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妊娠糖尿病指南(妊娠糖尿病指南视频讲解)

医界书生 0
文章目录:

甜蜜的负担:妊娠期糖尿病控糖实战指南

亲爱的准妈妈们,当你满怀期待地孕育新生命,却突然在产检时被贴上“糖妈妈”的标签,那份紧张与无措,我懂。妊娠期糖尿病(GDM)绝非洪水猛兽,但科学管理刻不容缓——这不仅是为了你此刻的平安,更是为了宝宝一生的健康起点。作为内分泌科医生,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那些真正管用的饮食控糖和用药策略。

一、 餐桌上的智慧:吃对,血糖稳

核心原则是:总量控制、均衡营养、少食多餐、低升糖指数(GI)优先。

“化整为零”巧分餐:告别一日三大餐!改为 “三餐三点”(早、中、晚三正餐 上午、下午、睡前三次加餐)。这能避免餐后血糖像过山车一样飙升,同时预防下一餐前的低血糖。正餐七分饱,加餐“垫一垫”是关键。

碳水选择有讲究:碳水是能量主力,但必须“精挑细选”。

优选复合碳水:全麦面包、燕麦、糙米、藜麦、玉米、薯类(带皮蒸煮更好)、各种杂豆(红豆、绿豆、芸豆)。它们富含膳食纤维,消化慢,血糖上升平缓。

严控精制碳水:白米饭、白面条、白馒头、糯米制品、含糖糕点、甜饮料。这些“白色陷阱”会让血糖“一飞冲天”。

掌握“份量”艺术:每餐主食量约相当于自己 1个拳头大小的熟米饭或同等量的粗粮/薯类。加餐可选择 1小杯无糖酸奶 几颗坚果,或 1小片全麦面包。

蛋白质是稳定器:每餐都要有!瘦肉(禽肉、鱼肉优先)、鸡蛋、牛奶(选低脂或脱脂)、大豆制品(豆腐、豆浆)是优质来源。它们能增强饱腹感,减缓碳水吸收。

蔬菜是控糖“主力军”:大量吃非淀粉类蔬菜!绿叶菜(菠菜、油菜、生菜)、瓜茄类(黄瓜、番茄、冬瓜、茄子)、菌菇类不限量(烹调少油)。它们体积大、热量低、富含纤维和维生素矿物质,能有效“占据”胃容量,延缓糖分吸收。进餐顺序有玄机:先吃大量蔬菜,再吃蛋白质,最后吃主食。

水果要“挑”也要“控”:放在 两餐之间作为加餐吃。选择 低GI水果:如苹果、梨、柚子、草莓、蓝莓、樱桃、桃子。避免高糖水果如荔枝、龙眼、芒果、榴莲、香蕉(熟透的)。每次分量约为 自己拳头大小或 一小碗。

脂肪适量且选好:烹饪用油选择 橄榄油、茶籽油、亚麻籽油等健康油脂,避免动物油、棕榈油。坚果虽好(富含不饱和脂肪酸),但 每天一小把(约15-20克)足矣,热量很高。

实用小技巧:

买个厨房秤和分餐盘:初期量化食物有助于建立直观感受。

坚持写饮食日记:记录吃了什么、吃了多少、餐后血糖值(遵医嘱监测),找出适合自己的食物和分量。

随身携带健康加餐:一小盒无糖酸奶、一小袋坚果、一个苹果,避免外出时因饥饿选择不健康食物。

细嚼慢咽:给大脑足够时间接收饱腹信号。

二、 当饮食不够时:安全用药保驾护航

生活方式干预(饮食 运动)是基石,但如果严格执行1-2周后,血糖(尤其是空腹和/或餐后血糖)仍不达标,别犹豫,该用药时就用药!硬扛高血糖的风险远大于合理用药。

胰岛素:首选且最安全的武器!

为什么安全?胰岛素是人体自身分泌的降糖激素。外源性胰岛素是大分子蛋白质,不能通过胎盘屏障,不会直接影响胎儿。它直接弥补准妈妈自身胰岛功能的相对不足。

常用类型:

基础胰岛素(如地特胰岛素、NPH):作用时间长,主要控制空腹和餐前血糖。

餐时胰岛素(如门冬胰岛素、赖脯胰岛素):起效快,作用时间短,随餐注射,主要控制餐后血糖高峰。方案个性化:医生会根据你的血糖谱(空腹、三餐后血糖值)决定使用哪种或哪几种胰岛素组合,以及起始剂量。需要密切监测血糖并根据结果调整剂量。

别怕打针!现代胰岛素笔针头非常细短,疼痛感很轻微。掌握正确的注射部位(腹部、大腿外侧、上臂外侧)轮换技巧很重要。

口服降糖药:谨慎选择

二甲双胍:是目前研究相对较多、在某些指南中被列为二线选择的药物(尤其针对胰岛素抵抗明显、拒绝或不适用胰岛素的特定患者)。它能通过胎盘,但大量研究未发现对胎儿有明确致畸性,短期使用相对安全。但其长期安全性数据不如胰岛素充分,且可能增加小于胎龄儿风险。通常不作为首选,使用需严格评估并充分知情同意。

格列本脲(优降糖):部分研究和地区(如美国)会使用。降糖效果强,但有低血糖风险,且能通过胎盘。在我国应用较少,需非常谨慎。

重要提示:绝大多数磺脲类药物(如格列齐特、格列美脲)和其他新型口服药(如DPP-4抑制剂、SGLT2抑制剂)在孕期是禁用的!切勿自行服用孕前使用的降糖药!

用药关键点:

遵医嘱!遵医嘱!遵医嘱!用什么药、用多少、何时用,严格按医生处方。

血糖监测是“眼睛”:用药后更要规律监测血糖(空腹、三餐后2小时、必要时睡前),这是调整方案、确保安全有效的唯一依据。

警惕低血糖:了解低血糖症状(心慌、手抖、出汗、头晕、极度饥饿),随身携带糖果/葡萄糖片以备不时之需。胰岛素和某些口服药可能引起。

产后调整:GDM产妇在产后血糖大多能恢复正常,但需在产后6-12周复查OGTT。胰岛素通常在分娩后或产后不久即可停用。口服药(如二甲双胍)是否继续使用需医生评估。

三、 写在最后: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糖妈妈”的标签或许带来一时压力,但请相信,每一次认真监测的血糖值,每一餐精心搭配的食物,每一次遵医嘱的注射,都是你为宝宝健康筑起的最坚实堡垒。妊娠期糖尿病管理是一场需要耐心与智慧的旅程。积极学习、科学应对、保持乐观心态,与你的产科医生、内分泌科医生、营养师紧密合作。

母爱无疆,从管理好这一程的血糖开始。你付出的点滴努力,终将化作宝宝健康有力的心跳,和未来阳光下灿烂的笑颜。加油,每一位勇敢的“糖妈妈”!

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管理的「黄金指标」,指南这样说

门诊常有患者拿着每日指尖血糖记录问:“医生,我血糖都在正常范围,为啥还要查糖化血红蛋白?”今天就结合《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和最新专家共识,带大家读懂这个比“瞬间血糖”更关键的指标。

一、糖化血红蛋白:血糖的「3个月动态录像」

糖化血红蛋白,本质是红细胞内的血红蛋白与葡萄糖“结合”的产物。红细胞寿命约120天,因此HbA1c反映的是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就像给血糖拍了一部“长期纪录片”,不受某一次饮食或情绪波动的影响。

最新检测标准:采用标准化检测方法(如高效液相色谱法),正常参考值<6.0%,糖尿病诊断切点为≥6.5%(WHO标准)。

二、临床意义:从诊断到并发症预测的「全能选手」

1. 糖尿病诊断

2023版指南明确:在有糖尿病典型症状(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时,若HbA1c≥6.5%即可诊断糖尿病;无症状者需间隔2周复查确认。

2. 评估血糖控制的「核心指标」

  • 普通糖尿病患者建议控制在7.0%以下,病程短、预期寿命长的患者可追求<6.5%;老年患者或有严重并发症者可放宽至<8.0%(2023版指南分层管理建议)。
  • 研究表明,HbA1c每降低1%,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如视网膜病变、肾病)风险降低37%,大血管并发症(如心梗、脑梗)风险降低20%。

3. 预测并发症的「预警器」

当HbA1c持续>8.5%时,需警惕周围神经病变、足部溃疡等风险;若>9.0%,常提示血糖长期严重失控,需紧急调整治疗方案。

三、对糖尿病患者的「3重指导作用」

1. 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 新诊断患者若HbA1c>9.0%,指南推荐“生活方式干预 起始胰岛素治疗”;若在7.5%-9.0%之间,可优先选择口服降糖药(如二甲双胍)。
  • 中医视角:HbA1c偏高多属“阴虚燥热、痰瘀互结”,临床常配伍黄芪(补气)、黄连(清热)、丹参(活血)等中药,辅助改善胰岛素抵抗。

2. 监测治疗效果的「风向标」

每3个月复查HbA1c,若较前降幅<0.5%,提示需调整用药剂量或联合其他降糖药;若连续2次达标,可延长至每6个月检测一次。

3. 生活方式调整的「指南针」

  • 若HbA1c接近目标值,可微调饮食(如用全谷物替代1/3精米)、增加中等强度运动(如每周150分钟快走)。
  • 中医食疗推荐:气阴两虚者(伴乏力、口干)可用山药 麦冬煮粥;痰湿体质者(伴肥胖、舌苔厚)可选茯苓 冬瓜煲汤,辅助控糖同时调理体质。

四、最新指南特别提醒

  • 哪些情况需结合其他指标?:贫血、红细胞疾病患者(如镰状细胞贫血)可能导致HbA1c不准确,需结合糖化血清蛋白或动态血糖监测。
  • 妊娠糖尿病管理:孕期HbA1c目标应<6.0%,但需注意妊娠早期生理性降低的影响(2023版妊娠糖尿病指南建议)。

记住:HbA1c是糖尿病管理的“战略指标”,只有将其与日常指尖血糖(战术监测)、中医体质调理结合,才能实现血糖长期稳定,远离并发症困扰。

超全孕期指南|从备孕到分娩,准妈妈必备知识手册!

在迎接新生命到来的旅程中,每一位准妈妈都怀揣着期待与忐忑。从备孕时的精心准备,到孕期的小心翼翼,再到分娩的关键时刻,每一个阶段都充满了挑战与幸福。这份超全孕期指南,将为准妈妈们提供全方位的知识支持,让您在孕期的每一步都更加从容自信。

一、备孕阶段:科学准备,迎接新生命✨

1. 身体检查

- 孕前体检:夫妻双方提前3 - 6个月进行全面体检❗,排查传染性疾病(如乙肝、梅毒)、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女性需重点检查甲状腺功能、TORCH(弓形虫、风疹病毒等) 。

- 口腔检查:孕期激素变化易引发牙周炎,提前治疗龋齿、智齿等问题,避免孕期用药风险。

2. 营养储备

- 补充叶酸:女性从孕前3个月开始每日补充400μg叶酸,可预防胎儿神经管畸形;男性同时补充可提升精子质量。

- 均衡饮食:增加优质蛋白(鱼虾、豆类)、维生素(深绿色蔬菜)、铁(红肉、动物肝脏)摄入,维持健康体重。

3. 生活调整

- 戒烟戒酒:烟草和酒精会损害生殖细胞❌,建议至少提前3个月远离烟酒。

-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适度运动(如瑜伽、散步),保持心情愉悦。

二、孕期分期指南:每月重点事项⏳

1. 孕早期(1 - 12周)⚠️

- 确认怀孕:月经推迟1周后用验孕棒检测,6 - 8周前往医院做B超确认宫内妊娠及胎心胎芽。

- 应对孕吐:少食多餐,选择清淡易消化食物(如苏打饼干、柠檬水),严重孕吐需就医补液。

- 产检安排:第1次产检(6 - 13周 6天)建档,检查项目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血型、传染病筛查等。

2. 孕中期(13 - 28周)

- 感受胎动:18 - 20周左右开始感知胎动,建议每天早中晚固定时段计数,每小时3 - 5次为正常。

- 大排畸检查:20 - 24周进行四维彩超,排查胎儿结构畸形;24 - 28周完成糖耐量试验(OGTT),筛查妊娠期糖尿病。

- 补充营养:增加钙(牛奶、虾皮)、DHA(深海鱼)摄入,预防缺钙及促进胎儿大脑发育。

3. 孕晚期(29 - 40周)

- 监测胎心:使用胎心仪或数胎动,若胎动突然减少或频繁需立即就医❗。

- 产检频率:28 - 36周每2周1次产检,36周后每周1次,评估胎儿大小、胎位及胎盘成熟度。

- 准备分娩:学习分娩呼吸法,提前准备待产包(证件、产妇用品、宝宝衣物等),了解临产征兆(见红、破水、规律宫缩)。

三、孕期健康管理:饮食、运动与安全️

1. 饮食原则️

✅ 三大禁忌:酒精、生食(刺身、溏心蛋)、高汞鱼类(鲨鱼、剑鱼)❌。

✅ 推荐食物:全麦面包(补充膳食纤维)、牛油果(优质脂肪)、蓝莓(抗氧化)、燕麦(控血糖)。

⚠️ 注意事项:控制盐和糖摄入,避免辛辣油腻;慎吃活血化瘀食物(如马齿苋、薏米)。

2. 安全运动‍♀️

- 适合项目:孕期瑜伽、孕妇操、散步(每天30分钟),增强体力与柔韧性。

- 禁忌行为:避免剧烈跳跃、仰卧起坐等增加腹部压力的运动,防止摔倒❌。

3. 生活细节✨

- 睡眠姿势:孕中晚期建议左侧卧️,缓解子宫右旋,改善胎盘供血。

- 皮肤护理:使用温和护肤品,涂抹防妊娠纹霜(含积雪草、橄榄油成分)。

- 避免危险:远离二手烟、辐射环境,不自行服用药物,用药需遵医嘱❗。

四、分娩与产后:做好准备不慌张

1. 了解分娩方式

- 自然分娩:恢复快、并发症少,但需经历规律宫缩疼痛,适合胎位正常、无妊娠并发症孕妇✅。

- 剖宫产:适用于胎位异常、胎儿窘迫等情况,术后需注意伤口护理及防止粘连⚠️。

2. 产后护理重点

- 产妇护理:产后24小时内密切观察出血量;尽早开奶,按需哺乳;注意私处清洁,预防感染。

- 新生儿护理: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和卡介苗;脐带未脱落前保持干燥,每天消毒。

3. 心理调适

- 预防产后抑郁:家人多给予情感支持,产妇保持适度社交,若出现情绪低落、失眠等症状及时就医。

五、实用工具包

产检时间表模板:清晰标注每次产检时间、项目及注意事项,助你有条不紊应对孕期检查

待产包清单(含医院必备物品):分产妇用品、宝宝用品、证件文件三大类,避免遗漏关键物品

新生儿护理视频教程(脐带消毒、拍嗝方法):手把手教学,新手爸妈也能快速掌握育儿小技巧

写在最后

亲爱的准妈妈,孕育生命的旅程就像一场充满惊喜与挑战的冒险。从备孕时的满心期待,到孕期的小心翼翼,再到分娩的紧张与喜悦,每一步都凝聚着爱与希望。这份指南或许无法涵盖所有细节,但希望能成为你迷茫时的一盏明灯,为你驱散未知的焦虑。

最后,愿你在这段独特的时光里,收获的不仅是健康可爱的宝宝,更有充满温暖与感动的珍贵回忆。期待你顺利迎接新生命的那一刻,愿所有美好如约而至!

#孕期指南#​科学备孕 #孕期护理 #分娩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