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患糖尿病(容易患糖尿病的血型)
吃饭这个习惯,危害太大了!易患糖尿病,还有这些问题→
关于主食,经常存在一些误区,“多吃点肉没关系,只要不吃主食就不会长胖”,还有人将碳水化合物视为“洪水猛兽”,认为不吃或少吃主食能减轻代谢负担、防范糖尿病等健康问题,但事实可能恰恰相反。
不吃主食易患糖尿病
一项对近4万名成年人为期14年的跟踪调查发现,坚持低碳水化合物、高脂肪和高蛋白饮食(碳水摄入量不足38%)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比饮食更均衡(碳水摄入量大于55%)的人群高出20%。
主食吃不够的副作用
除了增加糖尿病风险,主食摄入不足还可能引起以下健康问题。
■ 营养不良
减少主食后,蛋白质食物会作为热量消耗,真正能供身体使用的蛋白质会大幅度减少,进而导致营养不良,皮肤变差、掉发严重、抵抗力降低等情况。
■ 肌肉流失
蛋白质对肌肉的生长、修复非常重要。人体内的碳水化合物不够用,身体肌肉被消耗,老年人骨质疏松风险会增加。
■ 影响记忆力
一项研究发现,坚持一周不吃碳水化合物,记忆和认知能力可能会受损。长期不吃碳水,会使脑细胞缺少能量供应,降低学习和思考能力。
■ 嗜睡易疲劳
主食吃得少,可导致人体细胞和各组织缺乏“燃料”、能量代谢异常,所表现出来的就是疲劳、嗜睡、昏昏沉沉。
■ 低血糖
葡萄糖是人体最主要的能量来源,主食吃得不够,易造成机体缺乏葡萄糖,甚至低血糖。
■ 情绪抑郁
碳水化合物促进血清素分泌,它是一种令大脑愉悦的化学物质。另外,如果没有摄入足够葡萄糖,大脑基本功能会受影响,导致烦躁沮丧。
不同人群的主食搭配
■ 需要减重控糖的人
对于有体重管理及控糖需求的人群来说,减少精制碳水的摄入,适当多吃优质碳水。全谷物、豆类等是优质碳水化合物的来源,膳食纤维含量较高、升糖指数较低。
■ 大多数普通人
日常多吃糙米、红米、黑米、燕麦、藜麦、荞麦等全谷物,以及赤小豆、绿豆、芸豆、鹰嘴豆等豆类,保证每日摄入量在50~150克,或占碳水摄入总量的30%~40%,胃肠功能较弱的人酌情减量。
一些富含抗性淀粉的食物,如玉米、薯类等,也可起到减缓升糖的效果。
综合:央视财经、央视新闻
来源: 河北交通广播
易患糖尿病的几类人,你在其中吗?
易患糖尿病的几类人,你在其中吗?
哪些人容易得糖尿病?给大家简单罗列一下。
·第一个,看看家里有没有遗传背景。
·第二个,年龄当然也是糖尿病的一些危险因素。
·第三个,看生活模式,是不是很喜欢吃一些高油、高糖的食物。
·第四个,运动是不是比较少,整天是属于静坐的生活模式。
·第五个,要看有没有一些疾病,比如妇女妊娠糖尿病,如果有这种疾病时,以后得糖尿病的概率就会比较高。
·第六个,和便类代谢性疾病。
·第七个,看是不是一些容易引起血糖异常的药物,这些都是可能以后导致血糖升高的一些因素。
·第八个,看看有没有脂肪肝、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都是一些很容易产生糖尿病高危的因素。
·第九个,看看体型,有没有中心性肥胖、体脂率高不高,这些都有可能导致血糖的一些异常。
记得点赞关注哦!
德国发现:易患糖尿病的人,都是水果吃太多?建议:5物尽早戒掉
说起糖尿病,很多人都觉得离自己挺远,觉得那是上了年纪才会碰到的事。其实啊,糖尿病这事就像你家门口的小野猫,平时不见踪影,可一不注意就溜了进来。
最近德国那边有个研究,说水果吃太多的人,糖尿病风险还真不小。这听起来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难道水果也成“罪魁祸首”了?其实这事没那么简单,水果好归好,吃多了也真会出问题。
不少人一提起水果就觉得健康,觉得多吃没坏处。有人早上吃一盘苹果,下午来点葡萄,晚上还来个大西瓜。可你知道吗,水果里的糖分,其实和白砂糖本质差不太多,吃多了照样会让血糖跟着“坐电梯”往上走。
德国有项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每天吃上三四份高糖水果的人,患糖尿病的概率比那些适量吃水果的人要高出不少。尤其是甜度高的水果,比如葡萄、荔枝、榴莲这些,吃多了身体的胰岛素压力就大了,时间一长,糖尿病就容易找上门。
这个道理其实挺朴素。你想啊,我们的身体消化水果里的糖,靠的就是胰岛素帮忙。可胰岛素就像是个勤快的“搬运工”,天一亮就开工,糖分一多干活就累。
天天水果堆成山,搬运工也会有累趴下的那天。时间一长,身体的胰岛素就变得“麻木”了,血糖慢慢就降不下来,这糖尿病也就这么来了。
说到这儿,有人可能会觉得纳闷:难道以后水果都不能吃了?其实不是这么回事。水果是好东西,里面有维生素、有纤维、有矿物质,对身体有好处。但是水果再好,也不能当饭吃。要真想预防糖尿病,关键是管住嘴巴,尤其是那些让血糖“蹭蹭蹭”往上冲的东西,最好早点离远点。
德国的医生也提醒,除了水果吃多了容易出问题,生活里还有几样东西,是糖尿病的“好朋友”。大家要是能早点把这些“坏习惯”戒了,身体就能轻松不少。下面这些东西,是不少人日常离不开的,但对血糖真没啥好处。
精制米面是头一个大坑。现在大米白面吃多了,大家觉得省事,好消化,可你知道吗?米饭、馒头、白面包一进肚,转眼就变成了葡萄糖,血糖“嗖”一下就上去了。
德国那边的研究也发现,吃精制主食多的人,糖尿病的发病率明显比吃全谷类的人高。全麦面包、糙米、燕麦这些,虽然咬起来费劲点,可对血糖的影响小多了。
饮料也是个“隐身杀手”。有些人喝饮料当水喝,觉得比白开水有味道,可一罐饮料下去,糖分能有好几勺。经常喝饮料,血糖一天到晚都在高位徘徊,身体里的胰岛素压力大得很。
德国的一项多中心研究就提到,常喝含糖饮料的人,糖尿病风险高出近两倍。平时渴了,还是老老实实喝点白开水,对身体才踏实。
再说油炸食品,这玩意儿可真是“又香又害人”。薯条、炸鸡、油条,刚出锅时香味扑鼻,可这些东西不光油多,热量也高。吃多了,体重跟着涨,脂肪堆在肚子上,胰岛素的活儿就更难做了。
胖人得糖尿病的概率,比瘦人高不少,这句话可不是吓唬人,是实打实的临床数据。德国那边的流行病学资料也显示,油炸食品吃得多,血糖控制的难度就大。
还有一种东西,叫做加工肉制品。火腿肠、腊肠、午餐肉这些,吃起来方便又好吃,可里面的盐、添加剂、饱和脂肪都不少。
经常吃这些,身体容易发炎,胰岛素的敏感度也会跟着下降。德国的研究者发现,每天吃一根火腿肠的人,糖尿病风险竟然能上升18%。这比例听着不大,可放在全社会就是成千上万的人。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还忽略了一样东西,那就是高糖零食。巧克力、糖果、蛋糕、饼干,这些甜滋滋的小东西,吃起来停不下来。
可它们里的糖分,比水果高多了,还没有什么纤维来“中和”一下。德国有个糖尿病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爱吃高糖零食的人,血糖波动特别大,胰岛素总是忙不过来。时间一长,身体也就“罢工”了。
说了这么多,大家可能觉得糖尿病这事儿挺吓人。其实吧,预防糖尿病最根本的道理,就在咱们每天的饭桌上。德国专家也说,饮食习惯一旦养得好,糖尿病就离你远远的。水果可以吃,但要学会挑。
西瓜、葡萄、芒果、荔枝这些甜得发腻的水果,吃的时候要悠着点。苹果、梨、猕猴桃、柚子这些,糖分没那么高,吃起来放心点。吃水果的时候,最好别空着肚子,一起吃点粗粮或者坚果,这样血糖不会飙得太厉害。
还有一点,家里人总觉得饭要吃饱,主食要管够。其实精米白面可以换成点全谷类的,像玉米、黑米、燕麦、糙米这些,虽然嚼起来粗糙点,可对血糖友好得多。
孩子爱喝饮料,不如给他泡一杯淡茶或者柠檬水,既解渴又没那么多糖分。平时嘴馋,少吃点油炸的、加工肉制品,换成点新鲜蔬菜和瘦肉,身体也能轻松不少。
德国那边有个医生说,糖尿病就像厨房里的油烟,平时看不见,时间久了却积得厚厚一层。只要你平时注意饮食,多动动,控制体重,血糖就能稳稳当当的。
有时候,身体的变化是慢慢积累的,等到症状明显了,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的调整时机。有些人总觉得口渴、尿多、体重莫名其妙地掉,或者伤口愈合慢,这些其实都是血糖高的“提醒信号”。一旦发现这些情况,最好赶紧去医院查查,别拖着。
日常生活里,很多人觉得水果再多也不怕,觉得自己年轻身体好。可德国的那份研究也提醒大家,糖尿病不是老年人的“专利”,年轻人吃得不对,照样容易中招。
尤其是家里有糖尿病史的人,更要注意。遗传和环境因素结合,风险会翻倍。别觉得偶尔多吃点没事,这些都是日积月累的结果。
有人说,人生苦短,吃点喜欢的东西怎么了?这话可问题是,等到身体吃不消的时候,受苦的还是自己。糖尿病这东西,不会一下子让你倒下,但会慢慢地影响你的生活质量。
德国的专家还说过一句话,健康不是等你生病了才珍惜,而是每天都要一点一点地积累。吃东西这事,真的不能太任性。
说到这里,还是要提醒大家,别把水果当成“万能钥匙”,更不能靠它来解馋。吃水果要适量,尤其是高糖水果,能少吃就少吃。精制米面、含糖饮料、油炸食品、加工肉制品、高糖零食这些,平时能不碰就不碰。要是真嘴馋了,吃点坚果、蔬菜或者低糖水果,既解馋又不伤身。
有时候,大家觉得健康的道理都懂,真正做到却很难。其实养成好习惯,就像每天刷牙一样,时间一长就成自然了。德国的医生说,糖尿病预防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健康的饮食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只要你愿意为自己多做一点点改变,身体也会给你最好的回报。
参考文献:
[1]王丽敏,周脉耕,杨文林,等.中国居民糖尿病及相关慢性病流行病学现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20,41(5):651-656.
[2]曾小峰,罗云波.加工肉制品与慢性病的关系[J].食品科学,2017,38(13):276-279.
声明: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用于健康科普,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