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2型糖尿病的护理(2型糖尿病日常护理)

人生下半场 0
文章目录:

二型糖尿病患者,一天的控糖饮食,控糖效果,经验总结。

今天是6月28日,连续几天的饮食控制,血糖平稳下降了,下面是今天饮食和测量流水账。

早晨7:11测得空腹血糖6.7,早餐煮了一碗青菜荞麦面条。青菜有菜心,绿豆芽,秋葵,娃娃菜,一个水煮鸡蛋,30克左右的荞麦面条。调料就是蒜蓉,酱油,香油。餐后服用了,一片达格列净,一片格列齐特,两片阿卡波糖,两片二甲双胍片。到了9:25测得餐二血糖7.5。身体本来感觉就挺好的,看到这个结果更开心了。

想着早上餐二血糖不高,中午没测餐前血糖,午饭打了猪肉炒苦瓜,猪肉炒尖椒,猪肉炒秋葵,炒鸡丁,炒菜花,炒千张。品种挺多,份量不大,同时吃了大概40克左右的米饭。吃完饭刷手机,没有运动,餐二血糖11.1。看到结果有点沮丧,后悔吃米饭了,如果不吃米饭应该会低于10吧。

16:25下班到家,吃了10颗小西红柿,刷手机困了睡了一觉。老婆孩子都不在家,都是中班要很晚才能回来,我准备自己的晚餐。首先做蒜蓉酱,就是把大蒜,青椒,大葱用粉碎机打碎,加酱油,香油,盐,味精,烧烤料。接着还是水煮青菜和荞麦面条,青菜包括娃娃菜,西兰花,秋葵,绿豆芽,菜心,荞麦面条35克左右吧。餐前测得血糖5.1,这是最近血糖值最低的一次了,开心不已,接着把满满一碗青菜荞麦面条粘蒜蓉酱吃完了,有点饱腹感,接着吃了三个核桃,晚餐后依旧服用了两片阿卡波糖,两片二甲双胍,据说阿伐它汀升血糖,从昨天晚上停止服用,今天也没吃。出去溜达了一圈,就想知道餐二能有多少,现在还差10分钟够餐后两小时。等待中,时间到了,测晚餐血糖看看是多少。

没想到晚餐餐二竟然10.8,看来单控制饮食还是不够,运动也要跟上啊。得了糖尿病后日子过得太难了,饿也得挺着,因为一不小心血糖就超标,希望糖友有什么好的妙招和建议一起交流一下。

晚餐餐二

早晨空腹血糖

早餐

早上餐二

中午工作餐

中午工作餐主食

中午餐二

晚餐前血糖

晚餐

美国运动医学会的共识声明——2 型糖尿病患者应该如何运动

糖尿病已经成为困扰数亿人的健康问题。很多糖友担心运动有风险,或者觉得效果不大。但最新国际权威研究告诉我们:科学运动是控制2型糖尿病的“良药”,好处远超你的想象!今天就来聊聊糖友该怎么动。

你可能知道运动能减肥,但对糖友来说,它的好处可不止于此:

  1. 降血糖利器: 运动时,肌肉消耗血糖不需要依赖胰岛素!运动后,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会显著提升,效果能持续2到72小时,让血糖更平稳。长期坚持,糖化血红蛋白(反映长期血糖水平的关键指标)能下降0.5%-0.7%,效果堪比一些药物!
  2. 保护心脏血管: 糖尿病容易引发心脑血管问题。规律运动能改善血脂(降低坏的,升高好的)、降低血压,大大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
  3. 甩掉“坏脂肪”: 特别是肚子里的内脏脂肪,是引发代谢问题的“元凶”。运动,尤其是中高强度运动,能有效减少这种“坏脂肪”,即使体重没怎么变,健康风险也降低了。
  4. 强身健体防跌倒: 力量训练能增强肌肉和骨骼,改善平衡能力,这对预防老年人跌倒尤其重要。柔韧性练习(如拉伸、瑜伽)能让关节更灵活,活动更方便。
  5. 心情好,脑子灵: 运动能缓解焦虑抑郁,改善情绪和睡眠质量。一些研究还提示,运动可能对大脑认知功能有保护作用。

别只盯着一种运动!专家推荐“组合拳”效果最好:

  1. 有氧运动(基础款): 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跳广场舞都算。每周至少 150分钟 中等强度(比如快走时能说话但不能唱歌),或者75分钟高强度(比如慢跑时说话困难)。最好分散在几天做,别连着两天不动。 好处是直接降血糖,改善心肺功能。
  2. 力量训练(增肌款): 举哑铃、弹力带练习、俯卧撑(根据能力)、健身房器械都行。每周至少 2次,锻炼全身主要肌肉群(腿、背、胸、手臂、核心)。 好处是增加肌肉量(肌肉是消耗血糖的“大户”),强健骨骼,改善身体形态。
  3. 柔韧与平衡(防伤防摔款): 每天或运动前后做做拉伸。瑜伽、太极是非常好的选择,它们结合了柔韧、平衡,有时还包含力量元素。 好处是增加关节灵活性,预防运动损伤,显著改善平衡能力,降低跌倒风险(对老年糖友尤其重要)。

打破“久坐”魔咒,尤其现代人坐得太久了,这对糖友非常不利。研究显示,每天多坐1小时,糖尿病风险就增加22%!即使你规律运动,久坐的危害依然存在。我们可以尝试改变,每坐30分钟,就站起来活动3-5分钟。可以站起来接水、伸个懒腰。 原地踏步或小范围走动。 这些小活动能有效打断久坐,降低餐后血糖峰值。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科学运动不是“可选项”,而是“必选项。但需要注意安全,以下几点额外重要:

  1. 防低血糖: 如果使用胰岛素促胰岛素分泌药,运动时低血糖风险较高。 运动前测血糖:偏低(如<5.6 mmol/L)可适当吃点碳水(如一小块饼干、半根香蕉)。 运动中或运动后感觉心慌、手抖、出汗多、头晕,可能是低血糖,立即停止运动,补充含糖食物/饮料。 避免把胰岛素注射在即将剧烈运动的部位(如打大腿后去跑步)。
  2. 防高血糖: 如果血糖非常高(如 > 16.7 mmol/L),同时感觉不舒服(恶心、呕吐、呼吸有烂苹果味),不要运动,可能酮症酸中毒,需立即就医。 短时间高强度运动(如冲刺跑)可能暂时升高血糖,通常无需处理,稍后会降下来。如果持续高,咨询医生。
  3. 特殊人群注意: 有并发症(眼病、肾病、神经变病、心脏病), 务必咨询医生!某些运动可能不适合(如视网膜病变避免剧烈跑跳、负重;神经变病避免赤脚走路;心脏病需医生评估运动强度)。选择更温和的运动(如游泳、固定自行车、坐姿力量训练)。 天热时运动,糖尿病可能影响出汗散热,更容易中暑。选择凉爽时段运动,多喝水,注意身体信号。
  4. 循序渐进: 刚开始运动别贪多,从短时间、低强度开始,慢慢增加。感觉不适就停下。
  5. 穿合适的鞋袜: 保护双脚,预防糖尿病足。

喜欢文章的话,可以关注、给个赞和帮忙转发。有什么观点和想法,欢迎留言一起讨论。谢谢大家![玫瑰][玫瑰][玫瑰]

糖尿病患者注意:高温来袭,不想肾衰,午后2不要,日常4坚持

盛夏骄阳似火,气温节节攀升,这对于普通人来说或许只是意味着多出几分暑热的不适,但对糖尿病患者而言,高温季节却暗藏着不少健康风险。一位年过六旬的糖尿病患者陈大爷,曾在去年夏季因午后外出锻炼导致严重脱水,引发急性肾损伤,差点酿成不可逆转的肾衰竭。这个真实案例敲响了警钟:高温天气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威胁不容忽视

随着气温升高,人体新陈代谢加快,血液中的葡萄糖消耗增加,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风险随之增大。更为棘手的是,高温环境会加速血管扩张,促进汗液排出,导致体内水分与电解质大量流失。糖尿病患者本就存在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的风险,脱水状态无疑雪上加霜,极易诱发心脑血管意外和肾功能恶化。

医学研究表明,持续高温环境下,糖尿病患者发生急性肾损伤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出近2倍。肾脏作为人体重要的代谢和排泄器官,对水电解质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旦出现脱水,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管负担加重,长此以往就会加速肾功能衰竭的进程。

面对高温,糖尿病患者"午后两不要"尤为关键。其一,不要在午后高温时段外出活动。根据气象数据分析,夏季14时至16时是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段,此时阳光直射,地面温度甚至可达50℃以上。这个时间段外出不仅容易中暑,对于糖尿病患者还可能引发血糖骤变。

其二,不要午后过度贪凉。不少糖尿病患者为了避暑,会长时间待在空调房内或猛吹电扇。殊不知,这种突然的温差变化会刺激交感神经系统,导致血管收缩,血压波动,甚至诱发心肌缺血。过度贪凉还会使皮肤毛孔骤然收缩,阻碍体内热量正常散发,反而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

除了"午后两不要",糖尿病患者在高温季节还需坚持四项日常护理。科学补水至关重要。与常人不同,糖尿病患者需要更加注意补水的方式和时机。研究显示,口渴感觉出现时,身体已经处于轻度脱水状态,而糖尿病患者的口渴反应往往迟钝,更易忽视补水需求。

专家建议,高温天气糖尿病患者应采取"少量多次"的补水策略,每小时饮水200-300毫升,全天水分摄入量控制在2000-2500毫升为宜。糖尿病患者不宜大量饮用含糖饮料和果汁,最好选择白开水或淡盐水。一些低血糖风险高的患者,可在医生指导下适当补充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

精准监测血糖波动。高温天气下,血糖监测的频率应适当增加。特别是使用胰岛素的患者,由于高温会加速胰岛素吸收和代谢,更易出现低血糖反应。建议每日测量血糖不少于4次,包括空腹、三餐后2小时各一次,必要时增加午夜检测。

手持血糖仪应避免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最好存放在20-25℃的室温条件下。试纸也需密封保存,避免受潮或暴晒,以免影响测量准确性。若发现血糖波动异常,应立即咨询医生调整用药方案,切勿擅自更改剂量。

第三,调整夏季饮食结构。高温季节,人体基础代谢率上升,消化功能相对减弱,饮食应当清淡为主,避免高脂高糖食物。研究表明,适当增加优质蛋白质摄入有助于稳定血糖,如鱼类、鸡蛋、豆制品等。蔬菜水果中的膳食纤维和抗氧化物质,能有效降低胰岛素抵抗,改善血糖控制

需要警惕的是,夏季水果种类丰富,但糖尿病患者不宜过量食用高糖分水果,如荔枝、龙眼、香蕉等。可选择含糖量较低的水果,如西瓜、草莓、柚子等,每天控制在200克以内。西瓜虽甜度不高,但食用过多仍会导致血糖波动,建议每次限量食用。

合理安排运动时间。运动是控制血糖的重要手段,但高温季节运动时间和强度需要特别注意。专家建议,夏季运动最佳时间为清晨6-8时或傍晚18-20时,此时气温相对较低,紫外线强度减弱。避免空腹或饱腹运动,前者容易引发低血糖,后者则增加心脑血管负担。

适合糖尿病患者的夏季运动包括散步、慢跑、游泳和太极等有氧运动,强度以微微出汗、心率不超过最大心率的75%为宜。运动前后都应检测血糖,如低于5.6mmol/L或高于16.7mmol/L,建议暂缓运动。运动时随身携带糖果或葡萄糖,以防低血糖发生。

除了以上日常护理措施,糖尿病患者还需特别注意足部保护。高温天气下,皮肤出汗增多,容易滋生细菌和真菌。糖尿病患者因周围神经病变,足部感觉迟钝,若不及时发现伤口,极易发展为难愈合的糖尿病足。建议每天用温水洗脚,保持足部干燥,穿着宽松透气的鞋袜,避免赤脚行走。

药物存储同样值得关注。胰岛素等降糖药物对温度敏感,高温可能导致药效降低。胰岛素应存放在2-8℃的冰箱内,使用中的可放在室温下,但温度不宜超过30℃,避免阳光直射和冷冻。外出携带药物时,可使用专用的保温袋,确保药效稳定。

高温天气往往伴随着情绪波动,焦虑和抑郁情绪会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引起血糖升高。保持良好心态是稳定血糖的隐形力量。可通过听音乐、阅读、冥想等方式舒缓情绪,必要时寻求心理咨询支持。

一项针对2000名糖尿病患者的追踪研究显示,坚持科学防暑措施的患者,夏季住院率比未采取措施的患者低40%,急性并发症发生率降低50%以上。可见,只要做好防护,糖尿病患者完全可以安然度过炎炎夏日。

高温季节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既是挑战也是锻炼自我管理能力的机会。通过遵循"午后两不要"和"日常四坚持",糖尿病患者能够有效预防肾功能损伤,维持稳定的血糖水平,享受健康的夏日生活。请预防永远胜于治疗,及时的防护措施远比事后的补救更为重要和有效。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2年版).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15(1):8-89.

2. 李光伟,纪立农.糖尿病并发症预防与治疗新进展.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2,42(7):645-651.

3. 贾伟平,杨文英.糖尿病患者高温季节管理专家共识.中国糖尿病杂志,2023,31(3):161-168.

4. 王维,朱大龙.糖尿病肾病早期预防与干预策略研究进展.中华肾脏病杂志,2024,40(2):123-129.

5.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糖尿病患者夏季健康指导手册.202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