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脑血管(糖尿病脑血管支架有必要做吗)
为什么糖尿病和脑血管病关系那么密切?如何防治?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主要特征是血糖升高,而脑血管病包括中风、脑梗塞等,通常与血管问题有关。
那为什么两者会有关联呢?
其机制包括高血糖对血管的损害。长期高血糖可能导致血管内皮受损,引发动脉硬化,这样脑血管就容易出问题。另外,糖尿病患者常伴有高血压、高血脂,这些都是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还有,糖尿病可能引起血液黏稠度增加,容易形成血栓,导致脑梗塞。
再有,胰岛素抵抗可能在糖尿病中起作用,而胰岛素抵抗可能影响血管功能,促进炎症反应,这些都可能增加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微血管病变也是一个方面,糖尿病会影响小血管,可能影响到脑部的小血管,导致腔隙性梗死等情况。
可能还有其他因素,比如糖尿病患者的自主神经性病变可能导致血压波动,间接影响脑血管。还有,糖尿病患者可能有更高的氧化应激和炎症状态,这些都会加速血管老化。
1. 高血糖对血管的直接损害,也即血管的“糖腐蚀”效应
- 内皮细胞损伤:长期高血糖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容易使脑血管狭窄或闭塞。
- 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高血糖促使AGEs积累,加速血管硬化、炎症反应,进一步损害脑部血管。
2. 代谢综合症的共同作用
糖尿病常伴随多种代谢异常,形成“代谢综合征”:
- 高血压:糖尿病患者中约70%合并高血压,增加脑血管压力,诱发脑出血或梗死。
- 血脂异常:高甘油三酯、低HDL胆固醇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增加脑梗风险。
- 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管舒张功能下降,炎症反应增强,加速血管病变。
3. 血液高凝状态
- 血小板活性增强:高血糖使血小板更易聚集,形成血栓。
- 凝血-纤溶失衡:糖尿病患者的凝血因子(如纤维蛋白原)升高,而抗凝功能(如蛋白C)下降,易形成脑血栓。
4. 微血管病变,患者表现为反复头晕、步态不稳甚至痴呆。
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病变不仅影响视网膜、肾脏,也会累及脑部小血管:
- 腔隙性脑梗死:小血管闭塞导致脑深部微小梗死,可能引发认知障碍或运动障碍。
- 血脑屏障破坏:高血糖损伤微血管结构,增加脑水肿和出血风险。
5. 炎症与氧化应激
- 慢性炎症:糖尿病患者的炎症因子(如IL-6、TNF-α)水平持续升高,加剧动脉粥样硬化,诱发脑梗死。
-氧化应激:高血糖导致活性氧(ROS)过量,损伤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脑缺血。
6. 低血糖的间接风险
糖尿病患者治疗中可能发生过度降糖引发低血糖,可以导致:
- 脑血流调节异常:反复低血糖损伤脑细胞,加重脑血管功能紊乱。
- 交感神经激活:引发血压骤升,增加脑血管破裂风险。
第一道防线:精准控糖
- 目标:大多数成人HbA1c<7%,老年人可放宽至7.5~8.5%(防低血糖);避免血糖剧烈波动(日内波动<3.9-10 mmol/L)。
- 药物选择:优先使用 SGLT2抑制剂(如恩格列净)、GLP-1受体激动剂(如利拉鲁肽),已被证实可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合并动脉粥样硬化者,避免使用可能增加心衰风险的药物(如罗格列酮)。
第二道防线:降脂降压“双管齐下”
- 血压管理:目标<130/80 mmHg,首选 ACEI/ARB类(如培哚普利、缬沙坦),兼具护肾作用。
- 血脂调控:LDL-C需<1.8 mmol/L(高危患者),他汀类药物为基础,必要时联用 依折麦布 或 PCSK9抑制剂。
第三道防线:做好抗栓治疗,做到“精准预防“
- 适用人群:已有动脉粥样硬化或10年心血管风险>10%者。
- 方案:低剂量阿司匹林(75-100 mg/日)或 氯吡格雷(出血风险高者慎用);近期脑梗患者可短期联用双抗(阿司匹林 氯吡格雷);
第四道防线:改变生活方式,做到“根基性逆转”
- 饮食:低升糖指数(GI)饮食:全谷物代替精米面,每日蔬菜>500g;限盐(<5g/日),减少加工肉摄入(降低脑出血风险),增加蛋白质饮食。
- 运动:每周≥150分钟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配合抗阻训练(每周2次)。
- 监测:每年检查颈动脉超声、头颅MRI(筛查无症状性脑梗),把控好血管损伤。
- 戒烟限酒:吸烟者脑血管病风险翻倍,戒酒可降低脑出血风险。
三、特殊人群需要加强关切
- 糖尿病 房颤患者:脑栓塞风险极高,需抗凝治疗(如利伐沙班)。
- 反复低血糖者:夜间无症状低血糖可诱发脑缺血,需调整降糖方案。
总之,糖尿病与脑血管病是“一根藤上的两个毒瓜”,防治的核心在于 早期干预代谢异常 靶向保护血管。通过 个性化控糖、强化降压调脂、科学抗栓、生活方式重塑,可降低40%~60%的脑血管事件风险。建议糖尿病患者每3~6个月进行 多学科联合评估(内分泌科 神经内科 营养科),实现全方位防控。
糖尿病患者,频繁头晕,不是小问题,或是这8个问题在作怪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如果偶尔有头晕的表现,无需过多担心,有可能是血糖持续波动所导致,采用正确的方法稳定血糖便会改善这一问题。
但若是近期频繁的有头晕的症状,同时还伴随着呕吐腹泻等症状,一定要重视起来,因为糖尿病人经常头晕,有可能是受到了以下8个因素的影响。
1、低血糖者
众所周知,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在治疗过程中,往往需要注射胰岛素或者服用降糖药物。
如果没有严格按照医嘱服药,用药量超出正常范围的话,会引起低血糖的情况,最终诱发头晕的症状。
这时,如果想要缓解,建议患者吃些甜食,否则甚至可能出现全身无力以及昏迷等后果。
2、糖尿病和脑血管疾病
提醒糖尿病人群,假如近期总是频繁的有头痛的表现,而且休息后也没有好转,就要考虑是不是大脑血管病变,比如脑动脉硬化,冠心病,脑梗塞等。
因为这些疾病发生之后,大脑血流量减少,再加上糖尿病的发生,促使血液中葡萄糖含量不足,最终就会造成头晕的表现。
3、血糖突然升高
当患有糖尿病的过程中,莫名的出现了头晕这一表现或许是血糖快速升高所引起,尤其是盲目的减少用药剂量,血糖便会在短时间内快速上升,进而引起头痛的症状,严重的话甚至会危及生命。
所以在控血糖的过程当中,哪怕疾病已经稳定,但切勿自行更改用药剂量,同时还要远离不良的生活饮食习惯。
4、糖尿病与高血压
患有糖尿病的同时,如若还伴随高血压这一问题,头晕头痛就是较为典型的症状;
这种情况下必须得积极的控制血糖和血压,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还容易引起肾脏和视网膜病变。
5、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在于患者需要分解体内储存的脂肪提供能量;
而当脂肪被分解后会产生大量的脂肪酸,并且在肝脏当中代谢产生酮体,如果没有及时排泄出去,便会堆积在血液中,最终引起酮症酸中毒的后果。
6、糖尿病和高脂血症
糖尿病也容易跟高脂血症并存,这样一来,容易引起脑部血液流动速度减慢的问题,由此脑供血量不足,血液的载氧能力下降,于是就会有头晕的表现。
7、体位性低血压
所谓的体位型低血压,主要是血管交感神经发生了病变,进而促使胸压增加以及血液回流受阻,形成低血压的问题,由此一来,当突然起身或者剧烈运动时,才会有头晕的现象。
8、神经并发症
糖尿病的危害性就在于容易引起其他并发症,其中就包括自主神经病变,而当神经受到影响后,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四肢麻木,无力以及头痛头晕。
总而言之,当患有糖尿病之后,如若总是莫名其妙的出现头晕的症状,一定要高度重视起来,很有可能跟上文中提到的8个因素息息相关。
请及时找到诱因,针对性的调理,才能防止头晕的问题诱发更严重的病症。
来源: 医说健康
糖尿病不可怕 可怕的是糖尿病并发症
如果说糖尿病是甜蜜的杀手,糖尿病并发症则是最具杀伤力的武器。一旦发生并发症,特别是各种慢性并发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将大大下降,严重的还可能威胁生命。
那么,糖尿病并发症有哪些?糖尿病并发症的表现症状有哪些?我们又该如何预防呢?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终身代谢性疾病。患者由于长期血糖高,大血管、微血管受损,并危及心脏、肾脏、大脑、周围神经、眼睛、足部等等。
糖尿病的并发症包括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
急性并发症:主要包括乳酸性酸中毒、酮症酸中毒。
慢性并发症:主要包括大血管并发症和微血管并发症。
● 大血管并发症包括脑血管病变、心脏病变、下肢血管病变即糖尿病足;
● 微血管并发症包括眼部并发症,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外周神经病变、糖尿病肾病、阳痿、神经源性膀胱等等。
3类并发症的表现症状
1.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导致工作年龄段人群失明的主要原因。
临床表现:通常情况下早期眼部可以无自觉症状,随着病情的进展可有不同程度的视力减退,眼前黑影飞舞,或视物变形,甚至失明。
如何筛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定期做眼底检查尤为重要!
2型糖尿病在诊断时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较高,因此,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后应尽快进行首次眼底检查和其他方面的眼科检查。
而1型糖尿病患者,在诊断后的5年内应进行筛查。
妊娠可加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所以有糖尿病的女性在怀孕后应尽早行眼底检查,在整个孕期内每3个月以及产后1年内进行眼底复查。
2.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和治疗费用最高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严重者可以导致截肢。
临床表现:早期走路可出现脚痛,足部发凉麻木、刺痛感等感觉异常,后期可出现脚部变形,足弓变高,脚部肌肉萎缩,足部出现红肿破皮现象并逐渐加重,严重时伤口久不愈合,出现溃烂,脚趾发黑,甚至坏死、截肢!
如何预防:糖尿病足比较容易识别,治疗困难,但预防则比较有效。
所有糖尿病患者的足部应进行定期检查,包括足部有没有畸形、胼胝、溃疡、皮肤颜色的变化;足背动脉和胫后动脉搏动、皮肤温度、有否感觉异常及跟腱反射是否减弱等。
如果有上述症状,则应进行预防性足部护理,包括戒烟、穿舒适宽松的鞋子、不赤足行走、仔细修剪指甲避免皮肤损伤、洗脚前测试水温避免烫伤、每日更换袜子,并保持足部清洁等。
如果一旦足部出现皮肤破溃,形成溃疡,患者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有效的预防和治疗足溃疡会明显地降低糖尿病足截肢率。
3.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是指由糖尿病所致的慢性肾脏病,现已成为慢性肾脏病和终末期肾病的主要原因。是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临床表现:早期可能无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尿液里泡沫多,检查发现肾小球滤过率升高或降低,逐渐会出现肾功能损害、高血压、水肿,最后病情进展至晚期,出现严重肾功能衰竭、尿毒症,需透析治疗,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如何筛查:一般1型糖尿病患者5年后才会发生糖尿病肾病;而2型糖尿病患者在诊断时即可伴有糖尿病肾病。所以,如确诊 2 型糖尿病,每年应至少进行一次肾脏病变筛查。
如何预防并发症
1.改变生活方式:糖尿病患者饮食须保持营养均衡,进餐定时定量。适量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少吃油腻及升糖快的食物,多喝水、少吃盐,每日食盐摄入量应小于6克;经常锻炼,以有氧运动最佳;戒烟、限酒,保持体重在一定范围。
2.监测血糖:血糖达标是糖尿病患者预防并发症的关键,一般空腹血糖 5~7mmol/L,餐后血糖≤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7.0%。具体需医生根据患者年龄和合并症情况而定。
即使是血糖控制得很好的患者也应该保持每周监测血糖2~4次,对血糖波动很大或血糖过高的病人应该每日监测7次血糖,并及时调整治疗。
3.定期查血压、血脂:血压和血脂的控制对减少糖尿病并发症有重要作用,可以减少并发心脏病的风险,每次就诊时应该监测血压,每年至少查一次血脂和心电图。
糖尿病患者理想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总胆固醇<4.5mmol/L,甘油三酯<1.7mmol/L。
4.定期检查视力:所有的糖尿病患者每年都应去医院检查眼底。如果出现视物模糊、部分视力缺失的话,千万不能大意,应及时到眼科就诊,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及早处理,防止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5.定期检查肾功: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特征是尿中白蛋白排泄轻度增加,逐步进展至大量白蛋白尿和血清肌酐水平上升,最终发生肾功能衰竭,需要透析或肾移植。
糖尿病患者要定期进行检查尿微量蛋白以及血肌酐水平,以便确定肾功能情况。如果总出现腿肿或脚肿,一定要注意,很可能是合并糖尿病肾病的征兆。
6.观察足部变化:对于足部的小伤口、溃疡或起水泡都要认真对待,以防日后发生严重后果。另外,剪脚趾甲时要注意,不要剪破周围皮肤。
除上述之外,要提防一些特殊情况,如出现双手或双脚麻木、刺痛或有烧灼样感觉时,这很可能是神经病变的征兆;如酮症酸中毒;低血糖等。
一旦发现异常,须及时就医处理,以免发生严重后果。
总之,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规律用药,控制饮食,适当运动,定期复查,才能真正预防并发症,才是降低死亡率,延长寿命的最佳策略噢!
来源: 吉林1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