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熬夜糖尿病(熬夜糖尿病的危害有多大)

蔡医生健康杂谈 0
文章目录:

糖尿病与睡觉有关?医生再次警告:糖尿病患者,睡觉要注意这几点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平时血糖控制得挺好,怎么这两晚总是心慌出汗,还老醒?这是一个真实问诊记录里的一句话。

医生翻看监测数据,发现这位患者夜间血糖两次跌破警戒线。再查生活方式,才知道睡前还吃了几块面包,又因为白天没休息好,晚上拖到凌晨才睡。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只和饮食、运动、用药有关,却没意识到,睡觉这件事,对血糖的影响比想象中更深。

熬夜对糖尿病患者的伤害,是一种全身级别的扰乱,不只是让人疲劳那么简单。人在深夜依旧清醒,生理节律就会受到干扰。

褪黑素分泌延迟,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肝糖输出却在增加。正常人一过午夜,身体会自动“降糖”节奏,但熬夜打破了这个规律,反而让空腹血糖在第二天清晨前悄悄升高。

还有一点更容易被忽略——熬夜者更容易在深夜进食,而夜间胰岛素作用本来就差,这时候吃东西,血糖反应会更加剧烈。

有的人甚至没吃东西,也会因为睡眠剥夺导致皮质醇增加,间接刺激升糖反应。身体在熬夜状态下,进入一种“内分泌混乱”模式,长此以往,不但让血糖控制变难,还会加速胰岛β细胞的耗损。

睡前吃高碳水的习惯,在很多糖尿病人中非常常见。有人担心夜里饿,想先吃点东西“顶一顶”。也有人觉得,主食不能少,干脆放到晚上吃,白天少吃点。

但问题是,夜间代谢效率低,胃排空变慢,胰岛素作用也减弱,此时吃高碳水食物,会让餐后血糖在睡眠中缓慢升高。

血糖一旦高于某个阈值,会影响睡眠结构,导致浅睡、易醒、多梦等现象出现,更严重的,还可能引发夜间微炎症反应。

更糟糕的是,如果睡前吃的是面包、蛋糕、米饭等高GI碳水,升糖速度快,随后又会有一波胰岛素反应拉低血糖,容易形成“高-低波动”,对血管、神经损害非常大。

睡眠期间如果血糖大幅波动,大脑无法准确调节自主神经,易出现夜汗、心悸,甚至夜惊现象。这些表面是睡眠障碍,本质却是血糖调节的失衡。

有一种现象是被忽视的,那就是午睡时间过长。很多人觉得糖尿病人更该休息好,于是中午一睡就是一两个小时。但研究早已发现,长时间午睡和胰岛素抵抗之间有一定关联。

超过一小时的午睡,会打断昼夜节律中的“昼间清醒期”,身体会错误地以为已经进入夜间修复阶段,代谢速率下降,交感神经调节变慢。

如果再加上午饭吃得饱,血糖本来就高,午睡过程中的代谢减缓反而让血糖峰值延后,午睡醒来后出现“低能、脑胀、眼花”,很多人误以为是没睡好,其实是血糖控制出了偏差。

糖尿病人午睡时间控制在30分钟内更利于维持代谢节律,超过这个时间,不但对修复无益,反而会加重代谢紊乱。

夜间低血糖,是糖尿病患者最危险却最常被忽视的问题。很多人吃完降糖药、打完胰岛素后睡觉,以为万事大吉,却不知道药物作用高峰往往在深夜。

再加上白天运动量大或晚餐摄入不足,很容易在睡眠中出现血糖骤降。这个时候,身体会分泌肾上腺素进行应急调节,出现出汗、心跳加快、恶梦、惊醒等症状。

如果这时没能及时补糖,甚至会因为低血糖导致意识模糊、夜间抽搐,严重时甚至无法醒来。问题在于,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些信号是低血糖引起的,只以为是睡不好。

久而久之,夜间低血糖反复发作,会让大脑对低血糖的警觉性下降,也就是“低血糖无感症”,这是极其危险的,特别是老年糖尿病人,一旦夜里血糖降得太低又无自觉,很容易出现不可逆的神经损伤。

这就引出了一个很少被关注的现象:睡眠的质量,其实是血糖波动的直接反映。

很多糖尿病人不是不累,而是睡不实;不是失眠,而是血糖在睡眠中反复干扰神经。控制好血糖波动,才能稳定大脑对昼夜节律的判断。

而控制好睡眠节律,反过来也能让胰岛功能更有节奏地运作。这是一种双向调节的机制,很多人只关注饮食控制,却忽略了睡眠这个看似不相关,实则高度关联的关键变量。

过去很多年,糖尿病管理更多是围绕饮食、运动、用药,但从长时间临床观察看,那些血糖控制稳定的患者,大多有一个共同点:睡得踏实、作息规律、不熬夜、不吃夜宵。

他们的胰岛功能波动范围更小,药物需求量也更稳定。而睡眠质量差的人,即便饮食控制得好,血糖还是容易反复起伏。这不是巧合,而是内分泌系统对昼夜节律的高度依赖在起作用。

还有一点常常被忽视——不同睡眠阶段对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也不一样。人在深度睡眠期,胰岛素利用率更高,身体修复能力最强。

但浅睡状态占比高,会影响生长激素分泌,从而影响肝糖代谢。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睡了一整晚,早晨血糖还是高的。不是睡得少,而是深睡比例不足。

这个时候,就需要提醒一句:糖尿病人并不是“多睡”就好,而是“睡得对”更重要。

入睡时间不能太晚,最好在晚上十点半前;睡前不要吃高糖、高脂、高碳水的食物;中午休息不超过半小时,睡前检查血糖,有低血糖风险的,需补充一点慢释放的糖源。

还可以定期监测夜间血糖波动,及时调整用药。很多人以为是神经衰弱、年龄原因,其实根源在血糖控制不到位。睡不好不是失眠,而是身体在用紊乱的方式提醒:血糖波动正在伤害自己。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糖尿病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胡瑞萍.基于PPARγ对糖转运及代谢的影响探讨罗格列酮对糖尿病小鼠胰腺癌模型的作用机制,中国药理学通报,2024-06-21

睡眠不足竟诱发糖尿病?揭秘“熬夜 - 胰岛素抵抗”的恶性循环机制

睡眠不足与糖尿病之间的关系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表明,睡眠不足不仅影响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还会导致胰岛素抵抗,进而增加糖尿病的发病风险。以下是对这一恶性循环机制的详细揭秘。

一、睡眠不足对胰岛素分泌和作用的影响

1. 交感神经兴奋

- 机制:睡眠不足导致交感神经兴奋,抑制胰岛素的分泌。交感神经的过度兴奋会使体内应激激素(如皮质醇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这些激素升高血糖,同时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导致血糖升高。

- 表现:长期睡眠不足的人,空腹血糖水平可能显著升高,胰岛素敏感性下降。

2. 胰岛素敏感性降低

- 机制:睡眠不足影响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胰岛素的作用减弱。研究表明,睡眠不足导致胰岛素抵抗,使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降低,葡萄糖无法有效进入细胞,导致血糖升高。

- 表现:长期睡眠不足的人,即使饮食控制严格,血糖水平也可能难以控制。

二、睡眠不足引发的代谢紊乱

1. 脂肪分解增加

- 机制:睡眠不足导致脂肪分解增加,肝脏葡萄糖输出增多,进一步加重血糖升高。

- 表现:睡眠不足的人更容易出现肥胖,尤其是腹部肥胖,这进一步加重胰岛素抵抗。

2. 食欲调节失衡

- 机制:睡眠不足影响食欲调节激素,如增加食欲的ghrelin水平,降低抑制食欲的leptin水平,导致食欲增加,容易摄入高热量食物。

- 表现:长期睡眠不足的人往往更容易感到饥饿,尤其是对高碳水化合物和高脂肪食物的渴望增加。

三、炎症反应与胰岛素抵抗

1. 炎症因子增加

- 机制:长期睡眠不足会引发炎症反应,增加体内炎症因子(如TNF-α和IL-6)的水平。这些炎症因子干扰胰岛素信号通路,进一步加重胰岛素抵抗。

- 表现:长期睡眠不足的人,炎症标志物水平显著升高,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也显著增加。

2. 免疫系统受损

- 机制:长期睡眠不足会削弱免疫系统,增加炎症因子水平,进一步加重胰岛素抵抗。

- 表现:长期睡眠不足的人更容易感染,且感染后恢复较慢。

四、睡眠不足与糖尿病的恶性循环

1. 血糖波动影响睡眠

- 机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波动较大,可能导致夜间低血糖或高血糖的发生,从而影响睡眠质量。高血糖会导致夜间多尿,频繁起夜干扰睡眠;而夜间低血糖可能导致睡眠不安、多梦或出汗。

- 表现:糖尿病患者常因夜间血糖波动而遭遇睡眠障碍,形成恶性循环。

2. 心理压力与睡眠

- 机制:糖尿病患者需要长期控制血糖,可能面临各种生活压力,这些压力会影响睡眠质量。此外,压力和焦虑还进一步加重血糖波动,形成恶性循环。

- 表现:长期睡眠不足的人更容易感到焦虑和抑郁,进一步影响血糖控制。

五、改善睡眠质量的建议

1. 规律作息

- 建议:每晚23点前入睡,保证6 - 9小时的高质量睡眠。

- 方法:避免睡前使用电子设备,可在睡前1小时进行放松活动,如泡脚、听轻音乐。

2. 控制饮食

- 建议:减少高碳水化合物和高脂肪食物的摄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

- 方法:晚餐尽量选择清淡的食物,避免过饱和高热量食物。

3. 适量运动

- 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 方法:避免夜间剧烈运动,以免影响睡眠。

4. 心理调适

- 建议:通过心理咨询或放松训练,减轻心理压力。

- 方法:学习压力管理技巧,如冥想、深呼吸等。

六、总结

睡眠不足通过多种机制诱发糖尿病,包括交感神经兴奋、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代谢紊乱、炎症反应等。长期睡眠不足不仅增加糖尿病的发病风险,还会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加重病情。因此,改善睡眠质量对于预防和控制糖尿病至关重要。建议通过规律作息、控制饮食、适量运动和心理调适等方法,改善睡眠质量,降低糖尿病风险。

糖尿病在晚上,有三不吃三不做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糖尿病怕晚上”,这句话不是危言耸听。夜晚是糖尿病人最容易“出错”的时候,一不小心,血糖就可能悄悄失控。白天忌口、按时吃药,晚上却放松警惕,这就像白天辛辛苦苦盖房子,晚上自己拆了墙。

说到底,糖尿病管理是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夜晚就是其中的“关键赛段”。那具体晚上有哪些“雷”要避?本文就来认真说一说:有三样不该吃,还有三件不该做

别让宵夜毁了你白天的努力

高糖高脂宵夜。很多人到了晚上嘴馋,手里端着一碗泡面、糖水、炸鸡腿,看电视看得津津有味。但对糖尿病人来说,这碗宵夜吃下去,不仅是热量炸弹,更是血糖的“定时炸弹”。

夜间胰岛素分泌本就较低,再加上睡觉后活动减少,身体代谢速度变慢。这时候摄入高糖分或高脂肪的食物,血糖不仅升得快,还降不下来。结果就是:早晨起来空腹血糖飙高,长期下来,糖化血红蛋白也会居高不下。

别以为只是“偶尔吃一次”,糖尿病不讲情面,讲的是规律。糖尿病患者晚餐后应避免再进食宵夜,特别是含糖饮品、甜点、油炸食品等。

水果不是万能键,晚上吃错也“翻车”

高升糖水果。很多人觉得水果是“天然的”,吃水果总比吃糖好吧?但糖尿病人要明白:水果不是不能吃,而是要挑时间、挑种类、挑量

晚上吃高升糖指数(GI)水果,比如菠萝、龙眼、香蕉、哈密瓜这类,不亚于喝了一杯糖水。升糖快、降糖慢,等于是给已经“压力山大”的胰岛β细胞再添一把火。

如果实在嘴馋,建议选择低GI水果,如苹果、蓝莓、柚子,且量不宜多,最好控制在半个拳头大小,饭后1小时吃为宜,晚上9点后尽量不要再进食任何水果

夜酒虽暖,血糖先乱

酒精饮品。有些人觉得,小酌一杯红酒能助眠,甚至听说有“降脂”作用。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这杯酒喝得不对,半夜可能就得叫急救车。

酒精会干扰肝脏对血糖的调节能力,特别是空腹或晚餐后饮酒,容易引发低血糖。而且酒精本身也提供热量,还会影响药物代谢,增加肝脏负担。

更糟糕的是,低血糖症状像醉酒:出汗、心跳快、神志不清,很容易被误判。糖尿病患者应谨慎饮酒,尤其在夜间,最好避免饮用任何含酒精的饮品。

夜猫子不是糖友的朋友

熬夜看剧打游戏。晚上不睡,血糖不稳。熬夜会让交感神经长期处于兴奋状态,影响胰岛素的敏感性,导致血糖波动加剧。

研究指出,睡眠不足会增加胰岛素抵抗,还可能导致食欲激增,让人更容易摄入高热量食物。这就是为什么“熬夜 宵夜”成了糖尿病的大敌组合。

糖尿病患者建议晚上11点前入睡,保持7—8小时的优质睡眠。别拿“我习惯了”当借口,血糖不会迁就任何习惯。

别在晚上“运动上头”

剧烈运动。很多人白天忙,晚上才有时间运动。但糖尿病人晚上运动得讲究方式。剧烈运动会引起肾上腺素大量分泌,反而让血糖升高。

尤其是饭后立即进行高强度运动,如跑步、跳操,对心血管系统也是一种负担。糖尿病患者更适合在饭后1小时进行中低强度运动,比如散步、太极、慢骑行。晚上9点后就不建议再运动了,容易影响睡眠质量,还可能出现夜间低血糖

别躺着玩手机,躺出高血糖

睡前长时间刷手机。不少糖友有个习惯,睡前非得刷一会手机,短视频一刷就到凌晨。问题是,蓝光刺激会抑制褪黑素分泌,让人更难入睡。

长期影响睡眠节律,会让糖皮质激素分泌紊乱,进而影响血糖调控。这种慢性失眠状态,会让血糖控制越来越难。

建议睡前1小时放下手机,给大脑一个“关机”的信号。可以通过泡脚、听轻音乐或阅读纸质书来替代手机时间。

血糖就像“顽皮的孩子”,晚上更需要盯着

晚上,是糖尿病管理中最容易被忽视的时间段。白天吃得对、动得多、药吃得准,到了晚上就放飞自我,相当于花一天时间织了张网,夜里自己剪了洞。夜间血糖稳定,直接关系到第二天的空腹血糖和全天血糖波动

长期来看,还会影响糖化血红蛋白、并发症风险和生活质量。血糖控制不是靠“拼命三郎”,而是靠“细水长流”。晚上的三不吃三不做,是每个糖友都该记住的生活守则。

资料来源:
①.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R].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1年发布.
②.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20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1):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