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锌 糖尿病(锌糖尿病的人可以吃吗)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人适当多吃含锌食物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锌缺乏是糖尿病患者的普遍现象。当糖尿病人出现味觉改变、食欲减退、出虚汗、夜间盗汗、伤口不易愈合和顽固性湿疹等,就要考虑锌缺乏。锌缺乏可加速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而补锌可改善血糖、血脂和胰岛素抵抗,减轻糖尿病肾损伤。

为预防锌缺乏,糖尿病人平时可稍微适当多吃点含锌食物。此类食物有肉类、鱼、牡蛎、扇贝、蛋黄、脱脂奶粉、小麦胚芽、芝麻、核桃、豆类、花生、大米、小米和萝卜等。

(摘自《快乐老人报》)

来源: 今晚报

锌是稳定胰岛素、预防肠道发炎的关键物质?常做4件事不怕缺锌

本文1874字 阅读4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42岁的王先生最近总觉得身体不对劲,常常没胃口,又容易腹泻,口腔溃疡反复出现,就连小伤口也愈合得特别慢。医院检查后,医生看着报告直摇头:“你这是典型的缺锌。”

王先生一脸懵:“不是孩子才容易缺锌吗?成年人也会?”其实,不光会,而且很常见。锌对成年人来说,是身体很多系统运转的基础,尤其是在胰岛素调节、肠道保护和免疫维稳方面,角色非常关键。

锌是胰岛素的“稳定器”,血糖波动可能和它有关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胰岛素的问题就是胰腺的问题,和锌有什么关系?然而,胰岛素的合成、储存、释放,过程里都少不了锌的参与。缺锌时,胰岛素的结构稳定性变差,释放效率也会受到影响,血糖自然也就容易波动。

2023年《中华糖尿病杂志》的一篇文章明确指出,血锌水平偏低与2型糖尿病风险增加显著相关,尤其对于老年人和肥胖人群更为明显。也就是说,胰岛素“不给力”的背后,可能就是锌出了问题。

简单来说,如果你已经在控制饮食、运动规律、还在吃药,可血糖控制还是不理想,建议查查锌的水平。

肠道总“闹毛病”?可能是锌在“掉链子”

肠道不舒服,不只是益生菌不够,锌的缺乏可能才是根源。它在肠道黏膜修复、细胞再生、免疫调节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肠道像是一道屏障,锌就像里面的修补工。一旦缺乏,这道屏障就会变薄、变脆,细菌容易入侵,引发炎症。研究发现,缺锌的人群中,肠道炎症标志物普遍偏高,肠道敏感性明显增强。

如果你经常腹泻、大便不成形、容易“水土不服”,可能不是肠子弱,而是锌不够强。

缺锌的信号,身体早已经在提醒

缺锌不是“没胃口”那么简单。它影响的是全身多个系统,症状也往往不止一个。

口腔黏膜反复破溃,可能是修复能力下降;指甲出现白斑,说明角蛋白合成出问题;皮肤干燥容易起皮,是屏障功能减弱;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锌也参与神经元的功能调节;感冒频繁、容易感染,则是免疫系统在“掉线”。

这些看似不相关的症状,很可能都指向同一个问题:锌摄入不足。

根据国家营养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居民平均膳食锌摄入量普遍偏低,尤其是老年人、孕妇、素食人群,是缺锌的高风险群体。

补锌别乱来,吃多了也会添麻烦

锌虽然重要,但也不能一味补得太多。长期高剂量补锌,会抑制铜的吸收,进而引发贫血、神经功能紊乱等问题。也就是说,锌补多了,身体反而会更“乱”。

中国营养学会2023年发布的摄入标准建议,成年男性每天摄入12.5毫克锌,女性为9.5毫克,摄入上限为40毫克。这个量,其实从日常饮食里就可以基本满足,前提是吃得对。

常做4件事,锌缺乏就不容易找上门

第一件事,饮食上要“投对票”。锌的优质来源主要在动物性食物中,尤其是牡蛎、牛肉、猪肝、鸡蛋,这些食物中锌含量高、吸收率好。

比如100克牡蛎含锌约70毫克,是猪肉的十倍。植物性食物中虽然也含锌,但吸收率低,素食者则需要吃更多豆类、坚果和全谷类,同时注意食物的搭配。

第二件事,避开那些让锌吸收变差的“干扰项”。像是过量的钙、植酸(主要存在于粗粮和豆类中)、酒精等,都会干扰锌在肠道的吸收。如果你正好是粗粮控,又爱喝酒,还习惯喝高钙奶粉,那就更要小心锌摄入是否充足。

第三件事,补锌要有的放矢,不要盲目吃补锌口服液。如果没有明显症状或检测结果支持,长期吃补锌产品反而可能打乱体内金属元素的平衡,补了锌却缺了铜。

除了特殊人群,比如孕妇、儿童、术后恢复者,一般人建议优先通过食物来补。

第四件事,是在体检时主动关注微量元素。锌检查不在常规体检项目中,但如果你已经有了口腔溃疡、肠道不适、免疫力下降这些信号,可以主动要求加测血锌水平,这一步往往能提前发现潜在营养问题。

写在最后:

锌不像维生素C那样出名,也不像钙那样被广泛关注,但它却实实在在地参与了我们身体中上百种酶的反应,是维持基本生命活动的“幕后推手”。它影响胰岛素,调节肠道,稳定免疫,修复黏膜,默默守护着身体的方方面面。

很多看似不起眼的小毛病,背后可能就藏着锌缺乏这个“元凶”。而从饮食结构、生活习惯入手,科学补锌,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健康投资。别等症状出来才想起锌的好,提前一步关注它,身体也会早一步给你回报。

参考资料:

[1]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23版)》
[2] 《中华糖尿病杂志》. 锌与糖尿病的关系研究回顾. 2023年第31卷第2期
[3]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中国居民膳食锌摄入水平分析. 2022年
[4] 《中国微量元素科学》. 锌缺乏与肠道炎症的机制研究. 2021年第28卷第3期

锌是稳定胰岛素、预防肠道发炎的关键物质?常做4件事不怕缺锌

本文1830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老陈最近总觉得人乏力,饭照常吃,精神却一天不如一天。去医院检查才发现,微量元素里锌偏低。医生提醒他,锌不是可有可无的小角色,它和血糖、免疫、肠道健康都密切相关。老陈这才意识到,缺锌的风险远比想象中更大。

锌到底有多关键,别再忽视了它

锌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虽然每天只需要一点点,但它却参与了几百种酶的功能,影响新陈代谢、伤口愈合、免疫反应,甚至情绪状态。

很多人不了解,锌与胰岛素的关系极为紧密。胰岛素是调节血糖的关键激素,而锌能稳定它的结构,帮助合成和分泌。如果锌不足,胰岛素活性降低,血糖控制自然就会出问题。

除此之外,锌在维持肠道屏障功能上也有独特作用。缺锌时,肠道黏膜更容易受到损伤,炎症反应随之增加,这正是许多慢性肠道问题的诱因之一。

缺锌的信号,很多人都没当回事

不少人总以为缺锌只是小孩长不高、没胃口。其实成年人同样会受到影响,而且表现得更隐蔽。比如反复口腔溃疡、指甲易断、经常感冒、注意力不集中,这些都可能和锌不足有关。

糖尿病患者尤其要留意,锌摄入不足会让胰岛素作用打折扣,血糖控制更困难。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我国人群锌摄入普遍不足,尤其是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情况更为明显。

胰岛素的“稳定器”,锌的角色不可替代

在胰岛细胞中,锌浓度比其他组织高出几十倍。研究发现,锌不仅参与胰岛素的合成与储存,还能延缓胰岛素降解,增强其对血糖的调节能力。

一旦缺锌,胰岛素分泌效率下降,胰岛β细胞的活性也会减弱。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这种变化可能导致血糖波动更加剧烈,甚至诱发并发症。

此外,锌的抗氧化特性也能减少高血糖带来的慢性炎症反应,为胰岛细胞创造更稳定的工作环境。

肠道反复出问题,也可能是锌在“掉链子”

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而锌恰恰是维持肠道完整性的关键元素。锌能够促进肠道上皮细胞的修复,维持细胞间的紧密连接,避免有害物质入侵。

一旦缺锌,肠道屏障功能下降,炎症因子更容易释放,诱发腹泻、腹胀、慢性炎症等问题。研究显示,锌补充可以缩短腹泻时间,改善肠道黏膜修复速度,尤其对慢性肠病患者效果明显。

想不缺锌,这4件事要坚持做对

锌虽然重要,但日常饮食和生活方式稍有偏差,就可能导致摄入不足或吸收不良。要想身体不缺锌,关键在于吃得对、吸收好、少流失、科学补充。

首先是饮食上要以动物性食物为主,比如牛羊肉、海产品、蛋类,这些食物中的锌不仅含量高,吸收率也更好。植物性食物虽然也含锌,但含有的植酸可能影响身体利用效率。

其次,饮食结构要均衡,不能长期只吃素或吃流食。很多节食减肥的人,虽然控制了热量,却也限制了身体获取锌的来源,反而影响健康。

另外,有些行为可能在无形中“偷走”身体的锌,比如长期饮酒、高糖饮食、滥用抗生素或利尿剂。这些都会干扰锌的代谢或加速排出,让身体陷入隐形缺乏。

最后,必要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锌剂,比如葡萄糖酸锌、硫酸锌等。但补锌不能盲目,剂量和时间都要根据个体情况来安排,尤其是老年人和儿童,更要科学使用。

别等身体出问题,才想起锌的价值

很多人直到身体出现明显异常,才追着体检报告去查微量元素。而事实上,锌的作用早已渗透到我们身体的方方面面。它不是保健品广告里的噱头,而是真正影响健康的基础营养素。

不论是想控制血糖、改善肠道状况,还是增强免疫力、提升恢复力,锌都扮演着重要角色。现在开始关注它,并不晚。从饮食结构到生活习惯,做出小调整,可能就能换来大变化。

参考文献:

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2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3.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1, 37(6): 451-456.《锌与糖尿病关系研究进展》

中国肠外肠内营养学杂志. 2022, 29(4): 210-215.《锌在肠道疾病治疗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