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糖尿病的草药(治疗糖尿病的草本植物)
治疗糖尿病的常见中草药,简单易用,建议收藏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有着悠久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有许多行之有效的方药。
糖尿病类似于中医的“消渴病”,中医认为其病机为“阴虚燥热”,多采用滋阴清热、活血化瘀法进行治疗。
中药应用在慢性并发症的预防和早期治疗上,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
几种用于辅助治疗糖尿病的常见中草药:
菟丝子
入药部位主要是其干燥的种子,是一味传统的中药材,其味甘、辛,性平,微温,入肝、肾、脾经,具有补肝肾、益精髓、明目、安胎等功效的滋补中药材。菟丝子提取物“含糖甙”有降血糖、降血脂、抑制白内障形成的功效。含糖甙通过胃黏膜吸收后能显著降低血糖、增加体重、增加肝糖元合成。
丹参
味苦,性微寒。归心、肝经。有活血、行血、凉血、养血的作用,可以化瘀、通络。丹参煎剂可明显降低实验动物的血糖,作用可持续5小时之久,且可降低血脂及血粘稠度。临床应用,丹参、花粉、葛根、黄芪、五味子、忍冬藤、玄参等配伍使用,可治疗糖尿病合并高凝血、高血脂症。
天花粉
天花粉为瓜蒌的根。味甘、微苦,性微寒。归肺、胃经。在《本草正义》中记载:“药肆之所谓天花粉者,即以蒌根切片用之,有粉之名,无粉之实。天花粉为葫芦科植物栝蒌的根,是一种中药,为清热泻火类药物,其具体功效是清热泻火,生津止渴,排脓消肿。”主治热病口渴、消渴、黄疸、肺燥咳血、痈肿、痔痿。对于治疗糖尿病,常用它与滋阴药配合使用,以达到标本兼治的作用。
知母
味苦,性寒。归肺、胃、肾经。有清热泻火、滋阴生津、润燥消渴的功效。《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可用于阴虚消渴,症见口渴、饮多、尿多者。现代药理研究知母皂甙、双糖甙具有治疗高血脂和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玉米须
味甘、淡,性平。归膀胱、肝、胆经。有利尿消肿、清肝利胆的功效。主治水肿,小便淋沥,黄疸,胆囊炎,胆结石,高血压,糖尿病,乳汁不通。在日常可以代茶饮用。
山药
入脾、肺、肾经,不寒不燥,具有补益脾胃、养肺滋肾的功效。可以配伍枸杞子、知母,可增加滋阴补肾之效;配伍薏米,可减少饮食。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糖尿病,尤其对脾胃虚弱、口渴善饥者更佳。
能够治疗糖尿病的中草药有哪些?
很多糖尿病患者长期服用西药,而这些药物本身对肝和肾都有一定的损伤,所以特别渴求一种天然无副作用的药物来降低血糖。
然而是药三分毒啊,成分单一的西药尚且副作用一大堆,更别说中药复方了(点击查看各种药物毒性),有很多迷信天然无毒的家伙吃何首乌吃成肾衰竭。
我们之前详细介绍过目前所常用的治疗糖尿病的西药(点击查看),那中华民族的瑰宝中草药呢?
有没有能够有效降低血糖的?
当然有。
中草药治疗糖尿病,跟西药一样,首先考虑的也是降血糖。
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就有学者对很多传统的中草药进行降血糖效果的实验研究,一般是用实验动物比如兔子、狗、小鼠或者大鼠等等进行观察,所用的中草药也是林林总总,比如地黄、党参、玄参、泽泻、地骨皮、黄芪、山茱萸、防风、黄芩、苍术、黄连、人参、葛根等等,当然也有用苦瓜、番石榴、潺稿和荔枝核等等。
但是所得到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原因很多,比如中草药制剂不同,你用粉剂、我用提取物、他用水煎等等;还有给药途径也有差别,比如口服、灌胃和皮下注射等等。而且方法不科学,这些工作很多都没有可重复性,缺乏逻辑与统计。甚至弄虚作假,在中药制剂中添加西药有效成分,所以一来二去成效不大。
一句话总结,就是:
我们都知道,不管是中草药单方、复方还是西药,都是其中的有效成分在起作用,所以目前的中药治疗糖尿病主要集中在中草药提取物或者单组分进行分子、细胞和动物水平的研究,科学性更强,而且只要你的论文发到SCI上,全世界都得承认呐。
那现在都有哪些中草药
能够降血糖而且被验证了呢?
先得说一下,虽然这些中草药的降糖活性被验证,但是仍然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因为你不知道除了降糖活性之外,它里面还含有多少对你有害的成分。
为了满足大家的好奇心,我们来罗列一下已经被科学验证过的降糖中草药:
1.人参
人参本就是降糖古方中的中药药物,所以是科学家们研究的首选。
2003年ADA年会上加拿大、韩国、英国的学者介绍用韩国红参或者西洋参来治疗2型糖尿病,随机双盲对照交叉用药12周,结果西洋参能降低糖化血红蛋白HbA1c约0.5%,而红参也能降低餐后血糖。
人参的有效成分很复杂,所以降血糖的机理非常复杂,其中一部分是由人参皂苷主导的,这些皂苷能够明显促进脂肪细胞分化,促使基础和胰岛素刺激的葡萄糖转运增加,同时促进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4表达增加。
除了人参皂苷以外,人参还能抑制食欲和肠道葡萄糖吸收;影响糖脂代谢;并且改善胰岛素抵抗;促进胰岛素分泌和抗胰岛β细胞凋亡等等作用。
2.黄连、黄柏
黄连、黄柏其中的黄连素,学名叫小檗碱,已经用于治疗糖尿病很多年了,早在1997年就有科学家证明了它能够增加胰岛素敏感性。
最近年对其的研究更多了,上海瑞金医院用大鼠证明了小檗碱能够增加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清游离氨基酸,并且能够降低高血脂大鼠的血糖。
小檗碱的降糖原理接近于二甲双胍,当然也有其他人证实小檗碱能够促进脂肪细胞内脏脂素基因及其蛋白表达,这也可能是小檗碱降糖、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机制之一。
3.栀子苷
山栀、栀子是常用的清热解毒中草药。
它的成分之一栀子苷最近引起科学家的注意。我们知道,解偶联蛋白2(UCP2)基因敲除可改善肥胖和高血糖导致的胰岛β细胞紊乱,但是目前还没有能够抑制UCP2的药物,而栀子苷恰好能够抑制UCP2介导的质子漏出,从而逆转肥胖和高血糖引起的β细胞功能紊乱。
4.黄芩
黄芩中的黄芩苷能够对胰岛内的氧化应激起到抑制作用,我们在糖尿病与微量营养素(点击查看)一文中说过糖尿病人抗氧化的必要性。
5.甘草
甘草的醇提取物中包含很多类黄酮物质,比如甘香豆素等等,这些黄酮类的物质确实能够降低血糖,在昨天的蜂胶一文中咱也说过(点击查看)。
6.大黄
大黄中的大黄素能够促进肝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所以将来大黄素极有可能用于糖尿病的治疗。
7.槲皮素
很多植物中都含有槲皮素,比如连翘,槲皮素对醛糖还原酶及蛋白质非酶糖化有阻止作用。蛋白质非酶糖化还记得不?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清蛋白、高糖化终末产物等等,能够有效遏制蛋白质非酶糖化,对改善糖尿病并发症极其有帮助。
8.葛根
葛根中的葛根素对抑制醛糖还原酶有一定效果,近年来有人对糖尿病老鼠进行腹腔注射葛根素后,可见明显的胰岛素感敏度改善。
9.桑叶总黄酮
10银杏叶提取物
这俩在之前的“糖尿病的药食同源”(点击查看)一文中已经说过了。
11.黄芪
黄芪是中医用来补气的药物,当然对现代医学来说,“气”是什么并不重要。而黄芪中含有的黄芪多糖不仅对1型糖尿病的免疫失衡状态有所帮助,能够抑制胰岛细胞的凋亡,减轻氧自由基对β细胞的伤害。
同时,黄芪多糖还能够促进脂肪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以及细胞分化,对糖尿病很有帮助。
这些药物虽然大多数并没有进入临床,但是随着科技进步和国内外的科学家对中草药的进一步关注,相信有更多有效的中草药被挖掘出来,造福于糖尿病患者。
以上
---参考资料---
《糖尿病学》许曼音著
降血糖,选这5种中药!实证:可显著改善血糖,防治并发症
对于控制血糖,大部分的糖尿病患者都会选择采用西药控糖,见效快,效果好,但是很多糖尿病患者会担心,长期服用降糖药会对自身的肝肾功能造成损伤,于是想采用中药来控制血糖。
中药和西药控制血糖哪个好,中药可以单独使用控制血糖吗?
客观来说,不管中医西医,都不能根治糖尿病。两者各有各的优点。 西药药效快,作用明确,但是不良反应明显;中药虽然起效慢,降糖效果略逊一筹,但是更注重辩证施治和整体调理,在改善自觉症状方面优势明显。比如,有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良好,但是口干,疲乏无力,实则是肾阴虚,中医主张采取补肾养阴清热利湿的药物,反而治“本”。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仝主任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发现,对于糖尿病前期或早中期,绝大多数患者可以独立使用中药来控制血糖,而且并非每天服用中药汤剂。当血糖异常升高或波动较大时,服用汤剂;而当血糖控制稳定后,则改为水丸,长期维持。而对于中晚期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十分困难,胰岛功能明显减退或衰竭时,可用西药,或注射胰岛素控制。
哪些中药可以起到显著改善血糖的作用?
1、 黄连
黄连味苦性寒,具有较强的泻火解毒、清热燥湿的作用。根据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连素具有显著的降血糖的作用,黄连素与传统降糖药物二甲双胍的降糖效果比较,其作用优于二甲双胍。
黄连中的提取物黄连素具有良好的降血糖的作用,黄连素对胰岛D细胞的修复具有促进作用,其降糖作用主要是通过增加肝细胞的葡萄糖消耗量,进而抑制了血糖的升高。除此之外,黄连还具有改善糖尿病并发症的作用。
2、 黄芪
黄芪味甘性微温,具有补气固表、利尿消肿、托毒排脓的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黄芪多糖具有显著降血糖的作用和降血脂的功效。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中拮抗激素水平和增加组织糖原合成有关。黄芪不仅具有明显的降糖作用,同时对于糖尿病肾病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3、 葛根
葛根味甘、辛,有解表退热,生津渗疹、升阳止泻的作用。葛根中含有黄酮类具有降糖作用,其可以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作用缓慢而持久。有相关的研究表明静脉滴注能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控制情况。
4、 五味子
五味子中提取物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具有良好的降糖作用,能明显降低正常及四氧嘧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降低肾上腺素引起的高血糖, 提高正常糖耐量,而木脂素类可抑制醛糖还原酶,用于治疗糖尿病并发症。
5、 苦瓜
苦瓜总皂苷有减弱胰岛B细胞的损伤或改善受损伤细胞的功能,缓解糖尿病症状。苦瓜可以降血糖,但是很多糖尿病患者坚持不了,尤其是脾胃功能不好的患者,吃了苦瓜反而导致胃部不舒。所以,运用苦瓜降糖,要根据体质辨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比较好,而并非拿来就吃。对老年人、脾胃功能虚弱的糖尿病患者,长期吃苦瓜就不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