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与黄酒(糖尿病人与黄酒)
糖尿病与喝酒有关?医生反复提醒:糖尿病患者,这5种酒最好少喝
糖尿病这个病,说简单也简单,说麻烦也是真麻烦。一说到糖尿病,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可能是少吃糖,控制饭量,注意运动,很少有人把目光放在喝酒这件事上。
但酒精对血糖的影响,不比一碗白米饭轻。很多人以为喝点酒可以“活血化瘀”,还能助兴,甚至觉得白酒比甜饮料“健康”一点。可对糖尿病人来说,这种想法真得改改了。
很多人不知道,酒精本身并不含糖,但它会影响肝脏调节血糖的能力。肝脏本来负责在血糖低的时候释放糖分来维持血糖稳定,但一旦酒精进了身体,肝脏就像临时换了工作,不再管血糖,而是全力处理酒精。
结果呢?血糖可能突然掉得很低,尤其是空腹喝酒的情况下,低血糖发作很突然,人可能直接晕倒,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
有些人也会疑惑,既然酒可能让血糖低,那是不是糖尿病人喝点酒反而有好处?这想法听起来好像有点道理,实际上却是个陷阱。
因为酒精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有一部分影响,可能让血糖短时间看起来“好了一点”,但这种“好”是暂时的、虚假的,就像一阵风吹过的沙堆,看着挺整齐,风一停就全散了。
很多酒里并不只是酒精。像黄酒、米酒、甜味果酒这些,糖分含量其实不低。一杯甜酒下肚,相当于吃了半碗米饭,有的甚至还附带香精、添加剂,对身体一点好处都没有。糖尿病人本来就要控制碳水,一不小心喝多了,血糖一下子飙上去,胰岛素都赶不上。
还有一个问题,很多糖尿病人并不是单纯的血糖高,往往还伴有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这些问题。而酒精,不论是啤酒、白酒还是葡萄酒,对这些“老搭档”都不友好。酒精会加重肝脏负担,让脂肪肝变得更严重,也会影响血脂代谢,三高一起起舞,后果可不是开玩笑。
到底哪些酒糖尿病人最好少碰,或者说,干脆别碰?说到底,也不是要大家滴酒不沾,而是要知道哪些酒,危害大到不值得冒险。
第一种是高度白酒。白酒的酒精浓度高,刺激性也强,对肝脏的打击像是重锤砸下去的感觉。
很多人觉得一小口白酒没啥事,但一小口进去之后,肝脏得忙活好几个小时,血糖控制也跟着乱了套。如果饭前喝白酒,不仅容易低血糖,还可能影响药物吸收,尤其是口服降糖药,效果会打折扣。
再说啤酒。听起来清爽,其实是个“陷阱”。啤酒的碳水含量不低,尤其是一些口感好的精酿啤酒,那糖分可不少。一瓶500毫升的啤酒,热量差不多跟一个大白馒头差不多。
喝个三五瓶下来,血糖不蹦都难。更别说有些人还喜欢边喝边吃烧烤,油腻又高热,糖尿病人跟这种搭配扯上关系,真的是雪上加霜。
还有一种是黄酒。黄酒味道甜甜的,入口顺,很多人觉得比白酒“温和”。但糖尿病人这酒里糖是真的多。每100毫升黄酒的糖分在6克以上,喝一杯就等于吃进去好几块方糖。黄酒因为口味好,容易让人不知不觉喝多。糖尿病人如果喝黄酒,不仅血糖控制不了,体重也控制不了。
再说果酒。像是蓝莓酒、荔枝酒、樱桃酒,看起来颜色鲜艳、口感香甜,很多人特别喜欢,尤其是女性糖尿病患者,有时候觉得“这点酒应该没事”。
但问题就在于,这类果酒大多数是靠加糖来调味的,糖分含量比一般饮料还高,喝一小杯,血糖立马有反应。而且果酒的标签上,很多都不会明确标出糖分含量,让人防不胜防。
最后是调制鸡尾酒。这类酒在外面聚会、应酬时常见,颜色漂亮,味道像饮料,实则是“糖衣炮弹”。
鸡尾酒不但含酒精,还含大量果汁、糖浆、碳酸饮料,一杯下去,糖、油、酒全都有,糖尿病人喝了就是在给血糖添堵。很多人喝完还觉得“自己没喝酒”,因为不辣嗓子、不上头,但身体最诚实,血糖绝对会给你颜色看看。
说了这么多,不是要大家一口酒都不沾,而是希望糖尿病人能清楚,喝酒这事儿,风险不小。而且很多时候,问题不在喝多少,而在喝的时机和身体状态。空腹不能喝,低血糖的时候不能喝,吃降糖药的时候慎重喝,就连吃饭时碰一两口,也得看当天血糖控制得怎么样。
除了血糖以外,酒精还会影响睡眠。很多人觉得喝点酒能睡好点,但酒精让人昏沉是表面,真正的深度睡眠反而被打乱。糖尿病人本来就容易有睡眠障碍,一喝酒,睡觉更浅,醒得更早,第二天精神差,血糖也容易波动。
有研究显示,长期饮酒的糖尿病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比不喝酒的人高出不少。特别是脑卒中、心肌梗死这类问题,和酒精脱不了干系。酒精会影响血压、血脂,增加血液黏稠度,一旦血管堵起来,后悔都来不及。
有些人说,“我只在过年过节喝一点,不会有事吧?”其实这“一点”,很多时候是不知不觉喝成了“一瓶”。糖尿病这个病,不怕你偶尔放纵,就怕你每次都说“就这一次”,结果一次比一次多,时间久了,血糖控制全乱套。
说了这么多,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糖尿病人要学会跟酒“保持距离”,不是拒绝,而是要有分寸。如果真的特别想喝,不妨选择干型葡萄酒,少量,控制在一小杯以内,最好在吃饭时喝,饭后走动走动,不要空腹,不要喝多,千万别拿酒当水喝。
糖尿病不是不能喝酒,而是不能随便喝酒。就像有人能吃辣但吃多了会上火,喝酒这事也是,看体质、看血糖、看药物,啥都得掂量着来。身体是自己的,别因为一时嘴馋,把好不容易控制住的糖尿病搞得一团糟。
参考文献:
[1]李宁,张建军.酒精摄入与2型糖尿病风险的Meta分析[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16(05):321-326.
[2]王立新,周莉.酒精对糖尿病患者肝功能的影响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3,43(11):902-906.
[3]朱伟,陈杰.糖尿病患者饮酒行为与并发症关系的临床观察[J].中国糖尿病杂志,2022,30(03):198-203.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糖尿病患者可以喝酒吗?医生给了个肯定的回答
从古到今,不管是生活聚餐,还是工作应酬,喝酒都是少不了的一个交际环节。古人讲“觥筹交错,把酒言欢。”现代人则喜欢借酒消愁,又或者为庆祝喜庆之事喝酒。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一些不良生活习惯的影响,喝酒成为了很多人迈向健康长寿的一大阻力。特别是对患有某些疾病的人群来说,喝酒不仅不利于控制病情,还可能会引发其他严重后果,比如说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一旦确诊糖尿病,患者需要接受胰岛素相关的治疗,同时还要注意饮食,即提倡高纤维饮食,避免高糖、高油饮食。就喝酒而言,酒精进入体内,如果没有及时得到代谢,那多余的酒精就容易变成脂肪堆积成体内,这同样不利于糖尿病患者控制病情。
但是糖尿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难免会遇到需要喝酒应酬的情况。这种情况下,喝还是不喝呢?相信不少糖尿病患者对此感到烦恼。那么,到底糖尿病患者能不能喝酒呢?为此,家庭医生在线采访了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分院内分泌科科主任、主任医师赵玲。
糖尿病人可以喝酒吗?药酒可以常喝吗?
“糖尿病病人,总的来说不建议喝酒。”赵玲主任解释道,在日常生活中,啤酒含有一定的糖分,可以引起血糖的波动。此外,糖尿病病人经常合并有高尿酸血症,啤酒对尿酸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白酒,老百姓经常说酒能提神能通血管,中医讲酒通血脉、消愁遣兴、少饮壮神,过多损命,所以说它虽然有一定改善循环作用,但是大量饮酒,我们都知道它可以伤肝,可以导致酒精性肝硬化,可以导致酒精性心脏病,可以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损害。
赵玲主任进一步提到,曾经有一个病人,30多岁就因为长期饮酒导致了脑萎缩,所以它的危害更大。而且常饮白酒对于糖尿病的病人来讲,可能会引起低血糖。特别是使用磺脲类药物的病人,喝白酒可以引起血糖突然下降,这也不是安全的。
但是赵玲主任表示,如果有些病人应酬的时候一定要喝酒,那可以小量地喝干红葡萄酒,但是一天的饮用量也不要超过一两。
至于药酒,赵玲教授直言,“其实我不太建议饮用,因为药酒的原料一般都是用白酒和黄酒来浸泡一些中药材,而白酒、黄酒对糖尿病病人也都是不适合的。”
科学饮用温甜清醇的黄酒
来源:【中国食品报】
中医学自古以来就有“食药同源”的理论。这一理论将中药的“四性”“五味”学说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古代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认识到许多食物可以药用,许多药物也可以食用,两者之间很难严格区分,这就是“食药同源”理论的基础。
以糯米和黍米等谷物为原料,经过特定的加工而酿成的黄酒,是“食药同源”的典型代表。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黑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膏方治疗分会主任委员、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李敬孝教授对黄酒进行了讲解。
营养丰富
黄酒已有3000多年的酿造历史,深受人们青睐。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源于中国且唯中国所独有,与啤酒、葡萄酒并称世界三大古酒。黄酒的营养价值很高,研究发现,黄酒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硒、锌等营养物质。
李敬孝表示,黄酒含有18种以上氨基酸,有8种是人体必需的。锌是人体内200多种酶和蛋白质的重要组成成分,也是许多酶的催化剂,广泛参与了生命活动的各个方面,锌的生理作用很重要,而每100毫克黄酒中锌含量达0.85毫克。
因其香气浓郁、甘甜味美、风味醇厚,是厨房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之一。在烹饪肉、禽、蛋等菜肴时加入黄酒,其能溶解微量的有机物质,使菜肴质地松嫩、香气四溢。
用途广泛
李敬孝指出,黄酒性温,味甘苦辛,气味芳香,可入心肝肺胃经;能中能散,宣行药势;适量常饮有助于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
黄酒常被用于中药的“药引”。李敬孝解释,“药引”犹如“向导”一样,是引药归经的俗称,指某些药物能引导其他药物的药力到达病变部位或某一经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杂症篇方剂中,用黄酒做药引的约占1/3。我国首部药典《新修本草》规定了米酒入药。《本草纲目》记载:“诸酒醇醨不同,惟米酒入药用”。李敬孝表示,米酒即是黄酒,黄酒与中药药剂有一种天然的亲和性。
李敬孝介绍说,经过炮制可以改变药物的药性,黄酒作为中药炮制常用的液体辅料之一,用其为辅料炮制药的方法有很多,如酒洗、酒炙、酒煮、酒淬、酒蒸、酒煨等。
注意“五不宜”
我国药酒历史悠久,种类繁多。虽然黄酒是日常养生佳酿且药用价值颇高,但并非人人都适合饮用。
李敬孝提醒,人们喝黄酒要注意“五不宜”,需要把握好分寸。
一是不宜空腹:人在饱腹时对酒精吸收慢,而空腹时吸收快,容易醉酒。
二是不宜快饮:喝黄酒之时,从容心境,慢慢品味,充分享受酒香。
三是不宜混饮:各种不同的酒混合饮用,容易喝醉,而且会导致胃肠不适和头痛等。
四是不宜过量:黄酒口感温和,酒精度数低,但切勿轻视,一旦醉酒,后劲比较足。
五是因人而异:大量饮用黄酒可能会使尿酸水平增高,因此痛风病人不宜过量饮用。而对于特殊人群来说,如糖尿病患者则最好不要饮酒,特别是白酒和黄酒;酒精性脂肪肝者需要严格戒酒。阴虚、湿热、痰湿体质的人不建议饮用。
(衣晓峰 高伟)
李敬孝,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黑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膏方治疗分会主任委员、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
《中国食品报》(2023年07月20日06版)
(责编:朱美乔)
本文来自【中国食品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