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神经痛(糖尿病神经痛缓解办法)
简说内分泌 | “痛到走不了路,中医帮我彻底摆脱糖尿病神经痛!”
【简说内分泌】血糖波动、甲状腺异常、体重失控等复杂问题,多与人体内分泌系统相关。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刘振杰主任带领团队,科普中医药在内分泌与代谢性疾病的预防、识别、治疗及养生保健知识。
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为肢体远端对称性疼痛、麻木、感觉异常,严重者可导致足部溃疡甚至截肢。传统西医治疗以控制血糖、营养神经和对症止痛为主,但存在疗效有限、副作用明显、易复发等问题。本文通过一位青年患者的真实案例,系统阐述中医在治疗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方面的独特优势和完整治疗方案。
病例回顾:从绝望到希望的康复历程
2017年,24岁的詹先生确诊2型糖尿病。像许多年轻人一样,他并未重视这个"老年病",直到两年后,神经痛大爆发。
"那种痛苦无法形容——双脚仿佛踩在烧红的铁板上,又像被无数钢针穿刺。最绝望的是,即使吃最大剂量的止痛药,疼痛依然如影随形。"詹先生回忆道。
症状:
✦双下肢对称性刺痛、灼烧感,夜间加重,严重影响睡眠,并导致情绪异常
✦因疼痛导致行走困难;
✦体重暴跌到39kg,BMI仅14.68kg/m2,伴严重胃轻瘫。
外院治疗方案:
✦胰岛素控糖;
✦止痛药(普瑞巴林,越吃量越大);
✦营养神经(甲钴胺)。
效果:
✦吃药时疼痛稍好,一减药就复发;
✦体重继续掉,连吃饭都没胃口。
医生说:"糖尿病神经病变很难根治,可能要长期吃止痛药……" ,听到这里,詹先生垂头丧气:“我还这么年轻,区区一个糖尿病竟让我如此煎熬。”
转机:中医治疗让我告别止痛药
2019年9月,詹先生转至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内分泌科寻求中医治疗。彼时,他因长期疼痛折磨而精神萎靡、面容疲惫,疼痛如影随形,日常行动艰难,且胃部纳食功能受损,食量锐减。经中医四诊合参,结合其临床症状与舌脉表现,辨证为 “气虚血瘀”证。针对此证候,中医制定治疗方案,确立 “益气健脾、活血化瘀” 的治则。
✦中药方面:
1.固本培元,重建健康根基
方中重用黄芪补益元气,佐以山药等以共奏“固本培元”之效,并予当归等养血滋阴,濡养受损筋脉,契合《内经》"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旨。
2.活血通络,直击疼痛核心
方中予桃仁、川牛膝等活血逐瘀,桂枝、姜黄等温通经脉,木瓜等舒筋活络,改善局部微循环,缓解疼痛。
3.整体调理,多管齐下
方中予炒麦芽、六神曲改善胃轻瘫导致的纳差、消瘦,与夜交藤、酸枣仁改善失眠。
同时配合中医外治法,如中药沐足、中药热奄包温敷、艾灸、针刺、刮痧等活血化瘀通络。
✦疗效见证 :
短期效果——治疗1个月后,疼痛明显减轻,胃纳改善,体重逐步增加。
长期随访——
3个月后疼痛消失,停服中药后,疼痛未再复发;
胃纳明显改善,体重从39kg回升至48kg;
停用所有止痛药维持5年不痛。
症状反复
“2024年底,我觉得我已经完全康复了,就停用了降糖药物,自己也没有检测血糖,没想到体重又开始下降…”
2025年,詹先生因自行停止服用降糖药物,诱发 2 型糖尿病性酮症,值得注意的是,入院时,患者主要表现为血糖高,但疼痛症状已不明显。这也提醒着广大PDPN患者,即使症状得到了改善,也要积极控制血糖,定期复查,不能因为症状的缓解而忽视血糖的控制。
中医药的独特优势
1.整体调理,标本兼治 :中医从整体出发,采用 “益气养阴、活血化瘀” 的方法,不仅有效改善因血糖升高引起的口干多饮、多尿、多食易饥症状,还能改善失眠、焦虑、胃轻瘫等多种症状,实现标本兼治。
2.减少西药依赖 :中医治疗能显著减少患者对西药的依赖。本案例通过中医治疗成功停用普瑞巴林等止痛药,且未出现复发,避免了长期服用西药可能带来的副作用。
3.个体化治疗方案 :中医注重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不同的证候特点制定个性化方案,能更好地满足患者需求,提高治疗效果。
专家提醒
1.长期管理,早期干预 :糖尿病神经病变的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患者需高度重视。早期干预至关重要,应在神经病变尚未严重时就积极介入,这样可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2.中西医结合,个体化方案 :建议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对于反复疼痛、西药疗效不佳的患者,中医或许能提供新的希望。
3.严格血糖控制 :在血糖控制方面,患者应遵循医嘱,积极控制血糖,不可随意减药或停药。同时患者应规律检测血糖,以便及时发现异常并调整治疗方案。
4.坚持随访并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即使在症状得到改善后,也应保持警惕,坚持门诊随访,定期复查。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免因忽视血糖控制而引发其他严重问题。
5.体重管理:体重一味的下降可能会加重病情的发展,切勿过度的控制体重。
詹先生的案例证明,中医通过标本兼治,不仅能有效缓解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更能实现症状长期不复发。对于反复疼痛、西药疗效不佳的患者,中医或许是新的希望!
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医院内分泌科
科室以优化的纯中医或中西医结合方案,结合中药烫熨、熏洗、针刺、艾灸、穴位贴敷等中医特色疗法,诊治各种内分泌代谢性疾病。荣获广东省中医院“中医特色杯”、评为“中医特色最明显的科室”,获“广东省中医院科技成果奖二等奖”。优势病种如:
1.采用“动-定序贯范氏八法”指导糖尿病诊疗;
2.依据“因消致痛”理论,中医综合方案治疗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变;
3.采用中西医、内外法结合治疗糖尿病足;
4.“温阳利水活血法”治疗糖尿病肾病;
5.运用“扶阳运枢”理论治疗代谢综合征;
6.运用健脾行气、润肠通便法改善糖尿病胃肠病;
7.中医内外结合治疗痛风;
致力于临床科研一体化,对优势病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形成了基于“因消致痛”中西医理论及综合治疗方案,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围绕代谢综合征开展了系列研究,包括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1项,形成了“扶阳运枢”理论治疗代谢综合征的中西医综合防治方案。
主持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0余项、授权专利5项,主编学术专著10余部,发表相关论文100余篇。
供稿 | 崔崇松
初审 | 张靓雯
审核 | 王军飞
审定 | 陈佳佳
糖尿病神经痛别硬扛!这药怎么吃才安全有效?医生一次说清楚
大家好,我是医界书生,作为内分泌科医生,门诊最常遇到糖友皱着眉说:“大夫,我手脚又麻又疼,像过电一样,晚上根本睡不着,吃了甲钴胺一直都不好……”
其实,这多半是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在作祟。今天就跟大家聊聊对付这种神经痛的“利器”——普瑞巴林,但这药要用对了才安全有效,咱们掰开揉碎了说!
一、这药主要治啥?糖友最关心的看这里!
核心用处:专门对付糖尿病引起的手脚麻痛、刺痛、灼烧感,国外和国内说明书都“盖章认证”的首选用药。
其他情况:像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也能用,但咱糖友重点记住它对糖尿病神经痛的效果就行。
二、怎么吃才对?记住“低起点、慢加量”!
1. 刚开始别吃太多
一般从 75mg,一天2次(早晚各一次)开始,别一上来就猛给药,不然容易头晕犯困。
2. 一周后看情况加量
如果吃了一周效果不明显,而且没啥不舒服,再慢慢加到 150mg,一天2次。但记住 最大剂量别超过300mg,一天2次,加太多副作用风险蹭蹭涨,不值当!
3. 肾不好的糖友必看!剂量得调
这药大部分靠肾脏排泄,肾功能差的人特别容易“囤药”,必须按肌酐清除率(CrCl)调剂量:
CrCl ≥60 mL/min:正常吃(75-300mg,一天2次)
CrCl 30-60 mL/min:从75mg一天1次或50mg一天2次开始,最多吃到150mg一天2次
CrCl 15-30 mL/min:从25-50mg一天1次开始,最多75mg一天2次
CrCl <15 mL/min或透析:从25mg一天1次开始,透析后可能要补点药(具体听医生的!)
4. 老人用药更要小心
年纪大了肾功能多半有下降,起始剂量和加量速度都得保守,参照上面肾功能调整的原则来。
三、这些坑千万别踩!医生反复提醒的注意事项
1. 绝对不能突然停药!
吃久了想停药,至少得用1周慢慢减(比如每周减一次量)。突然停可能出现失眠、恶心、头痛,甚至癫痫发作(虽然少见但很严重),一定叮嘱家人别自己做主停药!
2. 头晕犯困是“常客”,操作危险事别干
刚开始吃药最容易头晕、眼皮沉,可能过段时间会减轻。但记住:吃药期间别开车、别操作机器,尤其是刚加量的时候,起身走路都得慢点儿,防摔倒!
3. 这些副作用要留心
脚肿:脚踝、小腿肿得厉害,尤其是有心衰风险的糖友,得及时告诉医生;
视力模糊:一般不严重,但如果突然看不清东西,赶紧就医;
体重增加:本身胖的糖友要多关注体重变化;
喝酒=“雪上加霜”:酒精会让头晕犯困更严重,能戒就戒了吧!
四、给糖友的白话版叮嘱
“这药是帮你止麻止痛的,可能1-2周才起效,别着急;”
“从低剂量开始吃,是为了让你适应,减少头晕;”
“千万不能自己停! 要停得慢慢减,不然身体会‘抗议’;”
“头晕的时候别逞强干活,走路慢慢来;”
“脚肿、看东西模糊、体重猛涨,一定及时说;”
“肾不好一定要提前告诉医生,剂量得调!”
最后划重点!
普瑞巴林是糖尿病神经痛的“好帮手”,但要记住:
从75mg一天2次起步,慢慢加量,别超过300mg一天2次;
肾功能是调剂量的“指挥棒”,宁低勿高;
头晕犯困是常见反应,别做危险事;
停药要“温柔”,至少1周慢慢减;
跟医生沟通时,把肾好不好、吃没吃其他药都说清楚!
糖友们记住了吗?对付神经痛,药要用对,更要多上心!有问题随时问医生,别自己硬扛~
糖尿病神经病变,一个难得好方,从根上解决麻疼、烧灼、套袜感
声明:本文内容根据权威医学资料及作者个人观点撰写,仅用于健康科普,不构成任何医学建议,若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脚像踩在火炭上,腿像被细针扎,晚上睡觉像是穿着一双看不见的厚袜子——这不是夸张的形容,而是许多糖尿病患者真实的日常。那种烧灼感、麻木感、针刺感,让人烦躁抓狂,像被无形的蚂蚁啃噬。
年年查血糖、顿顿吃药,可这些“怪症”却缠上了身,甩都甩不掉。糖尿病神经性病变,就是这么个难缠的家伙。但偏偏,中医却在这片“烧荒地”里,种出了一颗好苗子。
糖尿病并不只是血糖高的问题,它像是个“带头大哥”,带出一堆“小弟”来搅局。最狡猾的就是那条被现代医学称作“糖尿病周围神经性病变”的老狐狸。
它悄无声息地潜进你的神经系统,一点点偷走你的知觉、你的睡眠、甚至你的行动力。走路像踩棉花,晚上腿麻到想砍掉,很多人都是在这种“折磨”下,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
中医怎么看这回事?咱不拗口不绕弯,直接说重点——这是“痹证”的一种特殊表现。痹,意思是身体某个部位被“堵住”了,气血走不通,就出问题。
糖尿病患者体内有“虚火”,又有“湿邪”,这些东西像水泥一样把经络糊住了。气血不通,神经就喊疼,就麻、就烧、就像穿了双永远脱不下的“毛袜子”。
很多老中医都有共识:这类病,不能只盯着“糖”,得从“通络、祛湿、养阴”三路并进。光降血糖解决不了根子问题,得像修路那样,把堵住的地方一段段清理出来。
有个老病号,60来岁,腿疼得晚上睡不着,吃了几年西药效果不大。后来用了一个中医方子,三个月后,“袜子感”竟然像褪皮一样慢慢退了下去。
这个方子,说来不复杂,却讲究得很。名叫“当归四逆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别嫌名字长,里头的门道可不少。
当归养血活血,是“补中带通”的老将;桂枝温经通络,让经脉像春天一样“解冻”;白芍柔肝止痛,缓解那些夜间抽筋的症状;细辛微温,能走窜于经络之间,把麻木一点点“赶出去”。
再看黄芪,这味药是撑起气血的“主梁”,它能把虚弱的气补起来,让血有“推力”,往末梢跑;生姜、大枣一搭一唱,既暖又养,照顾脾胃不受寒邪侵扰。加上防风、鸡血藤、牛膝、地龙这些“通络高手”,就像一支特种部队,专门清除神经末梢的“堵塞物”。
这个方子讲究个“以通为补”,不是死补,是“活血不伤阴,温经不助火”。糖尿病人最怕上火、怕燥热,这个方子温而不猛,补而不滞,正好对症。每个人体质不同,具体用量还是得看中医辨证,别自己照抄。
那很多人要问了,这病到底是怎么一步步发展的?其实跟“气血亏虚,湿热下注”脱不了干系。现代人饮食肥甘厚腻,久坐不动,肠胃越来越懒,湿气就在体内打转。
加上糖尿病本身耗伤津液,阴虚火旺,神经像被“火锅煮”一样发炎、发麻、发疼。中医讲“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这类病人往往是“虚实夹杂”,不能只一味补或清,得两头兼顾。
一位来自江南的老伯,家里世代喝米酒吃腊肉,结果年过五十血糖飙上天,几年后脚部开始发麻,晚上睡觉像踩在“电热毯”上。他试遍了各种止痛药、营养神经药,效果都不持久。后来找了一位老中医,用的就是上面那个方子,换着法加了点三七和地龙,调了四个月,晚上终于能一觉睡到天亮。
中医调病,讲究的是“形神兼养”。神经是“神之所舍”,精神状态不好,病就更难好。那怎么调精神?
建议每天做点缓慢的运动,比如八段锦、太极、散步,别小看这些动作,它们能唤醒肢体的气血流动,像给神经“做按摩”。再配合热水泡脚 艾灸足三里、太溪穴,晚上睡前来一轮,舒服得像回到婴儿时期。
还有饮食也别忽略。糖尿病人怕糖,却不能一味“清苦”,得吃得“有料”。比如山药、芡实、莲子、黄豆这些食材,健脾补肾又不升糖,能从根子上帮神经“续电”。喝水也有讲究,早上喝温水,下午喝花茶,晚上喝麦冬煮水,这样才能润肺养阴,不让火气欺负神经。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会想起老祖宗的智慧。《黄帝内经》里早就说过,“血不养筋,筋骨必痿”,这话放在糖尿病神经性病变上,一字不差。神经像电线,气血就是电流;电不够了,线路就出问题。中医不追求“立竿见影”,但讲究“步步为营”,只要方向对了,效果自然水到渠成。
别小看这“袜子感”,它可能是糖尿病并发症的“第一响警钟”。如果放任不管,进一步就可能发展成溃烂、感染,甚至截肢。中医的介入越早,神经的恢复就越有希望。那种“从麻木到有感觉”的过程,虽然慢,但是真实存在。
临床上,中西医结合是目前较理想的方式。西药控制血糖,中医活血通络,一柔一刚,正好互补。但千万别想着“靠药吃一辈子”,生活方式的调整才是真正的转折点。饭吃七分饱,走路一万步,情绪稳如钟,这才是长久之计。
糖尿病神经性病变,说到底,是身体对“过度消耗”的一次抗议。中医看得远,讲的是“未病先防”。别等腿麻了才重视,经络堵了才通,不如现在就开始清理体内“垃圾”。身体这部车,保养得好才能开得远。
不妨给自己一个机会,试试这个“从根上解决麻疼、烧灼、套袜感”的好方子。不是迷信,是经验,是智慧,是一代代中医人用临床验证出来的真知灼见。糖尿病不怕,怕的是对身体的求救视而不见。
温馨提示:本文提及的方药仅供科普参考,具体用药应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进行。糖尿病神经性病变症状复杂多样,切勿自行判断或擅自用药,如有严重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文献:
[1]钟雪梅,陈敏,凌雅韵,等.二甲双胍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肌少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药房,2025,36(06):732-736.
[2]李海燕,张建中,张文宏,等.糖尿病周围神经性病变的诊断与治疗进展[J].中华内科杂志,2024,63(04):256-260.
[3]王玉玲.中医辨证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性病变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25,32(03):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