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糖足图片(糖尿病足图片初期图片)

医路相伴 0
文章目录:

下肢5个异常,可能是糖尿病足的“呼救”,早些知道早预防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公开数据与权威指南结合个人观点撰写,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涉及版权或人物侵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欢迎关注、收藏。

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真正让人受罪的是它带来的各种并发症。

特别是糖尿病足,往往是悄悄开始,一旦出现严重感染、溃烂,甚至会面临截肢风险。问题是,很多人早期都没当回事。

其实,身体早就发出了一些信号,尤其是下肢的五种异常,可能就是糖尿病足在“呼救”。这五种异常,具体有哪些?

下肢经常发凉,不一定是天冷

不少糖尿病人觉得脚老是冰凉,尤其到了晚上,盖了被子还是凉的。有的人以为是老寒腿,没太在意,其实这很可能是下肢血液循环开始变差。

糖尿病会让血管变硬、变窄,尤其是腿部的小血管更容易堵。血液流不到脚,自然感觉发凉。更麻烦的是,脚冷久了还容易出现皮肤干裂、溃疡,甚至发展成感染。

中医讲“血行温煦全身,血不至则寒”。脚冷不一定只是“气虚”,也可能是血不通。这种情况,不能光靠泡脚,更要注意查查有没有下肢动脉狭窄、闭塞的情况。血管堵了,再暖也暖不起来。

日常可以适当按摩腿部,穿袜子时选宽松舒适的,不勒脚。饭后慢走一段路,能帮助血液循环,减轻肢体发凉的情况。

脚底刺痛或灼烧感,神经可能已经受损

很多糖尿病人都会说:脚底又麻又痛,像针扎一样,有时晚上还火辣辣的,睡也睡不好。这不是简单的脚底疲劳,很可能是糖尿病神经病变的表现。

高血糖对神经的损伤是慢性的。特别是足底神经末梢,最容易被“糖毒”侵袭。刺痛、麻木、灼烧感,就是神经出问题的一种表现。

这一阶段如果不加以控制,病情会发展得很快,从“有感觉”变成“没感觉”。

而“没感觉”其实更危险,走路崴脚、脚被划破、烫伤了都不知道,感染之后伤口很难愈合,严重时就成了糖尿病足。

脚底皮肤发干、脱屑,不只是缺水那么简单

不少人发现脚底干得厉害,掉皮、起皮,擦了润肤膏也不见好。

很多人以为只是皮肤干,其实这背后也可能是神经功能下降,汗腺分泌减少。

神经受损后,足部的汗腺和皮脂腺功能降低,皮肤保湿能力差,就容易干裂。一旦裂口,细菌就会乘虚而入,尤其在血糖高的环境下,细菌繁殖更快,伤口更难愈合。

日常还要避免用热水泡脚过久,也别用力搓脚底。可以选择含有尿素的护足霜,轻轻按摩帮助吸收,同时要注意观察有没有裂口。

指甲变形、变厚,可能是循环出了问题

有些人脚趾甲越长越厚,还呈现黄白色、变形,有时候剪都剪不动。有人以为是“真菌感染”,其实很多时候是因为脚部血液供应不足。

血液流不到脚趾,养分跟不上,指甲的生长就会出现问题,变得脆、厚、颜色异常。有的人还伴随甲沟炎、指甲脱落,这些都是糖尿病足发展过程中的信号。

如果指甲出现这种变化,一定不能用刀片、钳子猛剪,容易伤到皮肤,引发感染。可以去正规医院或足部护理中心处理,也能避免不小心割破脚趾。

脚部小伤口久不愈合,是最该警惕的信号

平时走路不小心磨破了皮、被小石子硌了脚,这种小伤本不该是大事。但糖尿病人身上,这些小伤往往拖很久都不好,甚至越变越严重,最后溃烂、化脓,发展成糖尿病足。

高血糖会影响免疫功能,让身体抵抗力下降。同时,伤口处血液供应差,缺氧缺养,愈合速度慢。一旦有细菌感染,就像雪上加霜。

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脚部卫生。洗脚后擦干,特别是脚趾缝,不给细菌可乘之机。穿鞋不要凑合,不合脚的鞋最容易磨破皮肤,买鞋要试穿走动一下再决定。

有条件的话,每晚临睡前检查一下脚,有没有红、肿、泡、裂口。一旦发现伤口愈合慢,立刻去医院检查,别拖着。治疗得越早,越能避免发展成严重感染。

糖尿病足不是突然发生,是一步步“发展”出来的

糖尿病足的形成不是一两天的事,而是血糖失控、神经损伤、血管堵塞、免疫功能下降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前期可能只是轻微的麻木或脚凉,一旦发展,就非常棘手。

了解下肢这五个异常信号,就是在给自己一个“提前预警”的机会。只要能早点发现问题,把血糖控制住,脚部保护好,是完全可以避免糖尿病足的。

除了血糖管理外,日常的生活习惯也特别关键:

不要赤脚走路,不管是在家还是外面;
洗脚水温要合适,用手试温而不是脚试;
脚趾甲别剪得太短,避免剪到肉;
注意保暖,冬天特别要注意防冻;
不穿硬底鞋、高跟鞋、不合脚的鞋。

中医调养脚部,从“气血畅通”做起

从中医角度看,糖尿病足的核心问题在“气血不畅”。脚是人体“末梢”,血流到这儿本来就慢,气血不足、血瘀阻络,就容易出问题。

平时可以按压足三里、太溪等穴位,帮助疏通经络、改善循环。每天饭后揉揉小腿肚,从下往上推,有助于促进下肢血液回流。天气好时,晒晒脚底,也能让阳气下达。

饮食上,多吃些补气养血的食材,如黄芪、当归炖鸡汤,小米粥配红枣,既养人也合口味。少吃辛辣油腻,多喝温水,有助于养脾胃、通经络。

关键还在于“坚持”。养脚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得靠每天一点一滴的积累。

脚是人身体的“第二心脏”,是最远的器官,也最容易被忽视。糖尿病人只要脚出了问题,生活质量就会大打折扣。穿鞋不方便、走路一瘸一拐、伤口反复发作,哪还有精力享受生活?

守住脚,就是守住身体的“根”。只要咱们早发现问题、早管理血糖、好好保护脚,就有可能远离糖尿病足这条路,安稳地走好每一天。

个体体质差异大,以上观点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王宏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足病发生的关系研究》.中华糖尿病杂志,2023,15(2):135-139.

【2】张琳琳.《糖尿病足早期识别与干预研究进展》.中国老年学杂志,2024,44(4):980-985.

【3】周颖.《糖尿病足防治中医调护方法探析》.中国中医急症,2023,32(8):1532-1535.

留意!双脚出现这5个变化,多半是血糖超标了

血糖升高常常不声不响,然而它却在悄悄侵蚀着我们的身体。从健康的角度来说,双脚就像是身体自带的“血糖监测仪”,血糖超标的早期征兆常在不经意间通过双脚表现出来。如果发现双脚有以下几种异常变化时,要多留心,说明可能是血糖超标了。

双脚是血糖的“监测仪”?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刘蔚2022年曾在电视节目中指出,正常状态下,血管中有很多血液细胞,还有各种各样的营养物质。

一旦患上糖尿病,身体暴露在慢性的高血糖状态之下,相当于我们的身体泡在一个糖水里面,从而过多的糖分子在体内聚积,会形成斑块对血管内壁造成损害。如果长时间出现这样的情况,会影响血液循环,如足部等部位会表现出供血不足等症状。

图片来源:电视节目截图

另外,因为足部有较多的神经末梢,长期高血糖状态可以让这些神经末梢受损,出现感觉功能障碍,让身体对疼痛、冷热等刺激的感知变得迟钝。

所以,足部一旦破损出现感染后,细菌会在高糖的环境下迅速繁殖,伤口迅速扩展、溃烂,而且不容易愈合,这就是糖尿病足的发病过程。如果不及时治疗,糖尿病足可能会引起严重的感染、坏死甚至截肢等后果。

出现这5个变化 多半血糖超标了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古艳2024年4月在健康时报刊文指出,如果双脚出现这些症状,要警惕可能是血糖超标了。

1. 双脚发麻

双脚偶尔发麻是正常现象,但糖尿病人千万不能这样想,长期血糖升高,引起糖尿病足,也可能脚麻。除此以外,双下肢还会出现烧灼感、冰冷感,或者感觉有蚂蚁爬,甚至对外界刺激没有任何感觉。

2. 走路脚痛

通常表现为走路时脚出现刺痛、灼烧痛,休息一会儿会好一些,但一旦继续走又会开始痛,无法长时间行走。这可能是长期血糖较高导致的痛性神经病变,在夜间会加重,临床上称之为间歇性跛行。

3. 皮肤改变

脚部皮肤瘙痒、干燥、蜡样改变、弹性差、汗毛脱落、皮色苍白、色素沉着等,易合并真菌感染。

4. 脚部溃疡

血糖长期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往往下肢血液循环会变差,导致皮肤破损或外伤愈合变慢,出现伤口后很容易出现感染和溃疡。

5. 关节变形

长期高血糖的人群,可能会有肢端营养不良、肌肉萎缩、肌肉失去正常的牵引张力平衡等情况。缺乏肌肉的支撑与牵引,就可能造成足部骨骼关节变形,形成弓形足、槌状趾、鸡爪趾等足部畸形。

控制血糖,做好6点!

1. 饮食控量

在确保总热量平衡的前提下,少量多餐,多吃含纤维素较高的粗粮、麦胚、豆类及蔬菜等。

可以多吃一些浆果、地瓜、富含ω-3脂肪酸的鱼类、深绿色蔬菜、叶菜类蔬菜,减少脂肪的摄入。

2. 积极减肥

如果你的体重已经超重,就要通过适当的饮食控制和运动来减少你的体重。这将有助于降低血糖,改善你的血压和血脂。

3. 保证睡眠

睡眠对血糖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睡眠过多或过少都可以增加你的食欲,增加你对高碳水化合物食品的渴望。这也可能会导致体重增加,增加得并发症的风险。

所以,每天晚上七八个小时的睡眠是最好的。如果你有睡眠呼吸暂停,积极的治疗可以改善睡眠,降低你的血糖水平。

4. 适量运动

凡是身体状况允许的人均应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其中,老年人心肺以及肌肉、骨骼功能减低,故运动必须量力而行,一般可进行慢跑、快步走、健身操、太极拳等活动。

5. 监测血糖

每天测量血糖,让血糖保持在正常的水平,可以避免糖尿病并发症。

6. 学会减压

一定要学会管理自己的压力,压力会导致血糖水平上升。可以尝试一些缓解压力的方法,如呼吸练习、瑜伽和冥想,这对于2型糖尿病是非常有效的。

编辑:刘英銮

一审:徐杨 二审:孙瑞永 三审:管延会

来源: 人民日报微信公号

留意!双脚出现这5个变化,多半是血糖超标了

血糖升高常常不声不响,然而它却在悄悄侵蚀着我们的身体。从健康的角度来说,双脚就像是身体自带的“血糖监测仪”,血糖超标的早期征兆常在不经意间通过双脚表现出来。如果发现双脚有以下几种异常变化时,要多留心,说明可能是血糖超标了。

双脚是血糖的“监测仪”?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刘蔚2022年曾在电视节目中指出,正常状态下,血管中有很多血液细胞,还有各种各样的营养物质。

一旦患上糖尿病,身体暴露在慢性的高血糖状态之下,相当于我们的身体泡在一个糖水里面,从而过多的糖分子在体内聚积,会形成斑块对血管内壁造成损害。如果长时间出现这样的情况,会影响血液循环,如足部等部位会表现出供血不足等症状。

图片来源:电视节目截图

另外,因为足部有较多的神经末梢,长期高血糖状态可以让这些神经末梢受损,出现感觉功能障碍,让身体对疼痛、冷热等刺激的感知变得迟钝。

所以,足部一旦破损出现感染后,细菌会在高糖的环境下迅速繁殖,伤口迅速扩展、溃烂,而且不容易愈合,这就是糖尿病足的发病过程。如果不及时治疗,糖尿病足可能会引起严重的感染、坏死甚至截肢等后果。

出现这5个变化 多半血糖超标了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代谢科古艳2024年4月在健康时报刊文指出,如果双脚出现这些症状,要警惕可能是血糖超标了。

1. 双脚发麻

双脚偶尔发麻是正常现象,但糖尿病人千万不能这样想,长期血糖升高,引起糖尿病足,也可能脚麻。除此以外,双下肢还会出现烧灼感、冰冷感,或者感觉有蚂蚁爬,甚至对外界刺激没有任何感觉。

2. 走路脚痛

通常表现为走路时脚出现刺痛、灼烧痛,休息一会儿会好一些,但一旦继续走又会开始痛,无法长时间行走。这可能是长期血糖较高导致的痛性神经病变,在夜间会加重,临床上称之为间歇性跛行。

3. 皮肤改变

脚部皮肤瘙痒、干燥、蜡样改变、弹性差、汗毛脱落、皮色苍白、色素沉着等,易合并真菌感染。

4. 脚部溃疡

血糖长期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往往下肢血液循环会变差,导致皮肤破损或外伤愈合变慢,出现伤口后很容易出现感染和溃疡。

5. 关节变形

长期高血糖的人群,可能会有肢端营养不良、肌肉萎缩、肌肉失去正常的牵引张力平衡等情况。缺乏肌肉的支撑与牵引,就可能造成足部骨骼关节变形,形成弓形足、槌状趾、鸡爪趾等足部畸形。

控制血糖,做好6点!

1. 饮食控量

在确保总热量平衡的前提下,少量多餐,多吃含纤维素较高的粗粮、麦胚、豆类及蔬菜等。

可以多吃一些浆果、地瓜、富含ω-3脂肪酸的鱼类、深绿色蔬菜、叶菜类蔬菜,减少脂肪的摄入。

2. 积极减肥

如果你的体重已经超重,就要通过适当的饮食控制和运动来减少你的体重。这将有助于降低血糖,改善你的血压和血脂。

3. 保证睡眠

睡眠对血糖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睡眠过多或过少都可以增加你的食欲,增加你对高碳水化合物食品的渴望。这也可能会导致体重增加,增加得并发症的风险。

所以,每天晚上七八个小时的睡眠是最好的。如果你有睡眠呼吸暂停,积极的治疗可以改善睡眠,降低你的血糖水平。

4. 适量运动

凡是身体状况允许的人均应进行适度的体育锻炼。其中,老年人心肺以及肌肉、骨骼功能减低,故运动必须量力而行,一般可进行慢跑、快步走、健身操、太极拳等活动。

5. 监测血糖

每天测量血糖,让血糖保持在正常的水平,可以避免糖尿病并发症。

6. 学会减压

一定要学会管理自己的压力,压力会导致血糖水平上升。可以尝试一些缓解压力的方法,如呼吸练习、瑜伽和冥想,这对于2型糖尿病是非常有效的。

来源: 人民日报微信公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