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2型糖尿病指南(2型糖尿病怎么引起的)

微山湖芦苇 0
文章目录:

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并发症及饮食运动管理

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本文将详细介绍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并发症以及饮食和运动管理方法,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

一、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一)糖化血红蛋白(HbA1c)

• 正常:HbA1c<5.7%

• 糖尿病前期:HbA1c 5.7%-6.4%

• 糖尿病:HbA1c≥6.5%

(二)随机血糖检测

• 糖尿病:随机血糖≥200 mg/dL(11.1 mmol/L),伴有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如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

(三)空腹血糖检测

• 正常:空腹血糖<100 mg/dL(5.6 mmol/L)

• 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 100-125 mg/dL(5.6-6.9 mmol/L)

• 糖尿病:空腹血糖≥126 mg/dL(7.0 mmol/L)

(四)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 正常:2小时血糖<140 mg/dL(7.8 mmol/L)

• 糖尿病前期:2小时血糖 140-199 mg/dL(7.8-11.0 mmol/L)

• 糖尿病:2小时血糖≥200 mg/dL(11.1 mmol/L)

(五)筛查建议

• 年龄:建议所有35岁及以上的成年人进行2型糖尿病筛查。

• 高危人群:超重或肥胖(BMI≥25 kg/m²)且有其他糖尿病风险因素(如家族史、高血压、高胆固醇等)的35岁以下人群,也应进行筛查。

• 妊娠期糖尿病史:曾患有妊娠期糖尿病的女性,应定期进行筛查。

• 糖尿病前期患者:确诊为糖尿病前期的患者,应每1-2年进行一次复查。

二、2型糖尿病的并发症

(一)急性并发症

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

• 症状:脱水、Kussmaul呼吸(深、长、叹息样呼吸)、酮体呼气、弥漫性腹痛、意识障碍(嗜睡、昏迷)。

• 处理:立即就医,进行补液、胰岛素治疗等。

• 高渗高血糖综合征(HHS)

• 症状:严重高血糖、脱水、意识障碍。

• 处理:立即就医,进行补液、胰岛素治疗等。

2、低血糖

• 症状:出汗、心慌、饥饿、视力模糊、颤抖、头痛、头晕、皮肤苍白、烦躁、流泪、抽搐、注意力不集中、感觉异常、口周麻木、强烈饥饿感。

• 处理:立即摄入葡萄糖(如糖果、含糖饮料),如果患者意识不清,需静脉注射葡萄糖。

(二)慢性并发症

1、心血管疾病

• 症状:胸痛、呼吸困难、心悸。

• 预防:控制血压、血脂,戒烟限酒,定期体检。

2、肾脏疾病

• 症状:蛋白尿、水肿、高血压。

• 预防:控制血糖、血压,定期检查肾功能。

3、视网膜病变

• 症状:视力模糊、视野缺损。

• 预防:控制血糖,定期进行眼科检查。

4、神经病变

• 症状:手脚麻木、刺痛、疼痛。

• 预防:控制血糖,避免高血糖。

5、足部问题

• 症状:足部溃疡、感染、疼痛。

• 预防:定期检查足部,保持足部清洁,避免外伤。

三、2型糖尿病的饮食管理

(一)饮食原则

• 控制总热量摄入:根据个人的体重、身高、活动水平计算每日所需总热量,避免热量摄入过多导致体重增加。

• 均衡饮食:确保饮食中包含足够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比例分别为50%-60%、15%-20%、20%-30%。

• 增加膳食纤维: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有助于控制血糖。

• 控制脂肪摄入:减少饱和脂肪和反式脂肪的摄入,增加不饱和脂肪的摄入,如橄榄油、鱼油等。

• 控制碳水化合物摄入:选择低升糖指数(GI)的食物,如全麦面包、糙米等,避免高升糖指数的食物,如白面包、白米饭等。

• 增加优质蛋白质摄入:选择瘦肉、鱼类、豆类等优质蛋白质来源,有助于维持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

• 避免高糖食物:减少糖果、甜饮料、糕点等高糖食物的摄入,避免血糖快速上升。

(二)饮食建议

• 早餐:燕麦粥搭配水果和坚果,提供丰富的膳食纤维和优质蛋白质。

• 午餐:清蒸鱼或烤鸡胸肉搭配大量绿叶蔬菜和少量全麦面包,确保营养均衡。

• 晚餐:豆腐炖蔬菜搭配糙米饭,提供优质蛋白质和膳食纤维。

• 加餐:选择水果、坚果或酸奶,避免高糖零食。

四、2型糖尿病的运动管理

(一)运动原则

• 规律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 力量训练:每周进行2-3次力量训练,如举重、俯卧撑等,有助于增加肌肉量,提高基础代谢率。

• 避免久坐:长时间久坐会增加血糖和血脂水平,建议每隔1小时起身活动5-10分钟。

• 运动前评估:在开始运动前,建议进行心肺功能和血糖水平的评估,确保运动安全。

(二)运动建议

• 有氧运动:选择自己喜欢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每次运动30分钟以上。

• 力量训练:使用哑铃、弹力带等进行简单的力量训练,每次训练30分钟左右。

• 伸展运动:运动前后进行5-10分钟的伸展运动,有助于减少运动损伤,提高柔韧性。

五、小结

2型糖尿病是一种需要长期管理的慢性疾病,通过科学合理的饮食和运动管理,可以有效控制血糖水平,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建议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制定个性化的饮食和运动计划,定期监测血糖和相关指标,确保病情稳定。

糖尿病不用终身服药?2型糖尿病逆转6个关键方法,越早做效果越好

你没看错,我真的扔掉了吃了12年的降糖药。

那天在社区医院复查血糖,医生看着我的检查单,眉头先是紧锁,随后舒展开来:"老张,你这血糖控制得不错啊,糖化血红蛋白才5.4%,空腹血糖5.1mmol/L,比很多正常人还稳定。"

我笑了笑:"大夫,我已经半年没吃药了。"

医生一脸不可思议:"你确定没开玩笑?"

是的,我,一个标准的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科学方法实现了不靠药物也能维持正常血糖水平。这在三年前,我认为完全是天方夜谭。

很多糖友和我有同样的疑惑:糖尿病真的能逆转吗?不吃药会不会有生命危险?

传统医学观点告诉我们,2型糖尿病是"不可逆慢性病",一旦确诊就意味着终身服药。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某些患者确实可以通过生活方式干预达到"临床缓解"状态,甚至不再需要药物治疗。

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的研究者们发现,近46%的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科学干预后,能够将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长达2年之久,而且不需要任何降糖药物。这一发现彻底颠覆了我们对糖尿病的认知。

细细品味这一点:糖尿病并非不可逆转,而是我们之前缺乏足够强大的"逆转方案"。

糖尿病的本质是什么?它不仅仅是血糖高,更是一种能量代谢失衡的全身性疾病。我们习惯将其视为"血糖控制不良",却忽略了背后的真相——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衰退。

胰岛素抵抗就像一把生锈的钥匙,虽然存在,却无法顺利打开细胞的大门让葡萄糖进入。而胰岛β细胞则是负责产生胰岛素的"工厂",在长期高负荷工作下逐渐"罢工"。

换个视角看,糖尿病其实是一场能量分配的混乱,而非简单的"糖太多"。

去年在上海举办的亚太糖尿病学术大会上,一位来自哈佛医学院的教授提出了震撼医学界的观点:"2型糖尿病的逆转窗口期比我们想象的要长得多,关键在于综合干预的强度和个体化方案设计。"

究竟哪些方法能帮助我们实现糖尿病的逆转呢?

第一个关键:精准减重

你是否注意到,许多糖尿病患者都伴有体重问题?这不是巧合。研究表明,超过87%的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超重或肥胖。

但值得深思的是,减重并非单纯追求体重数字的下降,而是要减掉"毒性脂肪"。这些潜伏在肝脏和胰腺周围的脂肪才是导致胰岛素抵抗的"罪魁祸首"。

我的糖尿病医生形容得很生动:"你的肝脏和胰腺被油脂包裹着,就像一个穿着厚重雨衣的工人,怎么可能灵活工作?"

剑桥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当2型糖尿病患者减掉体重的15%左右时,约有73%的患者能够实现临床缓解。更令人振奋的是,减重越早,逆转成功率越高。

第二个关键:低碳水饮食革命

传统的"均衡饮食"理念告诉我们要多吃主食,但对糖尿病患者而言,这可能是一个善意的谎言。

低碳水饮食在糖尿病管理中展现出惊人效果。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最新指南也承认,适度限制碳水化合物摄入是控制血糖的有效策略之一。

迪肯大学的一项为期12个月的临床试验显示,坚持低碳饮食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有62%实现了临床缓解,不再需要药物控制。

但我必须强调,低碳水并非零碳水。盲目极端限制碳水摄入可能导致营养不良和其他健康问题。科学的做法是: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白米、白面、甜食),保留富含膳食纤维的复合碳水(全谷物、豆类、某些水果)。

第三个关键:运动不是为了消耗热量

很多人认为运动的目的是"消耗热量",但在糖尿病逆转中,运动的真正价值在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日本东京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即使不伴随明显体重下降,规律运动也能使胰岛素敏感性提高35%,这意味着同样剂量的胰岛素能够搬运更多的葡萄糖进入细胞。

科学研究表明,结合有氧运动和抗阻训练效果最佳。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能够提高心肺功能,而抗阻训练如哑铃、弹力带则有助于保持肌肉量,预防肌肉流失。

第四个关键:时间限制性进食

时间限制性进食,简单说就是将一天的进食集中在8-10小时内,给身体留出足够的"代谢休息期"。

南加州大学的研究者发现,即使不改变总热量摄入,仅仅通过调整进餐时间窗口,也能显著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和血糖控制。参与研究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8周后,87%实现了药物减量,26%完全停药。

第五个关键:应对压力与提高睡眠质量

压力和睡眠不足常被忽视,但它们对血糖的影响不容小觑。

当我们处于压力状态时,身体会分泌皮质醇等应激激素,这些激素会直接升高血糖。长期慢性压力可使血糖平均升高20-30%,相当于额外摄入了一顿主食!

睡眠不足会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一项研究表明,连续3天每晚只睡5小时,健康人的胰岛素敏感性就会下降25%,更何况是已患糖尿病的人群。

第六个关键:全身代谢健康的整体观

糖尿病逆转不是单打独斗,而是需要建立全身代谢健康的整体观。

肠道微生物组与代谢健康密切相关。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的研究发现,健康的肠道菌群能够显著改善葡萄糖代谢,其中丁酸盐产生菌的增加与胰岛素敏感性提高呈正相关。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通过膳食纤维摄入来"喂养"有益菌群。膳食纤维不仅能延缓葡萄糖吸收,还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间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维生素D水平也与2型糖尿病风险密切相关。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的研究发现,维生素D水平每提高10ng/mL,2型糖尿病风险可降低13%

我的故事并非个例。在我所在的糖尿病互助小组中,已有17位成员通过上述方法成功减药或停药。最让人振奋的是,他们不仅血糖得到了控制,整体健康状况也显著改善——血压下降了,胆固醇正常了,睡眠质量提高了,甚至多年的关节疼痛也减轻了。

糖尿病逆转之路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我们的耐心和坚持。就像一位医生告诉我的:"健康不是目的地,而是一段持续的旅程。"

你是否准备好,开启自己的糖尿病逆转之旅?当你迈出第一步时,请你并不孤单。数以万计的糖友已经走在这条道路上,而且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

让我们一起,向着健康的未来前进。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2. 翁建平,杨文英.2型糖尿病缓解的研究进展.中国糖尿病杂志,2022,30(3):184-188.

3. 李光伟,纪立农.生活方式干预对2型糖尿病预防和管理的作用.中华内科杂志,2023,62(5):367-372.

4. 徐景,贾伟平.时间限制性进食对代谢健康的影响研究进展.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22,30(2):99-104.

5. 赵家军,朱大龙.肠道菌群与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3,35(1):123-128.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糖尿病有救?记住3个方法,糖尿病慢慢就好,建议多看看

你知道吗?糖尿病,它并不是“甜蜜的负担”,它是“苦到骨子里”的麻烦。可偏偏,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正在和它“同居”,而且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经中招了。

先给你放个“炸弹”: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数据,截至2024年,全国18岁及以上居民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1.9%,换句话说,每10个成年人里,就有一个是糖友。

更吓人的是,超过一半的糖尿病患者,自己完全不知道。这不是危言耸听,是实打实的数据。

但今天,我们不吓人,我们讲希望。糖尿病,确实是个慢性病,而且终身性,没错。但“无解”?不一定。记住3个方法,糖尿病是可以慢慢变好的。

不是治愈——是控制好、过得好、活得久、少并发症、少吃药,甚至有机会减药、停药。

下面,我们就来掰开揉碎地讲清楚,到底是哪3个方法,能让你在糖尿病这条路上,不至于走得那么辛苦。

第一招:吃对饭,比吃药还重要

先别急着翻菜单,咱们不是教你吃什么“灵丹妙药”,而是要从你每天三顿饭里,把血糖稳住。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了就得吃“鸟食”,什么都不能吃,只能啃青菜。错!这种过度节食和盲目忌口,反而会造成营养不良、低血糖,甚至加重胰岛素抵抗

关键是吃得稳、少、杂、慢

:血糖最怕“过山车”,所以我们要控制碳水的释放速度。怎么控制?主食别光吃白米饭,换成粗粮掺细粮,比如燕麦、糙米、玉米渣,都是好帮手。

:控制总热量,尤其是碳水。别一口气吃三碗饭,换成一碗饭加一盘菜,效果立竿见影。

:别总盯着米面,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都要有。一顿饭里,最好有三种颜色的蔬菜,一个蛋白质来源,一种主食。

:吃得慢一点,咀嚼多一点,血糖升得也慢。这个简单的动作,其实比你想象的更厉害。

再提醒一句,水果不是完全不能吃,关键是控制时间和量。饭后两小时吃,选低糖高纤维的,比如苹果、梨、小番茄,别碰葡萄、榴莲、香蕉那些“糖王”。

第二招:让身体“动起来”,是免费的降糖药

讲真,糖尿病最怕“懒”。不管你吃得多科学,如果每天坐着不动——血糖照样高。

你要记住这个公式:运动=开门放胰岛素

什么意思?你身体的细胞就像一扇门,有锁(胰岛素受体),糖想进去得靠钥匙(胰岛素)。但糖尿病的人,钥匙变钝了,门打不开。

运动这时候就像是“踹门”的工具,让糖能进去被利用,不剩在血液里惹事。

每天动一动,血糖就能降一降。关键是怎么动。

饭后走路最管用。吃完饭坐着,是糖友大忌。建议饭后15分钟开始,走30分钟,不求快,但要稳。你会发现,这30分钟,能抵得上你半颗降糖药

力量训练也别忽视。有研究发现,肌肉越多,胰岛素敏感性越强。哪怕你年纪大了,简单的哑铃、弹力带、靠墙深蹲,每周练两三次,也能让血糖更听话。

更重要一点,坚持比强度重要。别想着今天猛跑5公里,明天就瘫着不动。每天动一动,才是正道。

第三招:情绪睡眠,决定血糖的“天花板”

你可能没想到吧,情绪和睡眠,才是血糖控制里最被忽视的“隐形杀手”

很多人吃得好、动得多,血糖却还是高,查来查去没毛病——最后发现,是长期焦虑、失眠、烦躁在搞事。

为什么?因为情绪差的时候,肾上腺素、皮质醇这些激素会上升,它们会直接让血糖升高。再加上失眠、熬夜,胰岛素分泌紊乱,血糖波动更厉害。

糖友一定要学会“心宽一点,睡稳一点”。

别小看这点,哪怕你每天多睡1小时,情绪稳定一点,血糖波动就能减少20%以上。

怎么调?这里有几个实用小技巧:

白天晒太阳,晚上别刷手机。阳光能调节生物钟,促进褪黑素分泌,让你晚上更容易入睡。

学会“松弛感”训练。比如深呼吸、冥想、泡脚、写日记……这些看似鸡肋的小事,其实能帮你调节神经系统,减压降糖。

最重要的,是别一个人扛。糖尿病不是你一个人的“秘密”,亲人朋友的支持,是你最大的降糖“外挂”。

那到底有救没?

很多人问:“医生,我是不是一辈子都躲不过血糖仪了?”

我说:“你以为我喜欢扎手指啊?我也怕疼。但我更怕中风、失明、肾衰竭。”

糖尿病不是要你的命,是要你“慢慢地折腾”。但只要你吃得对、动得勤、心态稳,它也拿你没办法。

我见过太多病人,从刚查出糖尿病那天开始,每天一脸灰暗,觉得人生完了。但一年后、三年后、五年后,他们早起遛弯、笑着下厨、血糖一查稳得像表格。

糖尿病不是绝症,它是“生活方式综合征”,用生活方式来对抗它,是最靠谱的办法。

这三招,坚持下去,不求立竿见影,但你会慢慢发现,血糖变稳了,药吃少了,人也精神了。

最后的忠告是:别等血糖高了才慌,别等并发症来了才改。从今天开始,就有救。

你有什么控糖经验或疑问?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故事,我们一起“控糖不控生活”!糖尿病,不怕,就怕不改。

参考文献:

1.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20

2.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2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022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