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交流(糖尿病交流群公告)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0
文章目录:

改变生活方式是关键!权威专家为糖尿病逆转“支招”

来源:【华声在线】

华声在线3月27日讯(记者 肖晴岚 通讯员 刘军华)3月26日,一场主题为“抓住黄金期 逆转糖尿病”的公益沙龙活动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开展,30多名来自全国各地的2型糖尿病患者与湘雅医院专家展开深度对话。活动由湘雅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远程医学中心联合举办,主要面向2型糖尿病和糖尿病前期人群,通过专家面诊、健康评估、科普讲座、糖友交流等形式,帮助糖友们抓住糖尿病逆转的黄金期,学会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逆转血糖。

活动现场。记者肖晴岚 摄

打破"终身服药"魔咒,糖尿病逆转有医学共识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及(或)作用缺陷引起的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代谢病。其中,2型糖尿病作为一种严重威胁居民健康的慢性疾病,可导致心血管疾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等多种并发症,严重时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18岁以上人群糖尿病发病率达12.8%,糖前期检出率达到 35.2%。其中湖南省糖尿病患者已超600万,成为社会重点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

以往,2型糖尿病常被认为是“不可逆”的慢性疾病,需终身用药治疗。在此次活动现场,不少糖友表达了自己的焦虑,担心要终身服药或者并发症会加重。

"必须打破这个认知!"活动现场,湖南省健康管理协会生活方式医学专委会主委、湘雅医院健康管理中心主任医师贺正华教授的意见掷地有声。她指出,随着对糖尿病发病机制、治疗理念的深入研究以及新型治疗方法的出现,这一观念正在被改变。最新发布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已正式删除“2型糖尿病需终身用药”表述,这意味着医学界对糖尿病逆转达成共识,糖尿病治疗进入逆转新时代。

活动当天,湘雅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贺正华、唐文彬、王彦平、曾畅等专家为糖友们提供了一对一面诊服务,针对不同病情给出了个性化建议和治疗方案。

MIT干预体系,打造个性化"控糖方程式”

“糖尿病人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不是‘真正的死亡’,而是处于休眠状态,通过科学手段‘唤醒’它们,部分患者便可以逆转糖尿病。”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刘泽灏介绍 ,糖尿病逆转是指通过一定的方案和手段,让机体恢复自我调节血糖的能力,实现停药或减少用药,从而减轻或远离并发症。

为帮助患者实现糖尿病逆转,湘雅医院健康管理中心、远程医学中心率先实行生活方式医学治疗,并推出MIT(Medical Integration Therapy)强化干预体系。该体系整合内分泌科医生、临床营养师、运动康复师、心理咨询师和健康管理师的专业力量,为患者打造个体化"医学营养治疗 精准运动处方 心理干预"的立体治疗方案,帮助其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从而保护及修复胰岛β细胞,从根源上改善糖尿病。

贺正华教授进一步强调:“《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糖尿病的首选治疗方法是改变生活方式,包括饮食控制和增加体力活动,从而明确了生活方式医学作为糖尿病一线治疗手段的重要性。”此外,她指出:糖尿病逆转需严格医学评估,盲目停药可能引发健康风险,建议患者进行专业评估后制定个性化方案。如能在MIT强化干预体系框架下,通过强化生活方式,大部分患者可能实现临床缓解,确诊5 年以上的患者也能改善血糖波动,延缓并发症进程。

"终于明白控糖不是单纯饿肚子!我学会了增加优质蛋白摄入,用全谷物替代精致碳水,还要配合抗阻运动。”一名患者体验后感慨:“原来糖尿病逆转更重要的是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接下来,我们将会把生活方式医学治疗推广至基层,形成可复制的治疗方案,让更多患者认识到糖尿病是可防、可控、可逆的。”贺正华教授说。

本文来自【华声在线】,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健康|孤独感,可能会加重糖尿病?

*本文为《半月谈内部版》2025年第7期内容

国家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为12.4%,是世界上糖尿病人数最多的国家。其中2型糖尿病的高患病率,导致糖尿病并发症增加的风险。

最新研究证实,社会隔离与孤独感正通过隐秘的生理通道,悄然增加糖尿病恶化及罹患并发症的风险。当医患双方着力优化降糖方案时,是否忽视了一些影响血糖的“隐形变量”?家庭和社会因素在血糖管理方面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孤独的“毒性”有多大

这已经是65岁的张女士一年中第三次因血糖失控入院了。看着她居高不下的血糖数值,内分泌科医生感到很困惑。详细了解后医生发现,张女士唯一的女儿远在海外,独居生活让她的健康管理漏洞百出:经常一天只吃一顿正经饭,连续一周不出门活动。这些生活细节像隐形的推手,让她的糖尿病悄悄恶化,视力模糊、手脚发麻等并发症接连出现。

在日常的诊疗工作中,内分泌科医生的关注重点会放在血糖监测、治疗方案优化等方面。然而,最新研究揭示了一个常被忽视的“隐形杀手”——社会隔离与孤独感。这不仅会让人心情低落,还可能通过复杂的生理机制,显著增加糖尿病人群微血管并发症的风险。

2024年《美国肾脏病杂志》发表了一项里程碑式研究,通过对24万名2型糖尿病患者长达7年的追踪,揭示了令人震惊的“社会代谢”现象:长期处于独居状态且社交匮乏的患者,微血管并发症发生率较社交活跃者提升13%,而主观孤独感强烈的人群,风险也上升12%,这一影响甚至超过了传统危险因素,如高血压、久坐不动等。

该研究的负责人指出:“社会隔离使神经病变风险激增31%,相当于每天吸15支香烟的神经毒性,而孤独感导致眼底微血管被侵蚀的速度比单纯高血糖快1.8倍。”当我们在显微镜下观察孤独症患者的视网膜血管时,会发现其毛细血管密度比对照组减少22%,这与患者自述的视力模糊症状高度吻合。对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孤独不仅是心理问题,更是危害身体健康的“慢性毒药”。

为什么孤独会“腐蚀”血管

社会隔离是如何导致血管被“腐蚀”的?可大致总结为三个原因。

健康行为“破窗效应”。孤独引发的自我调节崩溃远超想象。孤独者更容易陷入生活方式的恶性循环。在这部分人群中,吸烟、酗酒的比例更高;运动量减少,静坐时间过长;睡眠质量差,夜间易醒或失眠等状况较正常社交人群更为明显。一项调查显示,在孤独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夜间暴食的发生率是普通患者的2.3倍,漏服药物的风险增加57%,每天静坐时间长达9.2小时。更危险的是,孤独感会改变味觉感知,孤独者摄入高糖食物的快感反应会增强28%,形成“甜蜜依赖”的恶性循环。

压力激素的“长期轰炸”。长期孤独会激活人体交感神经系统,导致皮质醇水平升高。皮质醇属于人体自身分泌激素之一,长期处于较高水平会破坏血糖稳定性,加剧胰岛素抵抗,同时使患者产生慢性炎症反应,炎性介质会像“酸雨”般腐蚀血管内皮细胞,加速微血管硬化。

心理与生理的“双重负重”。孤独感常伴随抑郁、焦虑,进一步抑制免疫调节功能。此外,社会支持不足者往往更少主动监测血糖或就医,会导致延误病情的状况发生。当患者觉得被世界遗忘时,他们的疾病管理意志也在减退。血糖监测频率下降,延迟就医风险升高,这种自我忽视往往导致本可预防的并发症因“无人可诉说”而延误治疗。

从“血糖管理”到“综合管理”

面对如此困境,医生与患者能做什么?

早期筛查:医生在问诊时除常规内容外,可以增加一些内容对患者进行简单评估,尤其对于独居超过2年、每周社交互动小于3次的“高孤独风险”患者,应优先纳入筛查范畴。可以询问“过去两周是否有人帮您购买药物”“遇到困难时有几个可倾诉对象”“每周参加社交活动几次”,这便于早筛查早干预。

用“小圈子”对抗“大风险”:鼓励患者加入糖尿病互助小组(线上/线下),如糖尿病病友微信群等,分享控糖经验。也可以多参加社区或者相应团体的社交活动或体育运动。

家庭支持的“精准干预”:家属定期陪伴患者进行血糖监测,减少“健康管理孤独感”尤为重要。让更多的家庭成员参与糖尿病患者的管理,避免过度关注疾病本身,多聊生活趣事,缓解心理压力。可以采取3×3的模式:每日3次非疾病话题交流(每次≥15分钟),每周3次共同健康行为(如一起准备控糖餐),每月3次家庭社交日(如参观博物馆/短途旅行),给予糖尿病患者心理支持及正向引导。

科技助力打破“隔离墙”:通过智能手环监测社交活动频率(如每日对话次数、外出时长);通过健康App参与虚拟社群互动,获取情感支持。

现代医学已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综合干预。最新医学观点认为,良好的社交关系就像“天然降糖药”。对抗糖尿病,不仅要管住嘴、迈开腿,还要打开心门。有时候,最好的控糖药就在棋牌室或者广场舞里。对糖尿病患者而言,社会关系的修复与心理状态的改善,可能成为与降糖药并行的新“处方”。目前,英国已试点“社交处方”制度,医生可开具“参加园艺治疗课程”等非药物处方;杭州某社区正试点“1 1 1”(1名医生、1名营养师、1名心理顾问组成服务团队)社区健康管家模式,助力糖尿病患者的管理。(作者系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

原标题《孤独伤身:社会隔离加重糖尿病》

作者:穆志静

来源: 半月谈

糖尿病人:不止与“血糖”斗争

2024年11月14日是第18个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联合国糖尿病日的主题是“糖尿病与幸福感”,倡导提升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不仅要关注糖尿病患者的身体健康,还要关注他们的精神和情感需求。

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对疾病造成的危害过分恐惧或焦虑、对疾病无法治愈的悲观、进食障碍,此外还可能存在睡眠障碍、认知障碍或严重精神疾病。

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问题会影响患者的认知、感受、处理压力以及执行的能力,使坚持糖尿病治疗计划变得更加困难,不利于血糖控制,容易导致血糖波动和糖尿病并发症等。良好的心理健康有助于患者正确认识糖尿病,提高依从性,更容易坚持监测血糖、注意健康饮食、进行体育锻炼、记住服药等,是糖尿病治疗和自我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那么,糖尿病患者应该如何自我应对心理问题呢?

1.正念减压法是一个方便糖尿病患者居家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具体做法包括身体扫描、正念呼吸、正念静坐、正念行走、正念瑜伽、正念进食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正念练习等。该方法可以调节患者注意力和情绪,改变对自我的负面看法,增加患者对饮食、运动等日常自我管理行为的接纳,从而增加患者对治疗和健康行为的依从性。

2.多维度的社会心理支持是糖尿病患者应对心理压力、排解情绪的有效手段。要学会向医生、家人和朋友倾诉,如告诉他们你的担忧、管理糖尿病遇到的困难等,让他们了解你真实的状况,知道如何和何时需要提供帮助,如提醒你服药、和你一起锻炼或帮助你监测血糖等。

3.可以加入糖尿病管理小组,跟其他糖尿病患者交流经验、一起接受干预,这种同伴支持模式能更有效地缓解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问题,有助于提高心理弹性,使患者具有正确应对和良好适应的能力。

4.糖尿病患者还可以采取其他方法来维持心理健康。

(1)合理设定糖尿病控制目标,正向思考,减少精神压力。

(2)做些分散注意力或释放压力的事情,如培养兴趣爱好、听音乐放松、读小说、运动,瑜伽、舞蹈和其他体育运动也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精神状态。

(3)深呼吸:选择空气清新的地方反复尽力吸气然后尽力呼出,保持节奏舒缓,不必强求自己,每次 3~5min。

(4)肌肉放松训练:手紧握成拳持续 5~10s,再把拳头缓缓地放开,让肌肉尽量放松;颈部尽量往前或往后至肌肉紧张状态持续 5~10s,再缓慢回归自然位置让肌肉缓慢放松。

(5)尝试将引起负性情绪或其他心理问题的原因记录下来,按照影响程度逐一寻找解决方法。/健康科普

作者: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 李剑虹、毛凡

审核: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 吴静

编辑:杨紫萱、张林林

监制:中国疾控中心传播中心 姚建义、于子涵

快点“一键三连”,一起健康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