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百岁糖尿病(糖尿病100年)

民福康 0
文章目录:

58岁得糖尿病,101岁离世,总理称赞的陈立夫,有啥抗糖法?

普通人不是医生,很难自己“顿悟”什么养生的方法。但是,起码可以通过学习他人的优秀经验,改善生活习惯,让自己的身体也能够向更健康的方向靠拢。今天我想要向大家分享的,是曾经得到总理称赞的陈立夫的养生之道。他有什么特别之处呢?陈立夫在58岁上就确诊了糖尿病,但是却一直活到了101岁,是2001年去世的。即使我们20年后来看,也依然能够体会到这种不易和可贵。那么,他是怎样保养身体,尤其是怎样抗糖的呢?

养生在动

糖尿病往往是因为患者在日常饮食中摄入过多的高糖、高脂肪食物而引发的,在患上糖尿病的同时,这些患者通常还存在身材较为肥胖、超重等问题。既然问题已经很明确了,那么接下来的抗糖之路,就应该知道怎么去走了。

陈立夫曾经在公开场合讲到过自己养生方法的“八字箴言”,其中前四个字就是养生在动

这半句话应该很好理解,就是说,想要保持健康,就应该坚持必要的运动。其实不光是他,看过《阿甘正传》的朋友们应该都不会忘了影片中那个执着奔跑的少年。他的扮演者汤姆·汉克斯,不光在电影中是一个坚定执着的人,在现实生活中,也是这样。他和陈立夫一样,也是在50多岁的“高龄”患上糖尿病,但是他坚持运动、减脂,能够在一年的时间里,减掉二三十斤的体重,令人敬佩。

可以说,不管是陈立夫还是汤姆·汉克斯,他们能够和糖尿病“为伴”,却继续前行多年,和所拥有的运动习惯分不开关系。从陈立夫的照片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虽然血糖高,但他的身材通过运动一直在控制,并且控制的成果还不错。

养生在静

陈立夫“八字箴言”的后半句,是养生在静。听起来,似乎和前半句“养生在动”刚好相反,但是实际上也是很有道理的。

比起养生在动,其实我觉得这后半句更难效仿。为什么?因为它不需要我们去做一些具体的事情,而是需要我们保持心态上的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摒弃贪念,放平心态享受生活。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陈立夫尚且都能够做到,为什么到了今天,我们需要考虑的事情没有那么多、没有那么大了,很多人却反而不知足、计较太多,让自己经常激动、发怒,“心潮澎湃”呢?

控糖重在修身养心

陈立夫的“八字箴言”中,前半句“养生在动”是强调锻炼身体,提高免疫力,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增强体质、减轻体重,更好地控制血糖。而后半句“养生在静”是强调保持情绪的稳定,避免因为“怒发冲冠”或者思虑太多,而导致血压、血糖指数突然有较大的波动。这两句话总的来说,都对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很有指导意义,即使在今天也并不过时,是很有帮助的抗糖法

不光是糖尿病人可以学习,其他人如果能够像陈立夫一样做到这八个字,以后的生活中起码能够预防很多疾病,让自己的余生更加健康长寿

几位活过百岁的糖友,分享控糖秘诀,总结为4点

近几年的一些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的平均寿命确实有所提升。那么问题来了,这些能够享受长寿岁月的糖友们到底有哪些不同寻常的生活习惯或者特点吗?

1、生活方式既简朴又严谨

宋美龄这位大家都熟悉的人物,不幸患有糖尿病,却仍旧活到了106岁。据她在台湾时的私人医生透露以及详细地剖析,宋美龄的长寿秘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她心态极佳,看待事情总是十分开阔乐观;其次,性格豁达,到了晚年生活基本没什么负担;再次,她经常会要求他人替她进行适当的按摩,如轻叩膝盖、揉捏肩部等动作,以此来增强全身血液的循环;最后,她极其重视饮食品质,实行少量多元食物摄入的原则。

每一顿饭都适量摄入,严格控制食欲,从而达到防止体重增长的效果。这个称呼源于她自己在饮食上的坚决态度,她不爱吃含油脂过多的食品,也从来不会过量进食,因此身边的工作伙伴给她取了个雅称——“瘦身女王”。不论是在她年轻的时候还是年纪大了以后,她的体型总是保持得相当出色,甚至在她晚年时期依然能够穿上当年那个年龄段所穿戴的精美旗袍和礼服。

而当大家讨论如何管理饮食来维持健康状况时,宋美龄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她酷爱蔬菜和水果,对肉类的食用量很少。特别是在得病之后,她更是减少了对水果的摄入。而据医生介绍,她最钟爱的蔬菜之一就是菠菜,为了进一步了解菠菜对人体的益处,她特意派遣相关专家对手头上的菠菜样本进行了全方位的检验,结果发现其中富含大量的钙、铁、磷以及胡萝卜素等各类微量元素。

此外,还有一个人也值得我们关注,她叫林敏,出生于1909年4月24日,虽然在2011年因患癌离世,但她在芸芸众生中度过了整整102个春秋。尽管在她100岁那年,她的日常生活大多数情况下已经完全可以自理,甚至走路都不怎么需要别人陪伴。

林敏奶奶晚年特别喜欢读书和报纸,初期还尝试习作毛笔书法,到了后期便更加专注于阅读。她告诉我们,只要是真心喜欢的事情,无需犹豫,立刻去付诸行动。她对于书写书法有着特殊的喜好,而且从不受到别人意见的影响。阅读书籍不仅可以拓宽人们的视野,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未能亲身经历的事物,而且还有助于保持心境的平静,避免过度激动或消沉;同样的道理,练习书法能够磨砺一个人的性情,并促进手脚的协调能力。

2、心情开朗,凡事看得开

早前已经说到过,宋美龄那份广阔于天下的宽厚心胸使得她平静处理所有问题。可能正是基于她这种极其深厚经历的老人来说,遇到任何事都会觉得微不足道彰显出生活的宁静致远。

张学良在41岁时得了糖尿病,与“糖”相伴60年,享年101岁。谈及自己长寿的经验,他笑着回答说:“为什么我能活这么久?因为我睡眠质量超级棒!我从来没有心烦意乱的时刻,对世间的各种事物都毫不在意。”他还随口补充道:“即便明天就要锒铛入狱,我今夜照样能够睡得香甜如梦。”

3、进退有度,保持高度自律

以前认识一位糖友,家产上亿,在患病之前是美食家,自己公司业务遍及全球,她每到一个国家都要大吃特吃当地的美食。在患糖尿病后,她对饮食极其讲究。

据她本人回忆,有一回参加好友的盛大婚礼,她在五星级豪华大酒店享受自助餐宴席,一张门票价格高达900元人民币。然而那天她的血糖水平有些偏高,所以最后她仅仅只喝了一碗清淡的汤品。

没错!这就是所谓的“自律带来自由”的最好诠释了!能够成功控制血糖水平的人群,他们在饮食与运动方面都表现得出类拔萃的自觉意识。

4、生活情趣

林敏奶奶直到晚年仍沉浸于书籍和报纸之间,初期甚至手握毛笔进行书法练习,但随着时间推移,她逐渐转向阅读更多喜爱的书籍。她曾告诉我,只要真心喜欢某件事,那么就不用再去顾及他人的评价,大胆去做就好了。

向我们展示书法技巧的时候,林奶奶的目的在于追逐自身的兴趣爱好,而不会为了迎合他人的喜好来刻意改变。此外,她认为阅读能够使人拓宽视野,了解许多自己无法亲身经历的各种奇闻异事,并且还能帮助人们涵养心性,使其达到平静祥和的境地;至于书法艺术,它更可以磨炼人们的耐性,同时锻炼手部眼部的协作能力。

告别“守足无措”,暨大附一院成功救治百岁糖尿病足患者

人民日报客户端广东频道 姜晓丹 张灿城 林印胜

近日,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介入血管外科李承志副主任医师领衔的医师团队,为一位年逾百岁的糖尿病足患者何奶奶解除了截肢的健康危机,赢得了患者家属由衷的感激:“感谢你们为我母亲保住了一条腿,更是救了老人一命!”

多年糖尿病纠缠 高龄糖友触发截肢危机

何奶奶,这位跨越世纪的长者,数十年来与糖尿病相伴,其生活品质因血糖的反复波动而大打折扣。一个月前的一个日常泡脚,却意外触发了糖尿病足的危机。左足第五足趾的微小水泡,如同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迅速演变为溃烂流脓的噩梦,疼痛如影随形,侵蚀着老人的日常生活与心灵安宁。

面对母亲的苦楚,孝顺的女儿何女士心急如焚,四处求医问药。最终,在亲友的推荐下,她带着母亲来到暨大附一院介入血管外科,入住了科室病房。

经过全面评估,李承志迅速锁定了问题根源——长期血糖控制不佳导致的糖尿病足并发症,以及伴随的下肢动脉闭塞,况且患者第五足趾皮肤已经发黑并且存在溃疡,病情十分危急,如不及时恢复下肢血液流通,很快就会出现脚趾坏死范围扩大和细菌感染,进而毒素攻击全身重要脏器。一般情况下,需要截肢才能挽救生命!这是一个足以威胁生命的紧急状况。

守“足”有措百岁老人保足不截肢

“每一分每一秒都至关重要。”李承志深知,时间的流逝对何奶奶而言即是风险的累积。他耐心地向家属解释病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绘出微创手术的原理:通过微小的穿刺通道,如同在血管中铺设一条生命之路,精准而温柔地疏通闭塞的血管,恢复下肢的血液供应,让生命之泉重新涌动。病人与家属对医护团队抱有信心,同意接受手术。

面对高龄与复杂病情的双重挑战,介入血管外科团队迅速集结麻醉科、介入手术室等多学科力量,形成了一支救治队伍。

经过周密规划与精心准备,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手术悄然拉开序幕。在紧张而有序的氛围中,手术团队历经三小时的精细操作,闭塞的血管被成功开通,何奶奶终于成功得以保足不截肢。

术后,何奶奶的恢复情况令人欣喜。左足的疼痛逐渐缓解,笑容再次回到了这位百岁老人的脸上。家属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锦旗的赠送,不仅是对治疗效果的认可,更是对医护人员无私奉献的最高赞誉。

糖友护足无小事尽早干预远离下肢静脉闭塞

人体的下肢动脉日常像水管一样源源不断地运输血液,下肢动脉硬化好比水管里出现“淤锈”,导致水管堵塞,血液无法流向远端,引起一系列症状。糖尿病足导致的下肢动脉闭塞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是脂质代谢缓慢导致的血管常见现象,可能导致腿部肿胀、疼痛、皮肤变色(如发紫或发黑)以及静脉曲张等症状。尤其是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会加快动脉硬化,如果没有及时干预,血管管腔会逐渐狭窄而出现症状。

李承志表示,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应主动学习糖尿病足的相关知识,了解预防、识别和处理方法,以便在出现问题时能够迅速应对。特别是老年人应更加注意自己足部的变化,定期检查是否有皮肤破损、颜色改变、感觉异常等糖尿病足的早期症状。

定期进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等相关检查,可以及时发现下肢静脉闭塞等血管问题,有利于早期干预和治疗。李承志强调,若是60岁以上的患者出现下肢疼痛、发冷等明显症状,首先考虑下肢血管健康问题,建议及时到介入血管外科就医,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责任编辑:姜晓丹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