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动脉硬化 糖尿病(糖尿病动脉硬化可逆吗)

仁心科普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人有4坎,熬过就长寿”:4坎指的哪四年?50岁后请重视!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糖尿病不是绝症,但它是一场持久战。有个说法在糖友圈里流传得很广:“糖尿病人有四道坎,熬过去就能长寿。”

这话听上去像是江湖传言,但细究起来,还真藏着一点科学道理。糖尿病,是一种和时间赛跑的病。尤其年过五十,更要留心那几道“坎”,每个都可能是转折点。

这四道坎,指的不是哪四种并发症,也不是哪四种治疗方式,而是四个关键时间节点。它们背后,是糖尿病自然病程中最容易“翻车”的阶段。

第一坎:确诊后的头两年,“糖”刚来,别慌了阵脚

初确诊糖尿病时,很多人心里一阵慌:是不是以后不能吃糖了?是不是得天天打胰岛素?是不是命不久矣?其实,这个阶段,是“糖尿病人生”的起点,但也是最容易“掉坑”的时候。

大部分人一开始血糖控制不错,甚至吃点药、调整饮食后,血糖就稳了。这时候最危险的心态是:“我好了,不严重。”于是开始偷吃,停药,放松警惕。

医学研究表明,确诊早期是干预效果最好的黄金窗口。

这两年要是控制得好,不仅可以延缓病情进展,还能降低未来出现并发症的概率。可如果这时候“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糖尿病就很快进入“失控”模式。

所以,第一道坎不是病变本身,而是认知和态度的考验。能不能接受自己和“糖”共处的事实,并从此建立起规律的生活方式,是每个糖友绕不过去的考验

第二坎:发病后的第八年,身体开始“记旧账”

糖尿病不是“今天高血糖,明天就出并发症”这么简单。它像个记账员,悄悄把你过去几年血糖控制的好坏,一笔一笔记清楚。而第八年左右,往往就是身体“开始讨账”的时候。

国家糖尿病防治指南中提到:糖尿病患者在发病5-10年内,如果血糖控制不佳,很容易出现微血管并发症,例如视网膜病变、肾病早期、神经病变等。

这时候,很多人突然发现眼睛模糊了、尿蛋白升高、脚发麻。其实并不是突然,而是“潜伏”多年后,病情开始显形。这正是糖尿病的“沉默杀手”特性。

别以为自己没症状就代表没事,特别是八年左右这个节点,是*“无声并发症”*的高发期。该做的眼底检查、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周围神经筛查,一个都不能跳过

第三坎:发病15年后,糖“动手”开始“拆房子”

糖尿病到了15年左右,有些人已经进入了“并发症集中爆发期”。

这个时期血管、神经、肾脏、心脏都可能开始出问题。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在这个阶段,出现了冠心病、脑梗、下肢动脉硬化,甚至糖尿病足。

此时糖尿病已经不再是一个“只看血糖”的问题,而是变成了一个全身系统性疾病。血糖高只是表面,背后是身体多个器官已经被慢性高糖环境“腐蚀”多年。

这一阶段的关键,是综合管理。光靠降糖药已经不够了,还要控制血压、血脂、体重,同时定期评估肾功能、心血管风险等。“单打独斗”不行了,要靠“团队作战”。

如果能在这个阶段依然维持良好的控制,延缓器官衰竭的速度,那就等于在糖尿病的“攻坚战”里守住了阵地。

第四坎:发病20年以后,“糖”不再藏着掖着

到了糖尿病20年以上,大多数患者年龄也都六七十岁了。这个阶段,糖尿病的“隐身术”彻底失效,身体的各种问题全面显现。

很多人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肾功能衰竭、失明、截肢、心衰或中风。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并发症流行病学研究》(2013年)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20年以上的糖龄,并发症发生率可达70%以上

这个阶段的糖尿病管理,已经不是“调控血糖”那么简单,而是要围绕“延缓器官衰竭”和“提高生活质量”来展开。

医生一般会建议患者更频繁地做体检,调整药物组合,防止低血糖,并加强营养支持、康复锻炼。这个时候,“活得久”不如“活得好”,是健康管理的重点。

糖尿病不是“绝路”,是“慢路”

糖尿病的危险,不在于它来得快,而在于它走得慢。慢得让人误以为它“没事”,结果一不留神,就被并发症“反噬”。

谁说得了糖尿病就不能长寿?很多糖友活到了八九十岁,关键在于有没有认认真真地“熬过那四道坎”。

生活方式是最好的“药”:管住嘴、迈开腿、睡好觉、别生气,比吃什么保健品都靠谱。和糖尿病相处,像在和一个老朋友打交道:你对它有规矩,它就不乱来。

“糖”要管,心要松,别吓自己

不少人一听糖尿病,就吓坏了,觉得是“死刑”。其实,恐惧和焦虑反而是病情控制最大的敌人。长期处于压力之下,不仅影响血糖,还容易打乱生活节奏,形成恶性循环。

糖尿病的管理,是个长期工程,要像“养盆景”一样精细,但也不用像“守炸弹”一样紧张。规律、稳定、持续,是糖尿病管理的关键词。

50岁后的人生,不是“下坡路”,而是“施工期”

人一旦过了五十,就开始进入人生的“维护阶段”。身体像老旧小区,电路、水管、墙皮都要定期检修。糖尿病就是其中最常见的一项“隐患工程”。

别把糖尿病当“病入膏肓”,它更像是一个“生活提示器”。提醒你,该吃得清淡一点了,该走路多一点了,该放下手机早点睡了。

只要你认真对待,规律治疗,定期体检,糖尿病就是个“可以管理的慢性病”。而不是一场无法逆转的“人生灾难”。

熬过四道坎,糖友照样能长寿

“糖尿病人有四坎”,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无数临床数据、患者经历总结出的规律。熬过去了,身体的“账本”也许还不完美,但至少不会垮塌。

糖尿病不是你人生的终点,而是一个需要调头的路标。掉头不晚,慢一点走,也能走得更远。

别怕“糖”,怕的是不把它当回事。四道坎,考的不光是身体,更是你的耐心、智慧和坚持。

资料来源:

①.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4): 315-409. DOI:10.3760/cma.j.cn115791-20200920-00668.

糖尿病患者更易出现动脉斑块,身体会发出7个信号,要引起重视!

有人明明血糖控制得还不错,却总觉得身体“卡卡的”,不是腿麻就是胸闷,一查竟然动脉里已经长了斑块。

原以为糖尿病只是血糖高,没想到还会盯上血管。

身体其实早就发出了信号,只是很多人没放在心上。

很多人对糖尿病的印象,还是停留在“吃甜的太多”或者“血糖不稳”,但是真相远比看上去复杂。糖尿病不只是血糖的事,更是一场悄无声息的“血管风暴”。

尤其是动脉斑块的出现,它不像疼痛那么明显,却能悄悄在血管里“筑墙”,一旦堵住要害部位,后果不堪设想。

不少人直到出现严重并发症,才知道自己的血管已经出了问题。身体早在之前就亮起了黄灯,只是太多信号被忽视了。糖尿病和动脉问题,是一对“难兄难弟”,一个让血糖不稳,一个让血管堵塞。

它们一旦联手,身体的“高速公路”就容易被封锁。

早上刚起床,一只脚踩地时突然有点麻,走几步才缓过来。平时觉得不过是坐久了,可当这样的感觉反复出现,尤其是一侧比较明显,就该警惕了。血液循环不好,可能是动脉斑块已经开始“作妖”。

动脉斑块不是一夜之间长成的,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糖尿病患者因为血液中糖分较高,血管内壁更容易受损,脂质和杂质也更容易沉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斑块。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一个被无数病例验证过的现实。尤其是在控制不好血糖的人群中,动脉斑块的形成速度会更快,位置也更危险。不只是腿部动脉,连心脏、脑部的血管都有可能被堵住。

动脉斑块并非都在“沉默”,它们其实会通过身体发出一些“小提示”。只是这些提示太容易被当作“小毛病”忽略掉,等到真正出事时,已是“墙倒众人推”。

哪些信号可能是血管在“喊救命”呢?尤其是糖尿病人,更要留意以下这7种表现:

1.手脚麻木或冰凉。

很多人以为手脚发麻是血糖波动的表现,其实当血管内斑块增多,血液流通受阻时,四肢供血就会变差。尤其是晚上睡觉时,脚趾特别容易发凉,盖再厚的被子也不顶用。这种情况如果频繁出现,真的不能只是当作“年纪大了”。

2.走路没走几步腿就酸。

不是没锻炼,而是腿部动脉可能已经被“卡住”了。动脉斑块会让供血变差,走几步就感觉腿沉、酸、乏,甚至要停下来歇一会,缓过劲才能继续走。

这种情况在医学上叫间歇性跛行,但在生活中,很多人把它当成“关节老化”错过了最佳干预时机。

3.胸口时不时闷一下。

有些人觉得只是天气热、没休息好,偶尔胸闷一下不算事儿。但如果胸闷的时间越来越频繁,或者活动后出现,安静时缓解,那就要想想心脏的血管是否也被斑块“招呼”过了。心脏是最怕堵的地方,一旦“供血不稳”,后果不言而喻。

4.眼睛突然模糊,看东西像隔着一层雾。

血管问题也会出现在眼底,尤其是糖尿病人,眼底的微血管最容易出问题。如果某天突然觉得视线模糊,甚至看东西有黑影飘动,别急着找眼镜店配镜,先查查眼底,别让动脉斑块“偷袭”了视神经。

5.早上起床头晕,或突然站起来一阵眩晕。

这类症状很多人归结为“低血糖”或者“没休息好”,但其实也可能是脑部的血管被斑块堵住了一部分,血液供应不畅。尤其是有高血压、高血脂等问题的糖尿病人,更要留意这种“突发的晕”。

6.耳鸣、听力下降。

耳朵的血管虽然小,但也是全身循环的一部分。当斑块累积到一定程度,内耳供血不足时,就可能出现耳鸣或听力减退。有人觉得是年纪大了听力自然退化,其实血管问题才是“幕后黑手”。

7.情绪容易波动,记忆力下降。

大脑是最耗氧的器官,血液一旦供不上,最先“掉链子”的就是情绪和记忆。有些人变得容易烦躁、健忘,甚至刚做过的事转头就忘,也可能是血管在“报警”。尤其是糖尿病患者,这种症状不能只归结为“老了”,而要从血管健康去看问题。

这7个信号,不是每个人都会全中,但只要占了两三项,就要引起足够重视。

在生活中,不少人习惯熬夜、爱吃油炸食品、缺乏运动,哪怕血糖控制得还行,血管也可能在悄悄“积灰”。而糖尿病加速这一过程,让原本可以维持10年的血管寿命,缩短到5年甚至更少。

有位六十多岁的社区大叔,长期糖尿病史,平时看着人挺精神,自己也觉得“没啥毛病”。直到有天早上遛弯回来,突然觉得后脚跟麻得厉害,坐下歇了一会才缓过来。

他还以为是鞋子不合脚,结果一查,血管已经有明显斑块,甚至有局部狭窄。就是这种“小麻小酸”,很多人不当回事,结果错失了预警期。

所以说,糖尿病患者要守护的不只是血糖,更是血管的“畅通”。

如果把身体比作一座城市,血管就是运输营养的公路。糖尿病患者的“道路”更容易被堵,斑块就像施工队,一旦扩建到关键路段,整座城市都会瘫痪。

那天起,大叔开始早睡早起、规律吃饭、每天快走30分钟,还戒掉了多年的炸鸡和重口味。三个月后,复查时医生说他的血管弹性有改善,自己也觉得腿脚轻松了不少。

并不是说一旦有斑块就无解,而是要尽早发现、尽早调整。饮食清淡、规律作息、多喝水少饮酒、适当运动、控制情绪,这些看似简单的习惯,其实就是给血管“铺路”,让它们不再堵车。

动脉斑块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但也不是束手无策的。关键是别等问题成山才开始重视。

血糖高,血管也跟着“受累”,这就是糖尿病带给身体最隐蔽的挑战。只有那些愿意听身体说话的人,才能在关键时刻扭转局面。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钟雪梅,陈敏,凌雅韵,等.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肌少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25,36(06):732-736.

[2]李晶晶,王旭阳.糖尿病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研究进展[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24,23(02):120-125.

[3]赵明哲,刘志强.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早期识别及其防控策略[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25,17(03):178-182.

糖友遇上高血压,专家教您科学管理

2025年6月,我国糖尿病和高血压领域的专家联合发布了《成人2型糖尿病的高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为同时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的患者提供了科学的防治建议。这两类疾病常常“结伴而行”,若不加以控制,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疾病、肾病等严重后果。那么,糖友该如何管理高血压呢?

一、为什么糖友要特别关注血压?

糖尿病和高血压就像一对“坏兄弟”,互相加重危害。约一半的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压,长期高血糖会损伤血管,而高血压又会加速血管硬化,增加心梗、脑卒中和肾病的风险。因此,糖友不仅要控糖,还要严格管理血压。

二、血压控制目标是多少?

根据《共识》,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压应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但需根据个人情况调整)。如果年纪较大或合并其他疾病,医生可能会制定更宽松的目标,避免降压过度。

三、生活方式调整是关键

- 饮食:低盐、低糖、高纤维:每日盐摄入不超过5克(约一啤酒瓶盖),少吃咸菜、酱油、加工食品。多吃蔬菜、全谷物、优质蛋白(如鱼、豆类),减少油腻和高糖食物。

- 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活动: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都很适合,每周至少5天,每次30分钟。避免久坐,每隔1小时起来活动一下。

- 减重:减轻5%-10%的体重就有显著益处:超重或肥胖的糖友,通过饮食和运动减轻体重,能明显改善血压和血糖。

- 限酒戒烟:酒精会升高血压,男性每日饮酒不超过25克(约1两白酒),女性减半。吸烟会损伤血管,务必尽早戒烟。

四、降压药怎么选?

如果生活方式调整后血压仍不达标,医生可能会开具降压药。常用药物包括:

- 普利类(ACEI)或沙坦类(ARB):优先推荐,既能降压又能保护肾脏。

- 地平类(CCB):适合老年患者或合并动脉硬化的糖友。

- 利尿剂:可能用于部分患者,但需注意血糖和血钾的影响。

注意:用药需严格遵医嘱,不可自行调整或停药!

五、定期监测很重要

- 在家自测血压:每天早晚各测一次,记录数据供医生参考。

- 定期复查:每3 - 6个月检查血糖、血压、血脂和肾功能,早发现并发症。

六、特殊情况需个体化管理

- 老年人:降压目标可能放宽至<140/90 mmHg,避免血压过低导致头晕或跌倒。

- 合并肾病或心脏病:需更严格的血压控制,药物选择也需调整。

总结

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管理需要“双管齐下”:健康生活方式是基础,合理用药是保障,定期监测不可少。通过科学管理,糖友完全可以降低并发症风险,享受健康生活!

(本文基于2025年《成人2型糖尿病的高血压管理中国专家共识》编写,具体治疗方案请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