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与脾胃(糖尿病是脾胃不好造成的吗)
糖尿病调脾胃才是根本?老中医推荐两味药,简单又实用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是“血糖的事”,其实身体早已在默默提示。饭后嗓子干、夜里口渴、情绪容易烦躁、食欲忽上忽下,这些看起来不起眼的小毛病,往往被忽视,但它们背后,可能藏着一个更深层的根源——脾胃失调。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在临床中,我接触过不少糖尿病患者,病情多年反复,血糖起伏不定,西药越吃剂量越大,却总感觉“人越来越虚”。这时如果不从脾胃入手,就像用塑料桶打水——看着满了,一晃又撒了。
在现代医学看来,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障碍引起的慢性代谢紊乱。
但从中医角度分析,其根本是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导致津液代谢失常,湿浊内生,进而化热为燥,耗伤阴液,才会出现口干多饮、多食易饿、体重下降等典型症状。
很多患者对“调脾胃治疗糖尿病”这个说法嗤之以鼻,觉得这是走偏门。但临床上真正情况是:当脾胃健运,水谷代谢恢复,血糖自然稳定,甚至药量也能逐步减少。
一次门诊中,一位65岁的男性患者,患糖尿病已8年,空腹血糖常年在9以上,服用了两种口服降糖药,还常有腹胀、大便不成形、舌苔厚腻。
我将他的处方中加入了健脾祛湿的药物,仅两周,患者就反馈饭后不困、肚子不胀了,血糖也下降到7. 这就是脾胃对糖尿病的影响——从源头调整,远胜头痛医头。
从饮食结构来看,现代人喜凉食、生食,三餐不定,爱喝冰镇饮料、熬夜吃夜宵,这些习惯直接损伤脾阳,使得运化无力,痰湿内生。
痰湿是糖尿病的重要病理产物之一,如同水泥封管,堵住了气血运行的通道,胰岛功能自然受阻。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糖尿病患者,会同时出现脂肪肝、高血脂等代谢综合征的原因。
老中医常说:“脾胃一伤,百病丛生。”那么,调脾胃用什么药好?这里不妨介绍两味药——茯苓与山药。
茯苓,甘淡渗湿,健脾宁心。它像把扫帚,能清理肠道里的湿气和痰浊,让脾胃恢复轻盈。现代药理研究发现,茯苓含有多糖类成分,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对糖代谢异常有明显调节作用[1]。
山药,补脾养胃,益肺固肾。它被称为“药食同源”的典范,温和不燥,几乎无副作用。山药就像是脾胃的“营养师”,修复它,滋养它。研究表明,山药中含有的黏液蛋白能延缓餐后血糖升高,增强胰岛细胞功能[2]。
这两味药一个清,一个补,配合使用,能调和脾胃,化湿生津,为糖尿病患者打下良好的基础。
日常应用上,可以将茯苓15克、山药30克,煮汤代茶饮,不加糖、不加盐,每天饭后温服,长期坚持,虽不立竿见影,但如同滴水穿石,日积月累,方见成效。
需要提醒的是,糖尿病不是简单的高血糖,而是一种全身性的代谢平衡问题。调脾胃不是让你放弃西药,而是作为一种辅助,让身体恢复自我调节的能力。这就像是修井打水,既要有桶(药物),也要有地下水源(脾胃功能),缺一不可。
很多患者一听说“调理”就觉得虚,但我常说:调,是顺势而为,是唤醒身体的自愈力,不是逃避治疗。
在治疗中,我们也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夜间低血糖的患者,多数伴有脾气虚寒,中医讲“阳虚则阴盛”,阳气不足,脾胃难以输布,人体调节血糖的能力自然下降。这种时候单靠加糖补救,等于拆东墙补西墙,治标不治本。
还有一种常见却容易忽略的情况是:糖尿病患者长期服药后,出现食欲下降、消化不良、腹泻等问题,这往往不是药效问题,而是脾胃承受力不足。
如同负重前行的马车,车轮松动,哪怕马再强也跑不快。此时若能加入健脾药物支持,往往事半功倍。
近期有项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中脾胃功能失调的比例高达72%,而采用健脾化湿治疗的患者中,血糖稳定率提高了近30%[3]。这不是巧合,而是规律。就像“磨刀不误砍柴工”,调好脾胃,才能让降糖之路走得更稳、更远。
当然,调脾胃也不能盲目补,湿重者以祛为先,虚者以补为主,标本兼顾,因人施治,这正是中医的灵魂所在。每个糖尿病患者的体质不同,不能一概而论,建议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个性化调理。
现代人习惯速成,急于见效,但糖尿病本是“慢火煎鱼”的病,调理也应“细水长流”,不能急于求成。调脾胃,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也是值得每个糖尿病患者认真对待的康复路径。
即便你现在血糖正常,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脾胃一旦虚弱,糖代谢迟早会出问题。就像老房子地基出了裂缝,早晚会塌。所以,调脾胃,不只是糖尿病患者的事,更是预防糖尿病的关键。
糖尿病不是“降糖药”的专利,也不是“血糖仪”的专属,真正的核心,是身体整体代谢能力,而脾胃正是这台机器的发动机。想让血糖稳,就得让脾胃强。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张晓莉,刘颖,李春梅.茯苓多糖对2型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的影响[J].中医药导报,2022,28(04):48-52.
[2]赵红,任晓蕾.山药多糖对糖尿病小鼠降糖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药理学通报,2023,39(01):113-117.
[3]李文婷,杨晓梅.健脾化湿法辅助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24,33(08):926-930.
老中医反复说了800遍,糖尿病人一定要补脾胃!2味良药,简单好用
糖尿病早就已经不是简单的“富贵病”了,糖尿病人血糖长期居高不下,原因呢,也不只是跟饮食有关,这个真相呢,其实《黄帝内经》里面早就指出来了,中医有句话叫“脾脆则善病消痹”,直接指出了糖尿病呢,跟脾气亏虚、脾胃功能差有关。
脾胃功能差的话,首先,运化能力下降,食物不能得到很好的运化,气血就会亏虚,代谢能力下降了,糖尿病人的血糖自然会越来越高。而且随着病情进一步加重,中医讲久虚则瘀,会逐渐地出现瘀堵,发展成气滞血瘀,而且脏腑功能也会越来越差,那么这个时候呢,患者的身体也会出现疼痛、瘀堵等不适症状,发展到这个阶段了,并发症发生的风险也会加大。所以啊,糖尿病人不想病情恶化,想让血糖平稳下降,一定要把脾胃给补上来。
但脾虚呢,也分两种,一个是阳虚,一个是阴虚,两种证型呢,治疗的思路也不一样。比如针对脾阳虚的糖尿病人,中医呢,常用到肉桂,温补脾胃阳气,《本草纲目》里说肉桂“补元阳,暖脾胃,除积冷,通血脉”。而针对脾阴虚的糖尿病人呢,中医常用到石斛,养胃阴、清胃火。这样一来,脾胃的问题解决了,脏腑功能和代谢能力提升了,血糖自然就降下来了,因此这两味药材呢,也堪称血糖的“调控器”,在治疗上,常常会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使用。
我之前有一位糖尿病患者,他呢,有糖尿病三四年了,血糖一直控制不好,空腹血糖经常在10以上,而且经常消化不良、便秘,口臭口干,有的时候血糖高了,还总感觉眼睛视力模糊。患者来就诊的时候,人也比较爱出汗,舌红少津,苔薄黄,脉细数,说明机体阴虚、尤其是肝脾亏虚的问题比较突出,那么针对他的治疗呢,我就围绕滋阴生津、补益肝肾展开。
在养胃阴方面,我就用到了石斛,搭配麦冬、山药、天花粉等药材,养阴生津,接下来呢,我用到了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等药材,补益肝肾之阴,再加入柴胡、郁金疏肝解郁,菊花清肝明目,丹参、当归活血化瘀。患者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消化不良、口干便秘等问题逐渐改善,视力也逐渐恢复了,血糖也逐渐地稳定在7左右。
当然了,中药一定要在中医的指导下使用,不可擅自用药。
老中医反复说了800遍,糖尿病人一定要补脾胃!3味良药,简单好用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张阿姨57岁,退休没几年,日子过得慢悠悠的。血糖是十年前查体时发现偏高的,起初没太在意,想着饿两顿、少吃点甜的就能压下去。结果几年下来,血糖不但没稳住,反而还高了。
人也一天比一天虚,食欲差、乏力、总犯困,吃了不少降糖药,血糖控制住了,却越发觉得身上没劲。后来去看了老中医,对方皱着眉头说她:“你这不是简单的糖尿病,是脾胃虚弱拖出来的虚症。”张阿姨一脸懵,她从来没想过,糖尿病的根儿可能出在脾胃。
说白了,太多人把糖尿病当成“血糖高”这么简单的事来看,殊不知背后那个慢慢垮掉的,是脾气。中医讲“脾为后天之本”,这是个被说烂了的说法,但真有人能听进去吗?
不吃早饭、狼吞虎咽、熬夜晚睡、情绪反复……这些生活细节,哪一条不是在伤脾胃?结果就是,血糖高不止,身体也越来越沉、越来越虚。
其实很多人都误会了,糖尿病不只是“糖”出了问题。它往往是脾虚、气弱、津亏的综合体现。中医里,脾主运化,意思是它负责把吃进去的食物变成身体能用的能量。如果脾虚,运化功能差,就容易出现湿浊、痰饮、内热,这些都是糖尿病里常见的体质表现。
你看啊,那些饭后犯困、口干舌燥、胃口不好、肚子胀、便溏的人,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点:脾胃功能差。这不是个孤立的问题,也不是靠“少吃糖”就能解决的。脾气一虚,气血生化就出问题,身体就开始“卡壳”了。
而这个“卡壳”的状态,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吃得不多,血糖却高;不怎么动,身体却虚;看着胖,其实是虚胖;看着瘦,反而是肌肉流失。
说到底,糖尿病并不是单纯的“代谢异常”,它藏着一个更根本的隐患——脾失健运。
所以别再一味地琢磨怎么控糖了,反过来想一想,是不是该补一补脾胃?不是说要大补特补,而是从生活的细节里,把脾胃的“地基”垫上。就像盖房子一样,地基不牢,房子怎么可能稳?脾胃虚了,药也吸收不好,血糖也更难控制。
说到养脾胃,简单的办法其实不少,但很多人一听“补”,就以为是吃补药,其实根本不是那个意思。补脾胃,讲究的是“扶正”,讲究的是调理,不是猛灌。尤其是糖尿病人,肠胃本来就敏感,过猛地补反而容易出问题。
老中医常说的三味“良药”,其实是三味非常温和、非常基础的药材:党参、白术、茯苓。这三味药看似平常,但组合在一起,恰恰是补脾胃的经典搭配。党参补气、白术健脾、茯苓利湿。一个补、一个运、一个渗,把脾胃的“进”和“出”都顾到了。
有人说,光靠这三味药能解决问题吗?不是说它们是“灵丹妙药”,而是说,它们打的是基础,是在帮身体恢复运转系统。从根本上把“能量工厂”修起来。药性温和,调理长期,才是对虚症的正确态度。
生活里也不是非得靠药才能养脾胃,日常的饮食、起居、情绪管理,都是关键点。
比如早上起来空腹喝点温水,吃点温软易消化的早餐,比如小米粥、山药粥这些,别看简单,其实对脾胃是一种保护。别动不动就来冰的、辣的、炸的,这些对脾胃就是直接伤害。
再说个细节,很多人饭后喜欢喝茶,尤其是浓茶。这个习惯对糖尿病人来说,真的不太合适。浓茶寒凉,容易伤胃气。尤其是绿茶、生普这类,喝多了反而让脾胃更虚。想要养脾胃,饭后可以试试淡淡的红枣茶,或者生姜水,温温的,扶正又不燥。
睡眠也是个关键点。很多糖尿病人晚上睡不好,要么是血糖波动导致的心悸、出汗,要么就是脾虚生湿,湿困心神。
脾主思,脾虚的人往往容易多思多虑,反过来又进一步伤脾,这就是个死循环了。所以调脾胃,也是在调情绪、调睡眠。
再说点容易忽视的地方,比如口腔问题。糖尿病人经常有口干、口苦、口臭等表现,这其实是脾胃湿热的信号。不是简单的“火气大”,而是体内湿热郁结,津液不能上承的表现。一味“清火”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越清越虚,关键是调脾胃,把根基稳住。
还有人喜欢追求“清淡饮食”,结果越吃越寒凉,越吃越没劲。其实糖尿病人更怕的是“寒湿困脾”,不是所有“清淡”都是好事。适度的温补,才是让身体恢复正常运转的关键。
别一味地怕“补”,怕出问题,真正的问题是——你早就该补了,却一直拖。
回过头来看,糖尿病就像一面镜子,照出的是生活方式的失衡,也是身体系统的紊乱。而脾胃,恰恰是这个系统的中轴。
把脾胃调好了,不光是血糖的问题,整个人的状态都会不一样。别等到全身都虚了,才发现自己早该补脾胃。
这三味药——党参、白术、茯苓,不是灵丹妙药,但它们是打基础的“好砖头”。糖尿病人不要总想着迅速见效,要学会慢慢调,稳稳地调。
脾胃好了,气血才足;气血足了,血糖自然也就不那么疯狂了。
很多人说,自己也注意饮食、也吃药,为什么还控制不好?也许问题不在糖,而在你忽视的脾胃。脾虚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调也不是一两天的事。但只要开始,身体就会给你回应。
参考文献:
[1]刘长江.脾虚与糖尿病关系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0,18(6):117-118.
[2]赵丽萍.中医脾胃理论在糖尿病防治中的应用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1,29(10):158-160.
[3]王晓娟.党参、白术、茯苓配伍运用探析[J].中医药临床杂志,2022,34(3):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