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分类及代表药物(糖尿病分类及代表症状)
【完整版】糖尿病常用的降糖药物,用法解析与不良反应
特此声明:本文为整合权威资料与个人见解的原创作品,旨在为读者讲解药品,遵医嘱服药,切记不可自行调整药物剂量。我们对每一位读者的支持与关注致以诚挚的谢意。
根据数据统计,2023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糖尿病的发病率已经高达25%,相当于每四个老年人就有一个患有糖尿病,并且在逐年升高。
小编帮大家分类整理了一下比较常见的口服降糖药物:
双胍类:比如最常见的二甲双胍,主要作用是抗高血糖,是发病初期的首选降糖药物之一,尤其适用于肥胖型的糖尿病患者。不良反应: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很少数的患者会出现乳酸酸中毒。
服药时间:为了减少胃肠道刺激,普通片类的二甲双胍通常在饭中或饭后服用。肠溶片则需要在饭前服用,最好在饭前半小时。而缓释片的作用时间长,建议早上和晚上,在饭中或饭后服药。
磺脲类:比如格列本脲、格列美脲,主要作用是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不良反应:最常见并且重要的是低血糖,尤其是服药后没有进食或进食太少,或者剂量过大时。此外,还可能有过敏反应、胃肠道反应、肝酶升高等。
服药时间:最佳时间是饭前30分钟,可以在血糖升高时正好发挥作用。中短效药,比如格列本脲、格列齐特等需饭前半小时服药;长效药,比如格列美脲则一般一天服用一次,推荐在早饭前半小时服用。
格列奈类:比如瑞格列奈、那格列奈,属于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主要作用于降低饭后血糖。不良反应:有可能发生低血糖,但是概率较低。还可能有体重增加、高胰岛素血症等。偶尔会有轻度胃肠道反应。
服药时间:这类药物起效快,通常口服后30分钟内起效,一般建议在饭前15分钟服用。不吃饭则不服药。
α-糖苷酶抑制剂:比如阿卡波糖,通过抑制小肠α-糖苷酶活性,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降低饭后血糖。不良反应:主要不良反应是胃肠道症状,如腹泻、腹痛、腹胀等,因为药物会导致糖类在小肠内分解及吸收障碍。个别患者也可能出现低血糖反应。
服药时间:这类药物需要碳水化合物参与才能发挥降糖作用,因此必须在吃饭时服用,最好是吃第一口食物时嚼服。未进餐或未进食碳水化合物时则不宜服用。
噻唑烷二酮类:比如罗格列酮、吡格列酮,增强胰岛素敏感性,适用于胰岛素抵抗患者。不良反应:主要副作用是体重增加或者水肿,还可能有肝毒性等严重不良反应。
服药时间:一般建议早饭后服用,这样有助于减少胃肠道不适。
DPP-4抑制剂:如西格列汀、维格列汀等,通过抑制二肽基肽酶4,延长肠促胰素的作用时间,促进胰岛素分泌并抑制胰高血糖素释放。不良反应:这类药物的不良反应相对较少,低血糖发生率低,胃肠道不良反应也比较小。
服药时间:每天任意时间服用均可,餐时或非餐时服用都不影响治疗效果。
SGLT2抑制剂:如达格列净、恩格列净等,通过抑制肾脏近曲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增加尿糖排泄,降低血糖。不良反应:副作用是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因为服用这类药物会增加了尿糖排出。还可能增加酮症酸中毒的风险,重度肾功能不全患者慎用。
服药时间:一般建议晨起空腹时服用,因为药物有利尿作用,晚上服用可能会导致夜尿增多而影响睡眠。
假如连续服用了3个月的降糖药,血糖还是没有达到控制目标,就要考虑增加胰岛素治疗了。
大家一定要遵循医嘱,按照医生的指导服药,切记不可自行调整药物剂量,并且要定期进行血糖监测。
除了服药,老年人血糖控制不满意,一定要远离高糖高脂食物的诱惑,比如糖果、甜点、油炸食品,食用适当的蔬菜、水果与全谷物,可以帮助血糖平稳。
适当的运动,比如散步或打太极拳,选择适合自己的低强度活动,能有效提升身体代谢率,促进血糖的降低。
关注小编,跟着小编学习各种健康知识!
糖尿病患者请收藏:口服降糖药的分类、作用机制,以及代表药物
口服降糖药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主要分为以下几类,每类都有其代表性的药物:
1. 磺脲类药物- 作用机制:主要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释放胰岛素来降低血糖。
- 代表药物:格列本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等。这类药物具有中等强度的降糖作用,但使用时需注意低血糖的风险。
- 作用机制:主要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输出和改善胰岛素抵抗来降低血糖。
- 代表药物:二甲双胍。二甲双胍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口服降糖药之一,特别适用于肥胖和超重的2型糖尿病患者。
- 作用机制:通过抑制小肠黏膜刷状缘的α-葡萄糖苷酶,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从而降低餐后血糖。
- 代表药物: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这类药物特别适合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食物成分,或餐后血糖升高的患者。
- 作用机制:主要通过刺激胰岛素的早期分泌来降低餐后血糖。
- 代表药物:瑞格列奈、那格列奈、米格列奈等。这类药物起效快,作用时间短,有利于控制餐后高血糖。
- 作用机制:主要通过增加靶组织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来降低血糖。
- 代表药物:罗格列酮、吡格列酮等。这类药物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减少肝糖输出,降低血糖,但需注意其可能引起水肿和体重增加的副作用。
- 作用机制:通过抑制二肽基肽酶-4(DPP-4)的活性,延长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的生理作用,从而改善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
- 代表药物:西格列汀、沙格列汀等。这类药物降糖效果平稳,且低血糖风险较小。
- 作用机制:通过抑制肾脏近端小管的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SGLT-2),减少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从而增加尿糖排泄,降低血糖。
- 代表药物:达格列净、恩格列净等。这类药物具有降低血糖、减轻体重和改善心血管预后的作用。
在选择口服降糖药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血糖水平、胰岛功能、肝肾功能等)和药物的特点进行个体化治疗。同时,患者在使用口服降糖药时,应定期监测血糖、肝肾功能等指标,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有效使用。如有任何疑问或不适,应及时咨询医生。
#糖尿病##奕健行##二甲双胍#
二甲双胍与达格列净,经典老药和明星新药哪个更好?
在糖尿病的治疗领域,两个一线治疗药物——二甲双胍和达格列净,它们各自以其独特的机制和广泛的益处,成为了许多糖友控制血糖、维护健康的得力助手。到底哪个药更好?今天就来进行对比分析。
作用机制、药效对比
二甲双胍,一个拥有百年历史的经典降糖药。它的工作原理就像是给身体内的胰岛素加了个“助手”,帮助改善胰岛素抵抗,让胰岛素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从而降低血糖水平。无论是空腹时的血糖,还是餐后的血糖高峰,二甲双胍都能有效应对。更神奇的是,它还能带来额外的健康益处,比如减轻体重、降低血压和血脂,对心血管系统也有保护作用。这让它成为了许多糖尿病患者的首选药物之一。
接下来,让我们认识一下达格列净,这位“糖、心、肾跨界”的明星新药。它的降糖方式非常独特,不依赖胰岛素,而是通过抑制肾脏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让多余的葡萄糖随着尿液排出体外,从而达到降低血糖的目的。除了降糖之外,达格列净还能改善肾脏的轻度蛋白尿问题,保护肾脏健康。同时,它还能降低心衰的风险,对心脏也有很好的保护作用。
副作用对比
二甲双胍单独使用时,一般不会引起低血糖,但如果与其他某些降糖药物联合使用,就要小心低血糖的风险了。
当然,二甲双胍也不是没有缺点。它可能会影响身体对维生素B12的吸收,长期下来可能导致贫血。此外,一些患者还可能出现腹泻、腹胀、食欲不振等胃肠道反应,这些副作用通常会导致体重下降。但别担心,只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这些问题大多可以得到妥善处理。记住,即使血糖已经控制在理想范围内,也不能随意停药哦!
在使用达格列净时,患者需要注意的一个潜在副作用是泌尿生殖道感染的风险增加。因此,服药期间建议多喝水,以促进尿液排出,减少感染的机会。对于半年内有反复泌尿生殖道感染病史的患者来说,使用达格列净可能不是最佳选择,因为这可能会加重感染风险,导致血糖反弹失控,加重病情。
二甲双胍和达格列净,虽然机制不同,但都是糖尿病治疗中的佼佼者。在医生的指导下,它们可以强强联合,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有效的治疗方案。记住,合理用药、定期监测、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控制糖尿病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