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三型糖尿病(三型糖尿病怎么治疗)

新华网 0
文章目录:

这种食物是胰岛功能的“报警器”?吃完血糖飙升的人,糖尿病风险大增

很多血糖高或糖尿病的人都听过一个词——“胰岛素抵抗”。它指的是人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是糖尿病前期的最典型特征之一。

那么,如何才能判断自己是否存在胰岛素抵抗的问题呢?近日的一项研究发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普通食物,竟然可以成为胰岛功能的“报警器”!

AI生成图

土豆竟然是

胰岛功能的“报警器”?

米饭、面包、土豆,吃完哪个最升糖?2025年6月,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自然·医学》期刊上刊发的一项研究发现:我们每个人对于不同食物的升糖反应不同。那些吃完土豆后血糖飙升的人,胰岛素抵抗更高,未来发展成糖尿病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研究截图

研究招募了55名参与者,给他们佩戴了连续血糖监测仪,可以全天候、不间断记录血糖的细微变化,观察吃完不同食物人体血糖的反应。研究人员设计了7种标准化的碳水餐食,每份都精确含有50克碳水化合物:

■ 五种淀粉类主食:米饭(茉莉香米)、面包(白脱牛奶面包)、土豆(冷冻土豆丝)、意大利面(通心粉)和豆类(罐装黑豆)。

■ 两种简单的碳水:葡萄(红提)和混合浆果(黑莓、草莓、蓝莓)。

最终有了3个意外的发现:

发现一:米饭荣登“平均升糖冠军”的宝座:在吃了米饭后,参与者的血糖水平上升最快、峰值最高,平均血糖曲线图显示其峰值远超其他主食。紧随其后的是面包和土豆,它们也引发了相当剧烈的血糖反应。相比之下,豆类和混合浆果则表现得最为“温柔”。意大利面的表现居中,升糖效应明显低于米饭,但高于豆类。

健康时报图

发现二:每个人对不同食物的血糖反应不同:35%的参与者是“米饭星人”,他们吃完米饭后血糖反应最剧烈;24%的参与者是“面包星人”,他们吃完面包后血糖反应最剧烈;22%的参与者是“葡萄星人”,他们吃完葡萄后血糖反应最剧烈;此外,还有少数人是“土豆星人”或“意面星人”。

发现三:“土豆星人”的胰岛素抵抗最为明显:然而就是这少数的“土豆星人”,让研究人员大吃一惊。研究发现,“土豆星人”普遍表现出更严重的胰岛素抵抗和更差的胰岛β细胞功能。而且在他们的血液中,多种甘油三酯和脂肪酸水平更高,这与他们胰岛素抵抗的体质特征完全吻合。这可能与土豆中富含的抗性淀粉有关,这种抗性淀粉对于胰岛素抵抗来说,其控糖效果大打折扣。

土豆可以说是对于“土豆星人”代谢健康的“晴雨表”。我们对特定碳水的反应,不仅仅是“长胖”那么简单,它还反映了你是否存在胰岛素抵抗、β细胞功能障碍等潜在的健康风险。如果你发现自己对土豆等食物血糖反应剧烈,这或许是身体在向你发出一个重要的预警信号。

健康时报图

胰岛素抵抗的人

有4个典型表现

除了血糖对土豆比较敏感外,胰岛素抵抗的人有哪些典型特征?上海长宁区妇幼保健院主治医师俞萌2025年在上海科技馆微信刊文介绍,胰岛素抵抗有4个典型表现:

1.皮肤异常(黑棘皮病)

黑棘皮病通常与胰岛素抵抗有关,是一种以褐色、绒状、过度角化的斑块为特征的皮肤病变,通常出现于颈后部、腋窝、腹股沟及肘部,但也可能覆盖皮肤的全部表面,仅手掌和足底皮肤不易出现。皮肤病变可能呈现凹凸不平的小疙瘩状(类似乳头状瘤的样子),皮肤表层增厚、表皮突起增多、黑色素细胞数量也增加了。

社交媒体截图

2.异常的饥饿感与低血糖

某些患者在用餐后不久又会感到饥饿,这是由于胰岛素无法有效将血糖送入细胞,导致大脑误判能量不足,触发了饥饿的信号。此外,某些患者在用餐不规律的情况下会出现低血糖,这是由于尽管血液中的血糖已经降下来了,胰岛素依然还在不断分泌,胰岛素分泌的节奏出现了问题。

3.女性的多囊卵巢综合征

胰岛素抵抗的女性患者可能伴随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通常表现为月经周期不规律、闭经以及不孕,患有痤疮、皮肤油腻,体毛增多或脱发等症状。

4.身体多项代谢指标异常

胰岛素抵抗是诸多代谢异常的共同基础,包括肥胖、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脂肪肝、动脉粥样硬化、多囊卵巢综合征及认知障碍等。

记住!

这才是缓解胰岛素抵抗的方法

很多人发现自己存在胰岛素抵抗的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吃点什么可以缓解?吃什么药物可以治疗?

往往医生的第一条建议不是药物,而是——减轻体重!俞萌医生表示,不论是胰岛素抵抗,还是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代谢疾病,改变生活饮食方式,进行体重管理永远是首要的“治疗”方式。

金鹏 摄

胰岛素抵抗并不可怕,它是身体的一个信号。面对胰岛素抵抗,我们真正需要调整到健康的生活习惯:

1.控制每日总热量摄入,实现营养均衡;

2.进行适当运动,中等强度运动,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来积极减轻体重;

3.要改变作息,保证睡眠;

4.正确面对生活与工作中的压力,寻找合适的情绪释放方式,减少情绪转化为激素的影响;

5.情况比较严重的请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也可以使用一些药物。

最后,很多人总期望于不改变原有生活方式,而口服一些“神药”可以解决问题,但请记住:这世间没有神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真正的“解药”!

来源:健康时报微信公众号

这种食物是胰岛功能的“报警器”?吃完血糖飙升的人,糖尿病风险大增

很多血糖高或糖尿病的人都听过一个词——“胰岛素抵抗”。它指的是人体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是糖尿病前期的最典型特征之一。

那么,如何才能判断自己是否存在胰岛素抵抗的问题呢?近日的一项研究发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普通食物,竟然可以成为胰岛功能的“报警器”!

AI生成图

土豆竟然是

胰岛功能的“报警器”?

米饭、面包、土豆,吃完哪个最升糖?2025年6月,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自然·医学》期刊上刊发的一项研究发现:我们每个人对于不同食物的升糖反应不同。那些吃完土豆后血糖飙升的人,胰岛素抵抗更高,未来发展成糖尿病的可能性也就越大。①

研究截图

研究招募了55名参与者,给他们佩戴了连续血糖监测仪,可以全天候、不间断记录血糖的细微变化,观察吃完不同食物人体血糖的反应。研究人员设计了7种标准化的碳水餐食,每份都精确含有50克碳水化合物:

■ 五种淀粉类主食:米饭(茉莉香米)、面包(白脱牛奶面包)、土豆(冷冻土豆丝)、意大利面(通心粉)和豆类(罐装黑豆)。

■ 两种简单的碳水:葡萄(红提)和混合浆果(黑莓、草莓、蓝莓)。

最终有了3个意外的发现:

发现一:米饭荣登“平均升糖冠军”的宝座:在吃了米饭后,参与者的血糖水平上升最快、峰值最高,平均血糖曲线图显示其峰值远超其他主食。紧随其后的是面包和土豆,它们也引发了相当剧烈的血糖反应。相比之下,豆类和混合浆果则表现得最为“温柔”。意大利面的表现居中,升糖效应明显低于米饭,但高于豆类。

发现二:每个人对不同食物的血糖反应不同:35%的参与者是“米饭星人”,他们吃完米饭后血糖反应最剧烈;24%的参与者是“面包星人”,他们吃完面包后血糖反应最剧烈;22%的参与者是“葡萄星人”,他们吃完葡萄后血糖反应最剧烈;此外,还有少数人是“土豆星人”或“意面星人”。

发现三:“土豆星人”的胰岛素抵抗最为明显:然而就是这少数的“土豆星人”,让研究人员大吃一惊。研究发现,“土豆星人”普遍表现出更严重的胰岛素抵抗和更差的胰岛β细胞功能。而且在他们的血液中,多种甘油三酯和脂肪酸水平更高,这与他们胰岛素抵抗的体质特征完全吻合。这可能与土豆中富含的抗性淀粉有关,这种抗性淀粉对于胰岛素抵抗来说,其控糖效果大打折扣。

土豆可以说是对于“土豆星人”代谢健康的“晴雨表”。我们对特定碳水的反应,不仅仅是“长胖”那么简单,它还反映了你是否存在胰岛素抵抗、β细胞功能障碍等潜在的健康风险。如果你发现自己对土豆等食物血糖反应剧烈,这或许是身体在向你发出一个重要的预警信号。

健康时报图

胰岛素抵抗的人

有4个典型表现

除了血糖对土豆比较敏感外,胰岛素抵抗的人有哪些典型特征?上海长宁区妇幼保健院主治医师俞萌2025年在上海科技馆微信刊文介绍,胰岛素抵抗有4个典型表现:

1. 皮肤异常(黑棘皮病)

黑棘皮病通常与胰岛素抵抗有关,是一种以褐色、绒状、过度角化的斑块为特征的皮肤病变,通常出现于颈后部、腋窝、腹股沟及肘部,但也可能覆盖皮肤的全部表面,仅手掌和足底皮肤不易出现。皮肤病变可能呈现凹凸不平的小疙瘩状(类似乳头状瘤的样子),皮肤表层增厚、表皮突起增多、黑色素细胞数量也增加了。

社交媒体截图

2. 异常的饥饿感与低血糖

某些患者在用餐后不久又会感到饥饿,这是由于胰岛素无法有效将血糖送入细胞,导致大脑误判能量不足,触发了饥饿的信号。此外,某些患者在用餐不规律的情况下会出现低血糖,这是由于尽管血液中的血糖已经降下来了,胰岛素依然还在不断分泌,胰岛素分泌的节奏出现了问题。

3. 女性的多囊卵巢综合征

胰岛素抵抗的女性患者可能伴随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通常表现为月经周期不规律、闭经以及不孕,患有痤疮、皮肤油腻,体毛增多或脱发等症状。

4. 身体多项代谢指标异常

胰岛素抵抗是诸多代谢异常的共同基础,包括肥胖、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脂肪肝、动脉粥样硬化、多囊卵巢综合征及认知障碍等。②

记住!

这才是缓解胰岛素抵抗的方法

很多人发现自己存在胰岛素抵抗的问题,首先想到的就是吃点什么可以缓解?吃什么药物可以治疗?

往往医生的第一条建议不是药物,而是——减轻体重!俞萌医生表示,不论是胰岛素抵抗,还是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代谢疾病,改变生活饮食方式,进行体重管理永远是首要的“治疗”方式。②

胰岛素抵抗并不可怕,它是身体的一个信号。面对胰岛素抵抗,我们真正需要调整到健康的生活习惯:

1. 控制每日总热量摄入,实现营养均衡;

2. 进行适当运动,中等强度运动,循序渐进、持之以恒,来积极减轻体重;

3. 要改变作息,保证睡眠;

4. 正确面对生活与工作中的压力,寻找合适的情绪释放方式,减少情绪转化为激素的影响;

5. 情况比较严重的请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也可以使用一些药物。

最后,很多人总期望于不改变原有生活方式,而口服一些“神药”可以解决问题,但请记住:这世间没有神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才是真正的“解药”!

本文综合自:

①Wu Y, Ehlert B, Metwally AA, et al. Individual variations in glycemic responses to carbohydrates and underlying metabolic physiology. Nat Med. Published online June 4, 2025. doi:10.1038/s41591-025-03719-2

②2025-06-07上海科技馆《在小红书晒了一张黑脖子照片,被网友诊断为“胰岛素抵抗”?》(俞萌)

来源: 健康时报

“糖尿病人有三坎,熬过就长寿”:3坎指的哪三年?50岁后请重视

糖尿病到底有多可怕?有人说:不是病死,是“并死”;还有人说:不是糖高了出事,是“忽视了糖”才出事。可在门诊里,医生最常见的却是另一种现象——刚确诊时慌得不行,几年后却开始掉以轻心,直到并发症找上门来,才彻底慌了。

为什么说“糖尿病人有三坎”?这三坎又是哪三年?为什么50岁后尤其危险?
如果你或者家人是糖尿病患者,必须了解这三道“坎”的真实含义。

糖尿病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马拉松。不少患者刚被确诊时信誓旦旦地改生活方式、按时吃药;但一年、三年、五年之后,却开始“松劲”:血糖控制差不多就行,饮食也开始“放飞自我”,药也断断续续吃。

问题在于,糖尿病的“报复”不是立刻,而是悄无声息——尤其在这三个时间节点,最容易出事。

每年6月是“全国健康生活方式宣传月”,国家疾控局多次强调:“糖尿病防治关键在于长期稳定控制血糖,防并发症。”可现实中,很多人熬不过这三道坎,提前走向并发症甚至悲剧。

第一道坎,是确诊后的第一年
这时候,很多人还没完全接受“慢病终身”的现实,情绪波动大,容易焦虑、恐惧,要么过度控制饮食、陷入营养不良;要么干脆否认现实,“我不吃糖就行了”“血糖不高就不吃药”。这时候血糖波动最大,胰岛功能下降最快,如果控制不到位,会直接影响后续病程。

第一年是打基础的关键阶段,控制好血糖、养成习惯、定期复查,是延缓并发症的“黄金起点”。

第二道坎,是确诊后的第三年。

很多人熬过了最初的适应期,开始“掉以轻心”。医生在门诊常遇到一些患者,三年前血糖控制得很好,三年后复查却惊讶发现:糖化血红蛋白飙升、尿蛋白阳性、眼底出血。

为什么?因为三年左右,是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开始“悄悄萌芽”的阶段。多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肾病、神经病变,都是从这一年开始出现指标异常,但没有明显症状,极易被忽视。

这也是为什么国家指南建议,确诊满三年后,无论血糖控制如何,都必须每年查眼底、查尿微量白蛋白。

第三道坎,是发病后的第五年,也是高危并发症的“爆发期”。

很多人到第五年时,早期并发症已经进展:有的人开始出现视力模糊、夜间尿多、双脚麻木;有的人已经发展为糖尿病足、肾功能减退,甚至中风、心梗。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指出,糖尿病发病5年后,约30%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微血管或大血管并发症。

而50岁以上人群,免疫力下降、器官代谢功能减弱,更容易在第五年“集中爆发”问题。

这三年,不是简单的时间节点,而是糖尿病“病程转折点”。

在临床上,有些人血糖控制得还行,却忽略了血压、血脂、体重、尿酸;结果在“第二坎”或“第三坎”栽了跟头。医生常说:糖尿病不是“控糖病”,而是“控全身代谢综合征”。

尤其是血脂异常和高血压,是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的“加速器”。

很多患者在50岁以后血压逐年升高,却没有引起重视。数据显示,糖尿病患者中约有60%同时伴有高血压,而这种“合并症”正是心梗、中风的主因。

所以熬过“糖尿病三坎”,不仅是血糖的挑战,更是整个心肾脑系统的保卫战。

还有一个常见误区:血糖控制得好,就不会有并发症。

这其实是个“伪安全感”。因为糖尿病的并发症,不只是由血糖水平决定,还与糖化波动、胰岛素抵抗、血脂血压控制、生活方式有关。

有些患者空腹血糖一直在6~7之间,但糖化血红蛋白偏高;有些人血糖稳定,却忽略了夜间低血糖的风险。

特别提醒:夜间隐匿性低血糖,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容易忽视的“隐形杀手”。

50岁以后,身体代谢变慢,肝糖原储备减少,夜间更容易出现血糖骤降,导致晨起头晕、心慌,甚至猝死。医生建议有条件的患者可使用“动态血糖监测设备”,及时捕捉夜间血糖异常。

为什么说“熬过三坎,就可能长寿”?

因为这三年决定了糖尿病是否稳定、并发症是否延缓、身体是否能“适应”新代谢状态。一旦跨过这三道坎,进入“平稳期”,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寿命将大幅延长。

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在血糖、血压、血脂都控制良好的情况下,其寿命可接近甚至超过一般人群。关键在于:是否“长期规范管理”。

医生在门诊常强调五个关键词:控糖、控压、控脂、控体重、控情绪。这“五控”是所有糖尿病患者都该牢牢记住的“自救口诀”。

情绪管理,常被忽视,却是血糖波动的“隐形推手”。

尤其是中老年人,退休后的心理落差、家庭压力、慢病焦虑,常常诱发情绪波动,直接影响血糖水平。研究显示,长期焦虑抑郁的糖尿病患者,其糖化血红蛋白比情绪稳定者高出1%以上。

因此家属的理解、心理疏导、兴趣培养,同样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治疗方式上,也要跟上“新时代”的节奏。

现代糖尿病治疗不仅限于口服药或胰岛素,还有新一代SGLT2抑制剂、GLP-1受体激动剂等药物,不仅降糖,还有保护心肾的作用。很多早期患者如果及时规范治疗,甚至可以实现“药物减量”甚至“缓解期”。

关键是不能“拖”,不能“自己拍板”,更不能“听别人说哪种药好”。

医生在门诊最怕听到的一句话:“我朋友吃那个药挺好,我也想换。”

每个糖尿病患者的发病机制、并发症基础、生活方式都不同,治疗方案必须个体化。尤其是50岁以上人群,更需综合评估心血管风险、肾功能、认知状态,不能盲目跟风。

糖尿病不是绝症,是“管理病”;也不是老年病,而是“生活方式病”。

50岁以后,人的身体像一辆旧车,糖尿病就像发动机亮起的“报警灯”。你可以忽视它,结果发动机熄火;也可以定期保养,照样跑得长、跑得稳。

熬过三坎,不是靠“忍”,是靠“管”;不是靠“药”,是靠“习惯”。

糖尿病人能不能长寿,不取决于吃了多少药,而取决于是否懂得与疾病“和谐共处”。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1):4-46.
[2]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2年)[R].北京:国家卫健委,2022.
[3]朱大年,曹文婷.糖尿病患者情绪障碍对血糖控制影响的研究进展[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4,40(5):412-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