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高就是糖尿病吗(血糖高是属于糖尿病吗)
高血糖和糖尿病有什么区别?医生:这次说清楚了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高血糖和糖尿病,这两个词听起来像是“亲兄弟”,但真不是一个概念。很多人一听血糖高,就以为自己得了糖尿病,吓得一晚上没睡。还有人体检报告上写着“空腹血糖偏高”,就急着开始吃药。
这种慌张,其实没必要,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到底高血糖和糖尿病差在哪?不搞清楚这个问题,真的容易走弯路。
先说结论:高血糖不等于糖尿病,但糖尿病一定是高血糖。就像发烧不一定是感冒,但感冒一定会发烧。
血糖高了,能不能自己降?能。但也可能降不下去。这个“能不能”的分界线,其实就是身体调节血糖能力的“底线”——如果这条底线塌了,那就不是单纯的血糖高,而是糖尿病了。
血糖是个很娇气的指标,受饮食、睡眠、情绪、运动、甚至前一天是不是熬夜这些因素影响。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检查出来血糖高,过几天再查又正常了——那是身体还撑得住,胰岛还能补救。
但如果高血糖持续存在,尤其是空腹血糖≥7.0 mmol/L,或者餐后两小时血糖≥11.1 mmol/L,并且反复出现,那就不是“小波动”,而是“失控”。这时候就要警惕是否已经进入糖尿病的范围。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的诊断靠的是一次血糖检查,其实是误解。真正的诊断标准,除了血糖值,还要结合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等多个指标。一锤定音的糖尿病诊断,绝不是一次血糖升高。
那有没有一种状态,介于高血糖和糖尿病之间?有。这就是“糖调异常”或者叫“糖耐量受损”。
这类人群,身体调节血糖的能力已经开始出问题,但还没严重到糖尿病的程度。简单来说,这是一种“高危状态”,如果放任不管,大概率会滑向糖尿病。
这里就要引出一个关键点:高血糖是“信号”,糖尿病是“结果”。信号是可逆的,结果往往是不可逆的。一旦确诊糖尿病,那就是一个长期管理的慢性病。
再讲个现实点的。很多人发现血糖高之后,第一反应是“我是不是这段时间吃多了糖”,然后就开始戒糖、吃苦瓜、喝降糖茶、拼命走路。看起来很努力,但其实方向错了。
血糖高的根本原因,归根结底在于胰岛功能的损伤。胰腺里的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能力下降,或者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换句话说,不是你吃了多少糖,而是你的身体代谢能力出了问题。
所以,调节高血糖,关键不是控制糖分,而是改善胰岛素抵抗,提高细胞对胰岛素的响应。这时候,运动比饮食更有效。特别是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游泳、骑车,一周保持四五次,持续三十分钟以上,效果才明显。
当然,不能忽视的是,有些人天生胰岛素分泌能力就差,特别是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哪怕吃得很克制,也可能发展为糖尿病。这种时候,监测是关键,早发现才能早干预。
那糖尿病一旦确诊,是不是就要吃一辈子药?不一定。二型糖尿病的初期,很多人通过生活方式干预(饮食 运动 减重)就能稳定血糖,甚至停药。但前提是发现得早,干预得及时。
而如果等到糖尿病并发症出现,比如视网膜病变、肾功能异常、神经病变,那就是“错过了窗口期”。这时候,不仅要吃药,甚至可能要用胰岛素,日常生活也会受限。
说到用药,这里要讲清楚一点。很多人对“吃药”这件事有误解,觉得一吃药就“成了病人”,其实药物是工具,不是标签。
像二甲双胍(Metformin)这种药,不仅能降血糖,还有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是目前国际指南推荐的一线用药。用得好,甚至可以延缓病程发展。
当然,也不是所有高血糖的人都需要用药。前提是你能靠生活方式把血糖控制在合格范围,而且稳定维持。这种情况,药物可以暂缓介入,但不能掉以轻心,每三个月复查一次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是基本操作。
另外值得警惕的是,有些人血糖不高,但糖化血红蛋白高,这种“静悄悄”的糖代谢异常,更容易被忽视。糖化血红蛋白反映的是过去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连续升高说明问题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
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有些人血糖刚超一点点,就特别紧张;而有些人血糖飙到十几毫摩尔每升,还觉得“没感觉”,所以没事。其实症状的轻重跟血糖值不一定成正比,早期糖尿病可能完全没有症状。
这也是为什么糖尿病总是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它不像高血压,一上来就头晕,或者像心脏病,一发作就胸闷,它是悄无声息地破坏血管、神经和器官。等你感觉到不对劲,可能已经晚了。
所以,我们真正需要做的,不是等血糖飙高才去就医,而是把血糖控制在一个“健康区间”。这个区间,不是靠节食、喝药茶能维持的,而是靠长期、系统的生活方式管理。
这里可以举个例子。有个患者,48岁,公司中层,平时应酬多,每晚喝酒、吃夜宵,体重飙升。体检发现空腹血糖6.9 mmol/L,医生建议改善生活方式。他坚持三个月,每天快走1小时,晚饭少吃三分之一,体重减了6公斤,血糖降到5.6,没吃一颗药。
这说明什么?说明血糖这件事,不只是“治”,而是“养”。你怎么对待自己的身体,它就怎么反馈你。
但也有人明明吃得不多,就是血糖降不下来。那就要查查是不是有脂肪肝、内脏脂肪过多、甲状腺功能异常、睡眠呼吸暂停等隐藏问题。这些全都会影响胰岛素的工作效率。
最后,还得说一句,很多人关心“我是不是遗传了糖尿病?”确实,糖尿病有家族聚集性,但这不是宿命。遗传只是给了你一张“预备票”,真正决定你是否上车的,是你的生活方式。
所以,不要等血糖出问题才重视,也不要一查出高血糖就自我诊断为糖尿病。关键在于:明白它们的区别,搞清成因,选对干预路径。这才是对自己身体最负责任的态度。
参考文献
[1]张春红, 王晓燕, 李敏, 等. 糖尿病前期人群血糖变化趋势分析及干预效果观察[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24, 32(3): 215-219.
[2]刘海宁, 陈立夫, 吴建军. 胰岛素抵抗与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3, 15(11): 846-850.
[3]王瑞芳, 郭明, 袁英. 糖代谢异常与糖化血红蛋白的关系研究[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5, 45(4): 270-274.
高血糖是不是糖尿病?
前几年本人血糖突高突低,身体并没有什么症状,就不当一回事。尽管医生多次建议去内分泌科或肾内科检查,我还是拖着不去。
前年9月份,我去医院神经内科检测血脂和尿酸,顺便检测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结果让我不淡定了,空腹血糖为7.74,糖化血红蛋白为7.80。为了验证检测结果,12月我又去医院检测,空腹血糖为7.74,糖化血红蛋白为8.00,已经超过了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医生建议我做进一步检查,考虑到家族没有糖尿病史,自己也没有三多一少等症状,只是身体微胖饭量大,就放弃了检查。为了预防血糖升高,我采取主食减半的方式降糖,但烟照抽酒照喝,鸡鸭鱼肉随便吃。
今年元月份,我突发肛周脓肿住院,需要检测血糖,让人惊喜的是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值都在正常范围,包括高血脂高尿酸都正常了。4月份我去医院再次检测血糖,空腹血糖为5.70,糖化血红蛋白为5.80,医生吩咐不用检查了,至于是不是糖尿病?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医生没有过多解释。
我一直弄不明白,有些人只要血糖超过诊断标准,就判定为糖尿病,不是吃药就是住院。我的血糖也超过诊断标准,没有吃药更没有住院,一直在检测中。而且已经做了无数次检测,看来还要继续检测下去,目的是为了验证高血糖是不是糖尿病?
中医错杂难症录之:血糖高就一定是糖尿病吗?可以逆转吗?
这几年由于饮食丰富,周围因为血糖高找老熊的也多了,随着科普的进一步发展,大家对糖尿病的防治都很重视,因为糖尿病发展会产生一系列并发症如周围神经症,循环系统障碍等导致失明或截肢,因此,人们都开始高度关注血糖管理!
一旦发现血糖波动尤其是血糖升高,有的人会很警惕,是不是糖尿病了?
其实,很多情形会产生血糖高,不同季节,甚至早晚血糖都不一样,人不是机器,人体是处于动态调节状态的!我们要关注的是持续性比如超过两个月的血糖高以及糖化血红蛋白高,这时我们就要结合实际来判断是不是糖尿病!
首先,成年人大部分可以排除一型糖尿病,一型糖尿病要高血糖早高了,不大会拖到成年;
其次,之前说过,还要回忆下上一代有无高血糖,尤其是女性亲属,排除遗传性糖尿病;
如果先天和遗传因素排除了,也不要急着下结论,因为,现在大部分人其实还是个代谢综合征,即可能肥胖,除了血糖高伴有高血脂高血压高尿酸等等,代谢综合征从中医的角度其实就是典型的整体脏腑失调,运化失调,产生痰湿、消渴等等症状,而这些,完全可以通过中医整体调节辨证论治去调治,只不过会有个过程,而且自己的生活习惯饮食调整也很重要,这就是为什么我一直强调重构这个概念,必须通过饮食、药物进行整体根本性调整,才能有根本性改善,否则,到处找降糖方、降糖药或降糖的食物只能是隔靴搔痒,解决不了根本!
而我认为只有那些身体从肥胖开始消瘦的才更值得关注或真正得糖尿病开始了,因为这标志你的身体开始出现吸收障碍,而中医认为消渴到这一步已经不只是消渴,而是久病及里,属于虚劳了!从中医的角度,思路上也不能因为血糖高就简单地与消渴划等号而只从消渴考虑,必须从虚劳论治才能触及根本以图力挽狂澜!
至于逆转,无非是能否恢复自我调节血糖能力,排除了先天及遗传因素,根据不同阶段通过整体辨证论治,恢复人体自发调节血糖能力是完全可能的,但也不可掉以轻心,既然给了亡羊补牢的机会,那尤其应当回头是岸,注重饮食作息,从生活上避免脏腑失调,当然,随着年龄增长,有时难免力有不逮,此时就要中医助你一臂之力,在几大关口助推一下,度过难关!
而且,就算有了糖尿病也不用过于紧张,中医完全可以未雨绸缪,培本固原治未病,避免未来的并发症,这也是中医的一个优势!
未雨绸缪,整体重构,你总是可以相信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