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焦虑(糖尿病焦虑症可以吃什么药)

深圳市宝安中医院集团 0
文章目录:

糖友焦虑“很正常”,不要一直困在不良情绪里

“我还要吃多久的药”

“今天血糖波动怎么比昨天还大”

“都吃这么久的药了,怎么血糖还是降不下来”

... ...

众所周知

血糖管理是一个持久的过程

尤其是血糖值较高的糖友

在控糖的过程中不免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

如不安、痛苦、疲劳、沮丧、焦虑、压力等

这些恐惧、焦虑的情绪就形成了焦虑症

但由于焦虑症的表现没有抑郁症明显

因此很容易被忽略

焦虑症和抑郁症的区别

症状不同:焦虑症患者往往带有明显的焦虑情绪,表现为多疑、恐惧、强迫等,可伴有多汗、潮热等症状;而抑郁症则以抑郁为主,表现为情绪低落,对周围任何事物不感兴趣。

有无自杀念头:比如焦虑症患者会害怕出门产生各种各样可怕的意外,但不会想到自杀解决问题;而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自杀念头或行为是抑郁症的一个典型表现。

但实际上

糖尿病合并焦虑症并不罕见

有研究表明

在糖尿病患者群体中约有35%的患者

正在遭受严重的糖尿病焦虑症

包括其家人、伴侣也会有不同程度的焦虑

糖尿病焦虑症的发生其实跟糖尿病本身

脱不开干系 甚至可以说息息相关

当被确诊为糖尿病后

就意味着生活方式发生“彻底的变化”

每天都需要定时吃降糖药、测血糖

控制饮食、锻炼身体

甚至是每一口食物入嘴前都要计算一下

碳水化合物、糖分有没有超标

同时还要担心当血糖没控制好时

会不会发生其他的并发症

久而久之还会出现失眠

这些因疾病带来的压力

容易让一些严格要求自我的糖友们

感到疲惫不堪

或是因为饮食跟身体不适

慢慢减少社交活动

进一步加剧孤独感和焦虑感

而长期的紧张、焦虑情绪

会使肾上腺素和皮质醇水平升高

引起神经内分泌紊乱、胰岛素抵抗

造成血糖升高 影响血糖管理

从而加重负面情绪的产生

焦虑症简单自测

  1. 是否经常被消化不良、起疹子等小毛病困扰,并感到很烦恼?
  2. 是否忍受不了噪音,甚至难以入睡、易怒?
  3. 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出现小差错或挫折时,会感到十分不安和忧虑?
  4. 如果别人取笑你,心中是不是会惶惶不安、十分在乎别人的看法?
  5. 外出或睡前要反复确认门窗、电灯等有没有关好,总觉得自己没锁门、关灯。
  6. 参加公共活动时总觉得十分紧张。
  7. 在社交过程中常常面红耳赤。
  8. 害怕认识新朋友。
  9. 十分生气或紧张时,声音会不自觉颤抖。
  10. 容易害羞、很难平静、放松下来。

如果自测出现超过5条以上情况

同时还伴有心悸、胸闷、出汗

头晕、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

可能就已经处于焦虑症中了

尤其是糖友在疾病的影响下

焦虑程度可能比别人更严重

想要缓解焦虑症

首先要做到的是改变想法

因血糖管理而产生负面情绪

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

大部分的糖友都出现过这种情况

想要克服这些情绪

我们可以从了解疾病做起

如跟别的糖友互相交流、自主学习 或跟医生咨询

当清楚了解这个疾病后 对血糖管理也会更有把握

循序渐进 目标由小到大

血糖管理是个长期坚持的过程

我们在开始管理时不要求自己

一下就达到标准值范围内

比如可以设定

将血糖值下降2-3mmol/l 并保持1个月稳定

下个月起再下降到一个新的目标值

容许偶尔的“失控”

在血糖长期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下

偶尔“失控”一次也没关系

尽量在一周内调节回来

或及时就医调整血糖管理方案就好

不用过度的忧心

如果焦虑的情绪持续超过2周无法缓解

或血糖一直管理不好

则建议及时就医

寻求专业医师帮助

从中医角度来讲

糖尿病也称为“消渴证”

其发病的原因与“阴虚燥热”有关

焦虑症则属于

“郁证”“惊悸”等范畴与心、肝、脾有关

宝安中医院(集团)内分泌科

在治疗糖尿病焦虑症方面

采用中西医结合方式

在使用降糖药物、抗焦虑药物

进行心理干预的同时

对症服用中药汤剂

配合针灸神门穴、太冲穴

足三里穴、肝俞穴等关键穴位

达到疏肝解郁、养心安神的作用

得个糖尿病而已,焦虑啥呀。

“前言

人生在世,难免遇风雨,荣耀也罢,低谷也罢,都是盛宴。”——徐志摩

有些病来如影随形,像那午后的微风,来时无声,吹皱一池平静的心湖。

糖尿病,不过是生命里的一场小插曲,不必把它当成全剧终的哀乐。

正文

人这一生,总有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浪,让你措手不及。

医生的那句“你血糖高”仿佛一道闪电,把你的世界照彻得冷静且刺痛。

可你是否想过,也许,这并非命运的惩罚,而是一种善意的提醒?

焦虑是什么?像乱麻绕心,越理越乱。

有人说,得病如同天塌,无药可医。

其实不过是误解了生命的意义,把未来想得太难,把今天看得太苦。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中年以后,百味杂陈,才知人生本就是一碗淡茶,需要慢慢品,细细熬。

糖尿病,不会令人倾覆人生,却可能温柔地提醒你:慢一点,爱自己多一点。

有的人,听到糖尿病,就像听到了判决书。

日夜提心吊胆,翻查各种资料,焦虑于明天是否还能好好地活下去。

但你忘了,每个人都活在不确定里,只是有些人看见了,有些人还在梦中。

其实,真正让人倒下的,从来不是病,而是内心的焦灼与妄想。

人生如棋,见招拆招。

能调整心态,就是最好的“降糖药”。

如同白居易所言:“不如意事常 有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

所以我们更要珍惜那可与言说的温柔时刻,把每一餐吃得安心,把每一夜睡得踏实。

岁月无言,自有答案。

如果你问我怎么办?那就把糖尿病当做一次与自己的对话,一次自省,一次生活方式的重置。

饮食清淡一些,运动规律一些,心事少一些,快乐多一些。

不是吗?许多身体好的年轻人,也未必心安理得地消遣人生,但我们可以——用平静书写生活。

“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你只能顺势而为。

学会和自己和解,不再内耗,不再杞人忧天。

遇事笃定如山,看淡如水,人生自有蓬勃之路。

你有没有发现,当你把情绪放下,把目光投向窗外,那些柳絮、春雨、鸟鸣,依旧在安慰你:无论如何,这世界都很美。

治未病,比治已病重要;养欢喜,比养焦虑重要。

别把人生寄托在一张诊断书上,把日子过成一场乏味的等待。

夕阳落在屋檐,晨曦洒进杯盏,好好吃饭、好好生活、好好取悦自己,这才是抵御病痛最本真的力量。

焦虑个毛线?不如笑对未来。

你只是多了一份自律,多了一丝关照,多了一点自爱。

剩下的,交给时间,交给身体,交给每天小心呵护的温柔。

一念之间,天地宽阔;一笑之间,人生清欢。

你若安然,岁月自暖。

结语

糖尿病也只是小桥流水、平常事,剩下的路,用坚定与坦然,慢慢走就好。

——如你目前,懂得了不必焦虑,便是最美的人间清醒。

上海交大:经常跑步的糖尿病患者,用不了多久,身体会有6大改善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糖尿病这件事,说小不小,说大也不大。它不像感冒来得急,也不像癌症那样吓人,但就是像个磨人的“小妖精”,一点点地、慢吞吞地,把人拖进慢性病的“泥潭”。

可偏偏有一群人,他们逆流而上,不靠神药,不靠偏方,只靠——跑步。

上海交通大学团队的一项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只要坚持规律跑步,身体将发生6大显著改善,甚至连胰岛素的使用频率都可能减少。

听上去是不是有点“不可思议”?但这不是健身房老板的营销话术,而是写进了医学文献的真实研究成果。

跑步不是减肥专属,它就是糖尿病的“慢性药”

很多人一提起跑步,第一反应是:我又不胖,跑什么步?

其实,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跑步的意义远不止燃烧脂肪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种“强化训练”,帮身体恢复对胰岛素的敏感度。

研究显示,规律的有氧运动可提升肌肉细胞对胰岛素的响应能力,相当于给身体“重启”了血糖调节系统

特别是2型糖尿病患者,只要每周坚持3~5次中等强度慢跑,坚持12周以上,胰岛素抵抗可明显改善

上海交大医学院的一项数据还显示,跑步干预12周后,患者空腹血糖平均下降了0.8 mmol/L,糖化血红蛋白下降达0.6%以上,这比很多口服降糖药的效果还要稳定

小腿跑动时,胰岛素在“偷笑”

跑步时,不只是心跳加快、汗水流淌,更重要的是,你的肌肉在大量“吃糖”——也就是消耗血糖

肌肉是人体最大的“糖库”,跑步时,肌肉细胞会打开葡萄糖通道,把血中的糖“吸”进来,哪怕没有胰岛素的参与,也能通过运动本身降低血糖水平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些糖尿病患者,哪怕药量没变,跑步后血糖也更稳定了

而且,运动后的这段“糖调节红利期”可以持续24小时甚至更久。

所以说,跑步其实是帮胰岛素“减负”,让它不用那么辛苦地工作

“糖”不再堆着走,脂肪也跟着说拜拜

糖尿病常常伴随着一个“难兄难弟”——脂肪肝。

尤其是腹部肥胖的人,内脏脂肪堆积,会让胰岛素功能雪上加霜。

跑步能显著减少内脏脂肪,改善脂肪肝、降低血脂水平

有研究显示,持续跑步8周后,肝脏脂肪含量平均降低了近30%,这对糖尿病患者来说,简直是“多赢”。

不仅如此,血脂中的甘油三酯下降,HDL(好胆固醇)上升,整个代谢系统变得更“通透”。

这时候,身体就像换了个“发动机”,启动快、油耗低、不容易熄火。

每跑一步,血管都在偷偷变年轻

糖尿病的“隐形杀手”是血管病变。

很多人血糖控制得还行,却栽在了心梗、脑梗上。

长期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让血管变得又硬又脆,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

但跑步,可以激活一氧化氮合成,改善血管功能,让血管保持弹性、促进血流通畅

上海交大附属瑞金医院在一项追踪研究中发现,糖尿病患者每周坚持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外周血管内皮功能可提升超过25%

这不仅是“预防心梗”的动作,更是让血管“返老还童”的过程

跑步不是抗焦虑的“玄学”,是真的调节激素

糖尿病患者最怕什么?除了血糖波动,就是情绪崩盘。

焦虑、抑郁、烦躁,都会影响血糖控制,像个“隐形敌人”。

跑步时,大脑会释放内啡肽和多巴胺,天然的“精神镇定剂”,能缓解情绪波动。

一项发表于《中华糖尿病杂志》的研究指出,规律运动干预可使糖尿病患者的焦虑评分降低近40%

也就是说,跑步不仅是“身体的事”,更是“心情的药”。

情绪平稳了,吃得香、睡得好,血糖自然也就稳稳当当。

跑步让睡眠变香,糖尿病也就不那么“调皮”

很多糖尿病患者,晚上睡不好,白天血糖就跟着乱跳。

睡眠质量差,会影响胰岛素分泌,还会增加皮质醇水平,导致血糖反弹

但有研究发现,跑步能改善睡眠效率,特别是深睡眠时间的延长

只要不过度运动、不过晚运动,跑步实际上是“最便宜的褪黑素”。

当人睡得香,血糖稳定性也会更高,这也是为什么医生总说“管糖,先管觉”

跑得好,不如跑得巧

当然,跑步虽好,也得讲究方法。

糖尿病患者在跑步前必须掌握几个关键点:

空腹血糖<5.6 mmol/L时不宜剧烈运动,避免低血糖;

饭后30~60分钟最佳运动时间;

每次运动前后要监测血糖变化;

运动强度以“微喘不累”为宜,长跑不如快走 慢跑结合;

如果有合并并发症(如视网膜病变、足部溃疡),一定要先征询医生意见再开始。

跑步不是“万能灵药”,但在专业指导下,它确实是糖尿病管理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糖尿病不怕“慢”,就怕你不“动”

糖尿病是场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

你可以不跑很快,但一定要跑得久、跑得稳。

跑步,不是年轻人的专利,也不是健身达人的炫技,它是每一个糖尿病患者都可能拥有的“自我修复力”

哪怕你今天才下定决心开始第一步,也已经是走在“改善路上”的关键一步。

别犹豫了,穿上运动鞋,让身体自己试试,什么叫“动起来,糖稳住”

资料来源:

①. 朱大龙, 王伟. 运动干预在2型糖尿病管理中的应用[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2, 14(5): 289-294. DOI:10.3760/cma.j.cn115791-20220115-00009.
②. 徐建青. 运动对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影响[J].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21, 29(11): 965-968. DOI:10.3969/j.issn.1006-6187.2021.1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