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尿有异味(糖尿病尿有异味是什么问题)
糖尿病患者的尿喝起来什么味?品尿师:像蜂蜜
狂丸科学,每天涨点新知识你有没有想过,在科技与医学并不发达的古代,知道糖尿病患者的尿液是甜味的人,究竟尝试了什么?
在细说糖尿病患者的尿液味道之前,我们先来看下古人对糖尿病的认知。
其实,早在几千年前,人类就已经发现了糖尿病这种病症的存在。
糖尿病最早的记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50年的古埃及。
在《埃伯斯纸莎草纸》医学文献中,其中记载有一个参考疾病,症状表现为:「频繁排泄尿液」和「体重异常减轻」。
在世界各地的多种文化中,都有关于糖尿病病症的记录。古人还发现了到糖尿病患者的另一病症表现——尿液发甜。
比如在古印度,印度教的文字记载了一种人体神秘消瘦的疾病,患病者的尿液如同蜂蜜一般,因此糖尿病在当时还有「蜜尿」的绰号。
古埃及与古希腊人发现,这些患者的尿液会吸引蚂蚁吸食。
就连糖尿病的英文全称也与蜂蜜有关,diabetes mellitus,其中「mellitus」就是拉丁语中的「honey」。
对尿液发甜的这个认知,令「无所不能」的中世纪又催生出了一个奇葩的职业——品尿师(water taster)。
这个职业尝的是什么,做的是什么工作,老铁们应该心里有数了。
那时的欧洲大陆,如果有患者发现自己频繁排尿,且体重骤减,就会聘请品尿师品尝他们的尿液。一旦品尿师鉴定患者的尿液「如蜂蜜般甜腻」,那么家里便会为患者开始准备后事。
毕竟在当时,胰岛素治疗方法还尚未问世,因此品尿师的一句「甜的」,几乎等同于宣判了一位病患的死刑。
只不过,没条件的平民或许会放弃挣扎,但是贵族阶级多少还是想搏一搏。对此,中世纪的医生们对糖尿病贵族患者的治疗建议是——多运动。这个治疗建议,听着似乎和现代医学的建议还有些类似。
但中世纪的欧洲人从不会让大众失望,当时的医生给出的运动种类是马术。他们认为,患者多骑马可以减少尿意,从而减少如厕次数,延长生命。
而除了「用尿液的甜度判断糖尿病」这一手段,病人的尿液在古代还有其它用途。
现代医学普及之前的欧洲医生,会用绘制有颜色的表盘对患者的尿液进行比照,判断对方感染了什么疾病,这也是现代医学成形之前的古代尿检方法。在那时,医生手里拎个尿壶并不是什么惊奇的组合。
而且,古代医生们除了会用尿液检查病人的身体状况,对病人的粪便也不放过。通过尝粪来诊断病情的方法,适用于古代许多病症。
根据《诸蕃志》的记载,「南毗国」(印度西南部一带)有尝粪诊症的做法,官员会品尝贵族粪便来帮助治病。尝粪,是印度传统医学的执着追求。
印度对粪便的热爱,自古至今不停歇
除了印度,尝粪诊症的方法在我国古代也存在,它不光是中国医药民俗的一部分,而且在古代中国的礼教中,还被列入孝道行为。
我国首个品尝患病亲人粪便来判断病况的事迹,记载于《梁书·庾黔娄传》,当时的南齐地方官吏庾黔娄,吃了父亲庾易腹泻时排出的粪便,发现粪便带甜味,因此担心父亲病情危重。
清任伯年《二十四孝图》的尝粪忧心示意图,
孝子(图右下)把手放到父亲的便桶内,舔着手指,品尝父亲粪便。
而狂丸只能说,无论是品尿的人,还是尝粪的人……真的都为人类的健康付出太多了。
(文中图片素材来源自网络,仅供学习交流使用)
尿液出现不同异味,或是4类健康问题征兆,别不当回事
排尿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儿了,但是有时候注意观察和体会尿液发生的一些变化,也能够有助于我们发现相关的健康问题。健康的尿液应该是无色或淡黄色的透明液体,虽然有一定的异味,但味道通常较浅,但在某些情况,我们经常会发现自己的尿液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异味,面对这样的情况,是不是身体患上了什么疾病呢?今天的这篇科普文章,就来和大家聊一下尿液异味的那些事儿。
如果尿液出现异常的刺鼻气味,就一定预示着生病了吗?当然不是的,很多时候,尿液出现气味的异常,也有可能是各种生理原因造成的。
比如我们的日常饮食,就可能会影响尿液的气味,有些朋友吃了芦笋,芦笋中的植酸成分在体内分解,并通过肾脏过滤后进入尿液,就有可能会使尿液产生一种类似于硫磺的味道,这种时候,就是饮食带来的异味,有些朋友喝咖啡,吃鱼或洋葱、大蒜等食物后,也有可能会使小便有强烈的气味,这种情况都不必过分担心,都属于生理性的气味变化,停止食用相关食材以后,尿液的气味自然也就会消失。
除此之外,喝水太少,或长时间憋尿,也有可能让尿液的气味变得更加强烈,这种情况会使尿液中的氨等成分被“浓缩”,也会让尿液产生较强的刺激性气味。但对于喝水太少和憋尿的问题,我们都是不提倡的,每天保证充足的水摄入量,并且在有尿意的情况下及时排尿,是避免尿路结石,尿路感染等健康问题的好习惯,应该长期坚持。
尿液有异味,有可能是这4种健康问题影响当然也有一些疾病问题,会影响到尿液的气味,而如果我们能够结合可能存在的其他症状及现象,及时判断分析可能存在的健康问题,并及时诊察判断,做到有问题早发现,早处理,当然也是很好的。
1、尿液有臭味,小心泌尿感染和结石
对于有尿路感染问题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尿频的现象,而且在排尿时,尿液也会出现一种类似于发臭的气味,这种情况其实并不寻常,而且如果还伴随排尿疼痛,发烧等症状时,应该及时的就医诊察,看是否真的存在尿路感染的相关问题,如果真的是,及时使用抗生素能够治疗和改善尿路感染,越早越好。
肾脏的结石问题,也有可能会带来小便的异味。肾结石会导致尿液的潴留或延缓尿液的排出,这种情况也会导致尿液中各种无机盐和氨的积聚,而有些肾脏结石本身也含有带硫的胱氨酸,这种情况下,排出的尿液可能闻起来有臭鸡蛋味,同时还可能会伴随剧烈腰痛,小便有血或发热等症状时,应注意肾结石的风险,及时排石也是非常重要的。
2、尿液有果味,注意高血糖风险
糖尿病患者,特别是血糖没有得到积极控制的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超过肾脏过滤重新吸收葡萄糖的肾糖阈,就会有部分葡萄糖被迫排入尿液中,此类患者的小便以及呼吸往往都带有一定的“甜味”,这种甜味其实是酮体的聚积造成的。
糖尿病患者不能够很好地利用葡萄糖,身体就不得不燃烧脂肪来获取能力,这是身体产生的化学物质就是酮体。除了尿液有“果味”以外,酮体尿还可能引发酮症酸中毒,如果糖尿病人血糖过高,并伴随呕吐、呼吸困难、思维混乱等情况时,应该及时就医救治,积极控制血糖,是避免出现酮症酸中毒和尿糖的重中之重,一定要注意做到。
3、尿液有鱼腥味,或是遗传性疾病
这种小便出现鱼腥味的疾病,通常称作三甲基氨尿症,这是一种基因缺陷造成的遗传性疾病,有这种问题的人,身体无法分解三甲胺这种物质,这种情况下,三甲胺需要通过小便、汗液、呼吸以及其他的体液排出,虽然这种情况,不一定会影响健康,但确实这种鱼腥味的气味,确实是比较影响生活的,可以通过一些药物治疗,饮食控制以及特殊的肥皂等,能够有助于减弱这种气味。
也称为三甲基氨基尿症,这种遗传病会使你的小便有鱼腥味。当您的身体无法分解三甲胺时,就会发生这种情况。你最终会通过你的小便、汗水、呼吸和其他液体排出这种化合物。这并不意味着你不健康。但是您的医生可以帮助您控制气味。他们可能会给您抗生素、特殊肥皂,或建议您吃某些食物。
4、尿液有霉味,或是器官衰竭的迹象
当某些器官出现衰竭时,也会影响尿液的分泌和气味。例如肝脏功能衰竭时,肝脏处理甲基硫醇、二甲基硫化物等物质的能力下降,病人的呼吸,尿液就有可能会想类似于腐烂,发霉的味道;而当肾脏功能衰竭时,肾脏对于有害物质的过滤能力下降,尿液中的毒素不断累积,也会使尿液产生一定的特殊气味或强烈的氨味,同样值得特别注意。
上述几个方面的尿液异味,如果同时伴随着相应的其他典型症状时,一定不要忽视可能存在的健康问题,积极地排查和诊治,了解导致尿液出现异味的具体原因,并积极对相关疾病进行治疗控制,就是非常重要的。
药物也可能会影响尿液气味除了生理性原因,病理性原因以外,药物也可能会对尿液的气味形成影响。例如有些朋友服用过量的维生素补充剂时,就有可能会使尿液出现异常的气味和变化,维生素B1的过量补充,其代谢物和过量的维B1都需要经过尿液排泄,会使尿液产生鱼腥味,而维生素B2摄入过量后,则会使小便出现亮黄色,这种情况往往都是一过性的,但结合情况,适量补充维生素,避免过量也是很重要的。
具有抗菌作用,常用于泌尿系统感染及其他感染的磺胺类药物,服用后也会使尿液产生臭味,而一些治疗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物,也会影响小便的气味,如果不能判断这些气味是否是药物所引起,可以通过咨询医生,或观察停药后尿液的变化来进一步确认。
今天的这篇科普文章,为大家介绍了让尿液产生异味的多种可能原因,希望能够对大家正确认识小便出现异味的可能原因,及时识别可能存在的健康问题,能够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也欢迎大家积极转发分享,让更多人看到靠谱的健康科普知识。
糖尿病患者,近期突然有4个尿液改变,当心是肾损伤的信号
慢性肾病在临床上可划分为两大类,第一为原发性慢性肾病、第二则是继发性慢性肾病。
所谓继发性肾损伤,指的就是因其他原发病持续发作而诱发的肾间质或肾实质损伤。在所有继发性肾脏疾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类就是糖尿病肾病。
它是糖尿病患者最为重要的合并症之一,近些年其在我国的病发率持续性增长,已经成为了终末期肾病因素中,仅次于各种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的第二大因素。
在全部的糖尿病死亡患者中,有近10%都与肾脏疾病有关。
我们都知道,肾脏为人体代谢器官,它的主要功能就是负责生成尿液,通过尿液的排出平衡体内水电解质、酸碱度平衡。
而一旦肾脏出现问题,首先就会对患者的排尿造成影响,导致小便频率、颜色、气味、质地等出现异常的变化。
糖尿病患者若近期突然有以下几个尿液改变,当心就是肾损伤的信号:
1、小便频率增加:糖尿病肾病的出现与它其他慢性并发症相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之后的结果,这包括了血管因素、饮食因素、内分泌因素等等。
通常情况下,糖尿病初期阶段,受到渗透性利尿的影响,患者小便次数原本就会增加,特别是夜尿频繁。
而在糖尿病合并肾脏损伤之后,肾小球虽然能正常滤过血液,但肾脏内的原尿却可能无法被肾小管重新吸收;
所以肾病的初期,患者也会有小便次数增加的症状,整夜小便次数甚至是能达到5-6次;
2、蛋白尿:在肾小球和肾小管功能完善的情况下,健康者尿中蛋白指数含量极低,全天排出量小于150mg以下,在进行蛋白质定性检查时,表现出阴性反应。
而一旦患者肾实质损伤,大分子物质蛋白质就可能会渗透到尿液中,导致尿液中的蛋白含量超标,临床将这种异常表现称为“蛋白尿”,它是糖尿病肾病最为典型的表现。
患者在小便的过程中,由于蛋白质改变了尿液表面的张力,所以在尿液的表面上会产生大量细腻、绵密、类似于啤酒摇晃产生的泡沫;
3、小便减少:糖尿病患者在血糖超标、肾损伤的初期,会出现夜尿频率增加的症状。
但是,随着肾脏损伤逐渐严重,这种情况就可能会发生改变。所谓少尿,指的就是患者24小时内排出的尿液总量低于400ml,又或者是患者每小时尿量低于17ml。
一旦出现少尿症状,这往往是肾脏损伤严重,甚至是进入肾衰终末期后的表现,患者需及时就医进行检查;
4、小便异味:糖尿病受到尿糖、渗透性利尿的影响,尿液中原本就容易产生大量的细菌和微生物,导致尿液出现异常的气味。
而在糖尿病合并肾脏病变后,大量大分子蛋白、过度的氨物质渗透到尿液中,也会导致尿液有浓烈的臭味、特别是氨臭味明显。
如果近期糖尿病患者突然出现了以上几个表现,特别是莫名其妙的蛋白尿、小便频率减少,很可能就是患者肾脏已经严重受损的症状,需要第一时间就医进行尿常规、肾功能、影像学筛查。
一旦确诊为糖尿病肾病,越早干预、患者的预后也就会越好。
来源: 医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