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能好么(糖尿病能好起来吗)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可逆转、可停药?专家回应……

近日,“糖尿病可逆转停药” 的消息在网络上迅速传播并引发广泛热议。一份名为 “糖尿病逆转” 的指南声称,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就能实现糖尿病病情逆转,这一说法让众多糖尿病患者纷纷关注,然而,这背后究竟是真实的科学突破,还是一场概念混淆的误会?

据《美国生活方式医学杂志》发布的首部 “糖尿病缓解” 指南显示,糖尿病与肥胖存在紧密关联。大量研究证据表明,生活方式干预带来的体重降低,不仅能够延缓或预防 2 型糖尿病,还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在特定情况下,甚至可以实现病情 “完全缓解”。此消息在网络上广泛转发后,不少网友在评论区分享自己的 “成功案例”,有人称减重 12 公斤后,餐后血糖降至 6.1,空腹血糖为 5.4;还有人表示减重 35kg 后,空腹血糖从 18 降到了 5.1。

该指南将实现糖尿病缓解的方法总结为 “六大生活方式干预支柱”,即营养、身体活动、压力管理、睡眠、社交联系和避免危险物质。那么,按照这份指南操作,真的能让糖尿病患者实现病情逆转并停药吗?对此,临床医生给出了明确回应,指出这一表述存在严重的概念混淆。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代喆解释道:“从生活方式干预指南的角度来看,其中所提到的干预方法确实非常科学,值得肯定。但我们必须注意的是,糖尿病在经过生活方式干预后的阶段性改善,不能称之为‘逆转’,准确的说法应该是‘缓解’。” 通过对《“糖尿病缓解” 指南》英文原版与中文翻译的比对可以发现,英文表述为 “diabetes remission”(缓解),而非 “diabetes reversion”(逆转),正是翻译上的差异导致了概念的混淆。

虽然 “缓解” 和 “逆转” 仅有一词之差,但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却意味着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代喆主任进一步说明:“缓解是指在临床上,患者可以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在不用药物的情况下将血糖控制良好,但前提是必须持续坚持生活方式干预。而逆转的意思是疾病从根本上好转,患者能够完全像正常人一样,随意吃喝且血糖调控不受影响。”

根据目前的临床医疗技术水平,糖尿病仍然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不过,对于超重肥胖的人群来说,通过正确的行为干预,确实能够改善身体状况。代喆主任强调:“饮食管控对降低食物升糖指数效果显著,能够明显减少降糖药物的使用,控制血糖升高幅度。运动同样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基石,中国 2 型糖尿病指南建议,每周进行 150 分钟以上中等运动强度为主的运动,这对改善血糖控制、缓解胰岛素抵抗有着重要作用。”

随着《糖尿病逆转指南》的发布,糖尿病管理模式正从被动治疗逐渐转向主动行为干预,这为患者展示了 “医学可控” 的积极前景。但专家特别提醒广大糖尿病患者,一定要警惕将 “缓解” 误读为 “治愈”,切不可因误解而擅自停药。患者在进行生活方式干预时,务必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方案,科学管理病情。

记者:童亮、刘方

通讯员:夏萌萌

来源: 经视直播

糖尿病能\u0026#34;断根\u0026#34;吗?听听专家怎么说

断根的问题平时很多患者都是非常想问的,能不能断根?首先陶医生要比较客观的和大家说一下,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这种病,尤其是像糖尿病肯定是增龄性的疾病。

一型糖尿病是青少年发病,小朋友发病了。二型糖尿病是中老年起病的,年龄大的人反而容易出现这种疾病了。一旦得了这种疾病之后,你说你能不能断根?但是人其实30岁以后就开始走下坡路了,精力、体力、肌肉各方面的代谢水平可能都是会一年不如一年。所以随着年龄人的衰老,这种疾病本身就容易出现。

断根这个东西不要过于强求,还要把它控制好就可以了。

记得点赞关注哦!

糖尿病最终是治死的?患糖尿病,不治疗反而更好?医生说出实情

提到糖尿病,大家脑海里往往浮现一大堆标签:血糖高、吃药、打胰岛素、忌口、并发症、终身疾病。很多人听说糖尿病治不好,甚至有些人半开玩笑地说,糖尿病不是被高血糖害死,是被治疗“治死”的

更有人觉得,既然要一直吃药,不如干脆什么都不管,放任自流,反正早晚都那样。

要说这话题是不是让人抓心挠肝,毕竟谁都不想和“慢性病”纠缠一辈子。糖尿病真的会因为治疗而变糟糕?不治疗就能过得更好吗?医生来给大伙掰扯掰扯这里的门道。

糖尿病不是“治死”的,真相让人意外

不少人嘴里说着“顺其自然”,心里其实是害怕。见过身边有亲戚、朋友,糖尿病吃药吃多年,最后依然有并发症,甚至走得很突然。于是流言就来了:是不是药越吃越多,反而伤身?

其实,这种看法是对糖尿病管理的误解。糖尿病的根源在于身体胰岛功能的减退或胰岛素利用障碍,血糖长期居高不下,才是引发各种并发症的“罪魁祸首”。

药物治疗和生活干预不是让人受罪,而是帮身体补上这道“短板”。不治疗,血糖长期高居不下,血管、神经、肾脏、眼睛这些地方都会“熬坏”,到那时即便再用好药,也赶不上身体的损伤速度。

为什么有些人觉得“越治越重”?

现实生活中,经常有人抱怨:一开始只是餐后血糖高,医生让吃药,吃着吃着,药量越来越大,后来还要加注射胰岛素。这是不是药物“上瘾”,越治越重?

其实,糖尿病不是感冒,吃几天药就能好。大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一开始身体还能分泌一定量的胰岛素,靠口服药物加饮食运动控制,血糖能保持平稳。但随着胰岛功能慢慢减弱,血糖控制难度会逐步增加,这时需要调整药物,甚至联合用药或使用注射胰岛素。

糖尿病治疗的药物都经过严格验证,正规使用不会损伤胰腺,不会“治死”人。反而是那些自作主张停药、随意增减剂量或者迷信偏方的人,容易因血糖波动大,导致急性并发症,比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这些才是危及生命的大敌。

不治疗糖尿病,身体会发生什么?

有些人觉得血糖高点没啥感觉,吃药反而胃口不好、困倦、乏力,干脆不治。其实,糖尿病最“狡猾”的地方就在于它的隐匿性

血糖高一点,短时间内不疼不痒,但高血糖就像一把“无形的刷子”,悄悄地在刷坏血管内壁。小到眼睛、肾脏、神经,大到心脏、脑血管,长年累月被“刷”下来,血管变硬、变脆,容易堵塞、破裂。

糖尿病并发症绝不是听起来那么遥远,失明、肾衰、心梗、脑卒中,这些都和长期高血糖密切相关。有人说,得糖尿病的朋友活得还挺好,说明不治疗也没事。

其实,这是一种“幸存者偏差”,那些因为并发症去世或生活质量极差的人,大家往往没注意到。不治疗,血糖的“慢性毒性”一天一天蚕食健康,等到症状出现,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控糖不是“受罪”,而是为自己“省麻烦”

很多人一听到糖尿病管理,立刻想到一大堆限制:不能吃糖、不能吃主食、不能喝饮料,觉得人生没劲。其实,控糖和享受生活并不矛盾,也不是非要吃得清汤寡水、天天运动到汗流浃背。

医生常说,科学控糖的核心是“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比如,主食可以选择杂粮糙米、燕麦这些升糖慢的,吃饭顺序调整一下,先吃蔬菜、再吃蛋白质、最后吃主食,血糖波动会小很多。

血糖高的人完全可以和家人一起享受美食,只要掌握一些小技巧比如做菜少油少盐,糖分高的饮料用淡茶、柠檬水替代,餐后适当散步,都是非常有效的控糖“神器”。

有些人担心药物副作用,其实绝大多数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经过正规检测,安全性有保障。医生会根据个人体质和血糖波动情况调整方案,个体化治疗远比一刀切的“清规戒律”来得有效。

“糖尿病能治好吗?”这话题绕不开

说到这里,很多人心里其实最关心的还是这句老话:糖尿病究竟能不能治好?老实说,当前的医学水平下,2型糖尿病尚不能完全根治,但只要科学管理,大部分人都可以把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内,避免严重并发症,活得和健康人一样自在。

就像高血压、心脏病一样,糖尿病管理的目标不是“治愈”,而是让血糖“听话”,让并发症“靠边站”。

有些特殊类型,比如妊娠期糖尿病、某些继发性糖尿病,随着病因消除,血糖可能恢复正常。但2型糖尿病属于慢性进展性疾病,终身管理是大概率事件。

只要用对方法,糖友们完全可以享受正常生活,不必谈糖色变。重要的是早发现、早干预、坚持科学的饮食与运动,配合医生的治疗建议,这才是“王道”。

生活中如何“与糖为伴”?

糖尿病患者完全可以过上有滋有味的生活。关键是明白血糖管理不是“自虐”,也不是“放任”,而是找准自己的节奏。

工作日可以安排规律三餐,避免暴饮暴食,饭后适当活动。休息日可以和家人朋友外出走走,晒晒太阳,既能放松心情,也有助于血糖控制。

遇到节日聚会,也不用一口不沾美食,可以适量品尝,注意总量和顺序,吃饭前测个血糖,心里有“底”,聚会后多活动,减少血糖波动。

家里可以常备血糖仪,记录自己的血糖变化,遇到异常及时请医生帮忙分析。只要把控糖当成日常习惯,和刷牙洗脸一样自然,糖尿病带来的“麻烦”其实没那么可怕。

医生的“实情”就是:糖尿病要科学管,别怕治疗

糖尿病确实是个“慢性病”,但绝不是“绝症”。放下对药物的恐惧,接受科学治疗,保持良好生活习惯,糖尿病患者也能活得有滋有味。

每个人都可以做自己的“健康管家”,让血糖乖乖听话,未来的路才走得更稳。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资料

1.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

2. 《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循证医学进展》,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2

3. 《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干预效果分析》,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