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 糖尿病(事业单位糖尿病能提前退吗)
周智广:专注“甜蜜”事业,让糖尿病分型诊断有了“中国标准”
来源:【湖南日报】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铭俊
【名片】
周智广,1961年生,教授、博导、国家杰出医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糖尿病免疫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他致力于糖尿病免疫临床、应用基础及转化研究30余年,创建了我国糖尿病免疫诊断、治疗及预防的完整体系,研究成果被写入20余部国内外指南及教材,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3项。
【故事】
6月30日早上7时,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楼淡黄色的外墙已被阳光镀亮。
鬓角微白的周智广夹着实验数据疾步穿过长廊,白大褂下摆随步伐扬起。
自卸下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院长职务,这样的日常他已持续数年。
他有一个目标:继续构建世界顶尖的糖尿病研究中心,找到精准识别糖尿病类型、个性化治疗糖尿病的“密钥”。
“中国LADA先生”又有新成果
今年6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周智广、肖扬教授团队联合国际同行的研发成果在欧洲糖尿病学会会刊《糖尿病学》上刊登。他们发布了用于1型糖尿病分型诊断的中国人群遗传风险评分(C-GRS)模型。
这一突破源于周智广30余年对糖尿病分型诊断的攻坚。
曾经,他因在国内首创LADA(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抗体检测的“金标准”,被国内外同行亲切地称为“中国LADA 先生”。
“是不是糖尿病?是哪型糖尿病?该用什么手段治疗?”周智广告诉记者,糖尿病诊疗“三部曲”中,“是哪型糖尿病的诊断”是重点,也是难点。
糖尿病多分为1型和2型。传统观念认为,成人糖尿病多为2型。可是LADA虽在成年发病、症状类似2型,但其病因却是免疫系统缓慢破坏胰岛β细胞,与1型糖尿病同源。
“误判分型,后果相当严重。1型当2型治,可造成酮症酸中毒昏迷甚至死亡;反之则增加副作用。”周智广介绍,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他们便发现,揪出善于“躲猫猫”的LADA,关键在谷氨酸脱羧酶抗体检测,该抗体存在于约7成LADA患者的血液里。
那时,刚开始相关研究的周智广团队“一穷二白”。当时研究所需的谷氨酸脱羧酶抗原,还无法买到。
怎么办?团队查阅大量文献发现,猪脑中存在高活性的谷氨酸脱羧酶。
1994年飘雪的冬天,在滴水成冰的凌晨,长沙城郊经常可以看到几个年轻人穿着棉衣,骑着单车。
“那时,仍有农家在凌晨2点到5点杀猪。我们骑着车,竖起耳朵听,哪有猪叫,我们就往哪赶。”周智广回忆,他和团队成员闻声寻猪,在屠宰后4小时的活性窗口期,争分夺秒运送脑髓,最终在国内首创谷氨酸脱羧酶抗体的酶活性检测法。
湘雅二医院每年检测2万余份糖尿病抗体标本。周智广牵头的多个中心研究发现,新发2型糖尿病中,LADA占8.6%。
不过,约1/4的1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初期并不携带抗体,且儿童2型糖尿病增加,让“2型糖尿病多发于成年”的传统诊断受限。
“周老师总能精准把握诊疗的实际痛点,以此驱动科研方向。”湘雅二医院助理研究员胡婧宜告诉记者,周智广又率领团队,开展针对1型糖尿病的C-GRS模型研究。
让糖尿病患者走在最合适的治疗路径上
“老师基于多年的研究经验指出,1型糖尿病遗传背景强,遗传风险评分更具临床应用价值。”胡婧宜介绍,团队通过超2000例的中国1型患者样本、1000例2型患者样本和3000例对照样本,系统开展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老师要求极为严格。建模样本必须经胰岛自身抗体检测确认,我们还需对每个样本的疾病史和检验资料进行多重复核。”胡婧宜说,这样的把控确保了研究队列诊断的准确性,团队最终识别出多个具有我国人群特色的遗传风险位点,构建起适合我国人群的评分系统。
目前,该模型已在香港中文大学收集的2万余例糖尿病患者样本中完成验证。初步数据显示,在每100名1型糖尿病患者中,约有20人至40人因应用该工具获得更准确的分型判断。
精准分型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老师总说,碰到疑难病例,一定要尽最大努力,为患者解忧。”湘雅二医院副主任医师罗说明仍清晰记得2016年的那次会诊。当时,罗说明接诊到一位多发结节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的病人,病情扑朔迷离。
得知情况后,时任医院党委书记的周智广迅速召集全院8个科室的专家会诊。经抽丝剥茧般梳理诊疗线索,为患者争取到了及时、有效的治疗,也让罗说明体会到何为“患者至上”的医学信仰。
如今,周智广依旧在坐诊。他牵头组建的中国1型糖尿病联盟,推动全国各地建立规范化的1型糖尿病综合门诊,让患者在“家门口”得到专家同质化的诊疗。
他和团队首创“脐血干细胞教育”等2项原创技术,连续7年被美国青少年糖尿病治愈联盟评为全球领先技术。
周智广仍在为技术早日实现临床转化而攻关。他说,要让每一位糖尿病患者从确诊那一刻起,就走在最合适的治疗路径上。
本文来自【湖南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周智广:专注“甜蜜”事业,让糖尿病分型诊断有了“中国标准”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铭俊
【名片】
周智广,1961年生,教授、博导、国家杰出医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代谢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糖尿病免疫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他致力于糖尿病免疫临床、应用基础及转化研究30余年,创建了我国糖尿病免疫诊断、治疗及预防的完整体系,研究成果被写入20余部国内外指南及教材,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3项。
【故事】
6月30日早上7时,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代谢楼淡黄色的外墙已被阳光镀亮。
鬓角微白的周智广夹着实验数据疾步穿过长廊,白大褂下摆随步伐扬起。
自卸下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院长职务,这样的日常他已持续数年。
他有一个目标:继续构建世界顶尖的糖尿病研究中心,找到精准识别糖尿病类型、个性化治疗糖尿病的“密钥”。
周智广在指导学生做实验。
“中国LADA先生”又有新成果
今年6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周智广、肖扬教授团队联合国际同行的研发成果在欧洲糖尿病学会会刊《糖尿病学》上刊登。他们发布了用于1型糖尿病分型诊断的中国人群遗传风险评分(C-GRS)模型。
这一突破源于周智广30余年对糖尿病分型诊断的攻坚。
曾经,他因在国内首创LADA(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抗体检测的“金标准”,被国内外同行亲切地称为“中国LADA 先生”。
“是不是糖尿病?是哪型糖尿病?该用什么手段治疗?”周智广告诉记者,糖尿病诊疗“三部曲”中,“是哪型糖尿病的诊断”是重点,也是难点。
糖尿病多分为1型和2型。传统观念认为,成人糖尿病多为2型。可是LADA虽在成年发病、症状类似2型,但其病因却是免疫系统缓慢破坏胰岛β细胞,与1型糖尿病同源。
“误判分型,后果相当严重。1型当2型治,可造成酮症酸中毒昏迷甚至死亡;反之则增加副作用。”周智广介绍,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他们便发现,揪出善于“躲猫猫”的LADA,关键在谷氨酸脱羧酶抗体检测,该抗体存在于约7成LADA患者的血液里。
那时,刚开始相关研究的周智广团队“一穷二白”。当时研究所需的谷氨酸脱羧酶抗原,还无法买到。
怎么办?团队查阅大量文献发现,猪脑中存在高活性的谷氨酸脱羧酶。
1994年飘雪的冬天,在滴水成冰的凌晨,长沙城郊经常可以看到几个年轻人穿着棉衣,骑着单车。
“那时,仍有农家在凌晨2点到5点杀猪。我们骑着车,竖起耳朵听,哪有猪叫,我们就往哪赶。”周智广回忆,他和团队成员闻声寻猪,在屠宰后4小时的活性窗口期,争分夺秒运送脑髓,最终在国内首创谷氨酸脱羧酶抗体的酶活性检测法。
湘雅二医院每年检测2万余份糖尿病抗体标本。周智广牵头的多个中心研究发现,新发2型糖尿病中,LADA占8.6%。
不过,约1/4的1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初期并不携带抗体,且儿童2型糖尿病增加,让“2型糖尿病多发于成年”的传统诊断受限。
“周老师总能精准把握诊疗的实际痛点,以此驱动科研方向。”湘雅二医院助理研究员胡婧宜告诉记者,周智广又率领团队,开展针对1型糖尿病的C-GRS模型研究。
周智广在查房。
让糖尿病患者走在最合适的治疗路径上
“老师基于多年的研究经验指出,1型糖尿病遗传背景强,遗传风险评分更具临床应用价值。”胡婧宜介绍,团队通过超2000例的中国1型患者样本、1000例2型患者样本和3000例对照样本,系统开展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老师要求极为严格。建模样本必须经胰岛自身抗体检测确认,我们还需对每个样本的疾病史和检验资料进行多重复核。”胡婧宜说,这样的把控确保了研究队列诊断的准确性,团队最终识别出多个具有我国人群特色的遗传风险位点,构建起适合我国人群的评分系统。
目前,该模型已在香港中文大学收集的2万余例糖尿病患者样本中完成验证。初步数据显示,在每100名1型糖尿病患者中,约有20人至40人因应用该工具获得更准确的分型判断。
精准分型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老师总说,碰到疑难病例,一定要尽最大努力,为患者解忧。”湘雅二医院副主任医师罗说明仍清晰记得2016年的那次会诊。当时,罗说明接诊到一位多发结节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的病人,病情扑朔迷离。
得知情况后,时任医院党委书记的周智广迅速召集全院8个科室的专家会诊。经抽丝剥茧般梳理诊疗线索,为患者争取到了及时、有效的治疗,也让罗说明体会到何为“患者至上”的医学信仰。
如今,周智广依旧在坐诊。他牵头组建的中国1型糖尿病联盟,推动全国各地建立规范化的1型糖尿病综合门诊,让患者在“家门口”得到专家同质化的诊疗。
他和团队首创“脐血干细胞教育”等2项原创技术,连续7年被美国青少年糖尿病治愈联盟评为全球领先技术。
周智广仍在为技术早日实现临床转化而攻关。他说,要让每一位糖尿病患者从确诊那一刻起,就走在最合适的治疗路径上。
45岁阿姨查出糖尿病,天天喝酸奶,复查时医生称赞:5点做得真好
45岁,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既要拼事业又得顾家庭,却突然查出糖尿病,谁不心慌?身边人一听都劝她别吃这个别碰那个,连水果都成了“洪水猛兽”。但她偏不信邪,照样天天喝酸奶,还真不是瞎来。
三个月后复查,医生竟然连连点头,说她“五点做得特别好”。
酸奶不是含糖的吗?糖尿病患者喝这个不会更糟?她到底做对了什么?难道喝酸奶还能控糖?这事听起来是不是有点讽刺?我们今天就把这背后的逻辑、误区和真相全盘托出。
酸奶不是糖尿病的敌人,关键看怎么喝。很多人一听“酸奶”,脑子里就自动跳出“含糖饮料”的画面,这是个严重误区。
真正的问题不在于喝不喝酸奶,而在于你喝的是哪种酸奶。
无糖酸奶或低糖益生菌酸奶,含有活性乳酸菌,有助于肠道代谢,间接影响血糖波动。研究发现,益生菌对胰岛素敏感性有一定帮助。
反倒是那些特别甜、加了果粒、颜色鲜亮的“果味酸奶”,糖分高得吓人,才是控糖路上的“隐形炸弹”。
第二,她吃酸奶不是单靠“听说”,而是有计划地搭配饮食。这个阿姨懂得一件事:血糖不是某一顿吃什么决定的,而是一天整体摄入和消耗的平衡问题。
她每次喝酸奶都控制在早餐或下午加餐时,搭配高纤维食物,比如燕麦、黄瓜或坚果,避免单独空腹喝。
而且她选的是原味酸奶,一看营养标签就知道糖含量低,还含有蛋白质和钙,对中年女性骨骼也有帮助。
很多人以为低脂酸奶一定更健康,这是个常见误区,其实低脂的同时往往会加糖来提升口感,反而不适合控糖人群。
第三,她并没有把酸奶当成“灵药”,而是作为整体生活调整的一部分。
她还做了四件特别关键的事,让医生都感到意外。
她规律运动,每天坚持快走30分钟以上。
别小看这点运动,有氧活动对胰岛素敏感性有正向刺激。走路、爬楼梯、原地踏步,总比坐着不动强。
很多人以为运动要出汗才有效,这是误区,其实关键是坚持。
她定时定量吃饭,绝不暴饮暴食。三餐规律、每餐七分饱,主食讲究粗细搭配,比如糙米、藜麦、全麦面包轮换着吃,避免精致碳水带来的血糖飙升。
不少人犯的错误是饿了一整天,晚上吃一大堆,结果血糖波动更大。
她学会读营养标签,买东西从不凭感觉。
看到“0添加糖”不等于无糖,必须看“碳水化合物”和“糖”的实际数值。她甚至学会用升糖指数(GI)和升糖负荷(GL)来判断一顿饭的影响。
很多人以为水果不能吃,其实关键在种类和量,比如苹果、蓝莓、柚子这类低GI水果,中等量是可以适当吃的。
她还特别注重心理调节。
刚查出糖尿病时她也慌过,但她没沉浸在焦虑里,反而主动学习了解身体。每天睡前花10分钟做深呼吸,周末定期和朋友散步聊天,减少压力。
情绪波动对血糖的影响,很多人都忽视了,其实压力荷尔蒙会让血糖悄悄升上去。
所以医生夸她,不是因为她喝酸奶,而是她把生活习惯整个盘活了。
酸奶只是她健康选择的一环,而不是“神药”。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很多人一听“糖尿病”就谈糖色变?因为我们对糖的误解太深。糖不是洪水猛兽,关键在总摄入和代谢能力。
每个人的血糖反应不同,不能一刀切地“禁止一切含糖食物”。
我们该怎么判断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不是靠“听说”,也不是靠感觉,而是靠监测。
她每周监测一次空腹和餐后血糖,用数据说话。她发现,自己喝原味酸奶配坚果后,血糖升高很平稳,而吃一小块蛋糕就飙上去了。
这就是对身体的精准认知。
不少人认为查一次血糖就够了,这是大错特错。
血糖是动态的,和睡眠、运动、情绪、饮食都有关系,偶尔正常不代表没问题,持续监测才是关键。
她没有陷入“控糖焦虑”。
很多人一查出糖尿病,立马戒糖、戒碳水、戒水果,搞得生活鸡飞狗跳,反而身体吃不消。她的做法是:不盲目戒,而是科学替代。
比如她不喝甜饮料了,但会喝淡茶;不吃蛋糕了,但会吃点低糖全麦饼干解馋。
她改变的不是某一顿饭,而是整个生活方式的逻辑。她知道,糖尿病不是靠某个单品控制的,而是靠长期稳定的生活习惯。
这也是医生称赞她的真正原因。
身边很多人问她:“你真能天天喝酸奶?”她的回答特别实在:“我不是靠忍,是靠选。”
她选的是适合自己的方式,不焦虑、不盲目、不放弃。
所以说,真正的健康,不是你不吃、不喝、不动,而是你知道什么是对的,怎么去做。
她的五点做得好,给我们提了个醒:不是所有“不能吃”的东西都真的不能吃,关键是你有没有真正理解背后的原理。
她做对的五点分别是:
1. 精选原味低糖酸奶,注意营养标签;
2. 每餐搭配合理,避免碳水过量;
3. 每天坚持适度运动,哪怕只是快走;
4. 主动管理情绪,保持心情平稳;
5. 规律监测血糖,不盲目听信偏方。
她不是靠“养生鸡汤”活得好,是靠科学、细节和坚持。
我们每个人都该从她身上学到一点,不是照搬,而是学会思考自己的身体怎么运作。
最后提醒一句:健康从来不是某一个瞬间决定的,而是你每天的选择汇总出来的结果。
与其恐惧,不如掌控。与其戒断,不如懂得替代。
与其听人说,不如自己看。
参考文献:
1.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2.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年)》,中国营养学会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