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巴甜与糖尿病(嘴巴甜与糖尿病有关系吗)
- 1、糖尿病是吃糖导致的?医生:真正诱因是这 2 点,很多人天天都在犯
- 2、糖尿病患者增多,是吃甜太多?医生发现:糖尿病“元凶”或是这4个
- 3、糖尿病真凶出现,是甜食的3倍!世卫组织:天天喝,胰腺会扛不住
糖尿病是吃糖导致的?医生:真正诱因是这 2 点,很多人天天都在犯
小区门口的张阿姨最近总念叨:“以后可不敢吃甜的了,楼下老王就因为爱吃糖得了糖尿病。”
不光是她,身边不少人都觉得 “糖尿病 = 吃糖太多”,连水果都不敢碰。
内分泌科李医生听完直摇头:“把糖尿病全归罪于吃糖,真是冤枉糖了。”
李医生说,门诊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有位 20 多岁的姑娘,因为怕得糖尿病,一口奶茶蛋糕都不碰,却因为长期熬夜、外卖不离手,体检时查出胰岛素抵抗。“
真正危险的不是糖本身,而是这两个藏在生活里的习惯 —— 很多人天天在犯,却从没当回事。”
第一个诱因是 “管不住嘴的总热量超标”。
不是说甜食不能随便吃,而是不管吃甜的、咸的,只要总热量超过身体需求,就可能诱发糖尿病。
比如有人觉得 “无糖糕点” 健康,一口气吃三块,其实淀粉在体内会转化成葡萄糖;
还有人顿顿离不开红烧肉、油炸鸡,这些高脂肪食物会让身体细胞对胰岛素 “不敏感”,就像钥匙开不了锁,血糖自然降不下来。
李医生给我看了组数据:一个 100 克的无糖蛋糕,热量和一碗米饭差不多;
两根炸油条的热量,相当于喝了三杯奶茶。
“去年有个患者,说自己十年没碰过糖,却爱吃酱肘子配米饭,体重超了 30 斤,最后还是得了糖尿病。”
第二个诱因是 “迈不开腿的久坐不动”。
现在人上班坐 8 小时,下班瘫在沙发上刷手机,一天走不了 2000 步。
李医生解释:“肌肉是消耗血糖的‘主力军’,不动弹的话,肌肉细胞就没法高效利用葡萄糖,血糖只能在血液里堆积。”
有个做程序员的小伙子让我印象很深,他身高 1 米 7,体重却有 200 斤,每天除了去厕所几乎不离开座位。
半年前开始觉得口渴、乏力,检查发现空腹血糖已经到了 7.8!
“他说自己很少吃甜的,但每天久坐 12 小时,外卖点的全是盖浇饭、炸鸡,这才是问题根源。”
其实身体有个 “隐形预警信号” 要留意:
比如吃完饭后总觉得困,要睡一觉才能缓过来;
或者肚子越来越大,腰腹赘肉明显 —— 这都是胰岛素抵抗的早期表现。
这时候及时调整,完全能避开糖尿病。
李医生给了两个简单建议:
吃饭时把主食换成 “杂粮饭”,比如大米里掺点燕麦、糙米,消化慢还顶饱;
每天抽 20 分钟快走,哪怕在客厅来回踱步也行,让肌肉动起来比啥都强。
说到底,糖尿病更像身体给的 “生活方式预警”,不是单靠 “戒糖” 就能预防的。
就像李医生说的:“偶尔吃块蛋糕没关系,怕的是顿顿吃撑、天天不动。”
把家里的遥控器换成运动手环,外卖备注 “少盐少酱”,比纠结 “能不能吃糖” 实在多了。
觉得有用的话,转发给总把 “戒糖” 挂在嘴边,却管不住嘴、迈不开腿的朋友吧 —— 真正的健康,藏在每一顿饭和每一次起身里。
糖尿病患者增多,是吃甜太多?医生发现:糖尿病“元凶”或是这4个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数据与权威指南结合个人观点撰写,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涉及版权或人物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欢迎关注、收藏。
很多人一听到糖尿病,就立刻想到“吃甜食”。确实,高糖饮食容易让血糖升高,但这只是问题的一部分。
近些年来,糖尿病的人群越来越广,不仅仅是吃糖多的人,中年以后不胖不瘦、饭量也正常的人,也查出了糖尿病。
这让不少人摸不着头脑,心里犯起了嘀咕:不是说糖尿病是吃糖吃出来的吗?怎么我饭都不敢多吃,也没躲过?
其实,糖只是引子,真正让血糖升高、胰岛功能出问题的“罪魁祸首”,并不只有一个。
不少人觉得自己饮食清淡,既不吃甜的,也很少吃肉,按理说不该得糖尿病。
其实,糖尿病的根本问题在于胰岛素的利用出了问题。
即使饮食不甜,如果主食比例过高,吃饭速度快,蔬菜少,水果又吃得不对,也可能造成餐后血糖升高,长期下来让胰岛素“应接不暇”。
特别是精白米面吃得多的人,虽然嘴里没糖味,但血糖升得比糖还快。这是因为这些碳水消化得快、吸收得也快,容易冲击血糖。
而不少人一顿吃三碗饭,结果餐后血糖蹭蹭往上走,胰岛素拼命工作,时间一久,功能下降,糖尿病就悄悄找上门了。
中医讲“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意思是吃进去的食物,最终要靠脾胃运化为气血。
吃得不当,不仅伤脾,还会让脾虚生湿,湿久成痰,痰瘀阻络,正是糖尿病的“内因”。所以不是只戒甜就够了,吃饭的搭配、时间、速度也要注意。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和睡觉无关,其实睡眠对血糖的影响非常大。
长期睡眠不足,或作息时间紊乱,会干扰体内激素的分泌,特别是影响胰岛素的释放和作用效率。夜里熬得越久,白天血糖越容易飘高。
有些人虽然不吃宵夜,但经常晚上十一二点还没睡,还在看电视、玩手机。
这种长时间熬夜,会增加身体的压力反应,导致体内皮质醇水平升高,影响血糖调节。研究发现,哪怕短时间睡眠不足几天,也能让血糖波动明显。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夜为阴,夜间应藏精养神。
如果晚上不睡,阳不入阴,就会导致阴阳失调。特别是肝主藏血,晚上不休息会损伤肝血,影响气血运行,进一步影响脾胃功能。而一旦脾虚肾弱,糖尿病等慢病更容易发生。
长时间不动,是糖尿病的温床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很多人退休在家,活动量变小了。有的人早上起来坐着吃饭,中午躺着午休,下午接着坐,晚上再看会电视,一天下来走不到三千步。
可胰岛素的工作,是需要肌肉参与的,身体动得越少,胰岛素的效率就越差。
肌肉是“吃糖”的器官,活动可以加快血糖的利用和代谢。
而长期坐着不动,血糖就会在体内“打转”,不仅让胰岛素疲于应对,还会增加脂肪堆积,特别是肚子上的脂肪,对胰岛功能伤害很大。
时间久了,就算饮食不多,也会发展成糖尿病。
中医有句话叫“动则生阳,静则生阴”,意思是适当运动可以推动阳气运行,激发脏腑功能。年纪大了不适合剧烈运动,但慢走、打太极、揉腹、练八段锦,都是既安全又有效的方法。
只要每天坚持活动三十分钟,对调节血糖非常有帮助。
很多人表面上很平静,其实心里有很多事。退休后担心孩子、惦记孙子、家里有矛盾、身体有小毛病,这些都压在心上。
长时间情绪紧绷,会让身体始终处在一种“警觉状态”,导致激素水平紊乱,胰岛素抵抗加重。
特别是爱生闷气、容易烦躁的人,更容易出现血糖波动。这并不是心理作用,而是真实存在的生理反应。
压力一来,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会刺激肝脏释放葡萄糖,使血糖升高。同时,情绪不稳还会影响睡眠,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中医讲“七情内伤”,情志变化可以直接影响五脏六腑。怒伤肝,思伤脾,悲忧伤肺——这些情绪问题,都会间接影响代谢平衡。
所以,糖尿病的调养,不能只靠控制嘴,更要调畅情志,放下心事,生活节奏慢下来。
糖尿病并不可怕,怕的是不懂得管不少人查出糖尿病后,觉得天塌了,天天焦虑,不敢吃也不敢动。
其实,糖尿病不是绝症,只要管理得好,可以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很多年。关键在于对血糖的认识要全面,不能只盯着甜食,还要关注整个生活习惯。
管好糖尿病,要从吃、动、睡、心四个方面入手。
吃方面,主食控制量,粗细搭配,多吃蔬菜、豆制品、杂粮。动方面,每天保持活动,饭后走一走是好习惯。睡方面,要保证晚上十一点前睡觉,午休半小时。
心方面,尽量减少焦虑,多做些让自己开心的事。
不少人管不住嘴,不是因为嘴馋,而是舍不得浪费。有时家里剩下饭菜,不想倒掉,自己一口气吃完。
或者遇到别人送来的水果、糕点,觉得不好意思拒绝,就硬着头皮吃。这种“舍不得”虽然出于节俭,但对身体却是种负担。
糖尿病看起来和糖有关,其实根源更深。日常吃得快、坐得多、睡得晚、心里烦,这些才是推着血糖上升的“隐形手”。
与其盯着糖不放,不如从现在开始,调整生活节奏,合理饮食,适度锻炼,保持好心情。
每一口饭、每一次早睡、每一回散步,都是在给身体加分。糖尿病不是靠药压下去的,是靠生活管出来的。只要掌握了方法,就能把血糖稳稳地守住,安稳过日子,少生病,不受罪。
个体体质差异大,以上观点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 刘志强.《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与生活方式干预研究》[J]. 中华内科杂志, 2023(08): 515-520.
[2] 孙丽.《睡眠质量与糖尿病发病关系探讨》[J]. 中国全科医学, 2023(11): 1402-1406.
[3] 王丽娜.《精神心理因素与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进展》[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24(01): 44-47.
糖尿病真凶出现,是甜食的3倍!世卫组织:天天喝,胰腺会扛不住
你要说起糖尿病,十个中老年人里有八个会摇头叹气,还有两个是在测血糖。
人到中年,血糖就像那不听话的孙子,说高就高,说跳就跳。
很多人一听“糖尿病”,第一反应就是“哎呀,是不是我吃糖吃多了?”仿佛一口奶糖就能把人送进医院,这种“谈糖色变”的心情,咱能理解。
但今天我要说的,不是糖,而是一个被许多人忽视的“隐形杀手”——它看起来清爽,喝起来解渴,广告里说它“健康无负担”,但其实它比糖对我们身体的伤害还要大上三倍。
你可能已经在心里猜了个遍,是不是可乐?是不是果汁?是不是奶茶?
都不是。
答案是——“含糖饮料”。
对,你没听错,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最容易忽视的饮料类别,包括各种瓶装茶饮料、运动饮料、果味饮料、“低糖”汽水等等,挂着“无添加”“健康”“果味”的标签,却是胰腺的大敌。
胰腺的“隐形对手”:你喝下的不是水,是负担很多中老年朋友有个习惯,天一热就爱来一瓶冰镇饮料,嘴里说着“解暑解乏”,心里想着“反正不是可乐”。
但这些饮料里的“糖”,比你想象的还要狡猾。
我们先说点实在的:一瓶500毫升的果味饮料,含糖量通常在40克左右,差不多相当于八块方糖。而这些糖不像你吃块蛋糕那样能察觉到甜,它是“液体糖”,进入身体后几乎不需要消化,直接进入血液,瞬间轰炸胰腺。
胰腺是个特别老实的器官,负责分泌胰岛素来调节血糖。一旦血糖蹭蹭往上走,它就得加班熬夜赶工,拼命分泌胰岛素。
时间一久,就像一个每天都被催命加班的老员工,胰腺也会开始“不干了”——胰岛素分泌减少,血糖就控制不住,糖尿病就来了。
这不是危言耸听。世界卫生组织早在2023年的一份报告中就明确指出,含糖饮料的摄入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呈正相关。
说到糖,很多人以为“我不吃甜点,不爱喝可乐,就安全了”。
但糖的伎俩多着呢,它不只藏在糖果里,还藏在你以为很健康的“果汁”里,藏在“无糖”标签下的饮品里,甚至藏在你喝的“养生茶饮”里。
很多中老年人喜欢喝凉茶、冰糖雪梨、蜂蜜柠檬水,觉得这些都是“养生”的。
但你知道吗?市售的这类饮品,每瓶的含糖量有时候比可乐还高,甚至有些“蜂蜜饮料”的蜂蜜含量连5%都不到,其它都是添加糖和香精。
而这些添加糖,才是真正让胰腺受伤的罪魁祸首。它不像天然食物里的果糖那样搭配有纤维素、维生素,它是单枪匹马地冲进你体内,造成血糖波动。
就像一个人空着手冲进战场,受伤的几率当然大得多。
医生朋友圈里的“糖尿病高发图鉴”:一瓶一瓶喝出来的病你知道吗?在我们医院的医生朋友圈里,常年流传这样一句话:
“糖尿病,是一瓶一瓶饮料喝出来的。”
我印象特别深,去年一个60多岁的老大哥来体检,血糖高得离谱。
问他平时吃什么,他说:“我很注意啊,饭吃得少,糖基本不沾。”
再一问,他每天早上喝一瓶“维生素饮料”,下午来一瓶“无糖茶”,晚上再来一瓶“果汁饮”。
我们一查,那瓶“维生素饮料”,含糖30克;“无糖茶”虽然标着“无糖”,但却含有甜味剂,刺激胰岛素分泌;“果汁饮”不是鲜榨果汁,而是果汁含量不到10%的果味饮料,糖直接爆表。
这些饮料加起来,他每天喝进去的糖,比正常人三天的摄入量还多。
“喝水”这件事,喝错了也伤身人是水做的,但不是饮料做的。水是生命的根本,可很多人总觉得“白开水没味儿,喝着没意思”,于是换成饮料。
但你喝饮料不是补水,是加糖和加负担。
水进入身体,是润滑剂、是清道夫;饮料进入身体,是糖的运输车。
含糖饮料不解渴,喝了口干舌燥,反而越喝越想喝,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特别是中老年人,身体代谢减慢,对血糖的调控能力下降,喝饮料相当于给身体添堵。
中医怎么说?“甘味伤脾”,饮料是湿气温床很多老中医讲,“脾为后天之本”,而脾最怕两样东西:湿和甜。饮料恰好两者都占了。
中医讲“甘味伤脾”,尤其是冰冷的甜饮,更易伤脾生湿。湿气重了,身体就容易疲倦、困乏、舌苔厚腻、腹胀便溏。
而这些表面症状,其实就是身体在默默抗议:“你喝的不是水,是湿气。”长此以往,脾虚湿重,再加上胰腺负担过重,糖尿病的门槛就越来越低。
那还能喝什么?医生的“保命水”推荐不要怕没味儿,白开水才是最安全的饮品。
你要说真觉得清水太寡淡,可以试试以下这些办法:
第一,温水泡陈皮或枸杞。陈皮理气、枸杞养肝明目,泡水清香,既有味又不上火。
第二,煮点淡绿茶或决明子茶。有些中老年人怕茶叶伤胃,选这些温和的茶饮更合适。
第三,饭后喝点温水,帮助消化,稀释血糖浓度。
切记,千万别把饮料当水喝。哪怕一天只喝一瓶,日积月累,也会让你走上糖尿病的“快车道”。
写在最后:糖尿病不是一口糖的问题,而是一口口饮料的积累亲爱的叔叔阿姨们,我们这一代人,年轻时不怕苦,年老时却怕病。
糖尿病不像感冒,来得悄无声息,等你发现的时候,可能已经发展到并发症阶段了。
糖尿病的真凶,不只是糖那么简单。
它的背后,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个个看似无害的习惯,一个个“喝着解渴”的小决定。
有些人觉得,年纪大了,吃点喝点就图个开心。
开心重要,但健康更重要。饮料少喝一口,血糖少升一级,胰腺轻松一点,生活才能更久一点。
咱不图多富贵,就图自己多活几年,活得自在,活得安稳。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年)》.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2]世界卫生组织.《含糖饮料与慢性疾病风险的关系研究报告》.2023年发布.
[3]王莉,孟晓雪,王晓丽.含糖饮料摄入与2型糖尿病患病风险的Meta分析[J].中国健康营养,2024,34(01):45-49.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