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碳水化合物是糖尿病(碳水化食物有哪些?)

民福康养生堂 0
文章目录:

碳水化合物和糖类啥关系?看完这篇不再“迷糊”

日常饮食中,“碳水化合物”和“糖类”这两个词频繁出现。健身人士常说要控制碳水摄入,家长提醒孩子少吃糖以防蛀牙。那碳水化合物和糖类究竟是什么关系?碳水化合物就是糖类吗?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得从它们的“本质”说起。

一、碳水化合物:庞大的“能量家族”

碳水化合物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的一大类有机化合物,因为多数碳水化合物中氢和氧的比例与水分子中氢氧比例相同(2:1),所以被称为“碳水化合物”。这个家族十分庞大,根据其化学结构和在人体的消化吸收特性,可大致分为单糖、双糖、寡糖和多糖。

单糖是碳水化合物中最基础、最简单的形式,无法再水解为更简单的糖类,像葡萄糖、果糖就属于单糖,它们能直接被人体吸收,快速为身体提供能量;双糖由两个单糖分子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常见的蔗糖、乳糖、麦芽糖都在此列,双糖需要在人体内分解为单糖后才能被吸收利用;寡糖由3-10个单糖分子聚合而成,在自然界分布不如单糖和双糖广泛;多糖则是由多个单糖分子聚合而成的大分子化合物,淀粉、纤维素、糖原都属于多糖,其中淀粉是我们日常饮食中碳水化合物的重要来源,而纤维素虽然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但对维持肠道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二、糖类:碳水化合物的“核心成员”

糖类在化学结构上属于碳水化合物的一部分,可以说糖类是碳水化合物家族中相对简单、能快速提供能量的那部分成员。从定义来讲,糖类是多羟基醛或多羟基酮及其缩聚物和某些衍生物的总称。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的“糖”,比如白砂糖、绵白糖,主要成分是蔗糖,属于双糖。而像糖果、甜饮料中,除了蔗糖,还可能含有葡萄糖、果糖等单糖。这些糖类进入人体后,会迅速被分解为单糖并吸收,使血糖快速上升,为身体提供即时能量。不过,如果摄入过多,多余的糖类会在体内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长期可能导致体重增加等问题。

三、碳水化合物与糖类: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由此可见,糖类是碳水化合物的一个子集,碳水化合物包含了糖类,同时还涵盖了其他更为复杂的化合物。打个比方,如果把碳水化合物看作一个大型超市,糖类就是超市里那些摆在显眼位置、方便快速取用的商品,而其他的碳水化合物,如淀粉、纤维素等,则是超市里不同功能区域的商品,它们虽然不像糖类那样能迅速提供能量,但在人体的各项生理活动中同样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淀粉在经过消化系统的逐步分解后,最终会转化为葡萄糖,为身体持续提供稳定的能量,就像稳定的“能量储备库”;纤维素虽然不能提供能量,却能增加食物在肠道内的体积,促进肠道蠕动,帮助排便,维持肠道健康,如同肠道的“清洁工”。

四、合理摄入碳水化合物与糖类:保持健康的关键

既然碳水化合物包含糖类,我们在饮食中就需要合理安排它们的摄入。对于健康人群,碳水化合物应占每日总能量摄入的50%-65%,但要注意选择优质的碳水化合物来源。

在主食方面,适当减少精米白面(富含淀粉,但加工过程中损失了部分营养成分)的摄入,增加全谷物(如燕麦、糙米)、杂豆类(红豆、绿豆)和薯类(红薯、土豆)的比例,这些食物不仅富含淀粉,还含有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能提供更持久的饱腹感和更全面的营养。对于糖类,尤其是添加糖(如饮料、甜品中的糖),应尽量控制摄入量,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成年人每天添加糖的摄入量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过多摄入添加糖会增加患龋齿、肥胖、糖尿病等疾病的风险。

碳水化合物并不等同于糖类,糖类只是碳水化合物的一部分。它们在人体能量供应、营养吸收和维持生理功能等方面都扮演着重要角色。了解二者的关系,有助于我们在饮食中做出更科学、合理的选择,既能满足身体对能量和营养的需求,又能降低因不当饮食引发疾病的风险,从而保持健康的体魄。

这种食物是胰岛功能的“报警器”?吃完血糖飙升的人,糖尿病风险大增

很多血糖高或糖尿病的人都听过一个词——“胰岛素抵抗”。它指的是人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是糖尿病前期的最典型特征之一。

那么,如何才能判断自己是否存在胰岛素抵抗的问题呢?近日的一项研究发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普通食物,竟然可以成为胰岛功能的“报警器”!

AI生成图

土豆竟然是

胰岛功能的“报警器”?

米饭、面包、土豆,吃完哪个最升糖?2025年6月,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自然·医学》期刊上刊发的一项研究发现:我们每个人对于不同食物的升糖反应不同。那些吃完土豆后血糖飙升的人,胰岛素抵抗更高,未来发展成糖尿病的可能性也就越大。①

研究截图

研究招募了55名参与者,给他们佩戴了连续血糖监测仪,可以全天候、不间断记录血糖的细微变化,观察吃完不同食物人体血糖的反应。研究人员设计了7种标准化的碳水餐食,每份都精确含有50克碳水化合物:

■ 五种淀粉类主食:米饭(茉莉香米)、面包(白脱牛奶面包)、土豆(冷冻土豆丝)、意大利面(通心粉)和豆类(罐装黑豆)。

■ 两种简单的碳水:葡萄(红提)和混合浆果(黑莓、草莓、蓝莓)。

最终有了3个意外的发现:

发现一:米饭荣登“平均升糖冠军”的宝座:在吃了米饭后,参与者的血糖水平上升最快、峰值最高,平均血糖曲线图显示其峰值远超其他主食。紧随其后的是面包和土豆,它们也引发了相当剧烈的血糖反应。相比之下,豆类和混合浆果则表现得最为“温柔”。意大利面的表现居中,升糖效应明显低于米饭,但高于豆类。

发现二:每个人对不同食物的血糖反应不同:35%的参与者是“米饭星人”,他们吃完米饭后血糖反应最剧烈;24%的参与者是“面包星人”,他们吃完面包后血糖反应最剧烈;22%的参与者是“葡萄星人”,他们吃完葡萄后血糖反应最剧烈;此外,还有少数人是“土豆星人”或“意面星人”。

发现三:“土豆星人”的胰岛素抵抗最为明显:然而就是这少数的“土豆星人”,让研究人员大吃一惊。研究发现,“土豆星人”普遍表现出更严重的胰岛素抵抗和更差的胰岛β细胞功能。而且在他们的血液中,多种甘油三酯和脂肪酸水平更高,这与他们胰岛素抵抗的体质特征完全吻合。这可能与土豆中富含的抗性淀粉有关,这种抗性淀粉对于胰岛素抵抗来说,其控糖效果大打折扣。

土豆可以说是对于“土豆星人”代谢健康的“晴雨表”。我们对特定碳水的反应,不仅仅是“长胖”那么简单,它还反映了你是否存在胰岛素抵抗、β细胞功能障碍等潜在的健康风险。如果你发现自己对土豆等食物血糖反应剧烈,这或许是身体在向你发出一个重要的预警信号。

健康时报图

胰岛素抵抗的人

有4个典型表现

除了血糖对土豆比较敏感外,胰岛素抵抗的人有哪些典型特征?上海长宁区妇幼保健院主治医师俞萌2025年在上海科技馆微信刊文介绍,胰岛素抵抗有4个典型表现:

1. 皮肤异常(黑棘皮病)

黑棘皮病通常与胰岛素抵抗有关,是一种以褐色、绒状、过度角化的斑块为特征的皮肤病变,通常出现于颈后部、腋窝、腹股沟及肘部,但也可能覆盖皮肤的全部表面,仅手掌和足底皮肤不易出现。皮肤病变可能呈现凹凸不平的小疙瘩状(类似乳头状瘤的样子),皮肤表层增厚、表皮突起增多、黑色素细胞数量也增加了。

社交媒体截图

2. 异常的饥饿感与低血糖

某些患者在用餐后不久又会感到饥饿,这是由于胰岛素无法有效将血糖送入细胞,导致大脑误判能量不足,触发了饥饿的信号。此外,某些患者在用餐不规律的情况下会出现低血糖,这是由于尽管血液中的血糖已经降下来了,胰岛素依然还在不断分泌,胰岛素分泌的节奏出现了问题。

3. 女性的多囊卵巢综合征

胰岛素抵抗的女性患者可能伴随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通常表现为月经周期不规律、闭经以及不孕,患有痤疮、皮肤油腻,体毛增多或脱发等症状。

4. 身体多项代谢指标异常

胰岛素抵抗是诸多代谢异常的共同基础,包括肥胖、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脂肪肝、动脉粥样硬化、多囊卵巢综合征及认知障碍等。②

记住!

这才是缓解胰岛素抵抗的方法

很多人发现自己存在胰岛素抵抗的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吃点什么可以缓解?吃什么药物可以治疗?

往往医生的第一条建议不是药物,而是——减轻体重!俞萌医生表示,不论是胰岛素抵抗,还是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代谢疾病,改变生活饮食方式,进行体重管理永远是首要的“治疗”方式。②

胰岛素抵抗并不可怕,它是身体的一个信号。面对胰岛素抵抗,我们真正需要调整到健康的生活习惯:

1. 控制每日总热量摄入,实现营养均衡;

2. 进行适当运动,中等强度运动,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来积极减轻体重;

3. 要改变作息,保证睡眠;

4. 正确面对生活与工作中的压力,寻找合适的情绪释放方式,减少情绪转化为激素的影响;

5. 情况比较严重的请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也可以使用一些药物。

最后,很多人总期望于不改变原有生活方式,而口服一些“神药”可以解决问题,但请记住:这世间没有神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真正的“解药”!

本文综合自:

①Wu Y, Ehlert B, Metwally AA, et al. Individual variations in glycemic responses to carbohydrates and underlying metabolic physiology. Nat Med. Published online June 4, 2025. doi:10.1038/s41591-025-03719-2

②2025-06-07上海科技馆《在小红书晒了一张黑脖子照片,被网友诊断为“胰岛素抵抗”?》(俞萌)

来源: 健康时报

糖尿病能被“逆转”了,不吃碳水就可以?医生实话告诉你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最近几年,“糖尿病逆转”这个词在网上炸开了锅,仿佛一夜之间,糖尿病不再是终身慢病,只要管住嘴、迈开腿,甚至彻底不吃碳水化合物,就能让高血糖“原路返回”。这类说法像极了拐角处的糖果,看起来甜美诱人,实则可能暗藏陷阱。

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是一种代谢性疾病,根子在胰岛素功能的紊乱。很多人以为它像感冒一样,来了就能走。事实上,糖尿病的“逆转”,并不等于“治愈”。

它更像一场被强行按下暂停键的洪水,一旦松手,随时可能卷土重来。“逆转”只是症状上的缓解,绝非病根的痊愈。

坊间流传的“戒掉碳水化合物能逆转糖尿病”,并非空穴来风。一些研究发现,限制碳水摄入,确实能短期内控制血糖水平。

原理并不复杂,碳水是升糖的“头号嫌疑人”,一旦摄入减少,血糖就像少了加油的车,自然不容易飙升。但这是否等于糖尿病从此“退群”?答案远没有那么简单。

人体的能量供应系统并不像开关灯那样非黑即白。碳水化合物是我们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占到日常总能量摄入的50%以上。

当我们突然砍掉这部分,身体会“自救”——通过分解脂肪和蛋白质来获取能量。但这条“备用通道”并不是设计来长期运行的。长期极低碳饮食,可能会导致酮体升高、营养不良、肾脏负担加重,甚至诱发酮症酸中毒。

一些人说自己靠“生酮饮食”成功把糖尿病“逆转”了,血糖正常、药也停了。确实,有研究显示,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经过低碳饮食干预,HbA1c(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下降,甚至停用了降糖药物

但这些结果往往伴随着体重显著下降、运动增加等多重因素,不能片面归结于“不吃碳水”。

胰岛功能的损害,是糖尿病最本质的病变。哪怕血糖暂时被“压制”了,胰岛β细胞的“伤痕”依然存在。就像一个被压下的弹簧,只要一松手,它依旧反弹。“逆转”更像是隐藏,而不是消除。这在医学上被称为“缓解期”,而非真正痊愈。

从医生角度看,我们更关心的是:患者在“逆转”后,是否能长期维持正常代谢状态?是否能避免并发症继续发展?如果只是依靠极端饮食来维持“好数据”,一旦恢复正常饮食,血糖又重新飙高,那所谓的“逆转”,不过是一场昙花一现的表演。

我曾接诊过一位50多岁的男性患者,自称“靠不吃米饭把糖尿病治好了”,半年内体重掉了20斤,血糖也维持在正常范围。

但到了冬天,他恢复了米面饮食,血糖迅速反弹,甚至高于初诊时。更糟糕的是,他因为长期蛋白摄入过多,出现了尿微量白蛋白升高,肾功能受损。

中国人对碳水有天然依赖,米饭、面条、馒头、饺子……这些不仅是食物,更是情感的寄托。完全剥夺碳水,就像让北方人一天三顿离开面食,难度堪比戒烟。

而且长期限制主食,极易导致营养结构失衡,维生素B族、膳食纤维摄入不足,反而引发新的健康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营养学会从未建议糖尿病患者“杜绝碳水”,而是强调“优质碳水的合理选择”。例如,全谷物、杂豆、糙米、地瓜等低升糖指数食物,是可以适量摄入的。

而高升糖负荷的精制米面、含糖饮料,则应严格限制。不是所有碳水都该“一刀切”,而是要分清良莠。

糖尿病“逆转”的讨论,实则折射出公众对慢病管理的焦虑。很多患者不想一辈子吃药,不想终身受限,于是渴望找到一条“捷径”。可医学从来不走捷径,它走的是持久战,讲的是长期主义。

我还有一位老年女性患者,患有糖尿病十余年,从未追求过“逆转”,但每次复查都稳定在良好范围。她不走极端,不盲目跟风,坚持每日规律饮食,适量活动,按时服药。她的身体状态,远比那些反复“逆转”又复发的人来得稳健得多。

中老年人常常被“网红疗法”冲昏头脑,殊不知,真正的健康从来不是靠“断舍离”得来的,而是靠“长期陪伴”。糖尿病的管理,是和身体达成的一种“和平协议”,而不是靠暴力手段“逼迫屈服”。

即使在临床上,医生也会根据患者个体差异,制定不同的饮食策略。有的患者适合低碳饮食,但也需定期监测血脂、肾功能;有的患者则需适量摄入优质碳水,避免酮体升高。“千人千面”才是科学,而不是一招鲜吃遍天。

很多人忽略了一个事实:糖尿病并非单纯的“高血糖”,它是一种系统性代谢紊乱,与脂肪肝、高血压、血脂异常等息息相关。只盯着血糖看,等于盲人摸象,只见局部,忽略全局。

强调“逆转”,不如强调“稳定”。糖尿病不是你要战胜的敌人,而是你要学会共存的“老邻居”。它不会搬走,但也不会无理取闹,只要你肯守规矩,它也能安安稳稳地住在你身体的一个角落里,不闹腾、不捣乱

所以,当你看到“糖尿病能逆转”的标题时,请带上一点理性,不要幻想一步到位的灵丹妙药。糖尿病的核心管理,从来不是“逆转”,而是“掌控”。只有当你真正理解身体的语言,愿意与它合作,而不是斗争,才可能迎来真正的健康。

碳水不是敌人,盲目“断碳”才是。糖尿病也不是洪水猛兽,真正危险的,是你轻信了那些看似简单却不负责任的“神奇疗法”。医学不是魔术,它是科学,是规律,是一场需要信任与坚持的旅程。

“逆转”是个伪命题,“稳中求进”才是真答案。别再把糖尿病当做一场“短跑冲刺”,它更像是一段“马拉松”,靠一口气跑不下来,靠的是每一步都走得稳、走得准。你不需要赢得惊天动地,只需要比昨天的自己,更懂得如何与身体和平共处。

糖尿病能不能逆转?理论上,有些人可以进入缓解期,但这不是目标,而是结果。真正值得追求的,是血糖的长期稳定,是并发症的有效预防,是生活质量的持续提升。

别再用“逆转”绑架自己了,把重点放在每天的选择上,才是通往健康的唯一正道。

参考文献:
[1]钟雪梅,陈敏,凌雅韵,等.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肌少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25,36(06):732-736.
[2]李梅,王桂英.糖尿病缓解的研究进展与实践意义[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15(01):15-19.
[3]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