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误区(糖尿病误区有哪些)
糖尿病患者的5大误区,医生提醒:赶快停下,别再摧毁你的健康
李阿姨查出糖尿病后,每天都坚持吃素,坚决不碰米饭和水果,且按时监测血糖、按时吃药。发现血糖稳定后就只靠饮食调节,上周突然晕了过去,检查后发现血糖只有1.2mmol/L(正常人空腹血糖在3.9-6.1mmol/L之间),是严重的低血糖表现,需要立刻办理住院治疗。
李阿姨的低血糖事件,正是因“血糖稳定后擅自停药”“过度限制主食却忽视高淀粉蔬菜”等误区导致的。
那么为什么长期吃素,血糖还会“失控”呢?1.不吃米饭≠没有碳水的摄入
像土豆、玉米、南瓜这些蔬菜经常容易被大家忽视,但其中却含有大量的淀粉,每100g的土豆中就含有约17g的碳水化合物,相当于是半碗米饭的热量。
控糖的核心是“碳水化合物总量的控制”,而非单纯拒绝某一种食物。尽管没有吃一粒米,餐后的血糖还是会飙升、不受控制。
2.素食会造成蛋白质的匮乏
素食中容易造成优质蛋白质的缺失,而蛋白质可以延缓胃排空速度30%-50%,让碳水化合物慢慢消化。一旦缺乏,碳水吸收速度加快,血糖就会加速上升。
更麻烦的是,蛋白质不足还会导致免疫力下降、肌肉流失,让身体更难应对糖尿病带来的代谢压力。
1.用粗粮完全替代精细主食
不少人觉得“粗粮=降糖神药”,用杂粮饭、全麦面包完全替代精细主食,甚至一顿吃两三碗。粗粮虽然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但本质上仍是碳水化合物。
如果完全替代精细主食且不控制摄入的总量,淀粉分解后仍会有显著的血糖升高,这对血糖的影响可能比适量的精细主食更加危险,每餐主食建议不超过一拳头大小(约是50g)。
2.糖尿病不能吃水果
很多“糖友”因为水果会导致血糖上升而选择不吃,但低GI水果(GI<55)中富含的维生素、膳食纤维、果糖和大量矿物质,不仅可以补充身体中重要的营养,还可以延缓血糖上升,所以其实“糖友”可以选择吃一些低GI的水果(如草莓、苹果、柚子)。
在《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推荐“糖友”可以选择在两餐之间(如上午10点、下午3点)食用适量(每日<200g)的低GI水果,同时监测食用后的血糖变化,以免导致血糖升高。
3.蔬菜吃的越多越好
像土豆、南瓜、玉米这些蔬菜,通常被很多“糖友”当做主食的替代品,却忽略了其中含有着大量淀粉,如果一日三餐的摄入总量超过安全线,血糖迟早也是会失控的。
所以建议糖尿病患者每日的非淀粉蔬菜(如菠菜、西蓝花),可以占据每餐总量的1/2,淀粉类蔬菜则可以按照主食折算(如100g土豆≈25g米饭)。
4.血糖稳定就停药
糖尿病属于慢性疾病病,吃药可以使血糖控制的更稳定,但这不代表胰岛功能恢复了正常。不经过医生指导擅自停药,血糖很快又会升高,就算重新吃药,血糖也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平衡下来,其中血糖的波动反而会增加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5.过度节食+过量运动
过度节食会导致肝糖原耗竭,空腹跑步、暴走等过量的剧烈运动,可能会使血糖骤然下降,引发低血糖。单次严重低血糖(如血糖<2.8mmol/L)可能诱发心律失常、脑损伤,其急性风险高于慢性高血糖。
适合“糖友”的3种运动1.跳操、瑜伽、舞蹈等
这些有氧运动可以改善胰岛素抵抗,更适合一些老年人和关节有损伤的“糖友”。不过需要注意每次运动时长保持在20-30分钟,强度以“运动时可以正常对话”为宜,避免憋气动作(如瑜伽中的屏气体式)。
2.游泳
游泳是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运动,该运动需要全身的配合,中等强度游泳(如自由泳、蛙泳)每小时可以消耗大约400-600千卡的热量(1碗米饭约含150-200千卡热量,即相当于2-4碗米饭),消耗的能量较大。
参考《糖尿病患者运动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糖友”在运动前后可以补充适量碳水和蛋白质,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3.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
“糖友”可以适当选择挥拍类运动,这类运动可以改善脏器血液供应,有利于预防糖尿病慢性血管并发症(如视网膜病变、肾病),但是不建议“糖友”打球时突然发力和猛挥球拍。
糖尿病的十大误区,不认清很要命
关于糖尿病
我们经常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疑问
糖尿病一定会遗传吗?
少吃糖就一定不得糖尿病吗?
得了糖尿病就活不长?
......
生活中,你对糖尿病有哪些误解呢?
01误区1:糖尿病一定会遗传吗?
不一定!
糖尿病确实有遗传因素,父母有糖尿病,其子女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显著升高,属于易患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但是,在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中,遗传因素的贡献是有限的,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后天的环境因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首当其冲!有遗传易感性不可怕,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远离糖尿病。
“遗传因素只是装上了火药,是环境因素扣动了扳机。”
02误区2:少吃糖就一定不得糖尿病吗?
错!
糖尿病与吃糖并无直接关系,多吃糖未必得糖尿病,少吃糖未必不得。糖尿病的发病与遗传因素、饮食不当、缺乏运动、肥胖、吸烟、酗酒等诸多因素有关。如果胰岛功能好,摄入再多的糖也可以有效利用,血糖也不会升高。反之,若因多种原因导致胰岛功能异常,则少吃甚至不吃糖,也会有糖尿病的发生。
“想不得糖尿病,只少吃糖肯定是不行的!”
03误区3:只有胖子才会得糖尿病吗?
那可不一定!
肥胖者患糖尿病的几率确实要更大一些,尤其是腹型肥胖者。腰带越长,离糖尿病的距离就越近。但这并不等同于只有肥胖者才患糖尿病。
如果瘦人有其他糖尿病的危险因素也一样可能患糖尿病。而且患糖尿病的瘦人可不在少数哦!糖尿病更青睐胖子,但对瘦子也不嫌弃。
“预防糖尿病,人人有责,无论胖瘦 !”
04误区4:饮食控制就是饥饿疗法?
错了!
控制饮食并非是要忍饥挨饿,而是在保证基本生理需要前提下,合理控制每日膳食的总热量。如果长期进食太少,摄入热量无法满足机体代谢需要,就会导致身体消瘦、营养不良,甚至免疫力下降,反而有害健康。
进食太少还容易发生低血糖,进而导致血糖波动幅度增大,危害更大。科学的饮食控制,强调既要控制好疾病,同时享受生活的乐趣。
“达标不是饿出来的,控制饮食谨防矫枉过正。”
05误区5:得了糖尿病就不能再吃甜食和水果了?
肯定不是!
糖尿病患者在合理控制总热量和均衡营养前提下,没有任何一种食物是绝对禁忌的。在血糖控制良好的情况下,只要合理控制好总热量,这些还是可以适度摄取的。但切记千万不要吃多哦!可作为加餐,放在两次正餐之间食用。可优选升糖指数较低(GI<55)的水果,如苹果、梨、樱桃、草莓、哈密瓜、桃等。
“把握好饮食控制的基本原则,享受更多的生活乐趣。”
06误区6:“无糖食品”就可以随意吃了吗?
肯定不可以!
无糖食品虽然在生产中没有添加蔗糖等精制糖,但很多无糖食品本身依然含有大量淀粉,会在体内逐渐分解为葡萄糖。无糖食品不可能起到降血糖的作用,糖尿病人如果吃多了血糖同样会升高。可以吃,但不可以多吃!
“有糖无糖是相对的,不要被表面的名称或概念所迷惑。”
07误区7:没有症状就不必监测血糖吗?
错!
没有症状也必须定期监测血糖!没有症状不代表没有高血糖。不能根据自己的主观感受来决定是否监测血糖。积极监测血糖,才能更有效的控制好血糖,才能远离并发症。
“没有血糖监测引领的治疗,必然是盲目的治疗。”
08误区8:血糖高无症状就可以不吃药吗?
大错特错!
如果血糖控制不达标,即使没有症状,也需要进行药物治疗。高血糖,不管有没有症状,都会促进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无症状不代表没问题。糖尿病的危害就在于并发症。高血糖的危害是全方位的,几乎没有死角。糖尿病治疗主要目的在于预防并发症,而非缓解症状,即使症状缓解,仍需治疗。
“糖尿病的治疗属于预防性治疗,是着眼于未来的治疗!”
09误区9:血糖降下来了就能停药了吗?
当然不是!
除少数患者外,绝大多数患者血糖降下来后,仍需坚持药物治疗。若自己擅自停药,则很容易引起血糖的波动与反弹,这样反而不利于糖尿病的控制。
能否停药必须去医院就诊,听取医生的建议,由医生根据具体病情进行决策。即使医生同意停药,也仍需注意控制饮食和运动,同时密切监测血糖的变化。糖尿病治疗的疗程,就是患者的余生。
“降糖治疗,是糖尿病患者一辈子的事业,应贯穿始终。”
10误区10:得了糖尿病就活不长?
不一定!这取决于糖尿病的控制情况。
如果长期控制不佳,会导致各种急、慢性并发症,成为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但若控制得当,糖尿病人照样可以健康长寿。
所以,患了糖尿病不用害怕,只要肯努力,积极控制好糖尿病,长寿不成问题。
“应努力把糖尿病带进坟墓,而非被糖尿病拖进坟墓。”
胰岛素会上瘾?不吃糖血糖不会高?这十个糖尿病误区一定要避开!
因为糖尿病健康教育不到位,病人们谈到糖尿病,有很多误解,从注射胰岛素上瘾、失明到截肢,甚至心脏病发作和中风。如果您遵循这些有关防治糖尿病的不准确信息,可能会出现许多健康问题。最好从可靠的来源获取糖尿病建议和信息,例如您的医生、经过认证的糖尿病教育者和注册营养师。这里我们有10个关于糖尿病的常见误区(谣言), 以及每一个背后的真相。
误区一:糖尿病不用吃药。
真相:合理用药,或者早期用生活方式干预替代药物。
我们经常听到这个谣言,特别是在健康知识不足的人群中。有些糖尿病患者不相信他们的医生,反而听取不专业的朋友或家人的建议,导致他们尝试未经证实的天然补品或根本不吃药。事实是,你越早服用药物,就越有可能避免并发症。当然,要合理用药,早期可以用生活方式干预,减少甚至不用药。
误区二:使用胰岛素会上瘾,伤害身体。
真相:胰岛素副作用小,胰岛素强化疗法可以保护胰岛。
其实有时它是一种更好的治疗方法,特别是新诊断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强化疗法可以保护胰岛,甚至后续可以通过生活方式干预,不用药。不幸的是,2型糖尿病是一种进行性疾病,所以有些人无论他们采取什么措施来控制血糖,可能胰岛功能还是会衰退,最终使用胰岛素。还有一种很多病人都认为的误解,你一次为2型糖尿病开始使用胰岛素,你将永远不得不服用它。现实是2型糖尿病是一种非常动态的疾病,如果他们做出改变,如改善他们的饮食和锻炼,胰岛功能可以恢复,有些人可能不再需要它。
误区三:使用胰岛素很困难。
真相: 虽然有些不方便,但是容易学习使用。
学习注射和调整胰岛素似乎具有挑战性,但它可以教给10到100岁的人,并不比吃药难。 有时候我们教一位对学习如何服用胰岛素非常不耐烦的病人,但是当我们教她会如何注射时,她后悔说为什么不早点开始注射来治疗。
误区四:如果我患有糖尿病,我可能需要截肢。
真相:其实截肢是小概率事件,血糖控制不佳容易发生。
如果您不按照指示服用药物并选择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健康后果。但是,如果你控制血糖,你就不太可能达到这一点。
误区五:因为我患有糖尿病,我需要少量多餐。
真相:正确的饮食非常个性化 。
人的血糖变化很复杂,每个人不一样,一些病人睡觉时血糖正常,醒来时血糖高 - 尽管他们整晚不吃东西;有些人一吃就会立即出现血糖飙升,这种人每天吃几顿小餐不是一个好主意。与您的医生、经过认证的糖尿病教育者或注册营养师合作,测试动态血糖,为您的糖尿病寻找最佳的就餐时间。
误区六:如果我患有糖尿病,我就不能吃任何糖果。
真相:有些健康糖果可以适量食用
每位患者需要更加量身定制的饮食方法,强调适度和控制部分。例如,您可以整周吃饭,每周吃一天,您可以适量享用传统甜点。如果把任何东西变成'禁果',特别是当它容易获得的时候,总会成为潜在问题。理想情况下,家庭经常吃的食物不应该被禁止,关键控制好量。
误区七:如果食物不含糖,它不会提高我的血糖水平。
真相:碳水化合物实际上在血糖水平中起着重要作用,无糖食品一样升血糖。
因此,如果你吃无糖饮食但消耗大量碳水化合物,你仍然可能有问题(碳水化合物含量高的食物包括主食、果汁,香蕉和纤维含量低的加工谷物)。曾经有一位糖尿病人的葡萄糖水平失控,直到通过教育他意识到他吃的所有类型碳水化合物,除了纤维,都可以提高葡萄糖水平。
误区八:我的孩子患有1型糖尿病,因此他/她不应该参加体育运动。
真相:这是一个巨大的误区,患有1型糖尿病的儿童需要过有限的生活,但是研究证实运动可以改善他们血糖控制,有益健康。
有许多与糖尿病有关的运动员的例子,包括PGA高尔夫球手Scott Verplank和网球传奇人物Billie Jean King。关键是与您的医生合作,帮助您的孩子平衡食物选择和身体活动。即使您是患有糖尿病的成年人,身体活动也很重要。著名的铁人三项运动员Weingard,他在36岁时被诊断出患有1型糖尿病,还继续参加铁人三项比赛。
误区九:我要做手术,所以我应该停止服用胰岛素。
真相:应该告诉医生你是糖尿病人,恰恰相反,一般应该首选胰岛素控制血糖。
住院可能会很棘手,因为手术前可能无法进食,而且你可能会吃不同的食物,服用新的药物并且活动水平会有所改变,所有这些都会影响你的糖尿病,而且注射胰岛素会成为一个问题。因为高血糖会影响手术感染与康复,你需要告诉医生高血糖情况,医生可以帮助您做好治疗计划。
误区十:如果我遵循我的治疗计划,我将永远不会有高(或低)血糖水平。
真相:一个人血糖变化影响因素很多,起伏很大
有的病人每次做梦都会有很高的血糖水平,另一个病人的葡萄糖在她成年女儿感到难过时会出现飙升。人们可以尽力而为,但血糖水平仍然可能升高,我们只能通过提高自我意识,改善生活方式,检查血糖水平和服用药物来尽力而为,这些因素不会影响血糖总体趋势。
糖尿病的治疗是科学的复杂的,要遵照医生医嘱来进行防治,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不要相信这些不科学的糖尿病知识,远离这十大误区,血糖才能控制好,远离并发症,身体更健康。
版权声明:图片来源于网络,图文无关。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