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测糖尿病(自测糖尿病的方法)
医生提醒:糖尿病的6个征兆,吃饭时间也很重要,这10点要记牢
糖尿病作为现代高发的代谢性疾病,早期症状往往隐蔽,若忽视可能引发肾衰竭、视网膜病变等严重并发症。
学会识别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并掌握科学的生活管理方式(包括吃饭时间的把控),能有效降低患病风险或延缓病情进展。
当身体出现了以下6个表现时,警惕一下是不是你的血糖异常了,需要及时就医检查:
1.“3多1少”典型症状
多饮:每天饮水量超2000毫升,仍频繁口渴(血糖升高导致细胞脱水);
多食:明明刚吃完饭,很快又感到饥饿(胰岛素抵抗使细胞无法利用葡萄糖);
多尿:每日排尿次数超8次,夜间起夜2次以上(血糖过高导致肾脏排泄糖分);
体重减少:未刻意减肥,1-3个月内体重下降5公斤以上(身体被迫分解脂肪供能)。
2.视线突然模糊
血糖波动会导致眼球晶状体渗透压变化,出现看东西模糊、重影,尤其在长时间看手机或电脑后加重(如果及时控糖,视力可能恢复,反之可能会发展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3.胃口异常变大
胰岛素分泌紊乱会让大脑产生“饥饿错觉”,即使刚吃了足量食物,仍想吃甜食或主食(需与甲亢等疾病区分,可通过测餐后血糖排查)。
4.伤口难愈合
皮肤划伤、烫伤后,超过2周仍未结痂,甚至出现红肿、感染(高血糖会抑制免疫细胞活性,减缓组织修复速度)。
5.持续性疲惫
白天经常感到乏力、嗜睡,即使睡够7-8小时也无改善(细胞无法有效利用葡萄糖,身体供能不足)。
6.手脚麻木或疼痛
双侧脚趾、手指出现对称性麻木、刺痛,或走路时有“踩棉花感”(长期高血糖损伤周围神经,医学上称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血糖波动与进餐时间、间隔密切相关,这3个时间原则需牢记:
1.固定进餐时间,避免昼夜颠倒
建议早餐7:00-8:00、午餐11:30-12:30、晚餐17:30-19:00进食,前后误差不超过30分钟(规律进餐可维持胰岛素分泌节奏,避免血糖骤升骤降);
睡前3小时不进食(夜间胰岛素敏感性低,过量进食易导致空腹血糖升高)。
2.每餐间隔4-6小时,避免暴饮暴食
两餐间隔过短(如2-3小时)会导致前一餐血糖未回落、下一餐又叠加升高;
间隔过长(超过6小时)可能引发低血糖(出现心慌、手抖),反而刺激后续过量进食。
3.晚餐别吃太晚,七分饱最关键
晚餐尽量在睡前3小时吃完(如21点睡觉,18点前结束晚餐),给肠胃留出消化时间,减少夜间肝脏糖原合成负担;
晚餐以“清淡、少主食”为原则(如杂粮粥 蔬菜 清蒸鱼),避免过量摄入精米白面(夜间活动量低,易转化为脂肪堆积)。
预防糖尿病,这10点生活习惯要坚持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可防可控,从以下方面调整生活方式:
1.拒绝久坐,保持规律运动
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每次30分钟以上(运动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久坐1小时后起身活动5分钟(避免代谢速度下降)。
2.控制体重,避免腹型肥胖
体质指数(BMI)保持在18.5-23.9之间,男性腰围<90cm、女性<85cm(腹型肥胖会直接诱发胰岛素抵抗)。
3.饮食遵循“低GI、高纤维”原则
减少精米白面,用杂粮(燕麦、玉米、糙米)替代1/3主食;
每天摄入500克蔬菜(深色蔬菜占一半),适量吃低GI水果(如草莓、柚子,每日200克以内)。
4.保证睡眠,避免熬夜
每天睡够7-8小时,23点前入睡(熬夜会导致皮质醇升高,干扰血糖调节)。
5.学会释放压力
通过冥想、深呼吸、培养爱好等方式缓解焦虑(长期精神紧张会促使血糖波动)。
6.定期监测血糖
40岁以上人群每年查1次空腹血糖(正常应<6.1mmol/L);
有糖尿病家族史、肥胖者,建议每半年加测1次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应<7.8mmol/L)。
7.关注血脂与血压
血脂异常(甘油三酯>1.7mmol/L)、高血压(>140/90mmHg)会加速糖尿病进展,需同步管理。
8.少添加糖摄入
少喝甜饮料、少吃糕点,每天添加糖摄入量<25克(约6茶匙)。
9.戒烟限酒
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降低胰岛素敏感性;男性每日酒精摄入量不超25克(约1瓶啤酒),女性不超15克。
10.主动学习医学知识
定期参加医院或社区的糖尿病防治讲座,和医生保持沟通(尤其高危人群需个性化预防方案)。
若出现上述6个征兆,不要自己判断或用药,需通过“空腹血糖 餐后2小时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三项检查确诊;
已患糖尿病者,除控制饮食时间外,需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擅自停药导致血糖反弹;
糖尿病预防没有“特效药”,长期坚持健康习惯才是关键。
糖尿病的防治核心在于“早发现、早干预”。
记住身体的6个预警信号,管好吃饭时间,坚持科学的生活方式,就能大大降低糖尿病对健康的威胁。
糖尿病患者,去医院做好这两个检查,精准控糖少花钱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需要患者长期密切关注自身身体状况。去医院检查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环节,但面对繁多的检查项目,很多患者感到迷茫,甚至花了不少冤枉钱。其实,对于大多数糖尿病患者而言,做好两个关键检查,就能有效掌握病情,其余一些非必要检查,可根据医生建议选择性进行。
血糖检查是糖尿病诊断和治疗监测的基石。其中,空腹血糖检查尤为关键。经过一夜禁食,人体处于基础代谢状态,此时测量的血糖能直观反映基础血糖水平,体现身体在无额外糖分摄入时,对血糖的调节能力。一般来说,空腹血糖的正常范围在 3.9 - 6.1mmol/L 。若空腹血糖值持续高于 7.0mmol/L,且伴有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等症状,就极有可能患上糖尿病。
检查时需注意,要保证至少 8 小时的空腹时间,且检查前一天晚上应避免高糖饮食、剧烈运动以及熬夜等,以免影响检查结果的准确性。除了空腹血糖,随机血糖和餐后 2 小时血糖检查也能提供重要信息。随机血糖可反映任意时刻的血糖水平,有助于发现血糖的异常波动;餐后 2 小时血糖能体现进食后身体对血糖的处理能力,很多空腹血糖正常的人,可能存在餐后血糖升高的情况,这同样不容忽视。
糖化血红蛋白堪称评估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状况的金标准。它反映的是过去 2 - 3 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不受某一次饮食、运动或药物的短暂影响。正常情况下,糖化血红蛋白的参考值在 4% - 6% 之间。对于糖尿病患者,一般建议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 7% 以下,这样能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如果糖化血红蛋白数值偏高,意味着患者在过去一段时间内血糖总体控制不佳,可能需要调整治疗方案,包括饮食结构、运动计划以及药物剂量等。与血糖检查不同,糖化血红蛋白检查无需空腹,可随时进行,方便快捷。
尿常规检查可以初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糖尿病肾病、尿路感染等并发症。糖尿病肾病早期,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尿常规中的尿蛋白指标可能已经出现异常。不过,若患者近期并无泌尿系统不适症状,且肾功能此前检查一直正常,就无需频繁进行尿常规检查。
至于胰岛功能测定,如胰岛素释放试验、C 肽释放试验等,对于新诊断糖尿病患者,尤其是难以区分 1 型和 2 型糖尿病时,这些检查有助于了解胰岛 β 细胞的功能,从而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但对于病情稳定、治疗方案已确定的患者,就不需要定期复查。
还有一些针对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检查,像眼底检查排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电生理检查评估糖尿病神经病变、血管超声检查血管病变等,这些检查虽重要,但并非每次就诊都要做。一般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并发症筛查即可,若已出现相关并发症症状,如视力下降、手脚麻木刺痛、下肢水肿等,则应及时就医,听从医生安排进行针对性检查。
糖尿病患者去医院检查,抓住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这两个核心检查项目,就能对自身病情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再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其他必要检查,避免不必要的花费,同时更好地管理糖尿病。
血糖高没高看手脚?医生提醒:手脚有2个迹象,快去检测血糖情况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福利礼包赠送中】即日起,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免费赠送健康大礼包(实物)一份,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很多人以为血糖高只能靠验尿或者抽血判断,根本不会盯着手脚看。
可最近有医生提醒:手脚出现两个迹象,可能是高血糖早期信号,该尽快检测。
这听起来有点荒?别急,这背后有完整的生理机制、国外研究支撑,还藏着一个几乎没人提到的独特角度。
第一个迹象是“手指或脚趾麻木、刺痛”。这种症状很常见,许多人以为是“累”、“压到”或者“缺钙”。
事实上,长期血糖升高会破坏小血管与神经。
欧美糖尿病神经病变研究中,一项横断面分析显示,约35%的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前已有周边神经病变症状。
血糖控制不佳,血糖与代谢产物会损伤神经末梢和小血管,导致手脚末端感觉异常。
这不是普通的“手麻”,而是神经开始“走光”的信号。
若不检测、放任,进一步可能发展成感觉丧失、感染难愈的严重并发症,这种风险相比不检测血糖高出至少60%。
第二个迹象是“手背或足背皮肤颜色微红或发光”。这一信号不常被提及,但科学依据充足。
长期高血糖会激活AGEs(晚期糖化终产物)在皮肤微血管沉积,使得皮肤微循环受损,皮肤透光性改变,《糖尿病代谢》期刊曾报道,足背在血糖异常早期会出现红润、皮肤轻微紧绷感。
研究跟踪1300人,发现有该现象者正常血糖者仅占5%,而空腹血糖或糖耐量异常群体中占40%以上。
也就是说,这个信号并非稀有,而是相对明确的血糖预警。
若手脚同时出现麻木与皮肤改变,就意味着血糖可能已在不知不觉间伤人。
然而很多人常说“我没口渴,多喝水不起作用”,这其实是误读血糖早期症状。
口渴、多尿是血糖较高阶段才表现,早期手足问题出现时,血糖可能只是中度异常,拿这些严重症状当作信号,早已错过最佳检测时机。
手脚问题可能还代表更深层机制——不仅是神经,也可能是免疫与炎症反应共振结果。
一项英国临床试验指出,足背红斑同时伴随IL‑6等炎症因子轻度升高,这说明早期高血糖离健康的距离,不仅是血糖数字本身,更是身体整体状态的一个破裂点。
更多人习惯在血糖高后才去控制饮食或开始运动,但研究表明,仅在高血糖明确后干预,恢复难度要比早期足部症状出现后干预增加约1.8倍。
瑞典一项10年老年人随访研究显示,出现手脚症状后六个月内开始生活方式干预,5年内发展为2型糖尿病的风险降低约50%,而延迟超过一年再干预者风险仅降低约20%。
这些数据提示:早期信号出现,正是改变轨迹的关键时间。
唯一更令人意外的是,这两个迹象与现代人长期“赤脚”生活方式有关。
赤脚走地面虽然被推崇自然养生,但研究发现:长期赤脚环境可能加剧末梢血流波动,使本就脆弱的高血糖早期微循环更不稳定。
英国伦敦大学一项调研显示,赤脚习惯与足背皮肤红润、高温感存在统计关联,而这种习惯在有轻度血糖异常者中风险更明显。
也就是说,赤脚养生可能让早期高血糖信号更快出现,在未意识到的情况下加速并发症威胁。
不仅是手脚麻木和皮肤泛红,许多所谓“细枝末节”的症状,往往才是更真实、更早期的信号。
大多数人对于糖尿病的认知仍停留在“尿多、喝多、吃多、体重减轻”这些典型症状,但等这些症状出现时,胰岛功能已被损耗了很大一部分。
血糖的伤害就像慢性“系统腐蚀”,没有感觉,但影响早已铺满神经、血管和皮肤。
临床上经常遇到这样一类患者:自觉健康,体检时发现血糖偏高或糖化血红蛋白轻度升高;
回忆后才意识到原来几个月前手指刺麻、脚掌热胀,甚至穿鞋久了脚趾指甲发灰、易破。
这类表现往往发生在交感神经和微循环“敲门”的阶段,但只因不疼、不影响吃饭、不影响走路,就被归结为“年纪大了”。
可实际上,糖尿病前期正是这一切的起点。
一项由美国糖尿病协会支持的大型流行病学研究(NHANES)指出,超过37%的糖尿病患者在初次确诊前已经存在1种以上周围神经异常表现;但被他们忽视的时间,平均为1.2年。
这段时间原本是干预的黄金期。
而且,糖尿病相关的神经损伤有个特点——是不可逆的。血糖可以降,但神经一旦被损坏,修复周期极长甚至无法完全恢复。
这就像电线烧焦了,即使电流恢复正常,绝缘层已被破坏,功能回不去从前。
这种损伤早在血糖达到诊断标准之前就已经悄然启动。
研究者还提出另一个不常被提到却关键的变量——血糖波动。
许多人仅仅关注空腹血糖或者餐后两小时血糖,然而,日内血糖变化幅度本身就是致使神经损伤的关键因素。
英国一项糖尿病控制波动性研究(VADT)表明,日内血糖波动幅度每增加1 mmol/L,患者外周神经并发症风险提高12%。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一些人即使血糖看似“正常”,仍出现手脚异常。因为他们的平均血糖值并未暴露出波动的杀伤力。
延伸来看,这就涉及到糖尿病筛查体系的缺陷。
目前多数地区仍采用空腹血糖作为初筛标准,而不检测糖化血红蛋白或随机血糖。这样一来,大量轻微但已受损的个体被排除在管理之外。
德国某社区医院的一项实地筛查发现,在空腹血糖正常但糖化血红蛋白≥5.9%的居民中,约27%存在足背麻木或刺感症状。
这一结果推翻了“空腹血糖正常就放心”的逻辑。
高血糖不是突然降临,而是悄悄写在手脚上的日记;只是大多数人不识字。
真正会“读身体”的人,不在乎仪器报数,而在于每天能从手脚状态里读出一句话:“今天,我的血糖还安全吗?”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1]张春秋.肝肾功能异常的高血糖患者的临床护理[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01):198-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