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并发症前兆(糖尿病并发症前期能治愈吗)

医者老万谈科普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患者注意:晨起若有这些症状,说明并发症快要来了,要警惕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糖尿病,这个听起来熟悉却令人心生警惕的词汇,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家庭无法忽视的问题。对于患者来说,日常生活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一系列健康隐患。

而晨起时的身体状况,往往是健康的一面镜子,可能透露出糖尿病并发症的早期信号。

那么,糖尿病患者早上醒来时应该关注哪些异常呢?这些症状是否预示着更严重的问题?找到答案,不仅有助于患者及时干预,还能有效预防并发症的进一步发展。

糖尿病并发症的隐匿性:晨起症状不容忽视

糖尿病并发症的可怕之处在于它的隐匿性。许多患者在早期并不会感到明显的不适,甚至会误以为身体状态一切正常。而晨起时的异常往往是身体发出的第一声“警报”。

比如,有些患者可能会感到四肢麻木、头晕乏力,甚至伴随视力模糊或口干舌燥。虽然这些症状看似寻常,但它们背后往往隐藏着神经发生病变、心血管问题甚至肾功能受损的风险。

清晨血糖波动与身体信号的关联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清晨是血糖波动的高发时段。经过一整夜的代谢,身体内的激素水平会发生明显变化。如果血糖控制不佳,清晨可能出现两种极端情况:一种是血糖过低,另一种则是血糖过高。

血糖过低时,患者可能会感到心慌、出汗甚至手脚冰凉;而血糖过高时,则可能出现头痛、口渴或疲惫乏力的症状。这些表现不仅直接反映了血糖水平的异常,还可能预示着糖尿病并发症的逐步发展。

晨起四肢麻木:神经发生病变的早期信号

糖尿病周围神经发生病变是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而晨起四肢麻木就是它的典型表现。这种麻木感通常从脚趾或手指开始,逐渐扩展到四肢。

许多患者在刚开始时可能只会感到轻微的不适,甚至会误以为是睡觉姿势不当导致的“压麻”。但实际上,长期血糖升高会损害周围神经,导致神经传导功能异常。

如果患者忽视了这一信号,神经发生病变可能进一步发展,甚至引发严重的下肢溃疡或坏疽。

晨起头晕与乏力:心血管问题的隐患

许多糖尿病患者在清晨醒来时会感到头晕或极度乏力,这可能是心血管健康亮起红灯的表现。长期高血糖会加速动脉硬化,导致血管弹性减弱。当清晨血压波动较大时,患者可能会感到头晕目眩或胸闷气短。

如果这些症状反复出现,尤其是伴有心跳加快或胸部疼痛,可能意味着糖尿病已经对心血管系统造成了损害。心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因此这一症状绝对不能掉以轻心。

晨起视力模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信号

如果患者在清晨感到视力模糊或眼前有漂浮物,这可能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信号。高血糖会导致眼底微血管受损,进而影响视网膜的正常功能。

早期视网膜病变可能只是轻微的视力模糊,但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视野缺损甚至失明。如果患者发现晨起视力异常,应尽快就医进行眼底检查,确保早发现、早治疗。

晨起口干舌燥:肾功能受损的警示

清晨醒来时口干舌燥、频繁口渴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困扰之一。部分患者会误以为这是喝水不足或房间空气干燥所致,但实际上,这很可能是肾功能受损的警示信号。

长期高血糖会损害肾小球滤过功能,导致尿液增多,进而引起体内水分流失和电解质紊乱。如果患者晨起时总是感到口干,同时伴有夜尿增多或泡沫尿,应高度警惕糖尿病肾病的可能性。

面对这些潜在的危险信号,糖尿病患者该如何应对呢?首先,要保持对身体状态的敏感,及时记录晨起时的异常症状,必要时向医生汇报。同时,合理的生活方式调整和积极的治疗干预也尤为重要。

饮食上,可适当融入中国传统的五谷杂粮,如燕麦、糙米和薏米,这些食物不仅有助于控制血糖,还能改善肠胃功能。中医提倡“清晨温水润肠”,糖尿病患者可以在晨起后喝一杯温水,既能补充夜间流失的水分,又有助于稳定血糖。

运动方面,晨起后可以选择缓和的活动,如太极拳或散步,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四肢麻木和神经发生病变的症状。中医强调“动静结合”,适当运动能增强身体的阳气,同时避免剧烈运动引发血糖波动。

另外,规律监测血糖至关重要。糖尿病患者应养成每日晨起测血糖的习惯,了解自己空腹血糖的变化趋势。如果发现血糖波动异常,应尽快调整药物或胰岛素的剂量,并在医生指导下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干预。只有提高健康意识,才能在并发症来临之前及时采取措施。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晨起时的每一个异常信号都值得重视,因为它们可能是身体向你发出的求救信号。

保持乐观的心态和积极的生活方式同样重要。许多患者在面对糖尿病时会感到无助甚至恐慌,这种情绪反而可能加重病情。

事实上,科学合理的管理完全可以让糖尿病患者拥有高质量的生活。正如中医提倡的“天人合一”,糖尿病管理也需要患者与身体和谐共处,既要重视医学治疗,也要注重生活中的细节调养。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忽视它带来的警示信号。晨起时的每一个细微变化,可能都是身体在提醒你采取行动。

通过科学的管理、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积极的心态,患者完全可以与糖尿病和平共处,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希望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能从晨起的第一步开始,用细心呵护自己的健康,为美好的生活增添更多保障。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属于“艺术加工”,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糖尿病出现这6大表现,证明糖尿病并发症出现,血糖控制不好

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一旦出现严重并发症,会致残,致死!

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微血管疾病、糖尿病足、糖尿病肾病。

不同并发症自然“先兆不同”:

一、糖尿病导致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控制不好,导致的全身血管受损,尤其会导致心脏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血管狭窄,引起冠心病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当心血管狭窄程度加重,就会出现心绞痛的表现,这时候就会表现为胸痛、心前区疼痛、头疼、牙疼、胸闷憋气、大汗、后背疼痛、咽部紧缩感、肩膀疼痛等等表现。糖尿病导致的冠心病常常是三支病变,也就是三个心脏大血管都会有比较严重的狭窄,往往不能支架,需要搭桥。

二、糖尿病脑血管病变

糖尿病导致的动脉粥样是全身性的,对于颈动脉以及脑血管都有损害,会导致颈动脉狭窄斑块,脑血管狭窄甚至引起脑梗死。当发生严重脑供血不足,或脑梗死的时候,会表现为双手力量不对称,口角歪斜,走路偏斜,头晕,头痛,肢体麻木,吐字不清,嗜睡状态,恶心呕吐或呃逆;面瘫及舌瘫、偏盲、喝水呛咳、吞咽困难等等。

三、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若出现有视物模糊,且不断加重情况,那需注意或许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病程越长几率便更高,所以糖尿病人群需半年检查一次眼底。查查眼底,视物模糊、视网膜病变、白内障均是糖尿病合并的微血管病变,注意若早期发现,注意及时治疗。

四、糖尿病肾病

当出现水肿、眼睑、颜面及下肢浮肿,高血压,蛋白尿,大量泡沫尿等等要怀疑糖尿病肾病,化验尿常规和肾功能,以明确是否出现糖尿病肾病。

五、糖尿病足:

血糖控制不佳,血管神经损害,四肢伤口不愈合,容易破溃,只能截肢后才能好转!

六、糖尿病神经系统病变:

肢体麻木、感觉性共济失调、亦可累及颅神经及脊神经。早起可表现肢体麻木或感觉异常,注意及时就医排除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这些并发症可能是独立出现,也可能是同时出现。对于糖尿病的人,不能等到已经出现并发症才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要早发现早治疗早控制,只有长期血糖处在理想安全水平,才能避免并发症发生。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糖尿病有哪些并发症?有什么早期症状?一文说透糖尿病并发症

有人被查出来糖尿病后,医生告诫说要积极预防并发症,但患者却认为并发症离自己很遥远,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一、糖尿病并发症有哪些?

1.急性并发症

其发病主要由于胰岛素活性重度缺乏及升糖激素不适当升高,而引起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以致机体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所致,出现高血糖、酮症、代谢性酸中毒和脱水为主要表现。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起病急,病程常小于24小时,多数起病时伴有多尿、烦渴、乏力等症状,甚至出现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症状,少数患者也会出现腹痛。严重情况下,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嗜睡、昏睡或昏迷。

高渗性高血糖状态

起病多隐匿,从发病到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一般为1~2周,偶尔急性起病。多见于60岁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初期仅表现为多饮、多尿、乏力等症状,可进一步出现脱水和中枢神经系统损害。

乳酸性酸中毒

起病较急,患者会出现深大呼吸、神志模糊、木僵、昏迷等症状,多见于大量服用双胍类药物或有全身性疾病的患者。

2.慢性并发症

目前普遍认为多元醇旁路、蛋白激酶C、己糖胺激活、晚期糖基化产物(AGEs)的多寡,以及高血糖诱导的线粒体产生反应性氧化产物(ROS)生成增加,可能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的机制。

糖尿病肾病

是糖尿病患者最重要的并发症之一。发病率逐年上升,目前已成为终末期肾病的第二位病因,仅次于各种肾小球肾炎,常见于病程10年以上的患者。

糖尿病眼部并发症

病程长的患者常合并不同程度的视网膜病变,是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还可引起与糖尿病相关的葡萄膜炎、白内障等。

糖尿病足

由于合并神经病变及不同程度的血管病变而导致下肢溃疡、感染和(或)深部组织的损伤,是糖尿病非外伤性截肢的最主要原因。轻者表现为皮肤干燥和发凉;重者可出现溃疡和坏疽。

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

包括心脏和大血管上的微血管病变、心肌病变和心脏自主神经病变和冠心病,是引起糖尿病患者死亡的首要病因。冠心病是糖尿病的主要大血管并发症,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死亡风险比非糖尿患者高3~5倍。

糖尿病性脑血管病

是指由糖尿病所引起的颅内大血管和微血管病变,据统计,2型糖尿病患者有20%~40%会发生脑血管病,主要表现为脑动脉硬化、缺血性脑血管病、脑出血、脑萎缩等,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糖尿病神经病变

最常见的类型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和自主神经病,发病率很高,部分患者在新诊断为糖尿病时就已经存在,但根治困难,故重点在于预防发生及控制发展。

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可以影响全身多个系统,包括心血管系统、胃肠道系统、泌尿生殖系统、排汗系统和代谢系统。心血管自主神经病变最主要,危害最大,可引起静息心动过速和直立性低血压,有时还可导致猝死。胃肠道功能紊乱最明显的表现为胃排空延迟(胃轻瘫)、腹泻(饭后或午夜)、便秘等。

二、糖尿病并发症有哪些预警信号?

1.心慌胸闷

若出现心慌,伴头晕、出汗、手抖、面色苍白等症状,很可能是出现了低血糖。但如果是因姿势突然改变而出现的心慌胸闷、血压突降的状况,提示糖友很可能患有心血管并发症。

2.视物模糊

当出现近物看不清、视力下降,预示着可能已经出现了视网膜病变。

3.手脚麻木

对称性手足刺痛、麻木,提示可能已出现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4.出汗异常

如发现皮肤某些部位不排汗,汗量过少或过多,预示自主神经功能受损。当糖友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兴奋,会使汗腺分泌增加而形成多汗。另外,汗腺自主神经病变也可表现为少汗甚至无汗,半身出汗而半身无汗等异常情况。

5.口腔溃疡

如果血糖长期控制不佳,血糖波动大,口腔便容易感染炎症,出现牙周炎、牙齿松动、牙槽骨质疏松等症状。

6.腹胀便秘

糖尿病性胃轻瘫常伴随食欲减退、腹胀、恶心、呕吐、早饱感。

7.皮肤异常

皮肤干燥脱屑、瘙痒、变色、局部水疱等症状,多是由高糖引起血液渗透压升高及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所致。若处理不及时,可发展为溃疡和坏疽,有截肢的风险。

8.小便泡沫多

微量白蛋白尿是糖尿病肾病的早期信号,多数糖友无明显表现,部分糖友出现“腰酸脚肿,尿泡沫多”的症状。 糖尿病肾病是一个缓慢进展的过程,一旦出现肾脏损害,表明肾脏病病变已较严重。

三、如何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1.药物治疗

首先,要遵医嘱按时服用降糖药物,并定时监测血糖,控制血糖在目标值范围内,血糖过高或过低都要及时找医生调整降糖方案,并且积极干预其它心脑血管危险因素,定期随访。

2.生活方式干预

吃动平衡

建议糖友选择升糖慢的低GI主食,如全麦食品、玉米等粗粮。进食后还要注意运动。运动不仅可以减肥,控制体重,还可以降糖。建议在医师、营养师的指导下,制定合理的膳食、运动方案。

保证睡眠

睡眠不足不仅会使血糖升高,还会增进食欲,导致体重增加,心脏和肾脏并发症风险升高。因此建议保证每日7-8小时的睡眠时间。


控制压力

紧张焦虑会升高血糖。可以学习一些放松练习,如呼吸练习、瑜伽等。

戒烟戒酒

吸烟的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的几率比不吸烟者高出三倍。烟草内的尼古丁和焦油等物质,会对胰岛素的作用产生阻碍,使血糖升高;而酒精内的乙醇经过人体的加工会变成脂肪,加重肥胖,并且酒精在分解时也会导致血糖升高。

参考文献: 

[1]杨秉辉.警惕糖尿病的并发症[J].食品与生活,2020,(12):72-73.


图片本内容仅供健康知识科普之目的,不能替代医生诊断,不属于医学诊疗建议,也不代表本平台观点,仅供参考请谨慎阅读。未经本平台和相关权利人书面许可,任何第三方不得转载或引用。若本内容存在任何疏漏,请尽快与本平台联系,可发送信息至【causahealth-content@causacloud.com】,我们将及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