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改善糖尿病(改善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药物)

糖尿病之友 0
文章目录:

我患糖尿病47年,总结了6个可以有效降低血糖的方法,分享给大家

有些糖尿病患者血糖总是降不下来,问我该怎么办?

我把我总结导致血糖升高的因素和处理方法毫无保留地告诉了他们,他们按照我的方法做,血糖都乖乖地降下来了。

在此将我的经验与读者朋友分享。

导致血糖升高的8个常见原因

  1. 进食量太多,包括正餐和加餐;
  2. 不能按时吃饭;
  3. 没有足够的身体活动;
  4. 体重超过健康水平;
  5. 身体压力过大,情绪不稳定;
  6. 没有使用正确的或足量的糖尿病药物。


发现血糖升高的处理办法

1.定量吃饭

没有诊断糖尿病的时候,大家可能已经习惯了想吃多少就吃多少,诊断糖尿病以后就需要吃得有数了。

米饭、馒头、水果、牛奶等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是人体能量供应的主要来源,糖尿病患者不能不吃,但一定要限量吃。

  • 作为主食的米面类食物,每餐不超过自己拳头大小。
  • 水果每天食用量不超过自己的拳头。
  • 牛奶每天半斤就可以了。

经过加工的副食所含的能量也不低,不能敞开吃,需要限量。血糖不稳定的情况下,暂时先不要喝酒了。

2.定时吃饭

吃饭时间不对,间隔时间过长或过短均会影响血糖控制。

建议两餐之间间隔4-6小时,晚19:00之前吃完晚餐。

3.增加身体活动

运动锻炼可以消耗糖、脂肪,有助于减肥。如果您每天不能保证有30分钟的运动时间属于身体活动量不足,糖和脂肪消耗少,血糖必然升高。

培养自己的运动习惯:每天保证至少30分钟的有氧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每周2-3次的力量练习,每周至少75分钟;静坐1个小时起来活动1次。

4.减轻体重

如果您的身体比较胖,减轻现有体重的5%-10%,降低血糖的效果堪比药物,甚至可以大大减少现有降血糖药物的用量。

减轻体重是困难的,而且容易反弹,我们需要从保证体重不增加开始,从减少每天进食总量、增加运动量、保证充足睡眠开始。

5.学会自我减压,稳定情绪

如果您出现情绪低落、脱发、头痛、失眠等表现,说明您的压力过大,要学会给自己减压,如外出旅游、与朋友聊天、冥想等。

我平时稳定情绪的方法是:我不把糖尿病当成思想包袱,把每天打针服药当成学技术,练本领。与人为善,助人为乐;满足现实,知足常乐。

6.选择合理且足量的糖尿病药物

降血糖药物种类不对,或使用剂量不足均会影响血糖控制。当你采取以上5个方法两周之内,血糖还是高,就需要就医调整治疗方案了。

比如您单用胰岛素治疗效果不理想,可能是胰岛素抵抗在作祟,加用二甲双胍改善胰岛素抵抗后,血糖会控制得更好。

我劝大家:不要让血糖一直高下去,因为这样会增加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作者:邓焕新

怀化市糖尿病康复协会荣誉会长

中国医师协会《华夏医魂》丛书特邀编委

中国糖龄王

医生发现:经常跑步的糖尿病患者,用不了多久,身体会有4大改善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糖尿病这事儿,说到底,就是身体对“糖”处理得不太行。但要说最便宜、最简单、效果还不赖的“帮手”?跑步绝对榜上有名。

别急着皱眉头,跑步不是马拉松,也不是硬撑三圈的课间操。哪怕只是每天快走30分钟,糖尿病人的身体,也会悄悄地发生不少“好转”。

跑步,不只是走路快一点

提到跑步,很多糖友第一反应可能是:“膝盖不行”、“血糖会不会低?”、“医生不是说别剧烈运动吗?”

其实,合理运动早就是糖尿病管理的“主力军”之一。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明确指出:运动疗法是糖尿病五大核心治疗手段之一。

而跑步,或者更准确地说——有氧运动中的低强度慢跑或快走,在稳定血糖、改善代谢、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作用不小。

血糖像开车,跑步是方向盘

很多人以为,降血糖的事就该交给药。但实际上,肌肉运动是消耗血糖的天然通道

人在跑步时,肌肉需要能量,身体自然会调用血液中的葡萄糖。运动一开始,血糖可能短暂升高,但中后期会逐渐下降,并维持一段时间的低水平。

更妙的是,跑步还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什么意思?就是以前需要很多胰岛素才能“开门”让葡萄糖进细胞,现在轻松一敲门,细胞就开了。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糖尿病患者在坚持规律运动几周后,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数据明显更稳

脂肪藏不住,跑一跑就现原形

糖尿病和肥胖,关系就像“双胞胎”。尤其是腹部肥胖,几乎和胰岛素抵抗挂钩。

跑步虽不是燃脂最快的方式,但胜在持续性强、门槛低、稳定性好。规律跑步的人,内脏脂肪下降得更明显,这类脂肪才是胰岛素抵抗的“幕后黑手”。

而脂肪一旦减少,不只血糖好控制,血脂、血压也会跟着下台阶。更重要的是,体重减轻2%~5%,就能让血糖管理效率提升不少

当然,前提是:别跑完就大吃一顿……

血管这条老路,需要人常走

糖尿病人最怕啥?不是一两次血糖高,而是血管“慢性受伤”

高血糖像砂纸,一点点磨损血管内壁,引发动脉硬化,增加心脑血管事件风险。

而跑步,是维护血管健康的“润滑剂”。它能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血管弹性,降低炎症反应。长期坚持跑步的糖尿病人,心率更平稳,血压更稳定,心脏负担也更小

有研究发现,每周累计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病发病率,哪怕是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也能从中获益。

大脑没闲着,情绪也"回血"了

糖尿病并不只是身体上的事,它也常常带来焦虑、抑郁、易怒等情绪问题

这时候,跑步就像心理“按摩师”。运动时,人体会释放内啡肽和多巴胺,这些“快乐激素”能让人心情更好、思路更清晰。

更别提,跑步还能改善睡眠质量。糖友常因为夜间低血糖、尿频、焦虑等问题睡不好,而规律运动可以帮助入睡、延长深睡眠时间

长期来说,心理状态的改善对糖尿病控制也有正向影响。情绪稳定的人,更容易坚持好饮食、服药和运动计划。

谨记四件事,跑得再欢也别忘了“刹车”

不是所有糖尿病患者都适合马上“冲出跑道”。有几个小提醒,得放在心上。

第一,别空腹跑。早上起床,血糖偏低,空腹跑步可能诱发低血糖。建议吃点易消化、低GI的食物后再动身。

第二,带点甜。尤其是使用胰岛素或磺脲类药物的患者,跑步时一定随身携带含糖食物,以防突发低血糖。

第三,看脚。糖友常出现神经病变,脚部感觉下降,容易磨伤、感染。穿合适的鞋、运动后检查脚部,是必须的。

第四,量力而行。跑步不是拼命,是长期合作。建议从快走、慢跑开始,逐步增加时间与强度。

总结

糖尿病管理,从不是靠一种方法就能搞定的事。但在所有“工具”中,跑步是最经济、最可持续、最容易坚持的那一个

不是每个人都要跑马拉松,也不是每个人都合适跑步,但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让身体动起来,是每个糖友都值得尝试的选择。

身体会慢慢告诉你:它喜欢你动起来的样子。

资料来源:

①.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4): 315-409. DOI:10.3760/cma.j.cn115791-20200930-00675.

医生发现:每天散步的糖尿病患者,用不了多久,身体会有6个改善

文 | 健康求知所

编辑 |健康求知所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有些人,一听“散步”,就脑补成遛弯老太太,拎着鸟笼子,边走边骂“这年头小孩都不孝顺”。

可我告诉你啊,散步这玩意儿,看着像退休生活,其实是糖尿病患者的续命神器。

你以为我在吓唬你?

不,我是怕你不吓唬自己。

糖尿病这病,悄无声息地把你从头到脚敲一遍——

血糖飙了、眼睛花了、脚底没知觉了、心脏供血也跟不上了,最后肾也开始罢工了,你还觉得“我还能蹦跶挺久”?

醒醒吧宝贝儿,你不是年轻,是血糖在偷偷背刺你。

改善1:血糖不再像过山车,稳得你妈都认不出

每天散步30分钟,不要快成田径队,也别慢得像乌龟约会,就是那种“微微出汗,不喘粗气”的节奏。

这时候你身体的肌肉,是不是在动?动了。动了之后它是不是需要能量?需要。能量从哪来?葡萄糖啊!

也就是说,你在走路时,肌肉就像个贪吃蛇,把血糖一口一口吞掉了。

结果就是——血糖不再飙升,胰岛素不再疯狂加班,医生不再给你加药,你也不用一边吃药一边怀疑人生。

你还在靠减糖饮料和代糖薯片控糖?

拜托,少看点短视频,多走点路,你的人生会从“糖尿病患者”变成“糖尿病管理大师”。

改善2:脂肪哭了,肚腩瘪了,裤子松了

说句狠话:糖尿病患者的脂肪,是带毒的。

特别是肚子上的脂肪,堪比“生化武器”,它会让你的胰岛素越来越没用,血糖越来越难控。

而散步这件事,虽然看着温柔,其实是“燃脂界的温水煮青蛙”。

每天坚持走,脂肪被慢慢消耗掉,尤其是内脏脂肪最先受不了。

你不知不觉间,裤腰带悄悄往里缩,肚腩也开始识趣地往回缩

有人说:“医生,我不减肥,胖得可爱。”

那你听好了:糖尿病患者的可爱胖,不叫可爱,叫高危。

改善3:心脏跳得不再像老年迪斯科

糖尿病就是一只披着糖外衣的心脏刺客。

你血糖高,血管硬,血脂乱,心脏就跟个“被榨干的柠檬”一样,天天加班,早晚炸毛。

但你要是开始走路了,哪怕只是每天30分钟的“广场舞预热”级别,心脏会偷偷给你点个赞。

为什么?

散步可以——

降低血压,改善血脂,提高心脏泵血效率,降低心肌缺血的风险。

简单粗暴一句话:你走得越多,心脏跳得越从容。

改善4:脚不麻了,眼不花了,下肢也有感觉了

你知道糖尿病人最怕什么吗?

不是打胰岛素,不是吃药,而是——“糖尿病并发症的魔法攻击”。

特别是糖尿病足,一旦发作,轻则截趾,重则截肢,最重则“走得比你想象的还快”。

而散步这事,虽然不能100%预防,但它能给你下肢的血管“做按摩”,让血液循环更顺畅。
结果就是:

脚底不再像踩棉花,小腿也不再僵硬,走起路来,脚底板终于不是“感觉被卸电池”。

再说眼睛,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懂吧?

散步带来的血糖稳定,也能减轻眼底的“糖毒攻击”。

你以为看不清是老花眼?

不,是血糖在你眼睛里搞装修,不打招呼那种。

改善5:睡得香了,气色好了,老婆都说你帅了

糖尿病人睡不好,是常态。要么夜里口渴,要么尿频,要么心里慌。

结果就是白天蔫儿吧唧,晚上翻来覆去,脑子里全是“我是不是快不行了?”

但你要是开始散步,特别是晚饭后走一走,褪黑素分泌会更自然,睡眠质量也会跟着升天

你从“夜间多梦惊醒型”升级成了“深度睡眠10小时型”,第二天早上,照镜子都觉得自己眉清目秀了不少——

这不是你变帅了,是你血糖没在半夜搞事了。

改善6:情绪不炸裂,心态不崩溃,糖尿病不再是“绝症心病”

糖尿病最怕的不是病情失控,是人心先崩了

很多人一确诊,就觉得自己“人生结束”,开始暴饮暴食、暴脾气、暴沉默,然后就真的暴血糖、暴血压、暴并发症。

但你要是每天坚持散步,多巴胺一分泌,心情自然就舒服了,情绪稳定了,饮食也不乱了,体重也愿意控制了,你看,一切都开始良性循环了。

走着走着,你就发现——

“咦?糖尿病也没那么可怕嘛,我照样活得有滋有味。”

唠唠真事儿:门诊那个“爱走路的老王”

有个60岁的老王,三年前确诊2型糖尿病,刚来门诊时,整个人像被判了死刑,嘴里念叨着:“完了完了,我爸糖尿病截肢,我也得完。”

我说:“你不完,只要你走。”

他愣住:“走?去哪?”

我说:“不是跑路,是散步!”

从那天开始,老王每天早晚各走半小时,风雨无阻。

三个月后,血糖从11掉到6.8,体重从85掉到75,晚上也不尿频了,连他老婆都感慨:“我老公像换了个芯片。”

现在他每次来复查都跟我吹:“医生,我现在比年轻人都能走,我女儿都追不上我!”

我说:“你不是走得快,是你命活明白了。”

你不动,糖尿病就动手;你一动,它就老实

亲爱的糖友们,我知道你不愿意跑、不爱健身、觉得累。

但我告诉你,散步是最不挑人的运动,不需要器械,不需要场地,不需要健身卡,只需要你迈出第一步。

你每天不走,糖尿病就乘虚而入,你每天肯走,它就像个失恋的小男孩,自己灰溜溜地躲远了。

别再说“我没时间”,你有时间追剧,有时间刷视频,没时间走两步?

那你就等着哪天上ICU的时候,时间多得是。

来来来,我们复盘一下

看看你中了几条:

血糖忽高忽低?没走路。

肚子越来越大?没走路。

心脏跳得慌?还是没走路。

睡不着、累不行?拜托你走两步。

情绪崩、眼花脚麻?你是真的该走了!

散步不是万能药,但它是糖尿病患者最便宜、最安全、最有效的“保命策略”之一

结尾彩蛋:你走的不是步,是通往健康的康庄大道!

最后我再毒舌一句,要是你看完这篇文章还坐着不动,那我真的要怀疑你是糖尿病派来卧底的。

身体是你最忠诚的合伙人,别让它因为你的懒惰而提前退休。

记住,每天30分钟,走出糖尿病的泥潭,走进健康的阳光大道。

参考文献: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9年版)》

中国慢性病防控中心《糖尿病管理与运动干预手册》

《中华内科杂志》:运动对2型糖尿病糖代谢影响的研究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中老年糖尿病患者运动干预的临床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