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血压高血脂高糖尿病(血压高血脂高糖尿病可以吃西兰花吗)

糖尿病逆转邹教授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合并有高血脂高血压,糖友“吃药多” 困局怎么破?

如果你有·胰岛素抵抗·高血糖·视线模糊·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合并其他疾病等问题

欢迎来到上海同仁医院找邹大进教授咨询!!!


一些年纪较大的糖友,除了糖尿病,还伴有高血压、高血脂等代谢问题。每次去医院,回家时都得拎着一大袋子药,降糖药、降压药、降脂药...... 这样多药治疗,确实让人烦恼。

今天就来和大家聊聊,这类糖友该如何应对 “吃药多” 的困境。

一、多药困境的原因
  1. 代谢综合.征的影响 代谢综合征是一组复杂的代谢紊乱症候群,包括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肥胖等。这些疾病相互关联,互为因果。如肥胖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加重糖尿病病情,同时也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高血糖会加速血管病变,进而影响血脂代谢和血压稳定。
  1. 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的代谢功能逐渐下降,器官功能也会有所减退。这使得身体更容易出现各种代谢问题,且问题一旦出现,往往难以单独存在,而是相互交织,形成多病共存的局面。
二、解决 “吃药多” 问题的建议

1、换用复合药物 目前,许多药物都有复方制剂可供选择。例如:

降糖药 :二甲双胍联合其他降糖药物的复方制剂,既能增强降糖效果,又可能减少单独用药的剂量,降低副作用发生风险。

降脂药 :他汀类药物与胆固醇吸收抑制剂的复方制剂,能更全面地调节血脂,提高治疗效果。

降压药 :β - 受体阻滞剂与 CCB(钙通道阻滞剂)或利尿剂的复方制剂,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协同降低血压,使血压更平稳。

2、改善身体整体代谢,生活方式干预:

  1. 饮食方面,应选择低盐、低脂、低糖、高纤维的食物,如全麦面包、燕麦、蔬菜、水果等,避免高热量、高脂肪、高糖的食品,控制总热量摄入,保持营养均衡。
  1. 运动方面,建议每周进行至少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同时结合适当的抗阻训练,如举重、俯卧撑等,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运动前要做好热身,运动后要充分拉伸,避免运动损伤。
  2. 戒烟限酒,吸烟会加重血管病变,过量饮酒会影响血糖和血脂代谢,建议糖友尽量戒烟限酒。
  3. 保持规律作息,每晚保证 7 - 8 小时的高质量睡眠,有助于调节身体的代谢功能,促进身体恢复。
三、逆转糖尿病的希望

对于合并多种代谢异常的糖友来说,逆转糖尿病不仅能摆脱降糖药,还有可能减少甚至停用降压药和降脂药。在糖尿病逆转过程中,通过饮食、运动、药物等综合手段,严格控制血糖、血脂、血压等指标,恢复身体的整体代谢功能。

许多糖友经过科学的逆转治疗,恢复了胰岛功能,成功停用了降糖药,部分糖友的血压和血脂也随之恢复正常,大大减少了用药负担。

糖友必看!高血压VS低血压,哪个危害更大?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血压就像人体的"水压",高了会爆管,低了供不上,但99%的糖尿病患者都搞错了重点。你以为高血压是糖友的头号杀手?错了!

《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2》数据显示,糖尿病合并低血压的死亡风险,竟然比单纯高血压高出40%。这个真相,连很多医生都没重视够。

糖尿病患者的血压管理,不是简单的"越低越好"。血压过低,心、脑、肾血供不足,反而加速并发症。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明确指出:糖友的血压控制目标是130/80mmHg,不是120/70mmHg。

低血压:糖友身边的"隐形杀手"

糖尿病性低血压,比你想象中更要命。血糖控制不当时,血管弹性下降,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很多糖友出现体位性低血压。

站起来头晕、眼前发黑、心慌出汗,这不是"血糖低"那么简单。国家心血管病中心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压的概率是正常人的3倍,其中60岁以上老年糖友更是高危人群。

低血压直接影响重要器官供血。大脑缺血导致认知下降、记忆力减退;心脏供血不足引发心律失常;肾脏血流减少加速糖尿病肾病进展。糖友一旦出现收缩压低于90mmHg,必须立即就医。

更可怕的是,很多糖友误以为血压低就安全,擅自停用降压药或增加降糖药剂量。这种"双重打击"下,低血糖合并低血压,猝死风险飙升

高血压:传统认知里的"老大难"

当然,高血压依然是糖友的主要威胁。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心血管事件风险增加2-4倍。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明确提到,约60-80%的糖尿病患者同时患有高血压。高血糖损伤血管内皮,血管硬化加速,血压自然升高。

高血压对糖友的伤害是全方位的。视网膜病变、肾脏损害、心肌梗死、脑卒中,每一个都是致命威胁。更要命的是,高血压会加重胰岛素抵抗,形成恶性循环。

但高血压至少"明枪明剑",症状相对明显,大部分患者会主动监测和治疗。而低血压往往被忽视,等发现时已经造成不可逆损伤。

血压波动:比单纯高低更危险的"杀手"

血压忽高忽低,比持续偏高或偏低更要命。很多糖友血压就像"过山车",早上高、晚上低,吃药前高、吃药后低。

这种血压波动对血管的冲击巨大。血管壁反复承受压力变化,内皮损伤加重,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加速。国内多项研究证实,血压变异性大的糖友,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血压平稳者高60%以上。

糖友理想的血压状态:平稳控制在130/80mmHg左右,24小时波动幅度不超过20mmHg。这需要规律服药、定时监测、生活方式干预三管齐下。

血压波动还与血糖控制密切相关。血糖急剧升降时,血管收缩功能紊乱,血压跟着"发疯"。所以糖友的血压管理,必须与血糖管理同步进行。

科学管理:糖友血压的"黄金法则"

糖友血压管理的核心原则:稳定第一,达标第二。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推荐的糖友血压控制策略很明确:首选ACEI或ARB类降压药,这类药物不仅降压,还能保护肾脏和心血管。如果单药控制不佳,联合使用利尿剂或钙离子拮抗剂。

血压监测频率也有讲究。新诊断的糖友,每天早晚各测一次,连续一周;病情稳定后,每周测2-3次即可。出现头晕、胸闷、视物模糊等症状时,立即测血压。

生活方式干预同样重要。限盐(每日6克以下)、控制体重、适量运动、戒烟限酒,这些看似老生常谈的建议,对糖友血压控制效果显著。特别是减重,体重每下降1公斤,血压可降低1-2mmHg。

最关键的是定期复查。糖友至少每3个月检查一次血压,评估药物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血压、血糖、血脂三者相互影响,必须综合管理。

高血压和低血压对糖友都是威胁,但低血压的隐蔽性更强,危害被严重低估。糖友的血压管理目标是稳定达标,不是越低越好。规律监测、科学用药、生活方式干预,三者缺一不可。

参考文献:
①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4): 315-409.

睡不好,血糖高了,血压也高了?

一、睡眠、血糖、血压之间的关联
  1. 压力激素失衡
    睡眠不足或质量差会刺激身体分泌更多皮质醇(压力激素),导致:

血糖升高:皮质醇会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增加糖代谢负担。

血压升高:压力激素使血管收缩,心脏负荷增加。

  1. 自主神经紊乱
    长期失眠可能扰乱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平衡,引发:

夜间心率增快、血压波动。

血糖代谢异常(如黎明现象:晨起血糖偏高)。

  1. 生活习惯影响
    睡眠不足可能导致:

食欲紊乱(更倾向高糖高脂饮食)。

体力活动减少,进一步加剧代谢问题。


二、应对建议1. 优先改善睡眠
  • 规律作息:固定起床和入睡时间,避免熬夜。
  • 营造睡眠环境:保持卧室黑暗、安静,睡前1小时减少屏幕蓝光刺激。
  • 放松技巧:尝试冥想、深呼吸或温水泡脚缓解焦虑。
  • 避免刺激性物质:午后避免咖啡、浓茶;晚餐不宜过饱。
2. 控制血糖与血压
  • 饮食调整
    • 选择低升糖指数(GI)食物(如全谷物、绿叶蔬菜)。
    • 减少盐分摄入(每日<6克),避免腌制食品。
    • 增加膳食纤维和优质蛋白(如鱼、豆类)。
  • 适度运动:每天3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有助于降低血糖和血压。
  • 监测数据:定期测量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及早晚血压,记录变化趋势。
3. 排查潜在健康问题
  • 糖尿病/高血压风险:若血糖、血压持续偏高,需就医检查糖化血红蛋白(HbA1c)、血脂、肾功能等。
  • 睡眠障碍筛查:如打鼾严重或夜间频繁醒来,可能需排查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

#糖尿病##睡眠##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