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糖尿病(糖尿病患者21.9严重吗)
没有糖尿病史,21岁男大学生因糖尿病被抢救!原因与他学习时的习惯有关
“患者室速、休克血压、严重酸中毒、快速血糖高值测不出,立即进行同步电复律,建立静脉通路迅速补液……”近日,在长沙市中心医院(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急诊抢救室里,一场紧张的抢救正在展开,年仅21岁的刘岩(化名)被诊断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医生分析,发病诱因与他这半年来备战考研作息不规律、饮食不当有密切关联。
据长沙市中心医院急诊医学科接诊医生周茜介绍,患者今年21岁,是湖南省长沙市某高校一名大四的学生。患者于两天前出现腹痛、恶心、呕吐不适并伴有腹泻、发热症状,入急诊科时患者神志就已经进入模糊状态,言语不清,血糖检测结果高达87.40mmol/L(成人空腹血糖正常值为3.9—5.5mmol/L),血气分析显示严重酸中毒、高钾血症,心电图显示心律失常,被确诊为糖尿病伴有酮症酸中毒。
因病情危重,随时可能引发心跳呼吸骤停,张岩随后转入急诊重症监护室继续治疗,在重症监护室通过降血糖、补充液体、纠正酮症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等一系列抢救及对症支持治疗,两天后张岩的病情才逐渐稳定。
据了解,张岩之前并没有糖尿病病史,正准备考研,学习的时候喜欢喝含糖饮料来提神,并且经常熬夜,一个月前他就出现了口干、乏力、体重减轻等症状,但并未重视,直至这次出现严重症状才被120送医。
“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工作学习节奏的加快,饮食结构的失衡,青年人群糖尿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由于年轻,他们早期出现症状时多未重视,直至症状明显才来就医,其中不少人甚至已经发展为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诊科副主任丁宁介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是糖尿病的严重急性并发症之一,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患者昏迷、休克、心律失常、急性肾衰竭等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
年轻人群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有哪些主要病因?丁宁列举了以下几点:
1.年轻人往往对饮食控制不够严格,经常摄入高糖饮料、高脂肪食物,这些高糖食物会导致血糖迅速升高,如果未能及时地通过胰岛素控制血糖,发生代谢紊乱,则可能诱发酮症酸中毒。
2.因面临着学习、考试、工作、情感等多方面的压力,年轻人群体常常处于高压状态,身体会分泌更多的皮质醇等压力激素,这些激素能够提高血糖水平,长期过量分泌可能导致胰岛素抵抗,增加酮症酸中毒发生的概率。
3.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存在胰岛素抵抗,导致体内葡萄糖无法正常利用,进而促进脂肪分解以产生能量。这一过程会产生大量酮体,当酮体生成过多且超过肝脏代谢和肾脏排泄能力时就会发生酮症酸中毒。
丁宁提醒,年轻人如有经常感到口渴、疲劳乏力、小便频繁、体重减轻、视力下降等症状应警惕早期糖尿病的发生。如果这些症状突然加重或出现新症状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特别是出现头晕、头痛、嗜睡、烦躁等精神和神经症状,以及呼吸深快、呼气带有烂苹果味等应高度警惕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可能,需立即就医。
“年轻人群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避免高糖、高脂肪食物;适量运动,保持适当体重,增强体质;保持良好的作息和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疲劳。高危人群还应学会识别糖尿病的症状,早期筛查、早期干预和治疗。”丁宁强调。
潇湘晨报记者梅玫 通讯员王玲 朱文青
报料、维权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搜索“报料”一键直达;或微信添加报料客服:xxcbcsp;或拨打热线0731-85571188。如需内容合作,请拨打政企服务专席19176699651。
好暖!护士长给21岁糖尿病女孩写了一封信
来源:【湖南日报】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 video 标签
湖南日报3月28日讯(文字/视频 全媒体记者 周倜 通讯员 周瑾容)“在这里,我真正感受到了医护人员的爱!”3月27日,在湖南省人民医院岳麓山院区心内六科住院的21岁女孩佳佳(化名),收到了一封来自病区护士长彭晶晶的信,令她感到安心又暖心。
这封信的背后,凝集着一名白衣天使对患者的关爱之心。
原来,佳佳在12年前便被诊断为1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也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或青少年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因为血糖控制不好,佳佳从年幼起就反复于各家医院,常常需要吃药、打针和住院。
2024年7月,来到湖南省人民医院岳麓山院区心内六科第一次住院,佳佳就和这里的医护人员相识并熟悉起来。其间,佳佳曾因酮症酸中毒等多次住院,经过治疗后,一般三五天就可以出院。2025年3月17日,佳佳又再次因为腹痛、呕吐、血糖和酮体升高而入院。
“但这次的症状比之前要更为严重,佳佳这几天表现得比较焦躁,加上腹痛难受,不想跟任何人说话,对治疗也比较抗拒,连抽血都不太愿意配合。”彭晶晶回忆,自己和同事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我了解佳佳是一个细心懂事、不愿意麻烦别人的女孩,担心和她聊天做工作会加重她的心理负担,就想到了写信的方式。”彭晶晶想到用写信的方式,打开佳佳的心结,给予其治愈的力量。
后来,彭晶晶写了一封信,打印好装进信封,放到佳佳的床头柜里,希望她打开抽屉就能第一时间看到,尽早振作起来。
看到信中充满鼓励和关心的话语,佳佳妈妈和外婆都很感动,边看边红了眼眶。现在,在医院多个学科的共同努力下,佳佳的病情有了好转,精神状态好了很多,她也变得更配合治疗了。
“我们不想进去过多打扰,只要能帮到佳佳就好。”看到佳佳的变化,彭晶晶也觉得欣慰极了。
“一封简单的信,是缓解患者痛苦,抚慰患者心灵,链接医患之间的好方式。”该院主要负责人表示,将引导更多医务工作者进一步走进患者心灵深处,持续强化人文医院建设,加强医、护、患三方的生命教育,将医疗和护理变得更有温度,不断增强医院“暖实力”。
本文来自【湖南日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糖尿病不会无缘无故找上你!医生发现:有糖尿病,多半爱干这4事
►
本文1929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老李今年刚满60,一直自诩身体硬朗,平时吃得香、睡得好,连感冒都少。前段时间单位体检,医生却告诉他空腹血糖飙到8.5,已经符合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这一下把他吓懵了。
“我又不胖,也没家族史,怎么就得糖尿病了?”老李满脸疑惑。
其实,不是糖尿病突然找上你,而是你早就给它铺好了路。医生发现,很多糖尿病患者,在确诊前都有一些相似的生活习惯,看似不起眼,实际上却在悄悄破坏胰岛功能。
我们今天就来讲清楚:糖尿病真的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多半是日积月累“干出来”的。
很多人忙一天,回到家就是一顿猛吃,三两下就把饭菜扫光,吃饭像抢时间。但吃得越快,血糖波动就越猛。
研究发现,进食速度越快,饭后血糖越高,而这正是胰岛最怕的。当你狼吞虎咽时,身体还没来得及分泌足够的胰岛素,血糖瞬间冲高,胰岛细胞被反复刺激,时间久了容易“罢工”。
而且,吃太快容易吃得过多,大脑还没反应过来“我饱了”,你已经多吃了几口。长期过量摄入热量,是2型糖尿病的高危因素。
所以,吃饭请放慢速度,每口饭咀嚼15次以上,给胰岛一点缓冲的时间,也给自己一个保护机会。
不少人白天坐办公室,晚上躺沙发,一天到晚几乎不动弹。但你要知道,肌肉是“吃糖”的器官,越不活动,肌肉对葡萄糖的利用能力就越差。
久坐会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也就是说,同样的胰岛素,效果变弱了,血糖更难控制。
一项发表在《糖尿病护理》杂志的研究显示,每坐一小时,胰岛素敏感性就下降13%,而且对中老年人影响更大。
所以,别再用“没空”当借口了。每天至少要有3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骑车、跳广场舞,哪怕站起来走动几分钟,也比一直坐着强。
很多人不是不爱吃,是吃得太随意。早餐不吃,中午随便,晚上暴食,这就是胰岛功能的“死亡组合”。
长期三餐不规律,会让身体的血糖调节节奏被打乱。特别是跳过早餐的人,容易在午饭和晚饭时吃得更多,血糖波动更大。
中国营养学会的数据显示,不吃早餐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增加21%。而且,晚餐吃太晚、吃太多,还会影响夜间胰岛素分泌,进一步提高糖尿病风险。
建议大家:早餐一定要吃好,中餐吃饱,晚餐吃少,三餐时间要固定。这样才能减轻胰岛负担,保持血糖稳定。
不少人听说糖尿病和“糖”有关,就开始疯狂买“无糖”食品,像无糖饼干、无糖饮料、无糖牛奶。可问题是,无糖≠低碳水,更不等于对血糖无害。
很多所谓“无糖”食品,只是不添加蔗糖,但却含有大量淀粉、糊精、麦芽糖醇等碳水成分,依然会在体内转化为葡萄糖,照样升血糖。
一项对比研究发现,部分“无糖”饼干的升糖指数甚至高于普通饼干,因为为了口感,添加了更多的脂肪和精制淀粉。
所以,不要迷信“无糖”两个字。真正控制血糖的关键是控制总碳水摄入量,而不是光看标签。
很多人以为得糖尿病是因为运气差、遗传因素,其实不然。大多数2型糖尿病,和饮食、运动、作息这些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国家慢病中心数据显示,中国糖尿病患病率已达12.4%,而在20年前,这个数字还不到5%。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本质上是生活方式越来越差。
你可能没胖太多,但吃得不对;你可能没熬太多夜,但一天坐12小时;你可能没喝多少可乐,但天天吃外卖。这些看似小事,长期累积就是疾病的温床。
不是等到血糖高了才开始改变,而是现在就要做出调整。以下这些习惯,越早开始越好:
规律三餐,尤其不能跳过早餐;
减少精制碳水,多吃全谷物、蔬菜和低GI食物;
每天动一动,哪怕是快走30分钟;
保持良好睡眠,不要长期熬夜;
体重控制到位,腰围别超标(男性<90cm,女性<85cm)。
别小看这些细节,每一个都是保护胰岛、预防糖尿病的关键环节。不是糖尿病突然来找你,而是你给了它机会。
糖尿病看似遥远,其实就在我们身边。真正的健康不是靠药物维持,而是靠自己养出来的。从今天开始,吃慢一点、动多一点、睡早一点,可能就能避开一个慢性病。
别等到确诊那天才后悔,改变生活习惯,什么时候都不晚,但越早越好。
参考资料:
① 王丽. 糖尿病防控的生活方式干预研究[J].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22, 30(3): 156-159.
② 刘晓燕. 2型糖尿病的饮食干预和营养治疗研究[J]. 实用糖尿病杂志, 2021, 17(4): 12-15.
③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M].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22.
④ 周冰. 从生活方式看糖尿病发病趋势[J]. 医学与健康, 2023, 42(6): 49-51.
⑤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国慢性病报告(2023)[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