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肾病肾小球滤过率(糖尿病肾病肾小球滤过率升高是几期)

肾友之窗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肾病与生化检验指标

糖尿病肾病(DN)是临床上糖尿病患者疾病进展中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糖尿病肾病是一个逐渐发展的病理生理变化过程。在临床上,糖尿病肾病的起病较为隐匿,在疾病早期,患者由于缺乏明显的症状和体征而不能得到及时诊断。当患者出现了比较明显的症状和体征时,糖尿病肾病已经发展成为不可逆转的严重并发症,即使采取治疗措施也只能起到一定的延缓病情和改善症状的作用,并不能阻止疾病进一步发展成肾功能衰竭。糖尿病患者可因发展为肾衰竭最终导致死亡,这也是糖尿病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糖尿病患者的微血管病变是临床上引起患者肾功损伤的主要病理机制。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据研究报道,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的比值(UACR)、胱抑素C(CysC)、C-反应蛋白(CRP)、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尿微量白蛋白(MAU)等指标在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中价值较高,通过UACR、CysC、CRP、HbA1c、MAU等指标,可动态观察患者肾脏的微血管病变,从而早期诊断,帮助医生为患者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C-反应蛋白(CRP )是一种非糖基化的聚合类蛋白,对机体的炎症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当出现炎症感染时,脂肪细胞分泌的炎性因子刺激血管内皮因子分泌,肾小球系膜细胞数量增加,增强了肾小球内皮细胞的通透性,促进蛋白质的生成,从而蛋白水解酶和超氧化物增多,进而使肾脏受到损伤,最终CRP增多,因此,CRP可作为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指标。

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能够反映机体近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是由血红蛋白和血糖所合成的综合性蛋白,而HbA1c 受到血红蛋白的影响较小。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胱抑素C(CysC)是反应肾小球滤过率的内源性指标。CysC在通过肾小球时不会受到阻碍,近曲小管中的上皮细胞能够重吸收并降解 CysC,CysC 水平与糖尿病肾病的病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可明显的反映肾小球的轻微损伤,进而反映肾小球滤过率的变化,从而辅助糖尿病肾病的诊断。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尿微量白蛋白(MAU)能够提示患者尿液中的白蛋白水平,当患者的肾脏功能完好时尿液中不会检测到白蛋白,当早期肾脏功能发生障碍时,尿液中就会漏进微量的白蛋白,随着病情的发展并且未得到及时的控制时,尿液中就会出现大量的白蛋白,表明肾脏的损害程度较大,因此,MAU 可用来判断早期肾脏是否遭受损伤。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尿微量白蛋白与尿肌酐的比值(UACR)作为诊断肾脏疾病的“黄金标准”,对于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诊断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2 型糖尿病引发的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多数会出现微量白蛋白尿,白蛋白能够维持机体的胶体正常渗透压,指示肾小球滤过功能。若尿微量白蛋白/肌酐偏大,即尿肌酐浓度下降,尿微量白蛋白升高,则表明肾小球滤过功能受到严重的损害。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据文献报道,与正常人相比较,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清UACR、CysC、CRP、HbA1c、MAU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人。这更加意味着通过这几项生化血清学指标的检验能够有效判断糖尿病肾病的存在。

综上所述,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早期生化检验能够有效地帮助疾病诊断,并且能够对病程进行辨别,临床效果明显,可在临床诊断中加以应用推广,以便能够及早地诊断糖尿病肾病病情,及时实施治疗措施,降低病情的恶化风险,促进患者康复。个人健康是美德,传播健康是功德~

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不妨点赞、转发、收藏一下哦~

想要获得更多糖尿病及糖尿病肾病知识可在评论区或私信中进行咨询~

资料来源:转自文糖医

糖尿病前期人群肾小球高滤过风险增加了26%!中国疾控中心研究

肾小球高滤过被认为是糖尿病患者早期肾脏损伤标志。糖尿病肾病早期阶段会出现肾小球高滤过期,随后出现白蛋白尿,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糖尿病前期人群肾小球高滤过、滤过率下降情况如何?

中国疾控中心王丽敏、侯悦等进行的研究表明,我国居民糖尿病前期人群存在肾小球高滤过的风险,糖尿病前期与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无关。

研究者指出,通过识别糖尿病前期人群中肾小球高滤过个体来识别糖尿病肾病风险增加的高危人群,在早期和可逆阶段控制高血糖,采取措施预防肾小球高滤过,对防止进展为糖尿病以及阻止肾脏损伤具有重要意义。

该研究入选了符合条件的18~74岁研究对象129 735名,其中糖尿病前期45 336名。

研究显示,校正混杂因素后,与正常血糖人群相比,糖尿病前期人群肾小球高滤过风险增加了26%。

进一步分析发现,年龄、性别以及身体活动与糖尿病前期存在交互作用。

18~59岁糖尿病前期人群肾小球高滤过风险较正常血糖人群增加28%,60~74岁糖尿病前期人群肾小球高滤过风险较正常血糖人群增加了15%;

男性、女性糖尿病前期人群,分别较正常血糖人群肾小球高滤过风险高14%与38%;

身体活动不足与身体活动充足糖尿病前期人群,分别较正常血糖人群肾小球高滤过风险高29%与16%。

高血压、血脂异常与糖尿病前期不存在交互作用(均交互P>0.05)。

限制性立方样条结果显示,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与肾小球高滤过风险均呈U形关联;服糖后2 h血糖肾小球高滤过风险呈近似J形关联。

注:调整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居住地、吸烟、饮酒、身体活动不足、BMI、高血压、血脂异常

图2中国居民糖尿病前期肾小球高滤过风险对空腹血糖、服糖后2 h血糖(OGTT-2h)和糖化血红蛋白的限制性立方样条图

研究者解释,18~59岁糖尿病前期人群较正常血糖人群肾小球高滤过风险高于 60~74 岁糖尿病前期人群,可能与60~74岁老年人衰退的肾功能有关。

流行病学数据表明,糖尿病人群中男性患糖尿病肾病风险更高,而当考虑到糖尿病肾病特异性表型时,男性发生白蛋白尿表型的风险更高,女性发生eGFR损害和发生终末期肾衰的风险更高。

肾小球高滤过本身就是肾功能发生实质性损害即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前的代偿状态,因此女性发生肾小球高滤过的风险更大。而雌激素可通过改善肌酐清除率、减轻肾小球硬化、肾间质纤维化和减少蛋白尿对肾脏起保护作用。

研究同样发现身体活动与血糖存在交互作用,身体活动不足人群糖尿病前期肾小球高滤过风险高于身体活动充足人群。

身体活动不足本身可导致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产生胰岛素抵抗和血糖升高。

来源:侯悦, 张梅, 张笑, 等. 中国居民糖尿病前期与肾小球高滤过状况的关联研究[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5, 46(1): 18-25.

载: 请标明“中国循环杂志”

关于非法网站冒用我刊名义进行征稿的特别提醒

近期我们发现一些网站冒用“中国循环杂志”名义征稿,并承诺“职称论文权威快速发表”。

我刊郑重提醒各位作者,向《中国循环杂志》投稿,一定要登录中国循环杂志官方网站:

http://www.chinacirculation.org

进入“作者投稿”,在“作者投稿管理平台”中投稿。

本刊联系电话:010-68331974

http://chinacirculation.org/WX/home/zxdy

肾脏好不好,要看3个指标!医生:肾小球滤过率,比肌酐更重要

在不少体检报告上,肌酐这个词经常出现,许多中老年人看到它升高便焦虑不安。真正反映肾功能“底层逻辑”的,并不是肌酐本身,而是一个更早期、更敏感的指标:肾小球滤过率

不少医生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患者的肌酐还在“正常范围”,却已经出现了尿蛋白水肿等肾功能减退的表现。这正是因为肌酐往往等到肾功能损失了将近一半,才会明显升高,而这时病情已不算轻。

相比之下,肾小球滤过率的变化更早、更精准,是判断肾脏健康的关键指标。

在这个重视慢病管理的时代,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患病率持续上升的背景下,关注肾功能已成当务之急。

南方某市65岁的刘阿姨就是一位典型案例。她患有高血压多年,一直觉得自己“控制得不错”。直到一次体检,肾小球滤过率仅剩下48ml/min,医生当场提醒她:已经属于中度肾功能减退。而她的肌酐,仍在正常范围以内。

这也说明,仅盯着肌酐数值,可能会错过及早干预的机会。要真正了解肾脏的健康状况,至少需要看三个关键指标:肾小球滤过率、尿蛋白和肌酐。其中,肾小球滤过率是最值得关注的“风向标”。

肾小球滤过率(GFR),通俗地说,就是肾脏每分钟能“过滤”多少毫升血液。它像是一台“净水器”的工作效率,数值越高,说明肾脏的清除能力越强。健康成年人大约在90~120ml/min之间。

如果这个指标降到60以下,往往意味着肾功能已经出现明显问题。

许多医院现在的体检报告中,会根据性别、年龄、体重等因素自动计算出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这种估算方式虽然不如核医学检查那么精确,但已足够用于日常筛查和早期预警。

相较之下,肌酐虽然也是反映肾功能的指标,但它受到肌肉含量影响较大。体型瘦小、运动量少的老人,即使肾功能下降,肌酐可能依然“正常”。而对于肌肉发达的人,肌酐可能偏高,却不代表肾功能异常。

医生们普遍认为:肾小球滤过率比肌酐更重要,尤其适合用来追踪慢性肾病的进展。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指标,是尿蛋白。正常人的尿液中几乎不含蛋白,一旦出现蛋白尿,说明肾小球的“滤网”已经出现破损,就像过滤器的网眼变大,漏掉了原本应保留的营养物质。

许多慢性肾病患者,最早就是通过尿常规发现了微量蛋白尿。虽然初期不一定有症状,但这时干预,往往能延缓肾功能恶化的速度。尿蛋白的持续存在,是肾脏正在受损的“信号灯”,不容忽视。

目前,临床上更常用的是“尿蛋白/肌酐比值”,能够更稳定反映真实情况。尤其在早晨第一次尿液中进行检测,结果更具参考价值。

许多中老年人在没有明显不适的情况下,肾功能其实已经在悄悄下降。高血压、糖尿病、痛风、长期使用止痛药等,都是慢性肾损伤的常见元凶。

就像一座城市的下水道系统,肾脏一旦负担过重或长期受损,很难完全恢复。越早发现问题,越重要。

肾功能的下降往往是“悄无声息”的。许多患者在刚被确诊慢性肾病时,都会感到困惑:没有腰痛、没有尿频,怎么就得了肾病?这正是肾脏疾病的隐蔽性所在。

当肾功能出现问题时,可能早期只有轻微的乏力、水肿,很多人误以为是年纪大了、睡不好,忽略了早期信号。而这正是肾小球滤过率能早期“预警”的价值所在。

在饮食方面,保护肾脏的关键之一,是控制蛋白质摄入。长期高蛋白饮食会加重肾脏负担,尤其对已有肾病的人来说更是“雪上加霜”。而对于肾功能正常的中老年人,也应避免盲目补蛋白、吃太多高蛋白保健品。

控制血压和血糖同样重要。高血压未控,会让肾小球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导致“滤网”损坏;糖尿病则会让血管壁变厚,使得肾脏供血不足、结构受损。

生活中还应避免长期服用解热镇痛药,比如布洛芬、双氯芬酸等。这类药物虽方便,但长期使用会损伤肾小管,增加慢性肾病的风险。

保持良好的水分摄入也很关键。尤其是夏季出汗多、气温高,若水喝得太少,可能导致血液浓缩,加重肾脏负担。但也不建议强迫大量饮水,适量饮水、保持尿液清亮即可。

在临床工作中,有一类人群最容易忽略肾功能问题:没有症状的老年人。他们往往体检时才发现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却早已错过最佳干预时机。医生建议:60岁以上人群,每年至少检测一次肾小球滤过率和尿蛋白。

在这三项指标中,肾小球滤过率是“预警器”,尿蛋白是“损伤标志”,肌酐则像“落后指标”。三者结合,才能真正看清肾脏健康状况。

对于已经存在肾病的人群,监测这三项指标,更是日常管理的重要部分。科学控制进展、避免进入透析阶段,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干预。

肾脏是沉默的器官,不吭声时,可能已经埋下隐患。了解它的“语言”,读懂体检报告中的那一串数字,是每位中老年人守护健康的基本功。

科学的指标判断,是避免走弯路的第一步。肾小球滤过率,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更是肾脏健康的晴雨表。

未来的健康,不只是靠药物支撑,更在于主动管理。关注肾功能,就是关注自己的后半生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建华,段丽.肾小球滤过率与慢性肾病早期筛查的临床意义[J].临床肾脏病杂志,2023,23(04):251-254.

[2]张红梅,杨静.尿蛋白与慢性肾脏病进展的关系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22,60(26):38-41.

[3]王忠诚,刘雪.肾功能检测指标的临床价值比较研究[J].中国实验诊断学,2024,28(01):74-77.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