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挂什么科(糖尿病挂什么科最准确)

周医师健康科普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不是偶然患上的,内分泌科医生揭示:背后5个关键原因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糖尿病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这句话出自一位在内分泌科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的主任医生。他说,十个来确诊的糖尿病患者中,八个都有迹可循,剩下两个,是自己把征兆忽略了。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只是“吃糖太多”的结果,甚至觉得“我不吃甜的,就不会得糖尿病”。这样的想法,其实离真相差得很远。

现实中的糖尿病,就像一场悄无声息的围猎,等人警觉时,胰岛功能早已出现问题。医生们发现,大多数患者在确诊前,身体早就敲响了警钟。

真正让人患上糖尿病的,不是某一顿饭,而是长期的生活方式与身体机制的失衡。

在门诊,医生常听到患者反复问:“我这么瘦,怎么可能得糖尿病?”、“我血糖才刚刚高一点点,用不用吃药?”、“我爸妈没有糖尿病,难道是我运气不好?”这些疑惑,其实都指向了一个问题——人们对糖尿病的成因了解太少。

第一大关键因素,是“隐性胰岛素抵抗”。

很多人以为血糖高了才是问题,但在血糖升高之前,胰岛素抵抗早已经埋下伏笔。胰岛素抵抗就像马车坏了轮子,明明马儿在跑,车却越来越慢。

身体为了控制血糖,不得不分泌更多胰岛素,久而久之,胰岛功能被拖垮。

这种状态在体检中往往查不出来,空腹血糖还正常,但饭后却异常疲乏、口渴频尿、体重莫名增加。医生称之为“糖尿病前期”或“代谢综合征初期”,这是糖尿病的前站,也是逆转的黄金期。

第二个常被忽视的风险,是“腹型肥胖”。

很多人身材看着不胖,但肚子鼓得像个球,腰围超过男性90cm、女性85cm,这就是典型的腹型肥胖。

和整体肥胖不同,腹型肥胖代表着内脏脂肪的积聚,这些脂肪不是“存着不动”,而是昼夜分泌炎症因子,干扰胰岛素的作用。

医生还发现,这类人即使体重下降,如果腰围不减,糖尿病风险依然高。腹型肥胖往往伴随高血脂、高血压,形成“三高联动”,糖尿病就藏在这三高之间的夹缝里。

第三个诱因,是“睡眠质量差”。

这听上去可能让人吃惊,但研究显示,慢性睡眠不足、打鼾、甚至睡眠紊乱,都会扰乱体内的激素分泌机制。熬夜会抑制瘦素分泌,刺激饥饿素增加,导致人越晚越想吃东西。

而深夜进食恰恰是胰岛素压力最大的时候,长期下来,胰岛素功能就像加班加到崩溃的员工,最终疲惫罢工。

很多中年人一边熬夜看手机,一边吃宵夜,这就是糖尿病悄悄逼近的“生活陷阱”。

第四个重要因素,是“情绪压力”。

听起来玄乎,但医学上早已有证据:长期焦虑、抑郁、情绪波动大的人,发生糖尿病的几率明显高于情绪稳定的人。这是因为压力激素皮质醇会干扰胰岛素的工作,让血糖难以控制。

有研究发现,职场中压力大的白领、照顾老人的中年女性、家庭负担重的“夹心层”,是糖尿病的高发人群。他们往往白天强撑,晚上心事重重,血糖也在不知不觉中悄悄升高。

第五个容易被误解的因素,是“遗传与代谢易感性”。

很多人说:“我家没人得糖尿病,我怎么会有?”这句话其实反映了一个误区。糖尿病的遗传并不意味着一定发病,而是意味着“容易发病”。

如果父母中一方有糖尿病,子女的发病风险会升高2~3倍;若两位父母都有,风险更是高达50%以上。

但更关键的是,遗传背景只是底牌,生活方式才是出牌。医生在临床中见过很多家族没有糖尿病史的人,却因为饮食不规律、久坐缺乏运动、长期肥胖,而在四五十岁时突然发病。

糖尿病并不是“命不好”,而是“生活方式出问题”。

医生常说一句话:“糖尿病不是一夜之间得上的,而是一点一点过来的。”就像一根绳子,天天拉,终于有一天断了。而这根绳子,就是人体的胰岛功能。

在古代文献中,糖尿病被称作“消渴症”,意为“喝水多、尿多、吃得多”。《黄帝内经》早就记载:“五劳七伤,久视伤血”,意思是过度劳累、情绪波动都可能耗伤身体。古人虽不知“胰岛素”为何物,但早已察觉疾病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

现代人的“糖尿病之路”,也正是从不运动、爱吃甜食、长期熬夜、情绪焦虑开始铺就的。

医生在临床中接触过不少“反常识”的案例。有个年轻小伙子,身高1米78,体重才60公斤,却查出空腹血糖8.2mmol/L。

他的错误认知是:“我不胖,不会得糖尿病。”但医生一查,他内脏脂肪超标,腰围达到了92cm,典型的“瘦胖子”。

糖尿病的发作,不只是“胖与不胖”的问题,而是“脂肪分布与胰岛负担”的问题。

还有一位退休教师,平时生活规律,不熬夜,不吃甜食,却因为每天中午必须午睡前吃两块点心,结果几年后查出糖耐量异常。

医生告诉她:“不是你吃了甜点,而是你每天都吃,形成了胰岛的习惯性超负荷。”

糖尿病的隐蔽性,就在于它不痛不痒,却持续损伤。

早期糖尿病可能没有任何症状,但却在悄悄破坏血管、神经、视网膜。等到出现视力模糊、脚发麻、伤口难愈,那就是糖尿病已经“扎根”的信号。

防糖治糖,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干预。

医生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体检一次,尤其是有家族史、肥胖、三高的,要重点筛查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水平。有条件的还可以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筛出“隐匿型糖尿病”。

对于已经确诊的人来说,最需要避免的是“讳疾忌医”。很多人一听要吃药就抗拒,非要等到血糖飙到十几才开始治疗。越早干预,药物用得越少,胰岛功能保留得越好。

糖尿病并不是无法控制的病,而是可以很好管理的慢病。

通过调整饮食、规律运动、控制体重、保持良好睡眠和情绪,再配合医生指导用药,很多人都能维持正常血糖,甚至逆转糖耐量异常的状态。

那些想靠偏方、保健品“逆天改命”的做法,大多是走弯路。

真正科学的糖尿病管理,靠的是长期的生活习惯养成,而不是一剂“灵丹妙药”。

该戒掉的不是糖,而是对糖尿病的误解。糖尿病不是命中注定,而是生活写的“脚本”,关键在你怎么演。

参考文献:

1.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2. 国家卫健委发布《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2年)》

3. 《中国成人糖尿病流行病学研究》——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中文版,2021年整理数据。

史上最通俗易懂的糖尿病科普

来源:晋中市卫健委健康教育

糖尿病科普宣传

科普漫画一步明白糖尿病

健 / 康 / 科 / 普

据文献研究:

◆每2个成年人都有1个糖尿病前期。

◆每9个成年人中就有1个人是糖尿病。

◆每20个年轻人(18-29岁)就有1个人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及(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病。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

易患糖尿病的重点人群包含:年龄大于40岁的人;超重与肥胖患者;高血压患者;血脂异常人群;久坐少动人群;有糖尿病家族史人群;有妊娠糖尿病史的人群;出生时体重大于4公斤的巨大儿和有此生育史的人群。

除以上重点人群外,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史、以及正在或曾经使用类固醇类药物、抗精神类(抑郁症)药物的人群,都属于糖尿病“高危人群”。糖尿病前期人群,属于糖尿病极高危人群。

长期高血糖可引起多种器官尤其是眼、心、血管、肾、神经损害或器官功能不全或衰竭、致残甚至死亡。

建议重点人群和高风险人群每年做一次包括测量血糖在内的体检,保持合理膳食、经常运动控制体重,健康的生活方式,可降低患病风险。

济南市四院内分泌科成功救治顽固性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郭蕊 通讯员 陈丽艳 王燕

近日,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内分泌科收治了一名病情复杂、外院治疗疗效欠佳的1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患者郝女士。在内分泌科医护团队的精准施治和悉心护理下,患者转危为安,康复出院后专程送来锦旗,以表达对医护人员的感激之情。

病情棘手:反复酮症酸中毒,治疗陷入僵局

该患者为中老年女性,糖尿病病史4年,因"发现血糖高4年,腹痛2小时"入院。此前患者曾于外院接受治疗,但酮症反复发作,血糖波动大,伴随腹痛纳差,恶心呕吐,病情迁延不愈。转入医院后,内分泌科迅速组织团队评估,发现患者存在胰岛素功能减退、知识缺乏等个性化难点,治疗难度显著增加。

多措并举:个体化方案破解治疗困局

针对患者病情特点,内分泌科团队制定"阶梯式"综合治疗方案:1. 快速补液:建立静脉通路,纠正脱水及电解质紊乱;2. 小剂量胰岛素持续泵入:平稳降糖,消除酮体;3. 严密监测:密切监测血糖、电解质,动态调整治疗方案;4.全程管理:护理团队实施糖尿病教育,强化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经过积极救治,患者血糖逐渐稳定,酸中毒纠正,症状明显改善。

暖心关怀,全程管理

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医疗团队为其制定了个性化的糖尿病管理方案,包括胰岛素剂量调整、饮食指导和血糖监测方法,并详细讲解疾病注意事项,帮助患者建立长期规范的控糖习惯。

锦旗致谢,医患情深

出院当日,患者及家属将两面写有“精湛医术祛病痛,高尚医德为患者”、“视病人为亲人 弘扬医德医风”的锦旗送到王保岚主治医师、张富丹医师及全体医护人员手中,感谢团队的精心救治和暖心照护。

医生提醒:警惕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内分泌科医生提醒,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的严重急性并发症,常见诱因包括感染、胰岛素治疗中断、应激状态等。糖尿病患者若出现口渴加重、乏力、恶心呕吐、呼吸深快等症状,需立即就医,以免延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