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自测(糖尿病自测标准表)

岐黄传人王医生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自测指南:没出现这5个症状?你的血糖控制可能达标了!

哎呀,说到糖尿病啊,我这心里就跟急得上了发条似的,咕噜咕噜地转。

不是我唠叨,是我真着急。你说现在这血糖,就跟那老黄牛一样,走得慢倒不怕,就怕它突然撒欢儿,蹦跶一下就上去了,一不留神就给你捅出大篓子来。

高血糖不是一下子把人打倒的,它是一天一天、一口一口、一顿一顿地“养”出来的。

可偏偏很多人啊,就是不当回事。血糖高了,没感觉,就图个“没事儿”,然后啥也不改。你问他咋样?人家拍拍肚子说:“我好着呢,没啥不舒服。”

——可你知道吗?这“好着呢”最吓人。糖尿病这东西,前期它不像感冒咳嗽那样嚷嚷,它安安静静地、悄无声息地“收租子”,等到你开始出症状,那通常是它已经悄悄“把你房本都过户了”。

所以今天我就来“碎碎念”一篇,咱不讲大道理,也不用那些教科书腔调,咱就聊聊:如果你糖尿病了,但是身体这5个症状都没有,那你可能……控制得还真不错!


血糖控制好不好,不是只看“数值”

先别急着翻你上个月的验血单。血糖值当然重要,但它就像是天气预报——今天晴,不代表明天不下雨;这顿不高糖,不代表下顿能随便吃。真正的控制,是身体一天一天“过得安稳”,而不是某个瞬间的数据漂亮。

比如有些人空腹血糖5.8,听着还行吧?但一到下午就犯困、手抖、心慌,一查,饭后血糖飙到13。这叫啥?这叫“假象稳定”。真正让人放心的,是你身体没有发出那些“喊救命”的信号。


如果你没这5个症状,那你可能真的在赢1. 没有“糖尿脚”的前兆:脚不麻、不凉、不痛

脚,是糖尿病最先“揭发”的地方。你脚底下像踩棉花?晚上睡觉脚凉得像泡在水里?或者走路老像踩着针?这些都不是小事。

糖尿病神经病变,往往从脚开始。如果你一直走路有劲,脚底不麻,晚上不抽筋,那可能说明你的小血管还撑得住,神经也没被高血糖“熬坏”。


2. 没有“糖尿眼”的困扰:看得清楚、眼不酸

糖尿病人的眼,常常是“先知先觉”。你读报纸发现字糊了,开车夜间灯光刺眼,这不是老花,是可能的视网膜病变。

如果你眼睛不干、不花,视力没忽上忽下地波动,那说明你的血管壁还没有被糖“泡发”。这时候,稳住,别大意,继续保持。


3. 没有“反复感染”:特别是口腔、皮肤和泌尿系统

高血糖会“喂饱”细菌真菌,让它们在你身体里开趴体。所以糖尿病人最怕啥?反复长口腔溃疡、牙周炎、皮肤癣、尿路感染。

如果你这半年皮肤没老是痒、嘴里没总起泡、也没频繁尿急尿痛,那说明你的免疫系统还没被血糖拖垮,糖化血红蛋白可能也保持得不错。


4. 没有“情绪过山车”:不暴躁、不抑郁、不心慌

高血糖,不只是“甜”在血里,它还“苦”在脑子里。血糖忽高忽低,会让情绪像吊在电扇上的风筝——一会儿上天,一会儿落地。

如果你最近心态平稳,不容易烦躁、不老是心慌、也没忽然觉得生活“没意思”,那这很可能说明你的血糖没有剧烈波动。


5. 没有“喝多尿多”:经典三多症状没找你麻烦

这个最基本,但也最容易被忽略。喝得多、吃得多、尿得多,是糖尿病最“古早”的症状,但也是最“后期”的表现。

如果你白天喝水正常,不口干得厉害,也不会晚上老起夜;饭量稳定,体重没莫名下降——那说明你血糖应该没有“成灾”。


药物不是敌人,它是你请来的“管家”

咱说点人情味的。很多人一听医生说要吃药,就跟被判了什么似的。其实啊,药物不是坏人,它是你雇来帮你“看门”的。

比如有种常用的药,我就不提名字了,它像个勤快的老黄牛,不声不响地在肝里、肌肉里帮你“开门送糖”,让血糖别憋在血管里闹事。它不抢风头,也不急躁,但只要你按时请它上岗,它就能帮你稳稳地守住“糖门”。

还有的药,就像一个敏感的保安,血糖一高,它立马调动“队伍”,把多余的糖赶出去。它不喜欢废话,动作快,但你得记住,它也挑环境,你一旦“偷懒”不吃饭,它就可能误伤你自己。

别怕吃药,怕的是不吃药却什么也不改。


血糖控制好的人,生活里都有这些习惯

不是天赋异禀,也不是“命好”,而是他们真的在生活中做了这些“细枝末节”的事:

· 吃饭规律,不饿到发抖才进食

· 饭后不立马瘫沙发,哪怕走上十分钟

· 每天定时测血糖,不是为了报表,而是为了“心里有数”;

· 睡前不吃重口味,不让胰岛素深夜加班

· 情绪管理好,不让怒火点燃血糖的炸药包

控制血糖,不是“管住嘴、迈开腿”这么简单,它是你对生活方式的“长期协商”。


为什么“没症状”反而更值得高兴?

因为糖尿病最怕的不是“已经有症状”,而是“你以为没事,其实已经埋雷”。

我们在门诊见过太多“无声的血糖炸弹”:一个人日常不疼不痒,突然视网膜出血、突发脑梗、肾功能报废。这不是吓唬你,是数据说话。

2023年《中国糖尿病并发症流行病学调查》指出,约有30%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前已有微血管病变,只是自己并未察觉。这就像你家地下室漏水了,你还在楼上喝茶唱歌——可惜的是,等你看到水泡地板,已经晚了。


别忘了:糖尿病不是你的“错”,但控制是你的“本事”

糖尿病,不是因为你懒,也不是因为你不自律。它涉及遗传、胰岛素抵抗、肝脏代、肠道菌群、甚至胎儿期营养状态。它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现象”。

但你能做的,是在这个复杂的棋盘上,做出每一步“聪明的选择”。

就像余华在《活着》里写的:“活着本身,就是一种胜利。”——而对糖尿病人来说,过得稳定、没有症状,就是一种了不起的胜利。


结语

如果你看完这篇文章,发现这些症状你都没有,那不是“你没事”,是你在做对的事,继续坚持下去。

如果你发现你有其中一两个苗头,那也别慌,这正说明你该调整了,还来得及。

糖尿病不是“输了”,它是“你必须更聪明地活着”。


参考文献

[1]樊代明,王陇德.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
[2]李强,张建军.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15(3):187-192.
[3]胡大一.糖尿病综合管理与生活方式干预[J].中华内科杂志,2024,63(2):89-94.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如何正确诊断糖尿病?怎么样知道自己有糖尿病了?

大家好,我是医界书生,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很多人只知道自己血糖偏高,不知道自己到底有没有糖尿病,就自己从药房拿一些二甲双胍片或者消渴丸之类的降糖药吃,殊不知,有些人的血糖高未必是糖尿病,有些人的高血糖可能同时存在并发症,或者有些人肝肾功能不好,简单的口服药物根本无效,反而会加重病情,我们都知道,糖尿病的诊断主要依据血糖水平,需通过规范的医学检测确认,以下是国际通用的诊断标准及具体步骤:

### **一、糖尿病的诊断依据**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标准,符合以下任意一条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1. **空腹血糖(FPG)**

- **≥7.0 mmol/L(126 mg/dL)**

- *要求:禁食至少8小时,仅饮水。*

2. **随机血糖(任意时间)**

- **≥11.1 mmol/L(200 mg/dL)**

- *需伴随典型糖尿病症状(如多饮、多尿、体重下降)。*

3.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2小时血糖)**

- **≥11.1 mmol/L(200 mg/dL)**

- *试验方法:空腹口服75g葡萄糖后2小时测血糖。*

4. **糖化血红蛋白(HbA1c)**

- **≥6.5%**

- *需在标准化实验室检测(非家用仪器)。*

### **二、如何确认是否患糖尿病?**

#### **步骤1:初步筛查**

- **高危人群需定期检查**:

- 超重/肥胖、有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压、妊娠糖尿病史、久坐生活方式等。

- **建议每年检测空腹血糖或HbA1c**。

- **关注症状**:

- 典型症状:多饮、多尿、体重下降、乏力、视力模糊。

- 不典型症状:皮肤瘙痒、伤口难愈合、反复感染(如尿路感染)。

#### **步骤2:医学检测**

1. **静脉血检测**(非指尖血):

- 空腹血糖、OGTT 2小时血糖、HbA1c需在医院抽静脉血检测。

- *指尖血糖仪结果仅用于日常监测,不能用于诊断。*

2. **重复检测**:

- 若无典型症状,需在另一天重复检测确认(如两次空腹血糖≥7.0 mmol/L)。

- 若有症状(如多饮多尿) 一次随机血糖≥11.1 mmol/L,可直接诊断。

### **三、特殊情况说明**

1. **妊娠糖尿病(GDM)**:

- 诊断标准不同:孕24-28周行75g OGTT试验,符合以下任一条即诊断:

- 空腹血糖 ≥5.1 mmol/L

- 1小时血糖 ≥10.0 mmol/L

- 2小时血糖 ≥8.5 mmol/L

2. **糖尿病前期**(需干预的中间状态):

- **空腹血糖受损(IFG)**:6.1~6.9 mmol/L

- **糖耐量异常(IGT)**:OGTT 2小时血糖7.8~11.0 mmol/L

- **HbA1c 5.7%~6.4%**

### **四、自我初步判断与误区**

- **不能仅凭症状或家用血糖仪确诊**:

- 部分早期糖尿病无症状,需依赖实验室检测。

- 应激状态(如感染、手术)可能导致暂时性血糖升高,需排除。

- **误区纠正**:

- 尿糖阳性≠糖尿病(可能为肾性糖尿)。

- 偶尔一次血糖高≠糖尿病(需重复检测)。

### **五、确诊后下一步**

1. **分型诊断**:

- 区分1型、2型、妊娠糖尿病或其他特殊类型(如基因检测、抗体检测)。

2. **并发症评估**:

- 检查眼底、尿微量白蛋白、神经病变等。

3. **制定治疗方案**:

- 生活方式干预(饮食、运动) 药物/胰岛素治疗。

### **总结**

糖尿病的确诊需严格依据血糖检测结果,结合临床症状。若怀疑患病,应尽早就医进行规范化检测,避免自行判断或延误治疗。早期诊断和干预可显著降低并发症风险。

糖尿病人如何用土豆和葡萄自测胰岛功能

糖友们,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吃同样的一碗饭,有人血糖飙成火箭,有人血糖却稳如泰山?

医生们早就发现了这个现象,称之为“糖尿病的异质性”

如果你对“异质性” 这个词不太理解,可以把它理解为“血糖体质”:不同“血糖体质”的糖尿病人,对相同的食物会产生不同的血糖反应。

为什么糖尿病人会有不同的“血糖体质”呢?

目前的主流观点认为,这主要与糖尿病人的“代谢特征”不同有关,影响血糖的代谢特征有3种: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和肠促胰岛素效应。

其中,前两种代表胰岛功能,对“血糖体质”起主要作用。

聪明的你会想到:既然胰岛功能的差异会导致不同的血糖反应,那我们是否可以通过血糖反应的不同,反过来评估胰岛功能呢?

恭喜你,和科学家们想到一块儿了。

最近,来自斯坦福大学的研究团队就做了这样一项研究:通过糖尿病人对不同食物的血糖反应,分析身体的代谢状况,其中就包括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

研究结果发表在权威医学期刊《Nature Medicine》。

通过这个研究,你会发现,糖尿病人居然可以通过土豆和葡萄这些常见的食物,来粗略地自测自己是属于哪种“血糖体质”。

今天就跟大家聊聊这个有趣的实验。

01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个研究是如何进行的。

科学家找了 55个健康人,每人发7种“标准化”食物:米饭、面包、土豆、面条、豆子、葡萄、混合浆果,然后用连续血糖监测(CGM)的方式监测吃完后的血糖变化,再结合胰岛β细胞功能等其他化验结果,分析身体代谢状况。

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

①食物的升糖强度 总体来看,不同类型的食物引起的血糖升高速度、幅度有明显差异,也就是“食物的升糖强度”不同。

平均来看:米饭 > 面包 > 土豆 > 面条 > 豆子/浆果(豆子最稳)。

②4种不同的“血糖体质”

糖尿病人对相同食物会产生不同的血糖反应,大致可以分为4种:米饭敏感型、面包敏感型、葡萄敏感型、土豆敏感型。

这几种类型之间个体差异巨大:对路人甲是“升糖炸弹”的食物,对宋兵乙可能血糖平稳。

有人吃米饭血糖爆炸,吃葡萄却没事(占35%,叫 “米饭敏感型”)。

有人吃面包秒变“高压锅”(占24%,叫 “面包敏感型”)。

有人吃葡萄反而升糖猛(占22%,叫 “葡萄敏感型”)。

还有少部分人对土豆敏感,叫“土豆敏感型”

所有实验对象的血糖对豆类/浆果均不敏感。

下表总结了不同“升糖人设”类型及其与代谢特征的关联:

反应类型

占比

主要代谢特征

“米饭星人”

35%

亚裔人群比例更高,对米饭的血糖反应显著更高

“面包星人”

24%

收缩压和舒张压显著高于其他组别

“葡萄星人”

22%

胰岛素敏感性最高,空腹血糖最低

“土豆星人”

少数

胰岛素抵抗严重,β细胞功能较差

豆类/浆果反应者

0%

无人在此类食物出现最高血糖峰值

02

如何自我评估胰岛功能

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发现:“土豆敏感型”的糖尿病人胰岛素抵抗严重,胰岛β细胞功能差;而“葡萄敏感型”则多见于胰岛素敏感人群。 也就是说,我们可以根据吃土豆和葡萄后的血糖反应,间接评估自己的胰岛功能: 如果一吃土豆血糖就飙高,说明可能存在比较严重的胰岛素抵抗; 如果对土豆反应不大,吃完葡萄血糖却升得很快,说明对胰岛素比较敏感。

我们完全可以根据土豆 vs 葡萄的血糖反应比值(PG值),就能推测胰岛素抵抗程度——比值越高,胰岛素抵抗越严重,反之则越轻!

这个现象也解答了网上关于土豆的一个争议:土豆对血糖影响大不大? 正确答案是:对胰岛素差的人,土豆确实是升糖炸弹;但对胰岛功能好的人,则有助于改善餐后血糖。 这个研究也告诉普通糖尿病人:控糖不要只看“食物升糖排行榜”,而要更关注自己的“血糖体质”,别人的蜜糖可能是你的毒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