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微血管病(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并发症)
警惕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六大信号别忽视,早筛早控是关键
糖尿病被称为“甜蜜的杀手”,不仅因为其高发病率,更因其并发症的严重性。许多人不知道的是,糖尿病诊断标准(空腹≥7mmol/L或餐后≥11.1mmol/L)的制定,正是基于“微血管损伤”的血糖阈值。微血管遍布全身,一旦受损,可能引发失明、肾衰竭、截肢甚至心衰等严重后果。本文将详解微血管病变的预警信号与防控要点。
一、微血管并发症:看似“微小”,危害极大
糖尿病微血管疾病包括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周围神经病变和心肌病。数据显示:
- 视网膜病变:20%-30%患者会出现,是成人失明主因[1]
- 肾脏病变:30%-40%患者受累,可进展为尿毒症[1]
- 周围神经病变:30%-50%患者存在,导致足溃疡甚至截肢[1]
- 心肌病:30%-60%患者发生,引发心衰、猝死[1]
更危险的是:确诊时损伤往往已不可逆,因此早期识别症状至关重要。
二、六大求救信号,糖友需立即自查
- 视力异常
- 表现:视物模糊、眼前黑影、直线变弯曲、突发视力下降
- 原因:高血糖损伤视网膜血管,导致渗血、新生血管增生
- 持续性泡沫尿
- 表现:尿液细密泡沫,静置10分钟不散
- 警示:可能是肾小球滤过膜受损(微量白蛋白尿),需查尿白蛋白/肌酐比值
- 腿脚麻木疼痛
- 表现:对称性针刺感、烧灼感,从足部向上蔓延,后期静息痛
- 注意:半数患者无症状,隐匿性强
- 足部温度觉减退
- 表现:足趾苍白发紫、触感冰凉
- 提示:微循环障碍导致缺血缺氧
- 顽固性皮肤瘙痒
- 表现:全身或局部(外阴、四肢)瘙痒,夜间加重
- 机制:高血糖破坏皮肤屏障,微血管病变影响营养供应
- 胫前色素沉着
- 表现:小腿前侧褐色斑块,后期萎缩结痂
- 高危人群:病程超5年的糖友
三、早筛指南:抓住逆转黄金期
眼底检查
- 2型糖友确诊即查;
- 1型糖友12岁后或确诊5年内查,之后每年复查
肾脏筛查
- 2型确诊时查尿常规、尿白蛋白/肌酐比值、肾小球滤过率;
- 1型确诊5年后查,每年复查
神经病变筛查
- 2型及病程超5年的1型糖友,每年查1次;
- 已病变者每3-6个月查
心电图检查
- 所有糖友每年至少1次,警惕心肌病变
四、控糖是硬道理:HbA1c每降1%,风险降37%
研究证实,糖化血红蛋白(HbA1c)每降低1%,微血管并发症风险减少37%。建议控制目标:
- 普通糖友:HbA1c<7%,空腹4.4-7.0mmol/L,餐后<10.0mmol/L
- 老年/严重并发症者:适当放宽,避免低血糖
特别提醒:微血管网络全身连通,若已出现一种并发症,需加强其他部位的筛查和防护。
总结:糖尿病微血管损伤进展隐匿,但早期通过症状识别、规律筛查和严格控糖,可显著延缓甚至避免严重后果。糖友需牢记“早发现、早干预”,守护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基层糖尿病微血管疾病筛查与防治专家共识(2024)
[2]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
*文章仅供科普,具体诊治及用药须基于医生处方并遵医嘱进行。
确诊糖尿病就要护微血管
来源:【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
受访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内分泌与心血管病中心教授 李光伟
本报记者 王思予
提到心梗、脑梗,很多新诊断的糖友十分害怕,下决心要避免这类疾病;但面对视网膜、肾脏血管的慢性损伤却“不以为然”,认为这些并发症发生缓慢,不会马上致命,不用太过紧张。近日,第60届欧洲糖尿病研究协会年会上公布的一项最新成果指出,糖尿病前期人群和新确诊的糖友同样面临着微血管并发症的威胁。
研究作者、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李光伟教授告诉记者,高血糖状态下,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流速度减慢,导致微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进而引发一系列病变。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主要包括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等,其发病机制复杂,与高血糖状态、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多个因素密切相关。
上述研究纳入了大庆糖尿病研究的1631名参与者,平均发病年龄为46岁。随访34年发现,超过30%的糖耐量受损人群和超过60%的新诊断糖尿病患者,在34年期间出现了一种或多种微血管并发症。李光伟表示,这再一次给血糖控制不佳的人群敲响了警钟,别不把糖尿病当回事,必须把微血管病变防治的关口前移。
李光伟指出,微血管病变的发展速度因人而异,其发生时间和风险与患者年龄、糖尿病病程、治疗程度、遗传背景、生活方式等有关。“总的来说,患病10年内的糖友很少发生微血管病变,而糖龄20年的患者中微血管并发症较为常见,20%的糖友得病20年就会出现视网膜病变。”如果不及时干预,病情发展至后期,糖友还可能被两种或多种的复合性微血管病变同时折磨。
因此,对于糖友来说,从一确诊就要积极预防微血管并发症,定期进行微血管病变的筛查和评估。一旦发现病变迹象,应立即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可以说,越早预防微血管病变,将来就越少遭罪。”李光伟提醒,防治微血管并发症要从几方面入手。
控制危险因素。高血糖、高血压和高血脂是微血管病变的“幕后黑手”,会造成血管内皮损伤。建议刚确诊的糖友尽量将血压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40岁以下、没有心血管高危因素的糖友应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控制在2.6毫摩尔/升以下。
定期筛查并发症。根据现行指南,建议2型糖尿病患者一确诊就应进行肾脏病变、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足部的筛查;如无异常,以后每年应至少筛查1次,包括眼底检查、尿常规、尿白蛋白/肌酐比值等,每天自查足部状态,并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症状和风险调整筛查计划。
以控糖为首的综合治疗。治疗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关键在于控制血糖水平,减轻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保护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糖友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保护微血管的药物,按时吃药,并配合健康饮食和合理运动,才能降低微血管病变对人体的伤害,延长寿命。
本文来自【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实不相瞒:糖尿病诱发血管病变,不外乎这两个原因,别忽视
糖尿病是一种葡萄糖代谢异常疾病,中国居民的糖尿病患病率较高,是影响我们身体健康的重要慢性病之一,而糖尿病对健康的影响主要是因为糖尿病的合并并发症导致。
据调查显示,99%的糖尿病患者至少会出现一项糖尿病合并症,而其中对生命威胁最大的就是心血管疾病。高达50%的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疾病,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一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吧!
糖尿病为何会引起心血管疾病?
糖尿病之所以会引起心血管疾病,主要的祸源是大血管病变及微血管病变。糖尿病的大血管病变是指主动脉、冠状动脉、脑基底动脉等的动脉粥样硬化,持续性高血糖、脂代谢异常、高胰岛素血症和动脉壁内皮细胞损伤等都是引起大血管病变的主要发病机制;
微血管病变是指毛细血管、微动脉和微静脉的毛细血管基膜增厚,增厚程度能从正常的80-250nm增厚到500-800nm,这种微血管壁的增厚,会引起微循环的异常。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持续处于高水平状态,血液浓稠度也较高,血流的的流动速度会因此减慢。这使得器官组织中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缺乏,代谢废物持续积累,最终导致各脏器出现病理变化。
糖尿病血管病变后果有哪些?
糖尿病并发的血管病变引起的并发症影响部位广泛,大血管病变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冠心病和脑梗死,微血管病变中较严重的会发生在心脑血管、肾脏、神经系统以及视网膜上。
大血管病变。调查研究显示,大血管病变引起的并发症发病率虽然只有8.27%,但却是70%-80%糖尿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应当引起广泛重视。
心脑血管。若心脏的微血管发生了病理变化,容易诱发心肌疾病导致心力衰竭、猝死,发生于脑部可能引起中风。调查显示,在导致死亡的心脏病原因以及中风患者的13%中是与糖尿病相关,糖尿病人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病率及死亡率比不患有糖尿病的人群高3.5倍。
视网膜。眼睛的视网膜部位的微循坏丰富,是观察人体微循环的重要窗口,所以糖尿病引发的微循环病变,最容易在视网膜得以体现。主要表现出微血管瘤、白斑、纤维化、新生血管、出血及视网膜脱落等多种情况,早期可能会感觉视力下降、视物有雾状感,晚期可能引发失明。
肾脏。肾脏的微血管病变容易引起肾组织缺血,肾小球出现损害,出现蛋白尿、肾功能衰竭等。
神经系统。主要是表现在肢体末端神经上,肢体末端微血管发生病变开始硬化,微循环出现障碍,导致肢末端神经细胞营养缺乏,感觉下降,免疫力低下,容易引发感染和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