毛病,容易被忽略。下面这些症状,如果经常出现,就要当心了:
总是口渴,喝水多
一天到晚口干舌燥,总想喝水,喝了水还觉得不解渴。这不是天气热、吃咸了的问题,反而可能是血糖高的表现。
小便次数明显增多
白天晚上老是往厕所跑,尤其是晚上频繁起夜,和以前比差别很大。喝水多,排尿也多,这两个常常一起出现。
容易饿,总想吃东西
饭量突然变大,吃了没多久又饿,这种异常的“食欲”也要警觉。
体重反而掉了
虽然吃得多,但人却越来越瘦,衣服腰带总得往紧了系。这种“莫名消瘦”,很可能是血糖出了问题。
疲劳无力,容易犯困
总感觉没劲、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明明休息得挺好还是累。这种慢性疲劳,有时候也是血糖过高的“副作用”。
皮肤瘙痒、感染反复
皮肤经常痒、反复长疖子、伤口愈合慢,经常出现口腔溃疡、牙龈出血,这些小病小痛也和血糖高有关。
有的人觉得,自己还年轻,怎么会得这种病?或者把上述症状都归结为“太累了”“上火了”。实际上,很多糖尿病患者被确诊时,血糖已经超标很久了。如果你属于上面说的高危人群,同时又有类似症状,建议早点做个血糖检测。查查自己的血糖值,心里有底,早发现、早处理,比事后“补救”要强得多。
除此之外,生活习惯真的很关键。下面这些建议,大家不妨对照看看:
饮食清淡为主,少吃甜食和油腻食物,少喝饮料。
控制体重,哪怕只是减掉肚子上的一圈肉,也会让风险大大降低。
规律运动,每天坚持快走、慢跑、骑车、跳绳,都比“葛优躺”要好。
睡眠充足,尽量别熬夜。
每年体检,尤其是血糖和血脂,最好列为“必查项目”。
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拖”,可怕的是“不当回事”。有了身体的这些小信号,早些行动起来,保命其实就是一件很简单的事!
糖友必看!高血压VS低血压,哪个危害更大?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血压就像人体的"水压",高了会爆管,低了供不上,但99%的糖尿病患者都搞错了重点。你以为高血压是糖友的头号杀手?错了!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数据显示,糖尿病合并低血压的死亡风险,竟然比单纯高血压高出40%。这个真相,连很多医生都没重视够。
糖尿病患者的血压管理,不是简单的"越低越好"。血压过低,心、脑、肾血供不足,反而加速并发症。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明确指出:糖友的血压控制目标是130/80mmHg,不是120/70mmHg。
低血压:糖友身边的"隐形杀手"糖尿病性低血压,比你想象中更要命。血糖控制不当时,血管弹性下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很多糖友出现体位性低血压。
站起来头晕、眼前发黑、心慌出汗,这不是"血糖低"那么简单。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压的概率是正常人的3倍,其中60岁以上老年糖友更是高危人群。
低血压直接影响重要器官供血。大脑缺血导致认知下降、记忆力减退;心脏供血不足引发心律失常;肾脏血流减少加速糖尿病肾病进展。糖友一旦出现收缩压低于90mmHg,必须立即就医。
更可怕的是,很多糖友误以为血压低就安全,擅自停用降压药或增加降糖药剂量。这种"双重打击"下,低血糖合并低血压,猝死风险飙升。
高血压:传统认知里的"老大难"当然,高血压依然是糖友的主要威胁。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2-4倍。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明确提到,约60-80%的糖尿病患者同时患有高血压。高血糖损伤血管内皮,血管硬化加速,血压自然升高。
高血压对糖友的伤害是全方位的。视网膜病变、肾脏损害、心肌梗死、脑卒中,每一个都是致命威胁。更要命的是,高血压会加重胰岛素抵抗,形成恶性循环。
但高血压至少"明枪明剑",症状相对明显,大部分患者会主动监测和治疗。而低血压往往被忽视,等发现时已经造成不可逆损伤。
血压波动:比单纯高低更危险的"杀手"血压忽高忽低,比持续偏高或偏低更要命。很多糖友血压就像"过山车",早上高、晚上低,吃药前高、吃药后低。
这种血压波动对血管的冲击巨大。血管壁反复承受压力变化,内皮损伤加重,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加速。国内多项研究证实,血压变异性大的糖友,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血压平稳者高60%以上。
糖友理想的血压状态:平稳控制在130/80mmHg左右,24小时波动幅度不超过20mmHg。这需要规律服药、定时监测、生活方式干预三管齐下。
血压波动还与血糖控制密切相关。血糖急剧升降时,血管收缩功能紊乱,血压跟着"发疯"。所以糖友的血压管理,必须与血糖管理同步进行。
科学管理:糖友血压的"黄金法则"糖友血压管理的核心原则:稳定第一,达标第二。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推荐的糖友血压控制策略很明确:首选ACEI或ARB类降压药,这类药物不仅降压,还能保护肾脏和心血管。如果单药控制不佳,联合使用利尿剂或钙离子拮抗剂。
血压监测频率也有讲究。新诊断的糖友,每天早晚各测一次,连续一周;病情稳定后,每周测2-3次即可。出现头晕、胸闷、视物模糊等症状时,立即测血压。
生活方式干预同样重要。限盐(每日6克以下)、控制体重、适量运动、戒烟限酒,这些看似老生常谈的建议,对糖友血压控制效果显著。特别是减重,体重每下降1公斤,血压可降低1-2mmHg。
最关键的是定期复查。糖友至少每3个月检查一次血压,评估药物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血压、血糖、血脂三者相互影响,必须综合管理。
高血压和低血压对糖友都是威胁,但低血压的隐蔽性更强,危害被严重低估。糖友的血压管理目标是稳定达标,不是越低越好。规律监测、科学用药、生活方式干预,三者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①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4): 315-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