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糖尿病能活多少多少年(糖尿病能活多少年)

心内科孙博士 0
文章目录:

一万个糖尿病,能活到90的有多少?医生:这5件事决定你的未来!

“现在人一到中年,最怕听到的,不是‘你升职了’,而是‘你血糖高了’。”

在我国,每十位成年人中,就有将近一位是糖尿病患者。根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2023年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我国糖尿病患者已突破1.4亿人,且每年因糖尿病相关并发症导致的死亡人数高达百万级。这个数字,不只是统计表上的冰冷符号,而是一个个家庭背后的牵挂与焦虑。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就是血糖高一点,控制一下就没事了。但真正让人倒下的,从来不是“血糖”,而是那些悄悄跟在糖尿病身后的“尾巴”——心梗、脑梗、肾衰、失明、截肢。这些并发症,就像是定时炸弹,一旦引爆,往往是灾难性的。

在一项覆盖全国多个省份的流行病学调查中,糖尿病患者平均寿命比正常人群缩短了8到10年。问题也就来了:在一万个糖尿病患者中,能活到九十岁的,到底还有多少?

或许只有不到两百个。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临床上无数患者的真实写照。有些人刚发现糖尿病时,还能自如生活,几年后就因肾功能衰竭每周往返透析中心;有些人血糖控制“看起来不错”,却在一个寒冷清晨突发心梗,倒在了厨房门口。

回头看,他们并不是输在了病情,而是输在了对这场“慢性战役”的认知。糖尿病不是绝症,但却是一场需要智慧、耐心和自律的“持久战”

决定一个糖尿病患者是否能活到九十岁的,不是运气,而是这五件事。

第一件,血糖控制得稳不稳。这听起来像废话,但能做到的人,真不多。血糖不是越低越好,而是要长期稳定在个体适宜的范围。有些患者一开始图省事,大剂量吃药、打胰岛素,把血糖压得死死的,结果低血糖反复发作,反而更危险。研究显示,重度低血糖是老年糖尿病患者死亡风险增加的重要因素之一。血糖就像汽车油门,不能猛踩,也不能熄火,得稳稳当当地开。

第二件,有没有把血压血脂一起管住。很多人觉得糖尿病就是管血糖,其实不然。超过70%的糖尿病患者存在高血压或血脂异常,如果这两样放任不管,血管出问题是迟早的事。脑出血、心梗、视网膜病变、下肢动脉闭塞……这些可不是听起来吓人而已,而是现实中每天都在发生的悲剧。

第三件,肾脏保护做得好不好。糖尿病肾病,是导致终末期肾衰竭的罪魁祸首之一。一项横断面研究发现,糖尿病人群中将近25%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伤,但大多数人毫无察觉。肾脏不像心脏那样会“喊疼”,它一坏就是静悄悄的坏,等你发现尿蛋白、肌酐升高,常常已经到了中晚期。一旦确诊糖尿病,每年至少一次尿常规和肾功能检查,是必须的。

第四件,有没有动起来。久坐不动,是现代人最被低估的“慢性毒药”。糖尿病患者如果长期不运动,血糖控制困难,还会增加胰岛素抵抗、加快动脉硬化的进程。但运动也不是“跑步锻炼一小时,瘫倒三天”那种拼命式的,而是讲求科学和规律。每天30分钟快走、太极、骑车、游泳,都是不错的选择。关键是持之以恒,就像种地,不是一天就能收成的。

第五件,也是最被忽视的一件:心理状态和生活态度。很多糖尿病患者,一听确诊就像被判了“慢性死刑”,整天郁郁寡欢,甚至放弃治疗。不少人在确诊初期就陷入焦虑和恐惧,结果血糖也控不好,身体也垮得更快。心理研究指出,长期负面情绪会干扰内分泌系统,影响胰岛素敏感性,反过来让病情更难控制。与其“怕死”,不如“好好活”。

一个年近七十的老农,十多年前查出糖尿病,最开始也慌过。后来他每天清晨喂鸡、种菜、快步走,饮食上不贪嘴,药物按时吃,心态乐观,连儿孙都说他比以前精神多了。去年体检,医生都说他血糖控制得像教科书。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不是奇迹,而是常识的累积。

有时候我们总觉得,长寿是基因给的奖赏,其实大多数时候,它是生活方式给出的回馈。糖尿病是慢性病,但不是慢性毁灭。它更像是一个“生活提醒器”,提醒你该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度锻炼、管理情绪了

那些能活到九十岁的糖尿病患者,从不靠运气,而是靠自律、靠知识、靠坚持。他们不是因为不怕病,而是因为懂得与病共处的智慧。

你以为糖尿病是个“温水煮青蛙”?其实它是个“慢刀割肉匠”,一刀一刀地削你的肾、伤你的眼、堵你的心。在它还没动刀之前,留给你的调整窗口,其实并不多。

真正决定一个糖尿病患者未来的,从来不是医院里的一针一药,而是生活里的每一个小选择。吃饭时少一口咸菜,睡觉时多一小时好觉,运动时多走两圈路,情绪上少发一次火,这些看似不起眼的细节,才是活到九十的底气。

别等到并发症敲门,才开始后悔。糖尿病不是你活不久的理由,而是你活得更谨慎、更健康的契机。

每一个糖尿病患者,都值得拥有九十岁的晚年。但前提是,你得先答应自己,今天就开始做对的事

你不是输给糖尿病,而是输在对它掉以轻心

参考文献:

[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3年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R]. 北京: 中国疾控中心, 2023.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S].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0.

[3]李霞, 张伟, 王峰. 糖尿病患者并发症与长期随访管理研究[J]. 中国医学创新, 2024, 21(8): 56-59.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

200个糖尿病患者中,最后有几个能长寿?医生:能长寿的都有4习惯

“糖尿病”这三个字,一旦贴在身上,就像背了个“甜蜜的负担”。不少人一听诊断报告,脑子里便开始演电影:是不是得天天打针?会不会失明?脚是不是保不住了?

更惨的,还没等病情发展,心思就先“病”了。可你知道吗?在200个糖尿病患者里,真正能活到老年、甚至健康长寿的,并不少。关键,就在于有没有养成那几个看似简单,实则“逆天改命”的习惯。

一碗米饭的“甜蜜陷阱”

张阿姨70岁,糖尿病十多年。邻居都说她是“活广告”——没打胰岛素,没住过院,气色比年轻人还好。

有次我问她:“您是咋管住这糖的?”

她笑眯眯地说:“就从一碗饭开始。”原来,她吃饭前先喝一小碗菜汤,饭里掺一半糙米,吃着慢,嚼得细。她说:“我不怕米饭甜,就怕我嘴快。”这话听着像玩笑,背后却是血糖管理的大智慧

研究早就发现,进食顺序和速度会显著影响餐后血糖。《中华糖尿病杂志》曾指出,先吃蔬菜再吃主食,可以降低餐后血糖峰值达30%以上。张阿姨的做法,正合了这个理儿。

长寿的糖友都有点“轴”

你会发现,那些糖尿病还活得自在的老人,性格都有点“轴”——定点吃饭、定点睡觉、每顿饭都装个小电子秤,连一颗葡萄都不马虎。

你笑他们较真,他们却笑你糊涂。

规律生活节奏,正是稳住血糖的“定海神针”。美国糖尿病协会(ADA)2024年更新的指南里明确提出,稳定的作息和饮食时间,对胰岛素敏感性有显著影响。说白了,就是身体就像个老机器,按点加油,不容易出毛病。

胰岛素不是“终点”,而是转折点

有些人一听说要打胰岛素,脸都绿了,觉得那是“末日审判”。其实啊,这完全是个大误解。

胰岛素不是失败的证明,而是你身体的“助攻”。就像拐杖,不是说明你没用,而是帮你走得更稳。

《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2023年的一篇研究指出,早期规范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心血管并发症风险明显低于长期血糖控制差的患者。也就是说,你不怕打胰岛素,就怕错过最佳时机

糖尿病的治疗,就像下棋——不是一步定胜负,而是每一步都得谨慎。能活得久的糖友,往往不是最幸运的,而是最能“见招拆招”的

为什么有的糖人,越养越瘦,反而更危险?

糖尿病≠肥胖。很多人看着自己瘦了,以为病好了,结果却是个陷阱。

有一种情况叫“肌少症型糖尿病”。人看着瘦,其实肌肉流失严重,代谢能力下降,血糖反而更难控制

我有个病人老赵,70岁了,糖尿病史15年。他瘦得像根竹竿,腰围不到60cm。结果一查,糖化血红蛋白8.9%,肝肾功能也开始亮红灯。原来,他一味节食,结果把肌肉也“饿”没了。

肌肉是人体最大的“糖分仓库”,没有肌肉,糖都在血里打转儿,不升才怪。《中国糖尿病杂志》2024年研究显示,老年糖尿病患者中,肌少症的患病率超过30%,而且与死亡率成正相关。

那些能长寿的糖友,饭不一定少吃,但一定吃得“巧”、练得“勤”。

血糖不怕高,最怕“坐过山车”

糖尿病,不怕你高得稳定,就怕你一会儿上天,一会儿下地。医学上称为“血糖波动”。

长期血糖波动大,会大大增加心血管事件、视网膜病变、肾功能损伤的风险。就像气压忽上忽下,身体也跟着崩溃。

我有个病人,血糖平均值看起来还过得去,可一查血糖曲线,跟股市一样起伏不定。结果视网膜出血、肾功能开始下降。

能活得久的糖尿病患者,往往不是“血糖最低”的,而是“最平稳”的

他们看似普通,但每天都做着“微操”:早餐少糖,午饭后散步,夜里不熬夜,定期监测,甚至连感冒都不敢马虎。身体嘛,最怕“惊喜”,最喜欢“稳定”。

糖尿病不是“富贵病”,更不是“绝症”

过去常说糖尿病是“富贵病”,其实这话已经过时。现在的糖尿病,男女老幼、工农兵学商,都能中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甚至儿童也开始患病

但它也不是啥“绝症”。世界卫生组织2024年最新报告显示,如果血糖控制得当,糖尿病患者的预期寿命可以接近常人。关键是——你是“控糖”,还是“控不住糖”?

那些能长寿的糖人,到底做对了啥?

说白了,就四个字:稳、慢、练、量

“稳”,是血糖要稳;“慢”,是吃饭要慢,生活节奏要慢;“练”,是身体要练,肌肉不能少;“量”,是凡事讲量,吃得有量,睡得有量,心里也有数。

那些活得久的糖友,从不和自己较劲。他们知道,糖尿病是个慢性“陪伴型选手”,你要和它和平共处,而不是天天想着“打败”它。

医生最怕听的三句话

“我这糖,靠祖传秘方压下来了。”

“我最近瘦了好多,血糖也不高了。”

“我血糖正常了,就把药停了。”

听到这些话,医生的脑袋都快炸了。

长寿的糖友,从来不迷信、不侥幸、不鲁莽。他们不盲信偏方,不随意停药,定期复查,像管账一样管血糖。

糖尿病不是比谁跑得快,而是看谁走得稳。

活到90岁的糖友,原来都默默做着这些事

有人说,糖尿病患者活不过多少年,但现实总爱打脸。我有个病人,92岁,糖尿病30年。问他秘诀,他说:

“我不贪嘴、不贪杯、不贪床。”

这“三不贪”,说来简单,做起来难。可他做到了。他吃饭有节制,晚上10点一定睡觉,早上6点起来遛弯,还练太极。连孙子都说:“爷爷比我还自律。”

有时候,长寿不是靠药,而是靠“拎得清”。

结尾一句话送给每位糖友

糖尿病,就像一位沉默的室友,你对他好一点,他就不闹腾;你若忽视他,他就砸锅砸碗。

愿你每天和它“和平共处”,直到白发苍苍、子孙满堂。

参考文献:

[1]王丽,张建新.血糖波动与糖尿病并发症关系的研究进展[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16(3):200-204.

[2]陈彬,刘燕.糖尿病老年患者肌少症的诊疗管理[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5,45(2):193-196.

[3]中国医师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年版)[J].中华医学杂志,2024,104(10):781-800.

声明: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用于健康科普,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一万糖尿病,多少能活到八九十岁?医生提醒:想长寿,做好5件事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福利礼包赠送中】即日起,每天将在收藏、点赞并评论留言的读者中抽出幸运中奖者,免费赠送健康大礼包(实物)一份,欢迎大家参与活动!

这个病越来越常见,几乎每个小区、每个家庭,都能碰上一个确诊的。

很多人心里都有疑问,糖尿病是不是真的会影响寿命?说得再直白点,一万个糖尿病人,最终能活到八九十岁的人到底有多少?数据其实很直接。

一项涵盖东亚、中东、欧洲三地的联合研究显示,糖尿病人平均寿命比非糖尿病人短8.5年。

英国国家糖尿病审计2023年报告也指出,II型糖尿病患者65岁前死亡率是普通人群的3倍。

关键在于,不是糖尿病本身致命,是它牵出的一连串并发症让人扛不住。

很多人一确诊糖尿病,第一反应就是降血糖,赶紧吃药、控饮食,控制空腹、两小时、糖化这几项指标。

但这些指标只是表面,真正影响寿命的不是血糖本身,而是糖对全身细胞修复能力的干扰。

高血糖状态会让细胞处于“糖化应激”中,产生大量终末糖基化产物(AGEs),这类物质可以直接破坏血管内皮、加速神经凋亡、让肾小球硬化。

说白了,就是高糖状态不是饿死器官,而是慢慢把它们逼老,逼坏。

不少人以为控制得好,就能和正常人一样,但研究发现,即使血糖达标,长期高胰岛素状态本身也能引起代谢紊乱。

胰岛素不是越多越好,它的长期升高会让脂肪合成增强、血压升高、血管僵硬。

一个隐藏得很深的问题是,有些患者糖化控制得很好,但胰岛素抵抗严重,胰岛素本身反而成了血管负担。

也就是说,即使看起来血糖好,其实代谢是坏的,这种代谢失调状态下,心梗、中风、肾衰的几率仍然很高。

想活到八九十,单靠控制血糖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如何减少糖带来的全身性代谢失衡。

糖尿病人如果同时做到体重控制、血脂达标、血压稳定、戒烟戒酒,其心血管死亡率可下降73%。

这说明,糖尿病要管的不只是“糖”,而是整个系统的代谢平衡。只盯着血糖,根本不够。

很多人都听说过并发症这三个字,但没有人真正搞清楚它们怎么来的。比如糖尿病肾病,大多数人以为是血糖高把肾“冲坏了”。

其实不对。真正机制是肾小球在高压状态下被迫超滤,久而久之形成小球硬化、滤过屏障破损,蛋白流失、功能衰竭。

糖尿病肾病从出现微量白蛋白尿到进入终末期,平均用时只有7年。如果没有定期查微量蛋白,等肌酐升高,肾早就坏了大半。

视网膜病变也是一样的。不是突然看不见了,而是毛细血管渗漏、出血、水肿一点点把视力吃掉。

那有没有人能活到八九十?有,而且比例比很多人想的高。

中国慢病监测中心公布的长期随访数据显示,Ⅱ型糖尿病确诊后仍活过85岁的人群,占总患者比例的7.6%。

如果排除中途放弃治疗和严重并发症人群,这一比例上升到13%左右。

也就是说,只要方法得当,活得久不是不可能。而那些活得久的人,身上有个共性:不追求“控制得特别好”,而是追求“控制得稳定”。

稳定远比精准重要。这一点很多年轻患者反而没意识到。年轻人喜欢把空腹血糖控制在4点多,糖化做到5.5,觉得这样就跟正常人一样。

但其实过度控制容易诱发低血糖。每次低血糖就是一次大脑缺能,尤其夜间低血糖可能导致意识丧失、心率失常。

老年糖尿病患者中,低血糖相关死亡的发生率是高血糖相关死亡的两倍。稳定的6.5胜过波动的5.5。稳定才是长寿基础。

还有一个问题特别容易被忽视,就是情绪和慢性应激。糖尿病本质上就是一种慢性压力反应,皮质醇长期偏高会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形成恶性循环。

有研究指出,患有中度焦虑和抑郁的糖尿病患者,其糖化指标平均比情绪稳定组高出0.8%。不仅如此,这类人群并发症发生率也更高。

心理应激能直接改变肠道菌群构成,从而影响胰岛素反应通路,这是临床已确认的生理路径。

换句话说,情绪对糖尿病并不只是影响心情,而是直接影响代谢过程。

另一个维度,是睡眠。很多人以为睡眠不好只影响精神状态,但其实夜间睡眠效率下降,会直接提升空腹血糖。

每晚睡眠时间少于5小时的人,其空腹血糖水平比正常睡眠者高出17%。

而夜间觉醒次数每增加一次,第二天的胰岛素抵抗指数就会上升。很多人把血糖波动归因于吃错东西,却忽略了前一天晚上是不是没睡好。

运动也是关键变量,但不是强度越高越好。长期高强度运动会刺激儿茶酚胺释放,影响血糖控制。反而是中等强度、持续性的运动效果更好。

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肌肉葡萄糖利用率。长期下来,这才是推迟并发症的根基。

饮食不必复杂,核心目标只有两个:控制碳水密度、稳定营养吸收。很多人热衷“戒主食”,甚至一口饭都不碰。

但这其实是误区。完全去碳水会让身体启动脂肪代谢通路,产生酮体。轻度酮体对正常人是代谢补偿,但对糖尿病人可能引发酮症酸中毒。

主食摄入应维持每日总能量的45%左右,关键在于选择升糖指数低、膳食纤维高的品种,比如糙米、藜麦、荞麦。这不是减量,而是调结构。

如果一个糖尿病患者所有指标都达标了,生活方式也做得很细致,为什么有些人仍然无法避免并发症?

这个问题很关键,很多人都会遇到。答案是——遗传背景和基础微炎症水平才是最深层的变量。糖尿病并不是血糖问题,而是代谢性慢性炎症的表征。

即使血糖控制好,如果体内处于慢性炎症状态,比如高CRP、高IL-6、高TNF-α,那依然会损伤血管、肾脏、神经。

这个过程靠降糖药控制不了,必须靠调节炎症通路。怎么调?最有效的手段是通过肠道菌群干预,改善短链脂肪酸水平,激活Treg免疫细胞。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玫瑰][玫瑰][玫瑰]

参考资料

[1]陈雅森,林珍.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3,14(23):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