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型糖尿病血糖(二型糖尿病血糖正常值范围)
血糖正常值最新标准:不同年龄标准不一样!
目前,我们国家糖尿病人群已经高达1.3亿,排名世界第一,其中90%是二型糖尿病患者。
更为可怕的是,在庞大的人口之中有将近4成人群,不知道自己平常的血糖水平,以及有将近7成的人,发现血糖升高以后没有控制达标。
最终,增加了自己发生脑梗死、心肌梗死、脑出血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不同年龄的人群,血糖的要求不一样
对于正处于发育阶段的青少年,由于每天消耗的能量比较多,他们的空腹血糖可以维持在3.9-6.1m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应该低于7.8mmol/L。
对于40-60岁的中年人群,由于生活压力非常大,日常饮食非常不规律。所以,他们的空腹血糖可以维持在4.4~6.1mol/L,餐后两小时血糖应该小于8.0。
对于65岁以上的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逐渐下降,体内的胰岛素和各种代谢激素分泌也逐渐下降。因此,他们的空腹血糖可以控制在6.1~7.0左右,餐后两小时血糖可以控制在8.0~10.0之间。
对于年龄在75岁以上的人群,由于体内的胰岛素分泌已经非常少了,血糖容易升高,但这个年龄阶段的人群,又容易出现低血糖。
所以,他们的空腹血糖可以维持在7.0~9.0左右,餐后两小时血糖可以控制在8.0~11.0之间。
哪些人群容易得糖尿病?
糖尿病不会无缘无故找上一个人,而容易出现血糖升高的情况,主要见于以下几类人群:
1
50岁以上人群:身体逐渐衰老
随着年龄的上升,周围组织对胰岛素降糖作用的敏感性会降低,即产生胰岛素抵抗;其次,随着年龄上升,身体脂肪构成比例增多,更易肥胖,也就更容易患糖尿病。此外,年龄较大的糖尿病患者的体力活动会减少,进而会降低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有效利用,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因此,建议40岁以上的人群,有条件应每年到医院做一次体检,及早发现糖尿病,并进行治疗。
2
肥胖者
腹部肥胖危害更大,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引起高血糖、高血脂等代谢问题,即代谢综合征。
建议男性腰围应<90厘米,女性腰围应<85厘米。
3
“三高”发病基础相似
高血压和高血糖、高血脂不少都合并存在,因为它们发病基础相似,包括超重、不健康饮食、运动较少等因素。
我国门诊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约有30%的糖尿病患者伴有高血压。糖尿病与高血压的并存使心血管等疾病的发生和进展风险明显增加,也增加了糖尿病患者的病死率,反之,控制高血压可显著降低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和发展的风险。当然,高血压也可出现在糖尿病发生之前。
4
糖尿病家族史
糖尿病是一种多基因遗传疾病,既有显性遗传,又有隐性遗传的因素。如果父母及往上一辈的人中有患2型糖尿病的人,子女患病的几率会明显高于无家族史的人。具体的风险评估可以通过糖尿病风险评分表来估算。
控制血糖,饭后禁忌有哪些?
×喝浓茶:饭后马上喝浓茶会影响消化和吸收,最好30分钟后再喝。
×吸烟:饭后马上吸烟会促进人体对烟雾中有害物质的吸收,不利于健康。
×大量喝水:饭后立刻大量饮水会稀释胃液、影响消化,如果觉得饭后口干难忍,建议少量饮水。
×饭后唱歌:饭后马上唱歌,会增加大脑的兴奋度,导致胃部缺乏血液供应,影响正常消化。
×饭后开车:饭后大脑缺乏血液供应,身体反应能力也会跟着下降,最好休息30分钟后再开车,
×马上运动:饭后马上运动,对患有高血压、糖尿病、胃下垂及做过胃部切除手术的人群尤其不利。
×立即洗澡:饭后最好休息1小时~2个小时再洗澡,防止消化不良。
×马上睡觉:饭后马上睡觉,久而久之可能会造成胃食管反流,影响身体健康。
控糖小贴士
1、血糖高,主食不是吃得越少越好,还要注重粗细搭配。
2、荤素搭配的吃法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是有帮助的。
3、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要坚持早吃饱、午吃好、晚吃少的原则。
4、对于血糖控制得好的糖尿病患者来说,水果是可以吃的。
5、血糖并不是控制得越低越好,而应该平稳降糖,控制在一个较理想的范围内。
6、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应根据自身的体质特点,选择合适的控血糖方式。
来源: 约见名医
2型糖尿病新发现:两种简单方法,稳糖降糖有效果,划走找不到了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一个好消息,我在临床工作中发现,越来越多的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正确的方法实现了血糖的良好控制。很多患者在坚持科学方法后,甚至将指标恢复到了正常范围,这对于困扰亿万家庭的糖尿病管理来说,是一个令人振奋的进步。
糖尿病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往往在人们毫无察觉的情况下悄然发展。根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的最新统计,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已超过1.3亿,且每年以约300万人的速度增长。更令人担忧的是,患者年龄逐渐年轻化,许多30-40岁的人群也开始步入糖尿病的队伍。
2型糖尿病并非不可控,通过科学方法,大多数患者可以达到理想的血糖水平。以下我将分享临床实践中最有效的两种方法,它们简单易行,却能带来显著效果。
传统的"少吃多餐"观念正在被新的研究挑战。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的一项临床观察表明,合理安排进食时间窗口,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有着显著影响。
这种方法的核心是将每天的进食时间控制在8-10小时内,比如早上8点到下午6点,给身体留出14-16小时的休息期。这种进食模式能有效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空腹血糖高达15-20%。
我的一位患者王先生,54岁,确诊2型糖尿病5年,空腹血糖一直在8-10mmol/L之间。在调整为8小时进食模式后,三个月内空腹血糖降至6.2mmol/L,糖化血红蛋白从7.8%降至6.4%。
具体实施方法:
- 早餐选在7:30-8:00之间
- 午餐在12:00-13:00之间
- 晚餐不晚于17:30-18:00
- 餐后可以喝水,但不再进食任何食物
- 餐间水果和零食也要安排在这个时间窗口内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研究发现,这种进食模式不仅有利于血糖控制,还能帮助减重,对心血管健康也有保护作用。
饮食结构对血糖的影响不言而喻,但很多患者往往陷入"少吃就好"的误区。科学的饮食结构应该是以高质量蛋白质为基础,搭配低血糖指数(GI)食物,这样既能稳定血糖,又不会让人感到饥饿和能量不足。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最新研究表明,每餐保证20-30克优质蛋白质摄入,能显著改善餐后血糖反应,减少血糖波动幅度高达40%。
优质蛋白质来源包括:
- 鱼类(深海鱼含有丰富的欧米伽-3脂肪酸)
- 禽肉(去皮鸡胸肉、火鸡肉)
- 豆制品(豆腐、豆浆)
- 蛋类(鸡蛋、鸭蛋)
同时,选择低GI碳水化合物也至关重要:
- 粗粮(燕麦、荞麦、糙米)
- 杂豆(绿豆、红小豆)
- 应季蔬菜(绿叶蔬菜、西兰花、秋葵)
我的门诊患者李女士,48岁,通过这种饮食结构调整,在六个月内将糖化血红蛋白从8.2%降至6.7%,且不需要增加降糖药物剂量。值得一提的是,她的腰围也减少了7厘米。
上述两种方法的组合使用效果更佳。临床数据显示,同时采用这两种方法的患者,血糖达标率比单一方法高出约30%。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2023年发布的指南中也明确提到,生活方式调整是2型糖尿病管理的基石,有时甚至比药物干预更有效。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这些方法虽然有效,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擅自停药。任何治疗方案的调整都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需要个体化的方案。
另外,适度运动也是血糖管理的重要环节。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能提高胰岛素敏感性达25%。推荐的运动包括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等,重要的是保持规律性。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的数据表明,坚持运动的2型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降低约35%,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我们还发现,压力管理对血糖控制也有重要影响。持续的心理压力会导致应激激素分泌增加,进而升高血糖。冥想、深呼吸、太极等放松技巧都有助于稳定血糖。
成功控制2型糖尿病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持之以恒的坚持和科学的方法。通过精准间歇性进食和优化饮食结构这两个简单方法,大多数患者可以实现血糖稳定,甚至恢复到正常范围。
记住,糖尿病管理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短跑。每天的小进步,最终会带来健康状态的大改变。希望本文分享的方法能对您有所帮助,让我们一起努力,战胜糖尿病!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章开头已标注文献来源。本文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寻求线下医师帮助。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参考文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2年版)》《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23年第39卷第5期《间歇性禁食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中华糖尿病杂志》2024年第16卷第2期《优质蛋白质摄入与2型糖尿病管理的相关性研究》《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23年第31卷第11期
空腹血糖 7.0 - 8.0可接受吗?2 型糖尿病血糖标准不一样!
在糖尿病治疗领域,不同年龄段患者的血糖控制标准存在显著差异。对于65岁以上的老年患者,空腹血糖维持在7.0-8.0mmol/L通常属于可接受范围。
《2025年中国老年糖尿病防治指南》明确指出,考虑到老年人普遍存在的胰岛素抵抗加重、β细胞功能减退以及多病共存等特点,其血糖控制目标应适当放宽:
- 空腹血糖:7.0-8.3mmol/L(126-150mg/dL)
- 餐后2小时血糖:≤10.0mmol/L(180mg/dL)
- 糖化血红蛋白(HbA1c):7.0%-8.0%
但这并非绝对,具体标准还需个体化调整:
1、对于预期寿命较长(>10年)且无明显并发症者,可将空腹血糖控制在6.1-7.0mmol/L;
2、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或肾功能不全(eGFR<30ml/min)者,空腹血糖可放宽至8.3-9.0mmol/L。
值得注意的是,临床上常见七八十岁的老年患者过度追求严格控糖,这种做法存在重大隐患:
- 低血糖可诱发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压骤升、心率加快,增加心脑血管事件风险;
- 反复低血糖会损伤脑细胞,加速认知功能衰退;
- 低血糖引起的头晕、乏力显著增加跌倒风险,可能导致严重骨折;
- 夜间低血糖(多见于凌晨2-4点)易被忽视,当睡前血糖<6.0mmol/L时应适当加餐预防。
中医在老年糖尿病管理方面有着独特策略。
对于阴虚燥热型(症见口干多饮、尿频)的患友,可以参考玉泉丸(含葛根、天花粉等)合六味地黄丸加减;针灸胰俞、肺俞、肾俞等穴位;食疗可取麦冬15g 石斛10g代茶饮。
对于气阴两虚型(症见乏力、消瘦)的患友,参考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加黄芪;艾灸足三里、关元穴;食疗可取山药枸杞粥(山药50g 枸杞20g)。
治疗案例解析
以张某某,72岁,糖尿病史15年,空腹血糖7.5mmol/L,HbA1c7.8%,合并高血压。经西医给予达格列净10mg qd;中药则参考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配合足三里艾灸,3个月后血糖稳定,血压控制良好。
李某某,80岁,糖尿病史20年,空腹血糖8.2mmol/L,合并阿尔茨海默病,通过西医二甲双胍500mg bid。中药参考杞菊地黄丸,配合耳穴压豆,6个月后认知功能稳定。
在监测与随访方面,建议老年糖尿病患者每周监测 2~3 次空腹血糖。若空腹血糖>8.5mmol/L需调整用药。若餐后血糖>12mmol/L急需干预。
糖尿病患友要谨记定期检查:
- HbA1c检查:每3个月1次,>8.0%考虑调整方案;
- 肾功能检查:每6个月1次,eGFR<30停用二甲双胍;
- 并发症筛查:每年1次全面评估,(如眼底检查、尿微量白蛋白)。
最后特别要强调的是老年人控糖应以安全为首要原则;避免过度节食和剧烈运动;慎用易致低血糖的药物(如磺脲类);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
糖友们需要做到科学管理血糖,记住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不要盲目追求"正常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