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 吃药控制(糖尿病吃药控制在多少算正常)

代谢专家陶乐维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不吃药,也能控制血糖,这2件事是关键

糖尿病不吃药也能控制血糖,这2件事是关键。

·1.避开对血糖不利的糖衣炮弹。像甜食、饮料、奶糖、蛋糕、腊肉、咸菜等,这些食物不仅多糖多盐,还会加重胰岛素抵抗。少吃这些食物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控制血糖。

·2.养成偶尔饿一饿的习惯。像白米饭、面条、馒头,每顿不要吃超过一碗。青菜、鱼肉、豆腐可以适量多吃,吃到不饿为止。

1.4亿糖友沸腾!告别每天吃药,2周1次降糖神药来了

每天早上睁眼第一件事,不是喝水,不是吃饭,而是摸向床头的药盒。1.4亿人,每天都要重复这个动作,一颗不落,错一次都心慌。吃药像打卡,打卡像负担。现在,有种新药,只需两周打一针,血糖稳稳地降。这是不是意味着,糖尿病的生活方式,能彻底翻篇?

但问题来了,它到底靠不靠谱?

说实话,糖尿病这病,真不是“血糖高”那么简单。它像一个慢动作的隐形推土机,一点点掏空身体的底子:血管硬了,眼睛模糊了,脚趾没知觉了,心脏突然罢工了。你

以为是“糖”出了问题,其实是整个身体的系统都在叫苦。长期高血糖,不是在生病,而是在“慢性自焚”

过去几十年,降糖的主力军一直是口服药物,比如二甲双胍格列美脲这一类。老资格、够稳妥,但每天吃、年年吃,而且有时候吃着吃着就不顶用了。剂量越加越高,副作用也越来越难缠。胃肠不适、体重增加、低血糖发作,听着都让人烦躁。

而现在,一种叫司美格鲁肽的“新型武器”开始崭露头角。它不是新鲜玩意,已经在国外用了好几年,但现在,它的“升级版”来了,不再是每周一针,而是两周打一针

听上去是不是像从“上班族”变成了“自由职业者”?你不用天天被药物提醒自己是“病人”,生活的节奏终于可以喘口气。

从机制上来说,它属于GLP-1受体激动剂。这名字听着生硬,其实它就是模拟人体内一种天然激素,能让胰岛素分泌更聪明,同时抑制胃排空和食欲。说得直白点,它不光降糖,还能帮你变瘦、少吃、控制食欲。一箭三雕,说它是“神药”,也不算夸张。

但别急着欢呼。

药物再先进,也不是万能钥匙。它适合的人群是明确的,目前主要针对的是2型糖尿病,而且多用于体重超标、血糖控制不佳的人群。

不是所有糖友都能立刻用上,尤其不是替代胰岛素的捷径。有些人胰岛功能严重受损,靠打针已经成了刚需,这种药只是锦上添花,不是救命稻草

有人会问,那这药到底靠谱吗?有没有副作用?答案当然是——恶心、呕吐、便秘、食欲下降是比较常见的反应,尤其刚开始用时更明显。

有些人甚至因为吃不下东西,瘦得太快,反而引发营养不良。还有胰腺炎的潜在风险,虽然比例不高,但也得警惕,尤其是有家族病史的人

有趣的是,这种药的另一种“副业”是减肥。在国外,它已经被批准用于治疗肥胖症,很多非糖尿病患者也在用它来减重。

一边降糖,一边减脂,听起来像是穿了金钟罩铁布衫。但要记住,它不是你夜宵放肆吃的通行证。该忌口还是得忌口,否则“药养着嘴”的日子,迟早会翻车。

现实中,确实有不少人因为它“脱胎换骨”。

有个病例印象很深。一个四十出头的男人,胖到连袜子都弯腰穿不上,血糖飙到十几,医生都替他捏汗。他试过无数方法,从中药到断食再到健身房年卡,都坚持不过三天。

后来用了司美格鲁肽,每周打一针,刚开始还嫌麻烦,结果一个月下来,体重掉了八斤,血糖降到7以内。最让他惊喜的不是数值,而是能重新系上皮带的那种成就感

但他也说,这药不是魔法它只是给你一个重新上路的机会。要是你还一边打针一边夜宵烧烤撸串,那就是高科技和放纵的“拉锯战”,最终吃亏的还是身体。

而从国家层面来看,这类药物的引进与推广,也是一种趋势。人口老龄化加上生活方式的转变,糖尿病的发病率只会越来越高。

如果还能降低药物使用频率,提升依从性,减轻医保负担,这种新型药物自然值得关注。但价格依然是个现实问题。目前国内还处在逐步纳入医保的阶段,普通家庭要用上,还得再等等

当然,也有人担心:这种药用久了,会不会耐药?会不会伤肝肾?

目前来看,长期使用的安全性数据还在积累中。临床观察发现,使用一两年内的副作用相对可控,没有明显的肝肾损伤迹象。

但任何药物都不是无敌的,关键是要定期监测、合理评估。不是你打一针,就可以两年不管血糖了,监测永远是糖尿病管理的底线

说到底,糖尿病不是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这场马拉松没有终点,只有“下一个里程碑”。我们在寻找更安全、更便捷的药物,但归根结底,生活方式永远是根本药物可以辅助,但不能替代你对身体的负责

现在这支“两周一针”的新方案,算是给糖友们开了一扇窗。但这扇窗外,不是天堂,而是一条更宽的路。你可以走得更轻松,但方向,还是你自己掌舵。

如果你是正在打针的人,不妨和医生聊聊这个新选择;如果你正被吃药折磨得焦头烂额,也许这就是个新的起点;

如果你是家属,那就多点理解,糖尿病不是“嘴馋”得的病,它是一场和整个身体博弈的战争。

只不过现在,我们终于多了一个像样的武器。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钟雪梅, 陈敏, 凌雅韵, 等. 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肌少症的临床观察[J]. 中国药房, 2025, 36(06): 732-736.

[2]王丽, 王海国, 李思佳, 等. 司美格鲁肽对超重及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分析[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4, 44(10): 890-895.

[3]李艳, 徐泽宏, 吕珊. GLP-1受体激动剂在2型糖尿病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3, 15(03): 205-210.

糖尿病不吃药,血糖或也能慢慢降,关键在于掌握三个方法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身边不少人被查出糖尿病后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要吃一辈子药?”


但真正让人焦虑的,不是吃药这件事,而是怕一旦吃药,身体就依赖上了,血糖再也降不下来。

可问题来了,有没有可能不靠吃药,血糖也能慢慢降下来?

答案是:有可能,但得掌握正确的方法。

光靠“少吃糖”根本不够,甚至还可能越控越糟。

糖尿病其实不是单靠药物控制的病,它更像是一种生活方式病。

药只是工具,真正决定血糖走向的,是每天怎么吃、怎么动、怎么睡。

很多人以为,“不吃饭血糖就能降”,其实这是误区。

饥饿感让身体释放更多葡萄糖,血糖反而升高。

想要不靠药物控制血糖,必须得从根子上调整身体的“糖代谢逻辑”。

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只要掌握对的方向,血糖真的能悄悄往下走。

第一个关键点,就是吃对,而不是吃少。

很多人一听说血糖高,立马开始节食,甚至一天只吃一顿饭。

表面上看,血糖确实降了,但几天后,身体开始“反弹模式”。

一顿饭就能飙升到十几,甚至二十。

原因很简单,长期饥饿让胰岛素变得更不敏感,身体开始储存脂肪、释放糖原,反而让血糖更难控制。

真正对血糖友好的饮食,是一种叫“控碳不控饱”的方式。

不是什么都不吃,而是吃得巧。

比如早餐加点蛋、豆腐、青菜,主食换成杂粮,饱腹感上来了,血糖也稳住了。

别小看这点变化,它比一天只吃两个馒头强太多了。

尤其对于刚被诊断的2型糖尿病人群,这时候身体的胰岛功能其实还有“救”,靠调整饮食和作息,是有可能不吃药的。

关键就在于:胰岛素还没彻底罢工。

这时候给它减点负,让它喘口气,说不定它还能自己“干活”。

但如果继续“饿一顿、吃一顿”,血糖像坐过山车一样起伏,胰岛素迟早会累瘫。

第二个方法,是动起来,但不是瞎动。

很多人听说运动降糖,立马开始暴走、跑步、跳操,结果膝盖先坏了,血糖还没降。

高强度运动对血糖波动反而不利

运动降糖讲究的是“稳”,而不是“猛”。

真正有效的,是餐后散步20分钟,或者早上快走半小时。

尤其是饭后那段时间,血糖正准备往上冲,这时候走一走,能明显减缓血糖升高的幅度。

有研究发现,每天饭后走20分钟的人,血糖控制比整天不动的人好30%以上

而且这种轻度运动,还能提升胰岛素敏感性,帮助身体更顺畅地把血糖“搬进”细胞里,而不是堆在血液里。

就像打开了门锁,血糖自然就进去了,不需要药物强行“推进去”。

第三个方法,其实很多人都忽略了——睡觉。

别小看这件事,很多血糖控制不好的人,问题根源就在睡眠。

有睡眠障碍的人,哪怕白天吃得再好、动得再多,血糖就是控制不下来。为什么?

因为睡不好,人体会分泌更多的升糖激素,比如肾上腺素、皮质醇,这些东西一多,血糖就像被打了鸡血一样上升。

一项国内研究显示,每晚睡眠不足6小时的人,糖耐量异常的风险提高了近50%

换句话说,熬夜本身就是“催糖剂”。

规律作息、早点睡觉,比盯着菜里有没有糖更重要。

哪怕只是晚睡一小时,都可能让第二天的空腹血糖升高。

有人说,“不是吧,睡觉还能降糖?”而且是最容易被忽略的一环。

身体是在夜里自我修复的时间,如果这段时间被熬没了,胰岛素再努力也白搭。

这三件事看起来简单,可真正做到的没几个。

很多人把降糖当成短期冲刺,其实是场马拉松。

真正不靠吃药降糖的人,靠的不是意志力,而是把这三件事变成了生活方式。

他们不是一开始就不吃药,而是在血糖稳定一段时间后,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减药、甚至停药

这其中的关键,是身体的“糖代谢环境”正在悄悄改善。

比如一个原本餐后血糖飙到14的人,通过这三招,3个月后稳定在7.8,空腹也回到了5.9,这时候医生才可能考虑减药。

不是盲目停药,而是身体先给出“信号”,医生才敢放手

但许多人一听说不吃药就能降糖,立马停药,结果血糖飙升,反倒把胰岛功能烧坏了。

这就像车子还没刹稳,就直接松手刹,肯定要出事。

想不吃药也能控制血糖,前提是方法对,执行稳,有医生的指导。

而不是靠“听说、以为、别人说”。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细节:情绪。

长期焦虑、压抑,其实也会让血糖升高。

情绪一紧张,身体自动分泌升糖激素,哪怕没吃东西,血糖也可能往上飙。

学会放松、减压,其实也是控糖的一部分。

比如学会深呼吸、冥想、听点轻音乐、散步时不带手机,都能帮助身体从“战斗状态”退出,回到正常代谢轨道。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它有误解。

以为一吃药就“废了”,以为不吃主食就能好,以为运动越狠越好。

真正科学的控糖,是找到身体和食物、运动、睡眠之间的“平衡点”。

不是谁都能不吃药,但很多人其实可以做到少吃,甚至慢慢停药。

这也正是糖尿病逆转的可能性所在——不是“治愈”,而是让它“退一步”,“不发作、不恶化、生活如常”。

这不是神话,是越来越多研究正在验证的现实。

比如英国的一项大规模研究发现,体重减轻超过10%的2型糖尿病患者,有近一半可以实现血糖恢复正常,不再依赖药物

而这些人靠的不是特效药,而是饮食调整、规律运动、良好睡眠,以及长期坚持。

这些方法可能不快,但它们稳。

而且一旦身体适应了这个新节奏,控制血糖其实没那么难。

这里说的“不吃药”并不是人人适用,如果血糖已经非常高,或者有并发症,医生还是会建议用药控制。

但哪怕已经吃药,这三件事也同样重要。

因为药物只是“辅助”,真正决定血糖高低的,还是生活方式

不管处在哪个阶段,血糖管理都不是靠忍,而是靠懂。

懂得怎么吃、怎么动、怎么睡,才是糖尿病不吃药也能降糖的真正底牌。

参考文献:
[1]王丽萍,李慧芳.中国糖尿病患者饮食干预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4,44(02):133-137.
[2]高雪峰,张宏.运动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15(05):313-318.
[3]周玲,刘志民.睡眠质量与2型糖尿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4,44(01):123-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