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止糖尿病(如何防止糖尿病的发生吃什么)
糖尿病可预防!专家揭秘:这三招最有效,现在行动还不晚
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健康威胁。但你知道吗?它并非完全无法避免!最新研究揭示,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我们完全可以大幅降低患病风险。今天就来聊聊,如何科学预防2型糖尿病。
提到糖尿病,很多人觉得是“老年病”或者“富贵病”,离自己很远。但现实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都在快速上升。研究显示,其主要风险因素——肥胖和缺乏运动——与现代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好消息是,这恰恰意味着2型糖尿病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预防的!
关键风险:肥胖与久坐是“元凶”
- 肥胖是头号敌人: 体重超标(尤其是腹部肥胖)会显著增加身体对胰岛素的需求。长此以往,负责生产胰岛素的胰腺细胞(β细胞)可能“累坏”或功能受损,最终导致血糖失控。研究证实,体重指数(BMI)越高,患糖尿病的风险就越大。
- 缺乏运动雪上加霜: 运动能显著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帮助肌肉更有效地利用血糖。即使是轻度的规律运动(比如快走),也能带来显著的预防效果。研究发现,每周运动1次的人比完全不运动的人风险低,而每周运动5次以上的人风险更低!美国推荐每周至少5天、每天30分钟的快走。
- “强强联合”更危险: 肥胖加上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会极大地放大患糖尿病的风险。对于有家族史或本身肥胖的高风险人群,运动的保护作用尤其明显。
科学研究给出了明确的答案:调整饮食和增加运动是最有效的预防武器!
1.健康饮食: 选择营养均衡、热量适中的食物。减少高糖、高脂、精加工食品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质的比例。中国和瑞典的大型研究都发现,对于血糖调节能力已经开始下降(称为“糖耐量异常”)的人群,进行饮食干预能显著降低未来患糖尿病的风险(降低30%-50%)。
2.坚持运动: 如前所述,规律运动至关重要。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都是很好的选择。关键在于坚持和达到一定的能量消耗。研究甚至发现,对于预防糖尿病来说,只要消耗的能量相同,快走的效果和慢跑一样好!
3.控制体重: 对于超重或肥胖人群,即使只是减轻少量体重(如7%),也能显著改善血糖水平和胰岛素敏感性,从而大大降低糖尿病风险。
目前,还没有被正式批准用于预防2型糖尿病的药物。科学家们正在研究一些潜在药物(如二甲双胍、奥利司他),它们可能通过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或减少脂肪吸收来起作用。但大型研究的结果还在等待中。现阶段,生活方式干预仍是无可争议的首选和基石。
谁最需要预防2型糖尿病?
- 超重或肥胖人群。
- 缺乏规律运动、久坐不动的人。
- 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
- 年龄较大的人群(风险随年龄增长)。
- 已经被诊断为“糖耐量异常”的人(这是糖尿病前期的重要信号,风险最高,干预效果也最好!)。
预防2型糖尿病,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科学研究已经清晰地指明了道路:管住嘴、迈开腿、控制体重。 这些改变不仅能预防糖尿病,还能同时降低患心脏病、高血压等多种慢性病的风险,是一举多得的健康投资。
别再等了! 从今天开始,为自己制定一个健康计划,哪怕只是每天多走几步路,少吃一口高糖零食,都是在为未来的健康添砖加瓦。预防糖尿病,主动权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喜欢文章的话,可以关注、给个赞和帮忙转发。有什么观点和想法,欢迎留言一起讨论。谢谢大家![玫瑰][玫瑰][玫瑰]
医生坦言:糖尿病患者做到这6点自律,血糖想不受控制也难
张阿姨还记得5年前,血糖仪屏幕上“13.8mmol/L”的数字像针一样扎眼。
前一天她贪嘴吃了两块糯米糍粑,以为“偶尔一次没关系”,却没想到血糖会飙到这么高。
内分泌科医生拿着化验单叹气:“您看,这就是饮食不自律的结果,血糖就像脱缰的野马,不控制好会引发心脏病、肾病等一堆并发症。”
从那天起,张阿姨开始学习控糖自律法,如今她的空腹血糖稳定在5.6mmol/L左右。
医生说:“张阿姨,您这自律劲儿,血糖想不听话也难!”
饮食要注意对于“糖友”来说,一顿饭没控制好,血糖就会像坐过山车一样。
但其实饮食自律不是“这也不能吃,那也不能吃”,而是“会吃才是本事”。比如饿的时候先测血糖,要是空腹血糖超过了7.0mmol/L,那就别着急吃东西,可以先喝一杯温水垫垫,等到1小时后再测。
如果血糖正常的话,也只吃七分饱。吃的时候可以用手掌比划着,蛋白质跟掌心差不多,主食别超过拳头大小,蔬菜可以吃两拳头。这样吃下来,既能保证营养,又不会影响血糖稳态。
主食3不吃1.黏腻主食
像年糕、糍粑这类糯米做的食物,里面的成分80%是支链淀粉,其消化速度接近直接饮用葡萄糖溶液,易导致血糖快速升高。有糖友试过吃100g糍粑,2小时后血糖就飙到了13.2mmol/L,后来吃饭换成了蒸玉米、煮红薯,血糖就稳定多了。
2.油炸主食
油饼、手抓饼这些“油糖组合”就是油脂裹着淀粉,看着香但吃下去血糖会先猛涨后猛跌,还会让血脂跟着升高。临床上不少“糖友”就是没管住嘴,结果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正常值应<3.4mmol/L,超标15%即>3.9mmol/L)高出正常值15%。
3.“无糖”糕点
有些糕点尽管标着“无糖”,但也是精白米面加黄油制作而成的,升糖指数能达到72(纯葡萄糖是100)。但将这些若是换成燕麦(GI=55)、糙米(GI=56)、芸豆这些全谷杂粮就不一样了,有“糖友”把60%的主食换成杂粮,3个月规范饮食后,糖化血红蛋白从7.8%降到了6.5%。
营养均衡“绿叶蔬菜 优质蛋白”这对黄金组合是“糖友”餐桌上常见的“控糖搭档”,是每餐都得有的。
像菠菜、芹菜这种绿色蔬菜,里面的膳食纤维就像是专门给血糖安装的“刹车装置”,它可以裹住糖分不让它太快被吸收。有“糖友”试过吃200g清炒菠菜,餐后血糖峰值能低2.3mmol/L,建议“糖友们”每天至少吃500g。
如果说膳食纤维是“刹车”,那么蛋白质就是血糖的“稳定器”。每天1个鸡蛋、300ml无糖酸奶、50g豆腐再加1两瘦肉,这些摄入的蛋白质能让胰岛素慢慢地释放,避免血糖忽高忽低。
科学加餐如果“糖友”在两餐之间饿了,千万别硬扛,低血糖可比高血糖还要可怕。
低血糖可能引发心慌、手抖,严重时甚至昏迷,建议在上午10点、下午3点左右加餐,选择7颗扁桃仁 1个小苹果(总热量≤150千卡),像牛油果、草莓这些低升糖组合(GI<55)既能防止血糖骤降,又不会给下一餐添负担。
当血糖低于5.6mmol/L时,可按此标准加餐,不过避免选择巧克力、蛋糕等高糖零食。
吃饭不快也不慢对“糖友”而言,吃的太快了就会因为大脑没收到“吃饱”的信号,而容易吃多。
平时建议“糖友”每顿饭吃20分钟以上,可以用小盘子、小碗来盛饭,减慢吃饭的速度。每口饭咀嚼20次以上,可降低餐后血糖峰值约20%。饭前可以先喝一小碗清汤,然后再吃蔬菜,最后吃主食和蛋白质。
有糖友坚持“先菜后饭”的原则,3个月瘦了5公斤,餐后血糖平均降了1.8mmol/L,这就是“慢吃出健康”的道理。
饭后适量运动美国糖尿病协会推荐,餐后45分钟开始运动效果最好,比如游泳、广场舞等中等强度运动。有位“糖友”坚持了3年,不仅血糖稳了,连脂肪肝也消失了。
不过,注射胰岛素的糖友应避开药物作用高峰时段运动,还有切忌空腹运动,容易造成低血糖,也别刚吃完饭就动,会影响消化。
比降糖药更有效!远离糖尿病的2个“黄金习惯”,现在开始还不晚!
糖尿病是终身疾病,一旦确诊便需终身服用降糖药,这是许多人对糖尿病的普遍认知。然而,最近一项研究发现,2个“黄金习惯”效果堪比降糖药!秘诀就藏在两个简单的日常习惯里——“会吃饭” “会运动”!
2个“黄金习惯”,效果堪比降糖药!
2025年6月,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柳叶刀》子刊发表了一项长达21年、追踪3000多人的研究,结果令人振奋:控制饮食和坚持运动这两个简单的方法,预防糖尿病的效果比吃二甲双胍还有效。而且,即使是短期干预也能有明显好处!
该研究共涉及3234名患有糖尿病前期的成年人,平均年龄为50.6岁,评估生活方式干预和二甲双胍对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的影响。在长达21年的研究期间,结果显示:
第一组:通过生活干预(饮食 运动)的人,体重至少减重7%,糖尿病风险降低24%,平均晚发病3.5年!
第二组:而吃二甲双胍的那组人,得糖尿病的风险降低了17%,平均晚得病2.5年。
因此,研究发现在糖尿病前期、肥胖等高风险人群中,通过饮食和运动减重的控糖效果,比吃降糖药二甲双胍还要好。
此外,研究发现即使不能长期坚持,短期干预也能带来明显好处,前期的干预效果能在长期内降低糖尿病发病风险。
黄金习惯一:
这样吃饭更有利控制血糖
1. 多吃三类蔬菜
武汉市第六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陈伟2025年在科室微信公号刊文指出,稳定血糖水平,其实只需采取一项简单且成本低廉的措施,那就是增加蔬菜的摄入量。增加蔬菜的摄入,不仅能增强饱腹感,还能有效降低主食的摄入,进而减少整体饮食的热量摄入,显著改善餐后血糖水平。
三类蔬菜是优选!首先是绿叶蔬菜,这一类别中包括菜心、生菜、油麦菜、小白菜、苦菊、茼蒿、豌豆苗、芹菜、苋菜、空心菜以及芥蓝等。其次是茄瓜类蔬菜,如冬瓜、黄瓜、茄子和番茄等。最后是十字花科蔬菜,这一类别有白菜、卷心菜、西兰花和羽衣甘蓝等。②
2. 调整吃饭顺序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临床营养科营养师谭森森2024年在医院微信公号刊文指出,改变进餐顺序对于平稳餐后血糖非常重要。建议糖友每餐先吃蔬菜,再吃蛋白类食物(鸡蛋、奶制品、大豆制品、瘦肉/鱼虾),最后吃主食。先吃蔬菜和蛋白类食物、最后吃适量主食,既可以防止热量摄入超标、又可以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能更好地改善餐后血糖。每餐蔬菜100~300克,优先选择叶类和十字花科蔬菜,比如生菜、菠菜、花菜。
3. 晚餐早点吃完
四川省绵阳市中医院内分泌代谢科赵玉玲2025年在医院微信公号刊文提醒,晚餐时间可是控糖的一个小秘诀。尽量在晚上7点之前吃完晚餐,给肠胃留出足够的时间消化。要是吃得太晚,肠胃还在努力工作,你就已经躺在床上准备睡觉了,这样不仅不利于消化,还会让血糖在夜间升高,影响睡眠质量。
黄金动作二:
这样运动更有效控制血糖
1. 时间:晚上6点以后控糖效果最好
2024年,国际期刊《肥胖》(Obesity)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在一天中,晚上6点以后运动最有利于降低血糖。
这项研究分析了186名超重或肥胖且有至少一种代谢问题的成年人,经过14天的运动和血糖水平检测,研究人员发现:
下午和晚上运动,血糖水平都相对较低,而早上和混合运动则没有这种效果;
晚上6点以后运动降糖效果最好,24小时、白天、夜间的血糖水平分别降低1.28、1.1、2.14;
对于血糖调节功能已经受损的人来说,晚上6点以后运动对血糖控制的积极影响更为明显。
研究者认为,由于昼夜节律的波动,骨骼肌在晚上葡萄糖摄取效率和胰岛素敏感性较低。而晚上运动可能会增强对葡萄糖的利用,改善骨骼肌对葡萄糖的摄取。
2. 强度:中等强度运动
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内分泌科护士长王红岩2025年在中国科学报社主办的《科学新生活》上介绍,中等强度运动在改善血糖控制方面效果更为显著。当进行中等强度运动时,身体的代谢率明显提高,骨骼肌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大幅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也随之增强。
这意味着身体能够更有效地利用自身分泌的胰岛素,从而降低血糖浓度。此外,中等强度运动还能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的免疫力,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中等强度运动下,运动者仍能讲话,但会有些气喘,如快走、骑自行车、游泳等。
健康时报图
3. 持续:每周150分钟以上
2025年6月,一项发表于《心血管糖尿病内分泌学报告》(Cardiovascular Diabetology–Endocrinology Reports)的研究发现:每周运动时间超过150分钟,可有效逆转“糖尿病前期”!
该研究通过对130位糖尿病前期患者的长期随访,结果显示:有21.5%的患者成功让血糖恢复正常。其中,每周运动超过150分钟,这个看似简单的习惯,能让逆转糖尿病前期的概率提高4.15倍。
规律的体育活动能增强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肌肉吸收和利用葡萄糖,从而有效调节血糖,让身体的“糖代谢工厂”重新变得活跃。
因此,预防糖尿病并非依赖复杂的疗法,而是藏于日常生活的简单坚持。通过多吃一些蔬菜、调整吃饭顺序、坚持日常运动……这些细微改变,为自己掌握糖尿病预防的主动权!
来源:健康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