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 危险因素(糖尿病危险因素中以下哪项不正确)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罪魁祸首不仅仅是糖,还有3种因素,很多人都自动忽略了

糖尿病在过去被称为“富贵病”,在现在被称为“夫妻病”。也就是说,一个家庭中有一个人患有糖尿病,那么剩下的人也会大大增加患病概率。

而人们对这种慢性病的印象都是吃糖太多引起的,虽然不能否认,在机体吃糖过多,尤其是机体可以直接利用的糖,如蔗糖等,就容易刺激胰岛素分泌,导致内分泌紊乱,升高血糖。

但这并不是唯一的因素,对现代人来说,糖尿病以及诱发血糖升高的罪魁祸首不仅仅是糖,还有几种因素,只是很多人都自动忽略了。

首先是饮食方式的问题,正所谓全家人的身体健康主要依靠于日常烹饪的那个人,饭菜咸淡、饭菜整体上营养等,都和身体需求有关。还有有孩子的家庭,也会因为父母的做饭做菜方式深受影响。

如果一个家庭的饮食方式,长期是高油脂高热量低膳食纤维的主食,尤其是现代人都喜欢吃的精白米面,就容易增加餐后血糖上升,食用血糖生成指数高的精致主食后,大脑皮层收到信号,饭后还容易犯困。

另外,在近几年的研究上发现,经常食用精致主食的人和每餐都少量吃粗粮的人相比,前者更容易罹患二型糖尿病。所以,大家不要小看饮食方式的影响,主食一半为粗粮、清淡饮食、食物多样性才是好做法。

其次,据研究显示,人长期缺乏运动,不仅新陈代谢容易受到影响,还容易增加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概率。同时,这种生活方式还容易受到家庭的影响,如果一个人比较懒惰,那么其他人也会受其影响。

在控制血糖上,每天只是吃不消耗,即便是食用降糖药,也会对病情不利,是可以诱发糖尿病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最后,睡眠也是一个方面,可能很多人把熬夜当做是习以为常的一件事,但实际上熬夜的危害有很多。早在2007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把熬夜列为是1A类致癌因素,可以和经常食用油炸食物的危险相媲美。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经常熬夜导致生物钟不规律,会影响体内内分泌系统,导致内分泌紊乱,增加血糖升高的危险。

同时大家也不要妄想熬夜可以通过补觉补回来,如果生物钟紊乱,即便是白天补觉,人也只会越睡越累,身体早晚会被拖垮,所以大家不要忽视了。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知识|十三个糖尿病高危因素,测测你中了没

点击上方“健康中国”可以订阅哦!

2型糖尿病的发生与肥胖明显相关,一是在短时间内体重迅速增加的肥胖,二是内脏型肥胖,即中心性肥胖或腹型肥胖。

研究显示,具有下面这些危险因素的人容易患2型糖尿病,包括:

⑴过去曾经有过血糖不正常,高出正常值范围,医学上称为有“糖调节异常”或“糖耐量受损”病史;

⑵糖尿病的发生具有“增龄效应”,即随着年龄的增大,糖尿病的发生风险增加,一般年龄超过40岁后容易患糖尿病;

⑶2型糖尿病的发生与肥胖明显相关,有两种情况尤其值得关注,一是在短时间内体重迅速增加的肥胖,二是内脏型肥胖,即中心性肥胖或腹型肥胖。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腰围≥85厘米就属于腹型肥胖;

⑷有糖尿病家族史,尤其是血缘最亲近的一级亲属中有糖尿病患者;

⑸有巨大儿(出生体重≥4公斤)生产史、妊娠糖尿病史的女性;

(6)高血压(血压≥140/90毫米汞柱),或正在接受降压治疗、血脂异常或正在接受调脂治疗,脂肪肝、高尿酸血症患者;

(7)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者;

(8)体力活动缺乏;

(9)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

(10)有类固醇药物诱导性糖尿病病史者;

(11)严重精神病和长期接受抗抑郁症药物治疗的患者;

(12)儿童和青少年存在超重或肥胖、糖尿病家族史、存在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临床表现(如黑棘皮症、高血压、血脂异常、多囊卵巢综合征),母亲怀孕时有过糖尿病;

(13)长期失眠或睡眠时间过长,或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患者。

上述危险因素越多,患糖尿病的风险就越大。

如果已经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或者有其中一些危险因素,及时发现、及时干预,避免或减少危险因素长期存在,是可以预防和减少糖尿病发生的。

研究显示,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最经济有效的干预手段。其中,合理膳食和适度运动尤为重要,包括摄入低脂低盐饮食,坚持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使体重减轻7%,这样的生活方式干预如果坚持3年,可使糖尿病前期进展为2型糖尿病的风险下降58%。肥胖和超重者在体重恢复正常后,不仅糖尿病的发生风险明显下降,同时高血压、血脂异常、脂肪肝、高尿酸血症和痛风、骨关节损害等发生风险也明显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显著下降。

其他方面还包括:避免久坐不动,孕妇在怀孕期间保持体重合理增长,避免体重过快增加导致的妊娠糖尿病发生,干预血脂异常、脂肪肝,干预高血压,戒烟、限酒,改善睡眠质量,避免精神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保持愉快心态等。上述干预措施对存在高风险的人群,尤其是同时合并几种危险因素者尤为重要。糖尿病危险人群应及早进行糖尿病相关的筛查,并定期随访及定期检查血糖,做到心中有数,避免糖尿病带来的身体损害。

来源:人民日报

糖尿病与哪些因素有关?如何减少患病风险?专家科普

国家卫生健康委今天(6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时令节气与健康有关情况。

北京医院主任医师郭立新介绍,糖尿病确实和遗传有一定关系,很多研究显示,如果有糖尿病的家族史,或者直系亲属当中有糖尿病患者,罹患糖尿病的风险要明显高于一般无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但糖尿病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都有一定的遗传背景,但2型糖尿病的遗传背景更强。

后天因素在糖尿病发生当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糖尿病的发生取决于两个最主要的因素:

  • 遗传因素;
  • 环境因素。

郭立新介绍,遗传因素我们难以改变,但是可以通过改变环境因素来减少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在生活方式里,第一个要关注的是肥胖,肥胖对于糖尿病,尤其是对于2型糖尿病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很多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和肥胖密切相关,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一旦出现,糖尿病患病风险将增加6~20倍。而且随着肥胖的加剧,糖尿病风险进一步升高

另外一点是运动,如果进行规律、合理的体育运动,保持身体机能处于非常好的状态,或者增加体内肌肉量,减少脂肪量,是一种非常好的预防和减少糖尿病的手段。我们倡导避免久坐的生活方式,同时定期进行血糖筛查,这样可以减少糖尿病的发生风险。一旦出现相关的糖代谢异常,或者糖尿病前期,我们可以进行及时干预,所以虽然有一定的遗传因素,如果我们坚持正确、合理的健康生活方式,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糖尿病的发生风险。

(总台央视记者 杨阳 史迎春)

©2024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请勿转载使用。

责任编辑:翟子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