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熬夜(糖尿病熬夜血糖会升高多少)
糖尿病在晚上,有三不吃三不做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糖尿病怕晚上”,这句话不是危言耸听。夜晚是糖尿病人最容易“出错”的时候,一不小心,血糖就可能悄悄失控。白天忌口、按时吃药,晚上却放松警惕,这就像白天辛辛苦苦盖房子,晚上自己拆了墙。
说到底,糖尿病管理是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夜晚就是其中的“关键赛段”。那具体晚上有哪些“雷”要避?本文就来认真说一说:有三样不该吃,还有三件不该做。
高糖高脂宵夜。很多人到了晚上嘴馋,手里端着一碗泡面、糖水、炸鸡腿,看电视看得津津有味。但对糖尿病人来说,这碗宵夜吃下去,不仅是热量炸弹,更是血糖的“定时炸弹”。
夜间胰岛素分泌本就较低,再加上睡觉后活动减少,身体代谢速度变慢。这时候摄入高糖分或高脂肪的食物,血糖不仅升得快,还降不下来。结果就是:早晨起来空腹血糖飙高,长期下来,糖化血红蛋白也会居高不下。
别以为只是“偶尔吃一次”,糖尿病不讲情面,讲的是规律。糖尿病患者晚餐后应避免再进食宵夜,特别是含糖饮品、甜点、油炸食品等。
水果不是万能键,晚上吃错也“翻车”高升糖水果。很多人觉得水果是“天然的”,吃水果总比吃糖好吧?但糖尿病人要明白:水果不是不能吃,而是要挑时间、挑种类、挑量。
晚上吃高升糖指数(GI)水果,比如菠萝、龙眼、香蕉、哈密瓜这类,不亚于喝了一杯糖水。升糖快、降糖慢,等于是给已经“压力山大”的胰岛β细胞再添一把火。
如果实在嘴馋,建议选择低GI水果,如苹果、蓝莓、柚子,且量不宜多,最好控制在半个拳头大小,饭后1小时吃为宜,晚上9点后尽量不要再进食任何水果。
夜酒虽暖,血糖先乱酒精饮品。有些人觉得,小酌一杯红酒能助眠,甚至听说有“降脂”作用。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这杯酒喝得不对,半夜可能就得叫急救车。
酒精会干扰肝脏对血糖的调节能力,特别是空腹或晚餐后饮酒,容易引发低血糖。而且酒精本身也提供热量,还会影响药物代谢,增加肝脏负担。
更糟糕的是,低血糖症状像醉酒:出汗、心跳快、神志不清,很容易被误判。糖尿病患者应谨慎饮酒,尤其在夜间,最好避免饮用任何含酒精的饮品。
夜猫子不是糖友的朋友熬夜看剧打游戏。晚上不睡,血糖不稳。熬夜会让交感神经长期处于兴奋状态,影响胰岛素的敏感性,导致血糖波动加剧。
研究指出,睡眠不足会增加胰岛素抵抗,还可能导致食欲激增,让人更容易摄入高热量食物。这就是为什么“熬夜 宵夜”成了糖尿病的大敌组合。
糖尿病患者建议晚上11点前入睡,保持7—8小时的优质睡眠。别拿“我习惯了”当借口,血糖不会迁就任何习惯。
剧烈运动。很多人白天忙,晚上才有时间运动。但糖尿病人晚上运动得讲究方式。剧烈运动会引起肾上腺素大量分泌,反而让血糖升高。
尤其是饭后立即进行高强度运动,如跑步、跳操,对心血管系统也是一种负担。糖尿病患者更适合在饭后1小时进行中低强度运动,比如散步、太极、慢骑行。晚上9点后就不建议再运动了,容易影响睡眠质量,还可能出现夜间低血糖。
别躺着玩手机,躺出高血糖睡前长时间刷手机。不少糖友有个习惯,睡前非得刷一会手机,短视频一刷就到凌晨。问题是,蓝光刺激会抑制褪黑素分泌,让人更难入睡。
长期影响睡眠节律,会让糖皮质激素分泌紊乱,进而影响血糖调控。这种慢性失眠状态,会让血糖控制越来越难。
建议睡前1小时放下手机,给大脑一个“关机”的信号。可以通过泡脚、听轻音乐或阅读纸质书来替代手机时间。
血糖就像“顽皮的孩子”,晚上更需要盯着晚上,是糖尿病管理中最容易被忽视的时间段。白天吃得对、动得多、药吃得准,到了晚上就放飞自我,相当于花一天时间织了张网,夜里自己剪了洞。夜间血糖稳定,直接关系到第二天的空腹血糖和全天血糖波动。
长期来看,还会影响糖化血红蛋白、并发症风险和生活质量。血糖控制不是靠“拼命三郎”,而是靠“细水长流”。晚上的三不吃三不做,是每个糖友都该记住的生活守则。
资料来源:
①.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R].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21年发布.
②.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20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1):4-39.
糖尿病与睡觉有关?医生再次警告:糖尿病患者,睡觉要注意这几点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平时血糖控制得挺好,怎么这两晚总是心慌出汗,还老醒?这是一个真实问诊记录里的一句话。
医生翻看监测数据,发现这位患者夜间血糖两次跌破警戒线。再查生活方式,才知道睡前还吃了几块面包,又因为白天没休息好,晚上拖到凌晨才睡。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只和饮食、运动、用药有关,却没意识到,睡觉这件事,对血糖的影响比想象中更深。
熬夜对糖尿病患者的伤害,是一种全身级别的扰乱,不只是让人疲劳那么简单。人在深夜依旧清醒,生理节律就会受到干扰。
褪黑素分泌延迟,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肝糖输出却在增加。正常人一过午夜,身体会自动“降糖”节奏,但熬夜打破了这个规律,反而让空腹血糖在第二天清晨前悄悄升高。
还有一点更容易被忽略——熬夜者更容易在深夜进食,而夜间胰岛素作用本来就差,这时候吃东西,血糖反应会更加剧烈。
有的人甚至没吃东西,也会因为睡眠剥夺导致皮质醇增加,间接刺激升糖反应。身体在熬夜状态下,进入一种“内分泌混乱”模式,长此以往,不但让血糖控制变难,还会加速胰岛β细胞的耗损。
睡前吃高碳水的习惯,在很多糖尿病人中非常常见。有人担心夜里饿,想先吃点东西“顶一顶”。也有人觉得,主食不能少,干脆放到晚上吃,白天少吃点。
但问题是,夜间代谢效率低,胃排空变慢,胰岛素作用也减弱,此时吃高碳水食物,会让餐后血糖在睡眠中缓慢升高。
血糖一旦高于某个阈值,会影响睡眠结构,导致浅睡、易醒、多梦等现象出现,更严重的,还可能引发夜间微炎症反应。
更糟糕的是,如果睡前吃的是面包、蛋糕、米饭等高GI碳水,升糖速度快,随后又会有一波胰岛素反应拉低血糖,容易形成“高-低波动”,对血管、神经损害非常大。
睡眠期间如果血糖大幅波动,大脑无法准确调节自主神经,易出现夜汗、心悸,甚至夜惊现象。这些表面是睡眠障碍,本质却是血糖调节的失衡。
有一种现象是被忽视的,那就是午睡时间过长。很多人觉得糖尿病人更该休息好,于是中午一睡就是一两个小时。但研究早已发现,长时间午睡和胰岛素抵抗之间有一定关联。
超过一小时的午睡,会打断昼夜节律中的“昼间清醒期”,身体会错误地以为已经进入夜间修复阶段,代谢速率下降,交感神经调节变慢。
如果再加上午饭吃得饱,血糖本来就高,午睡过程中的代谢减缓反而让血糖峰值延后,午睡醒来后出现“低能、脑胀、眼花”,很多人误以为是没睡好,其实是血糖控制出了偏差。
糖尿病人午睡时间控制在30分钟内更利于维持代谢节律,超过这个时间,不但对修复无益,反而会加重代谢紊乱。
夜间低血糖,是糖尿病患者最危险却最常被忽视的问题。很多人吃完降糖药、打完胰岛素后睡觉,以为万事大吉,却不知道药物作用高峰往往在深夜。
再加上白天运动量大或晚餐摄入不足,很容易在睡眠中出现血糖骤降。这个时候,身体会分泌肾上腺素进行应急调节,出现出汗、心跳加快、恶梦、惊醒等症状。
如果这时没能及时补糖,甚至会因为低血糖导致意识模糊、夜间抽搐,严重时甚至无法醒来。问题在于,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些信号是低血糖引起的,只以为是睡不好。
久而久之,夜间低血糖反复发作,会让大脑对低血糖的警觉性下降,也就是“低血糖无感症”,这是极其危险的,特别是老年糖尿病人,一旦夜里血糖降得太低又无自觉,很容易出现不可逆的神经损伤。
这就引出了一个很少被关注的现象:睡眠的质量,其实是血糖波动的直接反映。
很多糖尿病人不是不累,而是睡不实;不是失眠,而是血糖在睡眠中反复干扰神经。控制好血糖波动,才能稳定大脑对昼夜节律的判断。
而控制好睡眠节律,反过来也能让胰岛功能更有节奏地运作。这是一种双向调节的机制,很多人只关注饮食控制,却忽略了睡眠这个看似不相关,实则高度关联的关键变量。
过去很多年,糖尿病管理更多是围绕饮食、运动、用药,但从长时间临床观察看,那些血糖控制稳定的患者,大多有一个共同点:睡得踏实、作息规律、不熬夜、不吃夜宵。
他们的胰岛功能波动范围更小,药物需求量也更稳定。而睡眠质量差的人,即便饮食控制得好,血糖还是容易反复起伏。这不是巧合,而是内分泌系统对昼夜节律的高度依赖在起作用。
还有一点常常被忽视——不同睡眠阶段对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也不一样。人在深度睡眠期,胰岛素利用率更高,身体修复能力最强。
但浅睡状态占比高,会影响生长激素分泌,从而影响肝糖代谢。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有些人睡了一整晚,早晨血糖还是高的。不是睡得少,而是深睡比例不足。
这个时候,就需要提醒一句:糖尿病人并不是“多睡”就好,而是“睡得对”更重要。
入睡时间不能太晚,最好在晚上十点半前;睡前不要吃高糖、高脂、高碳水的食物;中午休息不超过半小时,睡前检查血糖,有低血糖风险的,需补充一点慢释放的糖源。
还可以定期监测夜间血糖波动,及时调整用药。很多人以为是神经衰弱、年龄原因,其实根源在血糖控制不到位。睡不好不是失眠,而是身体在用紊乱的方式提醒:血糖波动正在伤害自己。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若身体不适,请及时咨询专业医生
关于糖尿病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胡瑞萍.基于PPARγ对糖转运及代谢的影响探讨罗格列酮对糖尿病小鼠胰腺癌模型的作用机制,中国药理学通报,2024-06-21
夏至已过,内分泌主任提醒:糖尿病人群谨记“2不做3不吃”
每年一到夏至,气温飙升、湿气加重,人体代谢节奏也随之打乱。对普通人来说,这可能只是出汗多、没胃口,而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这却是一个“看不见的陷阱”。
你是不是也发现,血糖开始忽上忽下,怎么控制都不稳?口干舌燥、乏力困倦、食欲紊乱、情绪烦躁,这些看似“小毛病”,其实都可能是糖尿病在悄悄“发难”。
为什么夏至后,糖尿病人的情况容易恶化?这跟病理机制密切相关。夏天人体出汗多,水分流失快,导致血液变得更“浓稠”,血糖浓度相对升高。
再加上天热容易失眠、焦躁,激素分泌紊乱,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血糖更难控制。糖友们常常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越热越懒动,越懒动血糖越高,血糖一高就更难受,最后只剩下满满的无力感。
更“危险”的是,很多人对糖尿病还停留在“控制饮食、不吃甜的”这种粗浅的理解上,忽视了它的系统性损害。
糖尿病并发症并非虚谈,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足,这些都是临床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一旦出现,就如同“瓮中之鳖”,不仅生活质量急剧下降,治疗成本也直线上升。
在这个充满湿热的季节,内分泌主任们反复提醒一句话:糖尿病人要记住“2不做,3不吃”。这不是危言耸听,也不是老生常谈,而是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的“血糖安全守则”。
第一件“不做的事”,就是不能熬夜。很多糖友不把熬夜当回事,觉得看个剧、打个牌无伤大雅。熬夜会打乱人体昼夜节律,干扰胰岛素分泌节奏,造成血糖波动幅度加大。
熬夜还会刺激交感神经系统,加剧胰岛素抵抗,让控糖变得更加困难。
第二件“不做的事”,是不能贪凉大量饮冷饮。夏天热,吃点冰西瓜、喝杯冰可乐确实痛快,但对糖尿病人来说,这是在“火上浇油”。
冰镇饮品不仅含糖量高,还会刺激胃肠道,引发腹泻、胃胀,进而影响食欲与营养吸收。冷刺激会使交感神经兴奋,造成血压上升、心率加快,对本就脆弱的心脑血管系统是一次“小冲击”。
说到“3不吃”,第一个坚决要避开的就是高升糖指数的精制碳水。比如白米饭、白馒头、油条、方便面,这类食物进入人体后,转化成葡萄糖速度极快,血糖“蹭蹭”往上涨。糖友一旦摄入过多,不仅血糖难控,还会加速胰岛β细胞衰竭,为并发症埋下隐患。
第二个“斩钉截铁说不”的,是高脂高糖零食。像奶茶、蛋糕、炸鸡、薯片,这些“快乐源泉”背后,是巨大的血糖陷阱。
不仅糖分高,脂肪也重,长期摄入容易引发脂肪肝、高血脂,加重心脏负担。尤其是老年糖友,血管弹性下降,稍不注意就可能引发冠心病或脑梗。
第三个“不吃”的重点,是含糖饮料和隐藏糖。很多人以为自己没吃糖,其实每天都在“偷偷摄糖”。比如一些“低脂酸奶”“健康谷物棒”“功能饮料”,外包装看着健康,内里却“糖分爆棚”。隐藏糖摄入会让你在不知不觉中血糖飙升,防不胜防。
说到底,糖尿病的管理,不是靠一两顿饭、几次锻炼就能搞定的,它是一场持久战。真正的对策,是要从生活方式的根子上动刀。
比如每天坚持规律作息,保证7小时睡眠;每天适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游泳、太极;科学搭配三餐,控制总热量摄入,减少碳水比例,增加蛋白质和膳食纤维。
还有一点特别重要:情绪管理。别看它虚,其实它是糖尿病控制的“隐形杠杆”。情绪长期处于焦虑、压抑、愤怒状态,会促使皮质醇等激素水平升高,导致血糖波动。试着每天抽出10分钟静坐冥想,或者种花、听音乐、画画,让心情放松下来,也是对身体的一种温柔呵护。
糖尿病的本质,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其根源在于胰岛素的相对或绝对不足。它不是靠忍着不吃甜食就能搞定的,而是要从代谢平衡、激素调节、营养结构重建等多个层面去综合应对。
糖尿病不是“老年病”,也不是“有点高就没事”,它需要我们以科学态度、系统思维去管理。
我们不能改变天气,但我们可以改善生活;我们不能改变体质,但可以调整习惯。糖尿病不能治愈,但可以“驯服”。这个夏天,请记住医生的忠告——2不做,3不吃,不是限制,而是保护,是给身体多一份自由的可能。
血糖的稳不稳,不靠一时的克制,而靠每天的坚持。从这一刻起,别再“放任自流”,为自己的身体负起责任,让生活重新回到正轨。
参考文献:
1.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2. 《糖尿病教育指南(2021年修订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
3. 《夏季糖尿病并发症防控策略》,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2年第38卷第4期
4. 《糖尿病患者饮食管理共识》,中国营养学会临床营养分会,2023年发布
5. 《高温环境下慢病风险研究》,中国环境与健康杂志,2021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