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糖尿病(20年糖尿病并发症一览表)
两次手术,让20年糖尿病患者重见光明
术后查房,张雷伸出两个手指问病人能看到吗,几个手指?病人很高兴,说看到了,两个手指。
“知道糖尿病会影响视力,但没想到会如此严重。”家住钟楼区陈渡社区的陈先生,上周在常州激光医院眼科做完复杂的左眼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白内障联合手术后,原本已经瞎掉的眼睛,又重新看到光明,术后两天检查已能看到2米远的手指了。陈先生的妻子感叹,如果不是老伴脾气犟,早点来医院检查治疗,他的眼睛也不至于坏到这种地步。
失明后来求医
眼底检查无法进行
陈先生今年70岁,患糖尿病已有20年,几年前视力就开始模糊,但只要还能看见东西,就不当回事。没想到一年多前,他的右眼突然失明看不见了,倔强的陈先生忍着没跟家人说。一个月前,他的左眼又大出血失明,完全看不见后,他才听从妻子的话,在妻子搀扶下来到激光医院眼科求助。
业务副院长、眼科主任张雷仔细为陈先生做眼睛检查,发现他是糖尿病引起的严重视网膜病变(下面简称“糖网病”)和并发性白内障。由于病程拖延时间太长,想要复明,必须尽快做双眼手术。“他的眼底情况很差,眼睛玻璃体里全是眼底血管破裂流出来的血,眼底检查都无法正常进行,我只能根据检查所见和以往的经验进行预判,并制定了详细的手术方案,再在手术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手术分两次进行,一个月前右眼先做手术,术后视力恢复到0.2,4月14日又做了左眼手术。“这是个相当复杂的联合手术,包含玻璃体切除、白内障手术、人工晶体植入、全视网膜激光和黄斑内界膜剥除等。”张雷主任说,陈先生的左眼病变比右眼严重,术后视力恢复不如右眼,好在其黄斑情况尚可,术后失明状况可以改善,生活质量将大大提高。
坚持“年检”干预
可避免严重糖网病
张雷说,如果患了糖尿病,只要坚持定期检查眼底情况,及时干预治疗,是可以避免发展到陈先生这样失明的地步的。
随着人的衰老,血管也会变窄,而糖尿病人的血管变窄、堵塞进程成倍加速,血管在哪里不通畅,哪里就会出现病变。眼底视网膜血管丰富,是糖尿病最容易侵犯的部位,导致视网膜缺血病变。机体为了弥补缺血损失,就产生许多新的小血管来补充供血,但这些新生血管很脆弱,很容易破裂出血而帮倒忙,引起严重的视网膜病变致盲。
我国现有1.164亿糖尿病患者,其中三分之一患有糖网病,这其中又有三分之一的人面临失明危险。怎么办呢?
张雷主任说,糖尿病初期,眼底可维持正常,随病程延长,眼底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病变。当出现视力模糊甚至有阴影时,视网膜的破坏已经很严重了,这时造成的视力损伤已不可逆、甚至失明。所以,患了糖尿病,早期发现糖网病变,并及时干预治疗非常关键。
要预防糖网病变,首先要控制好血糖;其次,要定期到眼科做眼底糖网病检查,并做好记录;若发现有眼底糖网病变了,要及时用激光光凝、抗VEGF药物玻璃腔注射治疗,可有效阻止糖网病变进一步发展;若发展到玻璃出血、继发视网膜脱离、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严重糖网病变时,就要及时做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争取不失明致盲。
越声
众院士:未来20年,糖尿病高血压和这些病都能预防!
中国工程院“全民健康与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新型国家预防医学体系建立研究》课题组发布了“未来20年我国可预防的重大疾病和健康问题研究”报告,糖尿病、高血压、艾滋病等入选未来20年我国前20项可预防重大疾病和健康问题。
这项以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院士为主的中国健康领域顶级专家开展的咨询工作,经过两轮研究后,对未来20年我国前20项可预防重大疾病和健康问题达成共识。
这20项可预防重大疾病和健康问题包括:
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空气污染,肺癌,卒中,吸烟,病毒性肝炎,水污染,艾滋病,新发突发传染病,肝癌,老年痴呆,不健康饮食(高盐,高脂,少蔬菜水果等),抑郁症,道路交通伤害,农药、激素及抗生素等残留,超重肥胖,乳腺癌和肺结核。
其中14项是慢性病及慢性病的危险因素,并且糖尿病、高血压、空气和水污染、吸烟、不健康饮食等主要危险因素大多排名靠前。由此可以看出,专家们在考虑未来我国的重大健康问题时将预防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在各类疾病中更加重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根据2015年国家卫生统计年鉴数据,前20项可预防重大健康问题中所包含的疾病导致的死亡占总死亡的61%。专家们对这一研究成果展开了深入探讨,普遍认为采用德尔菲法科学地凝练我国顶级医学专家对未来一个时期我国面临的重大疾病和健康问题,在我国尚属首次。
资料配图 东方IC
专家表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所面临的重大健康问题发生了根本性改变,该研究的开展及发布正合时宜。而且研究选出的20项重大疾病和健康问题,不仅包含疾病的病因,而且包含病因的病因,预防越来越被重视,对于我国规划未来的公共卫生体系,确定疾病预防控制长远战略和方案,确定投入方向和重点,高效发挥其预防疾病和维护健康的功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这个研究成果近期以封面文章形式在美国公共卫生杂志发表,得到了国际同行高度赞誉,称赞该研究是一项创新性的工作。该刊罕见地同期发表了4篇编者按,邀请来自美国和国际的卫生政策和公共卫生专家对该研究做出评论。
专家一致认为,该研究选出的20大可预防重大疾病和健康问题不仅包含了疾病的病因,而且包含了病因的病因,很有意义。这有利于动员全社会力量,而不仅仅是卫生系统的力量,共同行动,增进健康。应在政府制定卫生规划和相关政策时予以考虑。该刊负责亚洲地区的编辑称此项研究为该刊关注亚洲地区的公共卫生问题以来的“一项里程碑式的文章”。
来源:北京日报
记者:代丽丽
流程编辑:郭丹
糖尿病20年没有并发症!坦言:我的降糖秘诀,大多医生不会告诉你
“糖尿病患者就是不能吃太饱、吃太好,饿能治百病,这是大多数医生都不会告诉你的真相!”
但凡是有人问周老他的降糖秘诀是什么,他总是这样跟人说。有着20多年糖尿病病史的他,如今已经是快80岁的人了,在外人看来,他一点都不像病人,精神矍铄,走路带风,全然没有老态龙钟,被病魔缠身的样子。
所以,谁要是第一次听说他有多年糖尿病,都会下意识地问一句:你是怎么做到的?
是啊,他是怎么做到的!真的是靠饿出来的吗?
周老说的没错,大多数医生都不建议糖尿病患者纯靠饿来控制血糖,但是不能吃太饱确实是有效的降糖手段。在饥饿状态下,人体能量摄入减少,血糖来源暂时中断,确实可能会出现短期的血糖下降,但这并非健康的降糖方式。
1. 低血糖反应:若饥饿时间过长,再加上降糖药的作用,可能会引发低血糖反应,轻者出现头晕、乏力、心慌等不适,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2. 反跳性高血糖:身体为应对低血糖,分泌升糖激素,有些患者的血糖反而会升高。
3. 代谢紊乱:长期挨饿,使得身体进入“饥饿模式”,基础代谢率下降,肌肉分解供能,反而可能导致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增加血糖的波动。
4. 营养不良:长期缺乏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膳食纤维等营养素的摄入,会影响胰岛细胞功能,加剧糖尿病病情,增加并发症的风险,尤其是体质差的糖友会更危险。
5. 心理性暴食:有些患者的节食并不能持续,饥饿过后,可能会引发心理性的暴饮暴食,导致血糖剧烈波动,形成恶性循环。
如何把握饥饿的度?
虽说医生不提倡长期过度饥饿,但保持适度饥饿感,不吃太饱确实是控制血糖的关键。所谓适度饥饿,就是以“胃内无明显饱胀感,且无头晕、心慌等低血糖症状”为标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适合少食多餐,每餐吃个五分饱,分别在上午10点,下午3点再加一餐,避免空腹时间过长,更有助于控制血糖平稳。
二、周老的降糖秘诀,关键在这3点!其实,周老之所以能保持20年的血糖平稳,没有并发症,饮食确实占了很重要的一方面,但又并非只是饮食管理的功劳,了解他的人都清楚,他是特别谨慎、自律的一人,这可能才是他能好好地活到现在的主要原因。
1. 饮食 运动,够自律
能保持每餐都控量,其实是很难的,但周老坚持了20多年。也犯过错,但好在都及时止损。最开始他也试过极端节食,却因为低血糖险些酿成大祸。如今的他坚持每餐吃五分饱,用拳头量食物 ——1拳蛋白质、1拳全谷物、2拳绿叶菜,既不饿肚子又控住血糖。平时很少出去吃饭,都是自己在家做,加上他老伴儿特别细心,一日三餐都给安排得妥妥的,“免糖少油少盐”,这么多年来,他已经有了自己的菜谱。
运动更是雷打不动,早餐后快走、晚餐后打太极,一走就是20年,肌肉量比同龄男性还高。20多年的饮食控制和运动,如果自律性差,是绝对做不到的!
2. 吃药 测血糖,够谨慎
周老对吃药是从不排斥的,而且极其谨慎,他会把每天要吃的降糖药按时间顺序分开放好,早上吃的、中午吃的、晚上吃的,都标记得清清楚楚,绝对不会漏服或者错服。而且,他一直都是严格按照医生的嘱咐来按时按量服用药物,从不自作主张,擅自调整用药。
在血糖监测方面,周老更是细致入微。他每天都会在固定的时间测量血糖,一一记录在专门的本子上。通过测量血糖,他不仅清楚了自己的血糖波动情况,还发现了一些不利于他血糖管理的食物和习惯,这些都能指导他更好地调整用药、饮食和运动,帮助更好地控制血糖。
3. 体检 医生指导,够听话
周老每年都会按时去医院进行全面体检,除了常规的血糖、血脂、血压检查外,他还会主动要求医生为他检查眼底、肾脏功能、神经功能等糖尿病容易引发并发症的项目。每次体检报告出来后,他都会仔细研究,不明白的地方就向医生请教。
在日常生活中,周老只要遇到不明白的问题,都会咨询医生。无论是饮食上的困惑,还是运动中的疑问,他都会认真听取医生的建议。他还会参加医院组织的糖尿病健康讲座,学习最新的糖尿病防治知识。他常说,医生是专业的,听医生的话,自己的身体才能越来越好。正是因为他对体检和医生指导如此重视,才能及时发现身体的细微变化,将糖尿病并发症扼杀在萌芽状态,保持20年的血糖平稳和身体健康。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周老能有今天,肯定没有他说的那么轻松,但糖尿病患者想要长命百岁,就得有这股子狠劲儿才行,够自律、够谨慎、够听话,只有行动,才能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