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预防与治疗(糖尿病预防治疗指南最新版)
专家探讨如何有效推进糖尿病及慢性病防治“关口前移”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林洁)7月5日,广东省医院协会糖尿病管理专业委员会2025年学术年会在广州举行,与会者围绕体重管理和生活方式重塑,探讨如何有效推进糖尿病及慢性病防治的“关口前移”工作。
广东省医院协会糖尿病管理专业委员会2025年学术年会现场。主办方供图
传统观念认为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患者需要终身服药。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糖胖病逆转中心主任徐谷根表示,糖尿病是可防、可控、可逆转的,患者采用“2 N”系统治疗方法,可以实现减少用药甚至停药的治疗效果。“2 N”系统治疗方法中的“2”是指中西医结合,药物与非药物相结合;“N”是指综合措施干预,如调整生活方式、营养干预、运动疗法和心理健康支持等。
“需要强调的是,逆转不等于根治。”徐谷根说,糖尿病逆转是一种治疗手段,患者通过3个月的“2 N”综合性干预,恢复人体自然调节血糖的能力,使血糖水平保持稳定,从而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
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数量已达2.33亿,防治形势严峻。会议围绕当前糖尿病防治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展开讨论,包括庞大的患病人群、沉重的并发症负担,以及患者生活质量的显著下降等问题。研究表明,通过强化生活方式干预等手段,特定类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可获显著改善,部分患者甚至能长期摆脱药物依赖。
此外,与会多位专家分享了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如AI模型在糖尿病体重管理门诊建设中,通过大数据预测风险、优化干预方案,实现高效精准管理;骨搬运手术治疗糖尿病足,为以往可能面临截肢的患者带来了保肢新希望;菌群移植技术为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干预糖尿病提供了崭新视角等。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预防糖尿病并发症有“四大支柱”,缺一不可!国内外指南一致推荐
►
本文1983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张大爷今年67岁,10年前查出2型糖尿病,一直靠吃药控制血糖。近半年,他走路开始不稳,晚上视力变差,有时还会胸闷气短。儿子带他去医院检查,结果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心肌缺血,全都中招了。
医生说,其实这些并发症早能预防,只是张大爷一直只盯着血糖,忽视了其他风险指标,也没系统管理。等出现症状,已经是“并发症缠身”的晚期。
糖尿病并发症不是命运,是管理不当的结果。只靠降糖远远不够,预防必须靠“四大支柱”,任意一个掉链子,糖尿病都会失控。
根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与ADA(美国糖尿病协会)年度共识报告,长期控制好糖尿病并发症,需要围绕四大核心支柱展开:血糖、血压、血脂、生活方式。这不是口号,而是全球共识。
血糖升高会逐步破坏血管内皮,导致微血管和大血管病变。空腹血糖控制在7.0 mmol/L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不超过10.0 mmol/L,是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的基础目标。
但很多人只测空腹血糖,这远远不够。HbA1c(糖化血红蛋白)才是关键指标,它反映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一般目标控制在7%以下。
忽视HbA1c,等于盲开车。很多患者空腹血糖正常,但HbA1c高,说明餐后血糖长期偏高,仍在慢性损害血管。
2型糖尿病患者中,超过60%同时患有高血压。这种“双重打击”会大大提高心脑血管事件、肾衰竭、视网膜病变的风险。
国际指南建议,大多数糖尿病患者的目标血压应控制在130/80 mmHg以下。尤其是有肾病或心血管病史的患者,甚至可以更严格。
别只靠降糖药,联合降压治疗是标准方案。而且降压药不能随便停,很多人觉得血压降下来了就停药,很快又反弹,甚至引发中风。
糖尿病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风险是普通人的2-4倍,这背后往往是血脂异常“在作怪”。
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重点,它是“坏胆固醇”,越高越容易堵住血管。多数糖尿病患者,LDL-C目标应低于2.6 mmol/L;已有心血管病变者,目标更低:1.8 mmol/L以下。
很多时候,即便血糖控制良好,没有控制好血脂,也可能心梗、脑梗突然发生。他汀类药物是推荐首选,但需个体化评估风险,不能自行停药。
很多人一听“生活方式干预”,就以为是“少吃点糖、多走点路”这么简单。其实,这是医学上极具指导价值的干预方案。
1)饮食管理:控能、控糖、控脂,均衡饮食才是关键
不是不吃主食,而是优选低升糖指数的碳水,如糙米、燕麦;不是不吃油,而是换成橄榄油、菜籽油;不是不吃水果,而是选低糖水果,如蓝莓、番石榴。
每餐七分饱,不喝含糖饮料,控制每日总热量摄入,才是基础操作。不要轻信网红食谱,适合自己的是最重要的。
2)规律运动:不是走两步,而是“动得够”
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是国际标准建议。快走、骑车、游泳都可,但要有计划、可坚持。
肌肉锻炼同样重要,每周2次抗阻训练(如哑铃、弹力带),可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波动。
3)戒烟限酒:关键不是“少抽少喝”,而是“完全戒断”
烟草加剧血管损伤,酒精干扰血糖波动。糖尿病患者吸烟者,心梗风险几乎翻倍。即使每天只喝一杯酒,也可能增加低血糖风险和肝损伤。
并发症不是“突发”,而是“逐步蔓延”糖尿病并发症种类多,进展慢,症状轻,容易忽略。很多人发现时已是肾病4期、视力下降、神经病变。这其实是管理缺位的后果。
糖尿病肾病,早期唯一信号是尿微量白蛋白升高,几乎无症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也无明显变化,只有眼底检查才能发现;神经病变,初期只是脚麻、轻度刺痛。
等到症状明显,往往已不可逆。定期筛查极为关键:每年查一次尿微量白蛋白、眼底检查、足部感觉检查,是指南明确推荐。
糖尿病管理,不是靠“忍”,是靠“系统”很多患者以为“我不吃糖了,就好了”。但糖尿病本质是代谢综合征表现之一,涉及血糖、血压、血脂、体重、炎症等多系统功能失衡。
控制血糖只是第一步。如果不同时管理好其他三个支柱,血管仍会一点点被侵蚀,最终爆发心梗、脑梗、肾衰。
一个指标不达标,整体风险就升高。这就像四条腿的桌子,任何一条断了,整张桌子都不稳。
早治早管,效果才好;全管全控,并发症才远离糖尿病不是绝症,但它需要的是主动管理、长期坚持。每位糖尿病患者都应建立自己的慢病管理档案,定期复查、动态调整策略。
医生不只是“看血糖”,而是“管全局”;药物不是“吃一辈子”,而是“用得科学”;生活方式不是“说说而已”,而是“每天落实”。
预防并发症从来不是靠“运气”,而是靠这四大支柱的稳定支撑。
参考资料:①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
上海交大发现,经常跑步的糖尿病患者,用不了多久,或有7大改善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不吃药,只跑步,糖尿病症状竟然慢慢缓解?”这听起来像是玄学,但真实发生在越来越多的糖尿病患者身上。最新研究显示:坚持跑步,竟然能让2型糖尿病出现7大关键改善,甚至影响病程发展。
这一结论,不是朋友圈的“养生鸡汤”,而是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临床研究,并得到《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等权威文件的理论支持。
跑步真的能“降糖”?比你想象的更靠谱有人觉得,糖尿病是“吃出来”的,控制饮食就够了。但问题是,吃得再少,血糖还是高,为什么?
因为胰岛素抵抗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而跑步恰恰是改善胰岛素抵抗的“特效药”。
中国疾控中心数据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1.4亿人,其中大部分为2型糖尿病。吃药、打针、控制饮食,是他们的日常。
但一项发表于《中华糖尿病杂志》的研究指出,规律有氧运动能显著改善糖耐量、降低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跑步,是目前证据最充分、效果最明显的运动方式之一。而且它不仅仅“降糖”这么简单。
下面这7点改变,才是更值得被重视的第一波改变:胰岛素“重新上线”了。2型糖尿病的核心问题,不是胰岛素没了,而是身体对胰岛素越来越“无感”。跑步能让肌肉“重新识别”胰岛素,提升细胞对它的敏感度。
通俗来说,胰岛素说话终于有人听了,血糖也就正常了而且研究发现,每周坚持150分钟中等强度跑步,就能显著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这个门槛并不高,平均每天20多分钟,走快点都算。
第二波改变:血糖不再“上蹿下跳”。不少糖友发现,即使控制饮食,血糖依旧忽高忽低。这其实是因为身体调节能力差跑步的好处是:
它不像药物只解决某一环节,而是从整体上提升身体调控机制,增强血糖稳定性长期坚持后,糖化血红蛋白能下降0.5%~1%,这可不是小数点,背后对应的是并发症风险的下降。
第三波改变:内脏脂肪悄悄减少。糖尿病不是“胖人病”,但肚子上的脂肪,是胰岛素抵抗的帮凶。
很多人减肥只看体重,其实跑步更重要的是消耗内脏脂肪,而不是皮下脂肪。
上海交大团队的研究指出,内脏脂肪减少后,胰岛功能恢复速度会更快,血糖控制也更稳定。
这比你花几千块买保健品靠谱多了。
第四波改变:血压和血脂顺带也变好了。糖尿病和高血压、高脂血症常常“绑定”出现问题是,一个不好治,三个一起更难治而跑步的好处是:它不是“头痛医头”,而是三管齐下。
多项研究表明,规律有氧运动能降低收缩压5~10mmHg,降低甘油三酯,提升高密度胆固醇(好脂肪)水平。这意味着你不仅血糖稳了,心血管风险也随之降低。
第五波改变:睡得更香了,情绪也不崩了。糖尿病患者普遍存在睡眠问题和情绪波动。
血糖高时烦躁,低时乏力,恶性循环。跑步能调节神经系统,改善睡眠质量,缓解焦虑和抑郁情绪。
当心情变好,压力荷尔蒙皮质醇下降,血糖也就更容易控制。不是心灵鸡汤,这是神经内分泌系统真实的反应机制。
第六波改变:腿脚变灵活,生活质量回来了糖尿病患者常常腿软、走不动,其实是微血管病变和神经损伤在作怪。
持续跑步能改善下肢血液循环,预防和延缓糖尿病并发的周围神经病变。走路稳了,生活自理能力强了,生活质量自然也回来了。
第七波改变:用药量减了,甚至能“脱药”。这里必须强调:不是所有人都能停药,但用药量减少,是很多跑步者的真实经历。
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糖尿病综合防控指南》中明确指出,生活方式干预是治疗的第一线,在早期阶段甚至可不立即使用药物。
如果在医生指导下,通过跑步控制住了血糖,部分患者的降糖药物是可以减少剂量甚至暂时不用的。这也就意味着,副作用更少,费用更低,身体恢复更自然。
不是跑得越猛越好。跑步对糖尿病有效,关键在“规律”两个字。《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建议:每周至少5天,每次30分钟以上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慢跑、快走、骑车等。注意两个细节:
一是“中等强度”,不是气喘吁吁;二是“坚持”,一周跑一次没用。另外,空腹跑步容易低血糖,务必饭后1小时进行;血糖过高(>16.7mmol/L)或过低(<5.6mmol/L)时不建议运动。
不跑的人,可能永远不懂身体能多强大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身体早早“退役”。你以为跑步很累,其实比躺在病床上舒服多了。给自己一次机会,从今天开始,用脚步,把身体“跑回来”。长期坚持跑步,不只是在“控糖”,更是在“控风险”、在“延寿”。
参考文献
①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4): 315-409.
②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糖尿病综合防控指南(试行)[Z]. 2022.
③ 中华医学会运动医学分会. 运动对糖尿病的干预共识(2021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 13(6): 482-4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