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33岁 糖尿病(33岁糖尿病怎么办啊)

中国经济网 0
文章目录:

血糖没降到位 33岁男子“不行”了

来源:钱江晚报

本报讯 33岁的小王有一个难言之隐,年纪轻轻就“不行了”,而这竟然跟他3年来没有控制好血糖有关。

最近,小王来到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泌尿男科求助,发现他患上了糖尿病ED(勃起功能障碍)。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医院泌尿男科吕伯东教授团队为他进行了阴茎起勃器(阴茎假体)植入手术,解决了他的这一尴尬。

小王是一家小餐馆的老板。3年前,小王发现自己慢慢变瘦了,还有口渴,尿多,于是跑去医院查出,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医生叮嘱他要按时吃药,及时复查。

父母兄妹都没有糖尿病,为什么偏偏年纪轻轻的小王会中招?一直以来,小王在饮食上毫无禁忌,每顿饭都是重油高盐。在餐馆工作,经常要干到凌晨一两点,这时小王就喜欢跟朋友一起再去喝个小酒吃个夜宵。另外,小王平常基本不参加运动,烟酒都沾,一天吸一包烟是家常便饭。

虽然被查出糖尿病,但小王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对待治疗和平时的血糖控制显得很“随意”,平时大鱼大肉依然来者不拒。

小王的血糖控制得不尽人意,血糖居高不下,让小王体内的性激素水平发生变化,另外,阴茎的动脉血管出现病变造成勃起时阴茎供血不足,影响了勃起的硬度。“虽然小王最终获得了解决方案。但是,不规范治疗导致ED的教训是要引以为戒的。”吕伯东教授强调,“阴茎假体植入术,是药物等方法治疗无效,或是不可逆的器质性ED患者方可尝试。”

本报记者 张冰清 本报通讯员 阮芝芳 沈笑驰

33岁,从发现糖尿病到尿毒症仅3年,她的经历值得警醒

来源:湘雅二医院代谢内分泌科


患者,刘某,女,33岁,因发现血糖升高3年,四肢乏力1年,加重1月轮椅入院。入院体查:T 36.5 ℃、P120次/分、R20次/分、BP105/64 mmHg,神志清楚,精神差。实验室检查:BS 52.04 mmol/L ,HbA1C 16.26% ,肾功能检查结果提示慢性肾功能不全CKD5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尿毒症期。

33岁,仅3年就从发现糖尿病到尿毒症,该患者到底经历了什么,病情才会进展如此迅速?从当前实验室检查结果:BS 52.04mmol/L 、HbA1C 16.26%,不难看出她的血糖控制得极差!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她的控糖历程。

起病初期:糖尿病不可怕

3年前,患者因四肢关节痛,到当地医院检查发现血糖高,当时检测到的最高血糖超过30mmol/L,住院期间经胰岛素治疗后,她的血糖很快就恢复正常。出院后,患者停用了胰岛素治疗,不控制饮食,也不监测血糖。当时她的想法:血糖已经控制得很平稳,不需要再使用胰岛素了;使用胰岛素后血糖也很快就会恢复正常,糖尿病不可怕。

疾病进展期:长期血糖管理太麻烦了

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1年前因发现血糖升高2年,四肢乏力1月再次入院。当地医院给予了“3短1长”的胰岛素降糖方案,出院后患者认为每天4针的胰岛素注射太麻烦了,自行改用口服降糖药治疗。她认为:我还这么年轻,总不可能打一辈子胰岛素吧?还每天注射4针!那么多人都用口服降糖药控制得很好,我也可以!

疾病终末期:想用心来管理血糖,却很难管好了

4月前,患者因反复腹泻40余天入住当地医院,再次启用“3短1长”的胰岛素治疗方案。这时候她虽已经意识到了血糖管理的重要性,想下定决心配合医生来好好的管理自己的血糖,然而经过3年对血糖的不管不顾,她的血糖却已经很难管好了。用她自己的话说:感觉多吃一口血糖就升高了,少吃一口又低血糖了,这血糖没办法管好了!

临床有不少糖友都有和该患者类似的经历。在疾病的初期,稍微多花点精力,就能很容易把血糖管控好,却对糖尿病不管不顾,任其发展。随着病程的延长,出现糖尿病的并发症,有时甚至是出现了很严重的并发症,才意识到血糖管理的重要性,而这时候血糖却很难管好了。

目前,她虽然经过住院能将血糖控制良好,但已经发生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想要逆转只能说是几乎不可能的。只有通过良好的血糖管理及针对各种并发症的对症处理,才能尽量减缓这些并发症的进展。

这是一例真实的案例,看了该糖友的经历,那些还在糖尿病的初期觉得糖尿病不可怕,对血糖不管不顾的糖友,应该会有所感触!除了感受到血糖控制不好,并发症进展快、危害大以外,我们还能看到:

  • 糖尿病不是上了年纪的人才会有的专利

33岁,发现糖尿病已经有3年,从该患者并发症的进程来看,她的糖尿病史应该远不止3年了。确实临床我们也发现,现在患糖尿病的年轻人越来越多,发病年龄也越来越小。那些觉得我还很年轻,糖尿病离我还很远的你,需要早重视糖尿病的预防,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别让糖尿病盯上你。

  • 不是所有糖尿病都有典型症状

该患者是四肢关节痛住院才被检查出血糖高的,如果不是这次住院,她可能都还不知道自己有糖尿病。很多糖友的症状不典型,甚至有的糖友初期完全没有症状,是体检或其它疾病检查才意外发现血糖高,这也是我国目前有超过一半的糖友不知道自己患糖尿病的重要原因。

糖尿病虽然危害大,但只要我们早发现、早重视,科学管理,也能像其他人一样健康生活。我们也发现,有不少糖友血糖管理得好,虽然患病四五十年,检查却无任何糖尿病并发症。

审核:昕亚

回顾:星云大师33岁患糖尿病,仍活到96岁,他的养生秘诀值得学习

33岁确诊糖尿病,96岁安然离世——这是星云大师留给世人的一组数字。他不是医生,却用自己的一生,活成了对抗慢病的“活教材”。

在现代医学语境下,糖尿病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它悄无声息地侵蚀血管、神经、眼底和肾脏,却极少给人“疼”的警告。但为何星云大师可以与这种慢性病和平共处六十余年?他的生活方式中,是否藏着一些被忽视的医学启示?

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它的误解和放弃。

糖尿病患者中,许多人并非死于“糖”,而是死于对生活的妥协。长期坐诊过程中,一位52岁的男性患者令医生印象深刻。他在确诊2型糖尿病后,情绪一蹶不振,常说:“我这辈子完了。”每日三顿外卖,缺乏运动,熬夜打牌,三年后因心梗住进了ICU。

而另一位68岁的女性患者,确诊后坚持每天走路5公里,三餐低糖高纤,睡前冥想,如今血糖稳定、精神矍铄,甚至比十年前更健康。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背后隐藏着一个被反复验证的结论:糖尿病不是“绝症”,而是“生活病”。关键不在于你是否患病,而在于你是否愿意为“活得更好”做出改变。

星云大师的故事,正是这一观点的延伸。他从33岁起,就被诊断为糖尿病患者。彼时的台湾医疗条件远不如今天,胰岛素尚属稀缺资源,饮食控制也缺乏科学指导。但他没有选择被病情定义自己的人生,反而用近乎“自律到苛刻”的方式,构建了一套适合自己的养生体系。

有人或许会质疑:大师的生活清心寡欲,普通人根本无法模仿。但临床经验告诉我们,健康的生活方式并不等于苦行僧式的自我压抑

一位来自江苏的老年患者,患病已有20年。她每天晨起泡一壶决明子茶,早餐一碗燕麦粥搭配豆腐干,中午一荤两素,晚饭六点前结束,晚饭后她会绕小区快走45分钟。她说:“我活得不苦,因为我想活得久一点、稳一点。”这种朴素而具体的坚持,正是糖尿病管理的底层逻辑。

糖尿病并不是一种“纯粹靠药物就能搞定”的疾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指出,生活方式干预在糖尿病预防和控制中的作用,远远大于药物本身

据《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年发布的《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共识》指出:坚持规律运动、控制饮食、保持心理稳定,能显著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时间,甚至部分患者在早期通过干预可实现“糖尿病缓解”。

星云大师每日步行、不进晚餐、坚持书写与演讲,这些看似与糖尿病无关的修行生活,实则正是对抗高血糖的“非药物疗法”。他的晚年生活中,合并有白内障、高血压、肾功能轻度异常,这些并发症他并未逃过。

但更关键的是,他从未因病而止步。反而在90岁后仍主持大型法会、撰写佛学著作数十万字,这种“病而不弱”的状态,正在被现代医学越来越多地称为“带病高质量生存”。

医生在临床中经常遇到这样的“误会”:患者以为控制血糖就是“吃药打针”,却忽视了饮食结构、运动习惯和情绪管理等“非药物维度”。

一位年轻糖尿病患者曾坦言:“医生,我每天打胰岛素,但我实在管不住嘴。”他每天摄入大量精制碳水,夜宵不断,体重持续上升,最终导致胰岛素用量越加越高,生活质量越来越差。这种“药物依赖型管理”正是很多患者未能实现长期稳定控制的核心问题。

而星云大师的管理思路,恰恰相反。他通过“自律式生活”,降低了对药物的依赖,把糖尿病“驯服”成了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生活的全部。正如他在晚年所说:“我不是战胜糖尿病,而是与它和平共处。”

这种态度,正是现代慢病管理所倡导的“主动健康”理念。在中医理论中,糖尿病被归类为“消渴”,其病因多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倦内伤”相关。

中医强调“治未病”,讲究调和脏腑、畅通气血。星云大师所坚持的素食、静坐、早睡,恰巧契合“调肝气、养脾胃、清虚热”的调理原则。现代医学虽未全面证实中医理论,但大量临床观察支持:情绪平稳、饮食清淡的生活方式,确实能降低糖尿病进展速度

站在医生角度回望星云大师的养生之道,最大的启发在于:我们不应过度依赖医学技术,而应回归到“人如何活着”的根本问题。血糖指标只是数字,而生活质量才是目标。真正的治疗,不止存在于医院,也存在于厨房、餐桌、跑步道、安静的卧室和一个平静的心灵。

当然,并非每一位患者都能像大师一样“活成一座灯塔”。在现代社会快节奏、高压力的语境下,许多患者难以做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理想生活。但即便在有限的条件中,也能做出关键性的调整:

每天晚饭后快走30分钟,让血糖在夜间不“翻车”;
每餐控制主食分量在一拳大小,提升饱腹感的同时减少血糖波动;


每周至少5天不吃夜宵,保护胰岛β细胞的“喘息时间”;
每晚11点前上床,睡足7小时,为胰岛素敏感性开辟恢复窗口;
每遇压力尝试深呼吸3分钟、泡脚或冥想,减少应激激素对血糖的影响。

这些具体、可执行的建议,并不难,但需要决心。就如大师所言:“病是缘,不是刑。”糖尿病不是一种惩罚,而是一种提醒,它提醒我们重新审视生活节奏、饮食结构和心理状态。

星云大师96岁长寿的秘密,不是某种灵丹妙药,而是一种长期坚持、深刻理解身体的智慧。从医学角度来看,他用一生验证了一个朴素却强大的真理:健康,不是治出来的,是养出来的。

结尾不妨回到那个最初的问题:如果33岁确诊糖尿病的你,能活到96岁,你愿意为此每天多走30分钟路、少吃一碗饭、早点睡觉吗?这是医学无法解答的问题,却是生活可以回答的。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3, 15(1): 1-56.

[2]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国糖尿病并发症流行病学调查报告(2022年)[R].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3]李雪, 张强, 胡海. 中医药干预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3, 43(9): 1103-1107.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