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恶心(糖尿病恶心想吐是什么原因)
【健康科普】糖尿病患者频繁呕吐,要警惕胃轻瘫
糖尿病往往会伴随着相关的并发症,像糖尿病足、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肾病、心梗,很多糖尿病患者可能都早有耳闻。湖南医药学院总医院专家提醒,如果血糖控制不好,还会累及到胃,出现胃轻瘫的病症,胃轻瘫也属于糖尿病十分常见的并发症。
一、高血糖正在“腐蚀”你的胃
糖尿病胃轻瘫不是简单的消化不良,而是长期高血糖引发的神经病变。持续升高的血糖如同腐蚀性液体,悄悄损伤着支配胃肠道的迷走神经。当这些“信息电缆”出现故障,胃部肌肉的收缩节律就会紊乱,食物在胃里滞留时间可能长达正常人的2-3倍。
这类患者往往在餐后出现明显不适,特别是进食高纤维、高脂肪食物后。需要警惕的是,很多患者初期仅表现为轻微的腹胀、食欲减退,往往误以为是普通胃炎而延误诊治。
二、这些信号要警惕
糖尿病胃轻瘫的典型症状呈“三联征”:餐后饱胀感可能持续4-6小时,就像胃里装着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反复出现的恶心呕吐常在进食后2-3小时发作;体重在半年内下降超过5%就要引起警惕。部分患者还会出现“矛盾性症状”:明明胃胀得难受,却会突然感到强烈的饥饿感,这是因为血糖波动干扰了正常的饥饿信号。
临床接诊中发现,很多患者误将这些症状归咎于“胃寒”或“慢性胃炎”,自行服用健胃消食类药物,结果反而加重病情。建议糖尿病患者出现上述症状时,及时进行胃镜、胃排空试验等专项检查。
三、科学管理三步走
血糖控制是根本: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下是预防神经病变的关键。建议每周至少监测3次空腹及餐后血糖,特别注意避免餐后血糖“过山车”式波动。
饮食管理要精细:采用“少量多餐”原则,每日5-6餐,每餐主食不超过100克。选择南瓜泥、龙须面等低纤维食物,避免粗粮、竹笋等高纤维食材。烹饪时可用橄榄油替代动物油,肉类选择去皮的鸡胸肉、鱼肉等低脂蛋白。
药物治疗需规范: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促胃动力药物,配合营养神经。对于严重呕吐患者,可采用短期肠内营养支持。近年来,胃起搏器植入术为顽固性胃轻瘫患者提供了新选择,其原理是通过电刺激恢复胃部节律性收缩。
胃轻瘫是糖尿病并发症的重要预警信号,及时干预不仅能改善消化功能,更能有效预防后续的视网膜病变、周围神经病变等连锁反应。建议糖尿病患者每半年进行一次胃功能评估,将并发症防治关口前移。
面对糖尿病胃轻瘫,既无需过度恐慌,也不能掉以轻心。记住:控制血糖就是保护神经,科学饮食胜过灵丹妙药,及时就诊方能把握先机。
(陆小玉)
简说内分泌 | 糖友腹胀恶心,不妨试试中医艾灸
血糖波动、甲状腺异常、体重失控等复杂问题,多与人体内分泌系统相关。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刘振杰主任带领团队,科普中医药在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的预防、识别、治疗及养生保健知识。
张先生是一位患有糖尿病多年的中年男性。近年来,他经常出现“消化不良”,比如稍微多吃一点、吃快一点就会肚子胀、反酸,严重的时候胃口变差、甚至伴有恶心、呕吐。张先生并未重视,只是在症状出现时吃些帮助消化的药物。最近1个月,他肚子胀的症状越来越明显,还出现了进食后恶心呕吐,体重也明显的下降,同时血糖也是高低波动很大。基于对自己病情担忧,张先生找到了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内分泌科刘振杰主任。
张先生住院后,完善了一系列检查:入院末梢随机血糖23mmol/l;酮体阴性;消化道肿瘤标志物阴性;胃肠镜结果提示有慢性胃窦炎伴胆汁反流、肠未见明显异常;肌电图提示糖尿病周围神经损害;胃动力减弱。
综合张先生的病史、临床表现、检查结果,考虑张先生为糖尿病胃轻瘫。结合患者中医四诊信息如淡胖、苔薄白,脉沉弱等,中医辨证为脾胃虚寒型糖尿病胃轻瘫。针对他的病情和体质特点,医师制定了一套个性化的中医方案。在住院期间,张先生的进食后呕吐、腹胀、胃口差等很快得到解决,随后便在门诊巩固诊疗。
糖尿病胃轻瘫属于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但常常被当做单纯的“消化不良”,未能得到重视,直到发展为严重的进食困难、进食呕吐,才引起注意。同样,糖尿病胃轻瘫治疗起来也非常的棘手,那么胃轻瘫患者该怎么办,中医有哪些治疗方法呢?
糖尿病胃轻瘫的发病机制
糖尿病胃轻瘫的发生是多因素交织的结果,其中高血糖可引起代谢紊乱,进一步引起各组织神经功能失常等,从而影响胃肠运动,导致胃动力不足及胃排空迟缓,以致食物难以顺利下行。患患者可表现出食后腹胀,上腹疼痛,呕吐等不适。
中医理论则认为,糖尿病胃轻瘫属于“消渴病”并发“痞满”、“呕吐”等范畴,其病因主要与脾胃虚弱、气机不畅、痰湿内阻等因素有关。因此,中医治疗糖尿病胃轻瘫时,注重调理脾胃、疏通气机、化痰祛湿。
糖尿病胃轻瘫的危害
糖尿病胃轻瘫虽然看似只是胃部的问题,但可以带来以下危害:
1.营养吸收不良:由于食物在胃里停留时间过长,不能及时被消化吸收,导致营养不良,体重下降,免疫力降低。
2.血糖波动:胃排空延迟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速度,从而影响血糖水平的稳定,增加低血糖的风险。
3.心理健康问题:长期的不适症状会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影响心理健康。
中医治疗古法今用,疗效显著
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在糖尿病胃轻瘫的防治上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方法。它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恢复人体自身的平衡与和谐。
1. 中药内服:根据患者糖尿病胃轻瘫的证型开出个性化的中药方剂内服。
2. 中医外治法:围绕“脾胃虚弱、气机不畅、痰湿内阻”,实施艾灸以补益温中、调理脾胃、疏通气机。对于糖尿病胃轻瘫患者,特别是像张先生这样脾胃虚寒者,采用艾灸治疗具有显著的疗效。通过燃烧艾条,对人体特定穴位进行温热刺激,可以达到温经散寒、健脾和胃、调和气血的效果。艾叶生温,属热,纯阳之性,其“温”与“热”是通过燃烧,以增强艾绒的穿透力来实现温阳益气之功的,有助于进一步推动机体“阳化气”,促进饮食物消化,减少人体水湿、食积及气滞的“阴成形”。常用的艾灸穴位包括神阙、关元、上脘等穴位。艾灸不仅能够缓解胃部不适,还能增强机体免疫力,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其他中医外治法还包括皮内针、手法按摩以及微针针刺等,如:手法按摩,是按摩腹部及背部相关穴位,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胃部肌肉紧张,可调节胃肠蠕动,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目的,可结合患者实际情况选用。
糖尿病胃轻瘫是一种复杂且顽固的疾病,中医通过自身的体系,为糖友提供了丰富的治疗手段。糖尿病患者反复出现消化道症状的时候,不妨排查一下并发症糖尿病胃轻瘫。
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内分泌科
科室以优化的纯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方案,结合中药烫熨、熏洗、针刺、艾灸、穴位贴敷等中医特色疗法,诊治各种内分泌代谢性疾病。荣获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特色杯”、评为“中医特色最明显的科室”,获“广东省中医院科技成果奖二等奖”。优势病种如:
1、采用“动-定序贯范氏八法”指导糖尿病诊疗;
2、依据“因消致痛”理论,中医综合方案治疗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变;
3、采用中西医、内外法结合治疗糖尿病足;
4、“温阳利水活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
5、运用“扶阳运枢”理论治疗代谢综合征;
6、运用健脾行气、润肠通便法改善糖尿病胃肠病;
7、中医内外结合治疗痛风;
致力于临床科研一体化,对优势病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形成了基于“因消致痛”中西医理论及综合治疗方案,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围绕代谢综合征开展了系列研究,包括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1项,形成了“扶阳运枢”理论治疗代谢综合征的中西医综合防治方案。
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0余项、授权专利5项,主编学术专著10余部,发表相关论文100余篇。
供稿 | 甄艳桃
初审 | 张靓雯
审核 | 王军飞
审定 | 陈佳佳
糖尿病患者突然乏力呕吐?警惕这个可能致命的急症!
上周急诊来了一位五十多岁的大叔,拖着酸软的四肢来看病,说自己恶心呕吐了两天,喘气也比平时急。他有糖尿病和高血压病史,还说最近血糖控制得“挺好”。但凭着经验,我第一时间让他测了指尖血糖——数值高得吓人,再查尿酮体和血气分析,果然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好在送医及时,住院治疗后才转危为安。这个病例给所有糖尿病患者和家属提了个醒:有些“小毛病”可能是要命的信号!
一、什么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简单说,当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不够用(或作用差)时,身体无法利用血糖供能,就会分解脂肪产生“酮体”。酮体是酸性物质,在体内堆积过多就会引发酸中毒,严重时可能昏迷甚至死亡。
关键误区:很多人以为只有血糖“爆表”才会出事,但实际上,感染、停药、应激(如感冒、手术) 等都可能让血糖“突然失控”,哪怕平时控制得不错,也可能中招!
二、这些症状别当“胃病”!
大叔的症状很典型却容易被忽视:
1、肢软乏力:全身没劲,走不动路,像灌了铅;
2、恶心呕吐:吃不下东西,吐完也没好转;
3、呼吸急促:喘气又深又快,有时能闻到“烂苹果味”(酮体的气味);
4、精神差:没精打采,严重时可能意识模糊。
划重点:如果糖尿病患者出现这些表现,千万别先当“胃肠炎”自己吃药,一定要先测血糖 尿酮体!
三、糖尿病患者如何“自救”?
(一)牢记“3个及时”:
1、及时测血糖:发现血糖>13.9 mmol/L或持续升高,别犹豫;
2、及时查酮体:药店有尿酮试纸,阳性就需警惕;
3、及时就医:出现呕吐、乏力、呼吸异常,别等!拖延可能导致休克。
(二) 应激时更要“多上心”:
1、感冒、拉肚子时,每隔2小时测一次血糖;
2、千万别擅自停胰岛素!很多DKA患者都是因为“怕低血糖”而漏打胰岛素。
四、管好糖尿病,要打“组合拳”
1、定期复查:每3个月查糖化血红蛋白,每年查肾功能、眼底;
2、学会看“信号”:把“乏力、呕吐”当成DKA的“警报器”,别硬扛;
3、随身带“救命卡”:写明病史、用药情况,方便急诊救治。
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对并发症的忽视。记住:当身体发出“异常信号”时,及时检查就是最好的保护!别让小症状酿成大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