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的测定(糖尿病的测定标准)

重症医学 0
文章目录:

读懂一张“化验单”|血糖的测定(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紊乱综合征,典型症状为 “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轻。患者还可能出现乏力、视力模糊等症状。长期高血糖会损害身体多处组织器官,如心血管系统,引发冠心病、心肌梗死等;损害神经系统,导致周围神经病变、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等;累及肾脏,引起糖尿病肾病,严重时可发展为肾衰竭;眼部并发症可造成视网膜病变,甚至失明;还会增加感染风险,伤口愈合缓慢等。

怀疑有患“糖尿病”风险的时候,医院常会让做“随机血糖”、“OGTT”、“糖化血糖”检查。但你了解这些检测背后的含义吗?当有以上症状的时候,要及时到医院就医,并进行相应的检查治疗。

糖尿病的诊断金标准主要依据静脉血浆葡萄糖检测,具体包括以下三种方法(空腹血糖、HbA1c、OGTT)

1诊断流程

疑似糖尿病

测空腹血糖或HbA1c

异常

确认检查(OGTT或重复检测)

符合标准

确诊糖尿病

2

检测项目背后的意义

01 空腹血糖(FPG)

检测条件:至少禁食8小时(仅可少量饮水)。

临床意义:用于筛查糖尿病或糖尿病前期(空腹血糖受损,IFG)。

血糖范围

正常值:<6.1 mmol/L(中国标准);

糖尿病诊断值:≥7.0 mmol/L。

局限性

1.无法反映餐后血糖波动;

2.可能受应激状态(如感染、失眠)影响。

02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检测条件

1. 空腹8小时后,测空腹血糖;

2. 口服75g无水葡萄糖,2小时后再次测血糖。

临床意义

1.诊断糖尿病或糖耐量受损(IGT);

2.7.8~11.0 mmol/L为糖耐量受损(糖尿病前期)。

3.2小时血糖≥11.1 mmol/L可确诊糖尿病;

局限性

1.操作繁琐(需多次采血);

2.受胃肠道吸收功能影响(如胃切除术后患者不适用)。

03 糖化血红蛋白(HbA1c)

检测条件:无需空腹,随时可测。

代表含义:反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葡萄糖与血红蛋白结合的比例)。

临床意义

1.糖尿病诊断标准:HbA1c≥6.5%;

2.评估长期血糖控制效果(治疗目标通常<7.0%)。

局限性

1.不适用于贫血、血红蛋白病、近期输血患者;

2.无法反映血糖波动(如低血糖或餐后峰值)。

04 随机血糖

检测条件:任意时间点(无需空腹)。

临床意义

1.用于急诊或出现典型糖尿病症状(如多饮、多尿、体重下降)时的快速筛查;

2.诊断标准:随机血糖≥11.1 mmol/L 伴随有相应的症状可确诊糖尿病。

局限性

1.特异性低,需结合症状或其他检测确认;

2.无法区分空腹高血糖与餐后高血糖。

3

临床的建议应用

诊断糖尿病

首选空腹血糖 OGTT(尤其中国人餐后高血糖比例高),或结合HbA1c。

监测血糖控制

日常用空腹血糖 餐后血糖,长期趋势看HbA1c。

筛查高危人群

肥胖、高血压者建议定期测空腹血糖和HbA1c。

4

检验报告单案例

“OGTT”检测:通常包括了“空腹血糖”、“餐后1小时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以及“餐后3小时血糖”。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以上检测结果的意义,请参照本文的第二条。

4

“糖尿病”的日常注意事项

1.饮食:低GI主食(如糙米、燕麦),控量分餐,忌高糖/高脂,多蔬菜、优质蛋白。

2.运动:每日30分钟有氧(快走、游泳) 抗阻训练,避免空腹运动防低血糖。

3.监测:定期测血糖(空腹<7.0,餐后<10.0)、血压(<130/80)和体重(BMI<24)。

4.药物:严格遵医嘱用药(胰岛素/口服药),不随意停药或改剂量。

5.足护:每日检查足部,防烫伤/外伤,穿宽松鞋袜。

6.戒限:戒烟,限酒(男<25g/日,女<15g/日)。

7.体检:每年查眼底、尿微量白蛋白、糖化血红蛋白(<7%)。

8.心理:保持情绪稳定,必要时寻求心理支持。

9.应急:随身携带糖块防低血糖,症状加重(如呕吐/意识模糊)立即就医。

如何正确诊断糖尿病?怎么样知道自己有糖尿病了?

大家好,我是医界书生,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很多人只知道自己血糖偏高,不知道自己到底有没有糖尿病,就自己从药房拿一些二甲双胍片或者消渴丸之类的降糖药吃,殊不知,有些人的血糖高未必是糖尿病,有些人的高血糖可能同时存在并发症,或者有些人肝肾功能不好,简单的口服药物根本无效,反而会加重病情,我们都知道,糖尿病的诊断主要依据血糖水平,需通过规范的医学检测确认,以下是国际通用的诊断标准及具体步骤:

### **一、糖尿病的诊断依据**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标准,符合以下任意一条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1. **空腹血糖(FPG)**

- **≥7.0 mmol/L(126 mg/dL)**

- *要求:禁食至少8小时,仅饮水。*

2. **随机血糖(任意时间)**

- **≥11.1 mmol/L(200 mg/dL)**

- *需伴随典型糖尿病症状(如多饮、多尿、体重下降)。*

3.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2小时血糖)**

- **≥11.1 mmol/L(200 mg/dL)**

- *试验方法:空腹口服75g葡萄糖后2小时测血糖。*

4. **糖化血红蛋白(HbA1c)**

- **≥6.5%**

- *需在标准化实验室检测(非家用仪器)。*

### **二、如何确认是否患糖尿病?**

#### **步骤1:初步筛查**

- **高危人群需定期检查**:

- 超重/肥胖、有糖尿病家族史、高血压、妊娠糖尿病史、久坐生活方式等。

- **建议每年检测空腹血糖或HbA1c**。

- **关注症状**:

- 典型症状:多饮、多尿、体重下降、乏力、视力模糊。

- 不典型症状:皮肤瘙痒、伤口难愈合、反复感染(如尿路感染)。

#### **步骤2:医学检测**

1. **静脉血检测**(非指尖血):

- 空腹血糖、OGTT 2小时血糖、HbA1c需在医院抽静脉血检测。

- *指尖血糖仪结果仅用于日常监测,不能用于诊断。*

2. **重复检测**:

- 若无典型症状,需在另一天重复检测确认(如两次空腹血糖≥7.0 mmol/L)。

- 若有症状(如多饮多尿) 一次随机血糖≥11.1 mmol/L,可直接诊断。

### **三、特殊情况说明**

1. **妊娠糖尿病(GDM)**:

- 诊断标准不同:孕24-28周行75g OGTT试验,符合以下任一条即诊断:

- 空腹血糖 ≥5.1 mmol/L

- 1小时血糖 ≥10.0 mmol/L

- 2小时血糖 ≥8.5 mmol/L

2. **糖尿病前期**(需干预的中间状态):

- **空腹血糖受损(IFG)**:6.1~6.9 mmol/L

- **糖耐量异常(IGT)**:OGTT 2小时血糖7.8~11.0 mmol/L

- **HbA1c 5.7%~6.4%**

### **四、自我初步判断与误区**

- **不能仅凭症状或家用血糖仪确诊**:

- 部分早期糖尿病无症状,需依赖实验室检测。

- 应激状态(如感染、手术)可能导致暂时性血糖升高,需排除。

- **误区纠正**:

- 尿糖阳性≠糖尿病(可能为肾性糖尿)。

- 偶尔一次血糖高≠糖尿病(需重复检测)。

### **五、确诊后下一步**

1. **分型诊断**:

- 区分1型、2型、妊娠糖尿病或其他特殊类型(如基因检测、抗体检测)。

2. **并发症评估**:

- 检查眼底、尿微量白蛋白、神经病变等。

3. **制定治疗方案**:

- 生活方式干预(饮食、运动) 药物/胰岛素治疗。

### **总结**

糖尿病的确诊需严格依据血糖检测结果,结合临床症状。若怀疑患病,应尽早就医进行规范化检测,避免自行判断或延误治疗。早期诊断和干预可显著降低并发症风险。

糖尿病人两种饮食最伤胰腺,保护胰腺的五个方法,这样测胰岛功能

糖尿病人常听医生说要保护胰腺,但有些人吃着吃着,反而越吃越伤。

很多人以为管住糖就行了,却忽略了两个饮食习惯正在“慢刀子割肉”般地折磨胰腺。胰腺受伤后,血糖波动更频繁,吃药效果也变差。

到底是哪两种饮食最伤胰腺?我们又该怎么保护它?还可以通过什么方式了解自己的胰岛功能到底好不好?

高脂 高糖,才是真正的“双杀”组合

很多糖尿病人以为只要控制糖分就行,结果三餐没甜食,但每天离不开肥肉、油炸、奶茶这些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

高脂饮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隐形杀手。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脂肪摄入过多时,胰腺不仅要分泌胰岛素来调节血糖,还要分泌大量胰酶来帮助消化脂肪,这样长期过劳,很容易引起胰腺发炎,甚至功能减退。

高糖饮食就更不用说了。

吃进去的糖类如果超出身体调节的能力,胰腺就要拼命制造胰岛素,就像一个人每天要加班十几个小时,久而久之肯定吃不消。尤其是精制糖,比如蛋糕、碳酸饮料、糖果,这类糖吸收快,对胰腺“冲击”特别猛。

有些人喜欢把这两种饮食叠加。比如喝一杯奶茶(高糖)再来一份炸鸡(高脂),这就等于让胰腺在短时间内承受双重压力。长期下去,胰岛β细胞会逐渐“罢工”,胰岛素分泌减少,血糖控制越来越困难。

保护胰腺的五个关键做法,很多人只做对了一半

第一,饭吃七分饱,别等撑了才停。

很多人吃饭没有节制,一顿吃到胃发胀才罢休。吃得太饱会让血糖快速飙升,胰腺需要立刻大量分泌胰岛素应对。这种“突击式”刺激容易让胰腺疲劳。如果能把每顿饭控制在七分饱,既能减少血糖波动,又能给胰腺缓冲的空间。

第二,多吃原型食物,少碰加工食品。

原型食物指的是那些看得出原样的,比如糙米、胡萝卜、鸡蛋。这类食物消化慢,血糖上升也慢,对胰腺的刺激也就相对温和。而反复加工的食品,比如香肠、薯片、速冻饺子,里面不仅含糖高,还往往含有大量不健康脂肪,对胰腺是一种慢性毒害。

第三,少吃宵夜,尤其别吃油腻的。

深夜是胰腺“休息”的时间,如果这时候还让它继续工作,长此以往就容易出问题。晚上如果实在饿了,可以吃点低脂的酸奶或一小把坚果,但不要吃辣条、炸鸡、粽子这些高脂高盐的食物。

第四,吃饭顺序也有讲究。

先吃蔬菜,再吃蛋白,最后吃主食。这种顺序能让血糖上升得更慢,胰腺分泌胰岛素的节奏也更平稳。很多糖尿病人吃饭习惯先吃主食,这样一进食血糖就冲高,对胰腺的刺激也最强烈。

第五,保持情绪稳定。

你可能没想到,情绪波动大也会影响胰岛素分泌。研究发现,焦虑、愤怒等情绪会引起肾上腺素大量释放,这种激素会抑制胰岛素的功能,使得血糖更难控制。长此以往,胰腺也容易被卷入这场激素的“战争”中。

胰岛功能到底好不好?这样测才靠谱

很多糖尿病人每次体检都只关注血糖和糖化,其实这只是“表面成绩”,真正反映胰腺工作能力的,是胰岛功能检查。目前常用的有三种方式。

第一种是空腹和餐后C肽检测。

C肽是胰岛β细胞在制造胰岛素时一起释放的物质,能比较准确地反映胰岛的“产能”情况。如果C肽水平偏低,说明胰腺已经“干不动了”。而如果C肽水平正常甚至偏高,可能是胰岛功能还可以,但身体对胰岛素的利用效率变差了。

第二种是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联合胰岛素释放试验。

这种测试可以看到身体在摄入糖分后,胰腺是否能及时分泌胰岛素,以及分泌的速度和量是否正常。很多早期胰岛功能减退的人就是靠这个试出来的。

第三种是胰岛自身抗体检测。

特别适合1型糖尿病或怀疑有自身免疫异常的人。如果抗体阳性,说明胰岛β细胞可能正在被免疫系统攻击,这时候即使血糖还没很高,也要尽早干预。

胰腺的“求救信号”,别等它“罢工”才重视

胰腺不是一说坏就马上坏的器官,它在出问题之前往往会发出一些“信号”。

比如饭后血糖比空腹还低,说明胰腺可能在“报复性分泌”胰岛素,反应过度了;再比如总是餐后犯困、口干、多尿,这些可能是胰岛素分泌紊乱的体现。还有些人会出现上腹隐痛、恶心,这些也可能和胰腺轻度发炎有关。

如果你发现自己越来越依赖药物,血糖越来越难控制,或者体重突然下降、食量却不减,这些都可能是胰腺功能明显下降的表现,要尽早就医查清楚

小结:慢一点,胰腺才能走得更远

糖尿病的治疗就像一场马拉松,胰腺就是那双跑鞋,如果一开始就磨破了,就算你再努力也难以坚持到终点。高脂高糖的饮食,是最容易“磨损”这双鞋的方式,而保护它,靠的不是昂贵的药物,而是每天三餐的选择。

调慢节奏,别让胰腺总在“狂奔”;调好顺序,让胰腺有规律地工作;调稳情绪,少给胰腺“添堵”——这些看似简单的小事,才是真正能让胰腺安稳度日的方式。

别等胰腺出状况了,才开始后悔没早点注意它。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王炜,刘志红.胰岛功能评估在2型糖尿病诊治中的应用[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15(3):161-165.

[2]张楠,李春花.高脂饮食对胰腺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J].中国临床营养杂志,2024,32(2):102-106.

[3]王丽,程晓东.糖尿病饮食干预对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22,16(5):49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