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尿酮体高(糖尿病尿酮体高的原因)
糖尿病人“尿常规”检查时,若这6个指标“阳性”,警惕并发症!
糖尿病不只是“血糖高”那么简单,它其实是一种全身性的代谢病,长期控制不好,最容易伤的就是肾。
那有没有一个简单的方法,能提前发现这些隐患?
“尿常规”检查就是个低成本、高价值的“侦查兵”。但很多糖友做完尿检,不懂报告上的一堆术语。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如果尿常规中这6个指标呈“阳性”,可能意味着并发症正在悄悄靠近。
正常情况下,尿液中是几乎没有蛋白的。因为蛋白质分子大,肾小球过滤时会拦在外面。但如果尿蛋白阳性,说明肾小球的“滤网”破了,开始漏东西了。
有些糖尿病患者早期并没有明显症状,但尿蛋白已经升高。微量白蛋白尿是最早期的信号,如果不重视,可能很快发展成糖尿病肾病。这个阶段是可逆的,一旦错过了,肾功能就会一天天下降,甚至最终发展为尿毒症。
糖友每3到6个月都应该查一次尿蛋白,不要等脚肿、泡沫尿、血压高了才重视,那时候已经晚了。
很多人以为尿糖阳性就是糖尿病,但尿糖只是血糖过高时的“溢出物”。正常人血糖不过180mg/dL,肾脏是不会让葡萄糖漏进尿里的。但当血糖超过这个值,糖分就会像水漫出堤坝一样,被尿液带走。
尿糖阳性说明最近血糖控制得不理想,甚至可能有突然飙升的情况。尤其是饭后不久检测到的尿糖阳性,更要小心。长期尿糖阳性,还可能引发泌尿道感染,因为细菌喜欢“吃糖”。
尿糖阳性不是确诊糖尿病的标准,但对糖友而言,它是个非常直观的“预警灯”。
当尿液中出现酮体阳性,意味着身体正在大量分解脂肪来供能。这在短期禁食、剧烈运动或减肥时可能会短暂出现。但若是糖尿病患者查出酮体阳性,尤其是同时伴有高血糖,那就不是好事了。
这时候要警惕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这是一种急性并发症,严重时会出现恶心、呕吐、呼吸深快甚至昏迷,必须尽快就医。一旦出现酮体阳性和尿糖阳性同时存在,就不要再等了,赶紧去医院。
很多1型糖尿病患者或胰岛素使用不规律的人,更容易发生这种情况。不要小看一个“ ”号,可能是身体在向你求救。
尿潜血指的是肉眼看不到,但显微镜下能发现红细胞的情况。正常尿液是没有红细胞的,尿潜血阳性说明泌尿系统某处出现了损伤或炎症。
糖尿病患者如果尿潜血阳性,要考虑是不是合并了肾小球炎症、感染,甚至肾结石或肿瘤。特别是当尿潜血持续阳性,同时伴有尿蛋白,那就更要高度警惕糖尿病肾病。
有些人因为没有尿频、尿痛等症状,就忽略了潜血,等症状出来时,病情已经发展了好几步。
尿白细胞正常应为阴性,它们的出现通常提示有炎症或感染。糖尿病患者免疫力相对较低,泌尿道感染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很多,尤其是女性患者更容易中招。
如果尿常规提示白细胞阳性,可能有膀胱炎、肾盂肾炎等问题。表现为尿急、尿痛、尿频,甚至发烧、腰痛。如果拖着不治,感染可能沿着尿路“爬”到肾脏,引发更严重的问题。
长期高血糖会让尿液变得“甜”,这种环境正好给细菌提供了温床。糖友们尿里一旦发现白细胞阳性,千万别自己吃点消炎药就完事,要按医嘱用药。
尿比重反映的是尿液中溶质的浓度,正常值一般在1.005~1.030之间。它其实是肾脏调节水分和电解质功能的镜子。
糖尿病早期可能没有明显异常,但随着肾损伤逐渐加深,尿比重可能持续偏低,甚至固定在某个数值,比如1.010,这叫“固定比重”,是肾功能下降的典型表现。
如果你发现近期总是尿频、尿多、口渴,同时尿比重偏低,就要留意是不是血糖控制不好导致肾脏开始“失职”了。
糖友们一旦出现尿比重异常,不只是喝水多的事,背后很可能是肾脏“扛不住了”。
尿常规的6个“阳性”信号,其实是糖尿病并发症的“前哨兵”。它们虽然看起来只是一个“ ”号,但背后透露出的是肾脏、泌尿系统甚至代谢功能的变化。
很多糖友平时很在意血糖,却忽略了尿检。尿常规比血糖更能提示身体内部的“风暴”。尤其是尿蛋白和尿酮体的变化,往往是并发症来临的第一步。
早发现、早介入,才能把并发症挡在门外。别等到肾功能衰竭、血肌酐升高才后悔,那个时候,治疗的选择就少了很多。
日常生活中,糖友要学会和尿常规“对话”。如果报告有异常,不要慌,更不要拖,及时找医生判断是短期波动还是疾病征兆。
饮食上要少吃盐,控制蛋白质摄入,尤其是发现尿蛋白阳性以后。多喝水不是万能药,但适当增加饮水量能帮助降低尿路感染风险。用药方面,不要乱吃止痛药或保健品,它们可能加重肾脏负担。
还有一点很重要,不要迷信中药利尿排毒,特别是没有明确成分的偏方,对肾脏有毒性的反而不少。
尿常规就像一本身体的“晨间通报”,用得好,可以帮你提早发现并发症,守住健康底线。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刘志红,孙颖浩,王海燕,等.糖尿病肾病诊治指南(2022年版)[J].中华内科杂志,2022,61(1):34-52.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3]陈琳,王学浩.尿常规在糖尿病并发症早期筛查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3,43(9):742-746.
我的尿液有酮体,好怕怕
小夏姑娘怀孕7周,做尿常规检查,酮体阳性,这可把姑娘吓的不轻,再三的问我,这是怎么回事?
尿酮体是体内脂肪代谢的中间产物,正常情况下产生极少,一般在严重呕吐、腹泻、长期营养不良、饥饿、剧烈运动后会出现尿酮体阳性。尿酮体阳性一般见于饥饿性酮体或糖尿病酮体,若血糖不高则见于饥饿性酮体。
当尿常规酮体高时,首先要考虑的是否为血糖过高所导致的,如果是,就要考虑糖尿病了,要积极进行检查治疗。
对于孕妇而言,尿里出现酮体很正常,孕妇在妊娠期间尤其是孕早期,由于呕吐或进食过少,有时候因饮食不佳,或者高脂饮食,加上胎儿发育需要大量营养,导致母体一过性营养不良,糖类物质供应不足或摄入太少,脂肪过度分解,酮体产生过量超过人体的利用能力,在血中蓄积并从尿里排泄出来,化验小便就可以看到酮体,这是一种正常的妊娠反应。
孕妇空腹检查经常会出现尿酮体阳性,偶尔一两次酮体,餐后再复查一次看看尿酮体有没有消失,如果餐后复查正常了就没有什么问题。出现反复尿酮体阳性,要先调整饮食后观察一下,一般调整了饮食后都可以正常的,就不用过分担心。
排除糖尿病的因素,孕妇出现尿酮体阳性,主要的原因是摄入的主食也就是所谓碳水化合物不够,如果主食吃得过少脂肪就会帮助提供能源,脂肪分解就会产生很多酮体。另外作息不正常,睡眠时间不足也是导致尿酮体高的一个因素,就需要多休息,当恢复正常作息过一段时间后,尿常规酮体也会逐渐消失。
孕妇出现尿酮体阳性对胎儿来说一般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 孕妇出现尿酮体也并不意味就是妊娠期糖尿病。如果尿糖也同时阳性,就要警惕妊娠性糖尿病,需要做糖耐量检查。如果尿糖阴性,大多数情况下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主食量吃得不够,及时的补充饮食以后尿酮体就会消除的。
(此处已添加医疗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糖尿病人“尿常规”查出7项阳性,是并发症在“敲门”!别大意!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尿常规查出阳性,可能不是小事,而是身体在‘报警’。”
在门诊接诊中,很多糖尿病患者常常一脸疑惑地问我:“医生,我只是来复查血糖,怎么还要查尿?”有时,拿到化验单后,又焦急地追问:“这个‘尿蛋白阳性’是什么意思?”
糖尿病并非只是“血糖高”那么简单,它是一种全身性慢性疾病,对多个器官造成损伤。而一份看似普通的“尿常规”,往往是发现并发症早期信号的关键。
尤其是出现这7个“阳性指标”时,身体可能已经悄悄进入了危险区。尿检报告单上这些不起眼的字符,可能就是你“肾脏”“血管”甚至“视力”保卫战的“前哨预警”。
别再把尿常规当成例行公事,那些看似“简单”的数据,可能比血糖更能说明身体的“隐情”。
有人说:“糖尿病控制不好,最后不是血糖高死,而是并发症拖垮人。”这话虽重,却并非没有道理。
在临床中,真正让糖尿病患者受苦的,往往不是血糖本身,而是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慢性后果。而尿常规,恰恰是窥见这些“幕后黑手”的一扇窗。
我们今天就来聊聊:当糖尿病人“尿常规”出现以下7个指标阳性时,到底隐藏着哪些健康危机?
首先要明确,尿液是肾脏过滤后的产物,任何异常物质的出现,通常都意味着肾小球或肾小管功能出了问题。而糖尿病最常损伤的器官之一,正是肾脏。
尿蛋白阳性,是最常见也最关键的异常之一。正常人尿中几乎没有蛋白质,一旦出现蛋白,尤其是持续性阳性,基本可以说明肾脏正在“漏蛋白”。这是糖尿病肾病最早期的表现。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肾病只有在血肌酐升高、尿毒症时才算重,其实尿蛋白的持续阳性,往往比血肌酐升高更早出现。如果能在这一阶段被发现并干预,肾功能还有保住的可能。
尿糖阳性虽然在糖尿病人中很常见,但如果明明空腹血糖控制得不错,尿糖却依然阳性,那就要警惕是不是存在肾小管重吸收功能下降了。长期高尿糖状态,不仅会引起电解质紊乱,还容易诱发泌尿系统感染,甚至脱水。
尿潜血阳性,很多人误以为是“上火”或者饮食引起的“假阳性”。但在糖尿病患者中,持续性潜血阳
性,可能是糖尿病性膀胱病变的信号,也可能是泌尿系统感染、结石,甚至肾小球病变的表现。
尿酮体阳性,尤其是β-羟丁酸类酮体的出现,往往提示身体处于脂肪大量分解状态。这类情况在胰岛素使用不足、感染、应激状态下最常见,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早期信号,甚至可危及生命。
尿白细胞阳性,可能提示泌尿系统感染。糖尿病人由于免疫力下降,容易反复泌尿系感染,而且往往症状不典型,不容易察觉。尿中白细胞升高,往往是最早的提示信号。
尿比重异常,若持续偏低,可能意味着肾浓缩功能下降,是糖尿病肾病早中期的表现之一。也可能是肾盂肾炎等疾病引起的肾功能损伤。
尿胆原阳性,虽不常见,但若持续出现,需警惕肝功能异常。糖尿病人合并脂肪肝或非酒精性肝病的比例不低,尿胆原升高,可能提示肝细胞损伤或胆道阻塞。
这7项阳性指标里,有的提示肾脏问题,有的预示代谢失衡,有的可能指向感染或肝胆问题。它们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糖尿病这个“系统性疾病”在身体不同系统留下的“脚印”。
而这些“脚印”,若不重视,可能一步步发展为糖尿病肾病、糖尿病酮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致残甚至致命的并发症。
很多患者疑惑:“我的血糖控制得不错,为什么还会有这些尿检问题?”血糖只是冰山一角,控制得
好是基础,但时间、遗传、血压、血脂、用药等多种因素,都会影响并发症的发生。
就像房子不光得坚固,还要防水防火防盗。糖尿病的管理,也不能只盯着血糖,还要从头到脚、从内到外地全面监测。
一个真实的门诊案例,一位60多岁的阿姨,血糖控制得很好,饮食也注意,可是尿常规连续3次出现“尿蛋白 ”。她原本觉得没事,结果半年后查出肾功能下降,开始服用依普利酮等降蛋白药物,才意识到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正因为如此,尿常规检查在糖尿病管理中不可或缺。它便捷、便宜,却能提供身体多系统健康状况的线索。
很多人以为自己“没什么症状”,就忽略了检查。可糖尿病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它的“沉默”,很多并发症悄无声息地发展,一旦出现症状,往往已是中晚期。
有人说:“糖尿病不是病,是管不好才出事。”这话说得一点不假。它就像一只温顺又狡猾的猫,平时不吭声,一旦你疏忽大意,就会抓你一下。
而“尿常规”,正是那只猫留下的“爪印”,看似轻轻一划,实则暗藏玄机。
糖尿病人千万别忽视每一份尿检报告,那些看似不起眼的“阳性”,或许正是你身体的“求救信号”。
记住一句话:控制血糖是基础,识别并发症是关键,而尿常规,就是你健康的“早报警器”。
别等问题严重了才追悔莫及,健康,从一份尿常规开始。
参考文献:
李文娟,李莉.《糖尿病患者尿常规异常与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关系探讨》.《中国医药导报》,2021年第18卷第14期.
张宏,王萍.《尿常规在糖尿病肾病早期筛查中的应用研究》.《检验医学与临床》,2020年第17卷第3期.
赵玉梅,贾玉红.《糖尿病患者尿蛋白与肾功能变化的相关性研究》.《中国现代医生》,2022年第60卷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