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活不过20年(糖尿病活不过两年的表现)
调查发现:能活过85岁的糖尿病患者,一般在确诊后,做了这6件事
你有没有发现,身边不少人一听“糖尿病”三个字,就像判了“慢性死刑”?
但让人惊讶的是,在我们门诊数据中,有不少糖尿病患者不仅活过了85岁,甚至生活质量还挺高,思维清晰、行动自如、饮食正常——他们到底做对了什么?
这个7月,全国正值高温酷暑,糖尿病患者群体再次成为“高危人群”的焦点。
社交媒体上关于“糖尿病并发症”“胰岛素依赖”的讨论不断升温,尤其是一位83岁老人因糖尿病未控好导致失明的新闻,引发了大量关注和讨论。
这背后,不只是一个悲剧的个例,更是无数家庭对“糖尿病命运”的集体焦虑。
但我们也在临床中看到另一种画面:一位86岁的退休教师,患糖尿病30多年,依旧每天散步2小时,自己做饭、读书写字,精神矍铄。
他告诉我:“医生,我活得好,不是靠运气,是靠习惯。”这让我深思:那些能活过85岁的糖尿病患者,真的有共通之处。
第一件事,他们都不再“听天由命”,而是主动管理血糖。
很多人一确诊糖尿病,就陷入“我完了”的情绪陷阱。但长期观察发现,那些高龄糖友有一个共同点:积极监测血糖,不盲目依赖药物,更注重生活方式干预。
根据《2023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规律检测空腹及餐后血糖,结合糖化血红蛋白控制,是延缓并发症的基础。长期忽视血糖波动,就像开车不看油表,迟早会“抛锚”。
第二件事,他们都“吃得聪明”,而不是“吃得清淡”。
很多人一得糖尿病,立马只吃青菜、白粥,甚至不敢吃米饭。但真正能活得久的糖友,饮食不是“清汤寡水”,而是“有规划、有选择”。
他们懂得控总量、调配比、选对时机。比如主食控制在每日150-200克,用燕麦、糙米替代精米,蛋白质优先选择豆制品、鸡蛋、鱼肉,油脂不过量但不极端禁油。
中国营养学会《平衡膳食宝塔》也强调,不能因为糖尿病就“营养不均”。
第三件事,他们都摆脱了“靠药吃饭”的误区。
“医生,我吃了药就能多吃点吧?”这句话在门诊中太常听到。其实,药物是辅助手段,生活方式才是根本治疗。
临床实践中,我见过不少患者血糖控制不佳,反复加药,最后却因饮食失控、运动缺失而发展为胰岛功能衰竭。
反而一些患者,在合理运动、减重10%的基础上,成功停掉部分药物,延缓病程。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贾伟平所说:“糖尿病的管理,三分靠药,七分靠自管。”
第四件事,他们都非常关注“心血管健康”。
糖尿病从来不是“血糖病”那么简单。它是全身代谢紊乱的表现,最可怕的后果不是血糖高,而是心脑血管并发症。
《2023中国糖尿病并发症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糖尿病患者死于心梗、脑卒中的概率是普通人的2-4倍。那些能活得久的患者,几乎都严格控制血压、血脂。
很多人以为血糖稳了就“万事大吉”,其实血脂高、血压高没管好,依旧是“定时炸弹”。
第五件事,他们都“认命但不认输”,心理状态平和。
糖尿病和焦虑,是一对“死对头”。长期焦虑、睡眠差,会导致应激激素升高,反过来使血糖波动更剧烈。那些活得久的患者,往往都有强大的精神韧性。
我接诊过一位88岁的老人,糖尿病史40年,他说:“我把病当成老朋友,慢慢相处,别怕它。”他每天听戏、养花、写字,血糖控制得比很多50岁的人还稳。
心理健康,是糖尿病长期管理中被低估的重要因子。
第六件事,他们早早重视“微小信号”,不放任小病变。
“我以为只是脚麻,没想到是糖尿病神经病变。”这是很多患者的真实写照。糖尿病并发症往往“悄无声息”,等你发现异常,可能已经难以逆转。
高龄糖友普遍都有一个共识:凡是异样不延误,及时检查早干预。
比如出现视力模糊,他们会立刻做眼底检查;突然夜尿多,会监测肾功能;足部破损不愈,马上处理,避免发展成糖尿病足。这种“早发现、早处理”的意识,是拉开寿命差距的关键。
血糖不是唯一战场,全身健康才是最终胜利。
以上六件事,看似简单,却是我20多年内分泌门诊中总结出的真实规律。那些活得好的糖友,不是靠某一种神药,也不是靠某个偏方,而是靠科学的日常、持久的坚持、正确的心态。
当然,普通人也容易陷入一些误区,比如:
你是不是觉得“吃水果不行”?其实低GI水果如苹果、猕猴桃、蓝莓是可以适量吃的;
是不是怕“运动低血糖”?其实合理安排餐后30分钟快走或慢跑,反而有助于稳定血糖;
是不是以为“药一吃就好”?其实药与生活习惯是“双轮驱动”,缺一不可。
血糖管理不是比赛速度,而是比谁走得更稳、走得更远。
如果你或你的家人是一位糖尿病患者,不要被“标签”和“恐惧”限制了生活的可能。活过85岁,不是奢望,而是可以通过科学方法实现的目标。
作为医生,我希望看到越来越多的糖友,像我门诊里的那位退休教师一样,带着病也能优雅老去,活得健康、活得有尊严。
如果你认同这篇文章的观点,欢迎点赞、评论、转发给身边的糖友,也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管理经验。我们一起,为健康多走一步。
健康,从来不是等来的,而是管出来的。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3, 15(9): 824-866.
[2]贾伟平. 糖尿病综合管理路径研究进展[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4, 44(2): 97-102.
[3]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糖尿病也能活百年?张学良的戒烟戒酒经历揭示长寿真相
老张是个有意思的人。41岁得了糖尿病,医生说不能喝酒,他偏说喝酒让他开心。后来他活到了101岁,这事挺让人琢磨。他年轻时候爱抽烟喝酒,后来生病了慢慢改,但还是偶尔喝两口。
他住的地方不让随便走,但每天坚持爬山,还对着山大笑,说是能减压。医生说这人有意思,得了病还天天养兰花、打麻将、听戏,活得比谁都自在。
糖尿病患者最好别喝酒,但老张觉得人生不能全是规矩。不过他也知道分寸,少量喝,其他地方加倍注意。医生说喝酒容易低血糖,尤其是吃药的人,但老张好像没出过大事。
他吃饭讲究清淡,米汤、豆腐这些吃得最多,可最爱喝可乐,一天三四瓶。奇怪的是他血糖控制得挺好,可能和其他习惯有关。
老张心态特别好,整天乐呵呵的。他说就算明天被枪毙,今天也睡得着。家里有个中医,天天给他调理,吃中药,少用西药。
他被软禁几十年,但日子过得不闷。养花、下棋、打网球这些事全在做。别人看他年纪大了还这么精神,都觉得稀奇。
医生们总结,他活得久靠几个关键点:不钻牛角尖,动起来不闲着,吃得好但有节制,心态放得开。
后来有人说他喝酒不对,但老张就是活成了榜样。他证明了糖尿病不是终点,调整生活方式照样能长寿。
现在很多人得了病就愁眉苦脸,老张却找到平衡。他喜欢的东西继续干,但控制量,加上新爱好填补空缺。
医生提醒,喝酒确实有风险,容易让血糖乱,还可能上瘾。但像老张这样自律的人不多,普通人还是少碰为妙。
他每天坚持运动,爬山、游泳、骑马,后来年纪大了就在家笑,说是笑能锻炼肺活量。
饮食上他吃得不差,但菜式清淡,八九个菜换来换去。最爱喝可乐这事有点矛盾,但可能运动量大消耗掉了。
晚年他天天跟朋友打麻将打牌,养兰花,听京剧,活得挺热闹。家里人说他心态好,啥都不纠结。
他的长寿秘诀是信靠、顺服、感谢、等候八个字,简单但不容易做到。医生说这些心理因素对健康影响很大。
很多人问他为什么不戒酒,他说人生要是太压抑也没意思。但关键是他没酗酒,控制得很严格。
现在医学发达了,糖尿病管理更科学。老张那时候条件差,全凭自己摸索,还能活这么久挺厉害。
调查发现:能活过85岁的糖尿病患者,一般在确诊后,做了这5件事
►
本文2093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老李今年86岁,20年前被确诊为2型糖尿病。刚确诊那会儿,他整个人像是被泼了一盆冷水。可如今,身边年纪比他小却因并发症走得早的人不少,他却依然精神矍铄,每天还能去菜市场遛两圈。
不少人都疑惑:“得了糖尿病还能活这么久?”其实,关键就在于确诊后的每一步都没走错。
很多人对糖尿病的印象还停留在“血糖高”、“不能吃甜的”,但真正可怕的不是高血糖本身,而是它背后悄悄酝酿的并发症。
国家疾控局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中国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4亿人,成为全球糖尿病人数最多的国家。而《中国糖尿病并发症研究》指出,约一半的糖尿病患者在确诊10年内会出现至少一种并发症,包括心脑血管疾病、肾衰竭、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等。
更严重的是,不少患者直到并发症出现,才意识到糖尿病的杀伤力。但等身体开始“报警”时,往往已经很难逆转。
所以问题来了:是不是得了糖尿病,就注定短命?
答案是否定的。研究发现,一些糖尿病患者依然活到了85岁以上,而且生活质量并不差。他们究竟做对了什么?
一、确诊后不拖拉,立刻“接纳病情”大多数人听到“糖尿病”这三个字,第一反应不是治疗,而是抗拒。觉得自己还年轻,或者血糖只是“暂时高一点”,然后该怎么吃怎么吃,完全不当回事。
但活过85岁的老糖友,基本都有一个共性:确诊后第一时间接受现实,立刻行动。
2023年国家卫健委发布的《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明确指出:糖尿病早期干预越及时,越能延缓并发症的进展。不接受、不配合治疗,只会让病情越来越不可控。
所以那些能活得久的糖友,从不犹豫。他们愿意去医院,愿意听医生的建议,愿意改掉老毛病,这一步看似简单,却是很多人做不到的。
二、不是“饿”出来的健康,而是“吃”出来的智慧不少人一确诊糖尿病,就开始极端节食,甚至不敢碰碳水。但长期这么吃,问题会更多。
真正懂得控制病情的人,早就明白一个道理:糖尿病不是饿出来的,而是吃对了才行。
中国营养学会建议,糖尿病患者每日三餐应定时定量,以高膳食纤维、低GI值食物为主,搭配适量优质蛋白。比如粗粮、绿叶蔬菜、豆类、鸡蛋、瘦肉、鱼虾等,都是餐桌上的“常客”。
老李就说过:“我不是不吃饭,而是学会了怎么吃。”他每天都用电子秤称食物,控制主食量,晚餐七分饱,从不多吃一口。
这不是苦,而是智慧。
三、药不是“吃上就好”,而是“吃对才好”很多人以为只要吃上降糖药,血糖就稳了。但现实是,很多人吃药多年,血糖还是控制不好,问题出在哪?
首先,药物控制血糖确实是基础,但关键在于个体化管理。不同人的体质、病程、并发症不同,所需的药物种类和剂量也不一样。
有研究指出,超过60%的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后1年内需要调整治疗方案,如果只是一味依赖初始药方,很可能达不到控制目标。
而那些高龄糖友,往往会定期复诊,配合医生调整方案,用药从不马虎。如果出现副作用,也会及时沟通,而不是自己擅自停药或换药。
他们明白一个道理:控制血糖不是“吃药就完事”,而是一场持久战。
很多人一听说运动能降糖,就开始“猛练”。结果没几天就膝盖疼、低血糖、甚至晕倒。
但那些把糖尿病“熬”到85岁的人,从不拼命运动。他们讲究的是“稳”与“持久”。
《中华糖尿病杂志》曾指出,每天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骑车),可以显著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有助于控制体重和血糖。
老李每天早上6点起床,绕着小区走三圈,不快不慢,风雨无阻。晚上吃完饭,再拉着老伴散步半小时。
不是走得多快,而是坚持得够久。
很多人都把注意力放在血糖上,却忽略了糖尿病的“隐形杀手”——并发症。能活长久的糖友,早就明白:每一个“正常”的数值背后,都是提前的预防和筛查。
他们会定期做眼底检查、肾功能评估、足部检查、心电图、不等问题出现才去看医生。一旦发现苗头,就马上处理,从不拖延。
国家卫健委建议:糖尿病患者至少每年体检一次,必要时增加频次,以早期发现、早期干预为首要原则。
老李的体检报告就是最好的“战绩本”:眼底清晰,肾功能正常,动脉无硬化。他常说一句话:“糖尿病不怕,就怕你不认真对待。”
糖尿病不是绝症,关键在于你愿不愿意“当回事”。
那些活过85岁的糖尿病老患者,没有什么奇迹,更不是靠什么灵丹妙药。他们只是比别人更早接受现实、更认真对待病情、更愿意为健康做出改变。
确诊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你一直在拖,一直在等。
如果你也是糖尿病患者,不妨从今天起,向这些“活得久”的人学一学。别等身体“喊痛”了,才想起医生的话。
活得久,从来都不是运气,而是选择。
参考文献:
[1]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
[2]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3] 《中国糖尿病并发症现状研究》.中华糖尿病杂志.2022.
[4] 国家疾控局.《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