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怎么发现的(糖尿病怎么发现并发症)
医生发现:糖尿病早期不是口渴,而是身上有4种症状,尽早去检查
►
本文1811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张阿姨今年62岁,最近总说自己“没劲儿”,干点活就累得气喘吁吁。家人劝她去医院查查血糖,她却说:“我又不口渴,怎么可能得糖尿病?”
结果一查,空腹血糖超过11mmol/L,已经是糖尿病晚期。她才意识到,之前那些不当回事的小毛病,其实早就埋下了隐患。
很多人以为糖尿病的早期信号一定是口渴、尿多、体重下降,但这三大典型症状往往出现在血糖控制严重失衡时,属于中晚期表现。
真正能抓住早期糖尿病的,是一些更隐蔽但更关键的信号。
很多糖尿病患者在确诊时,胰岛功能已经损伤了一大半。早期症状不典型,是误诊和漏诊的核心原因。
医生提醒:早期糖尿病其实有4个比较容易被忽视的表现,只要你发现其中一个,就该尽早查血糖。
第一种:皮肤发黑、发亮不是脏,是病。
一些中老年人后颈、腋下、大腿根部皮肤突然变黑,而且摸起来发亮又粗糙,这种皮肤变色其实叫黑棘皮病。
它是胰岛素抵抗的表征之一,也就是身体对胰岛素的反应变差,血糖调节失控。这种变化常常出现在糖尿病前期,但很多人当成皮肤脏,洗也洗不掉。
尤其是体重超标、腰围超标的人群,一旦出现这种皮肤变化,糖尿病的风险极高。
第二种:手脚经常发麻、刺痛很多人觉得是颈椎病或腰椎压迫。但如果你查不出骨科问题,又经常手脚麻木、像针扎一样刺痛,很可能是末梢神经出了问题。
这其实是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早期表现,临床上大量患者在血糖超标的前几年就会出现。
特别是晚上睡觉时更严重,从脚趾开始向上蔓延,这种“袜套式”麻木感,典型又危险。
糖尿病会降低身体的免疫力,最早影响的就是皮肤和泌尿系统。
如果你经常出现皮肤癣、脚气反复、尿频尿急但又查不出细菌感染,就要警惕了。因为高血糖会破坏免疫屏障,让细菌和真菌更容易“钻空子”。
有些女性糖尿病患者,甚至是因为反复阴道炎才被查出血糖异常的。
第四种:视力忽明忽暗,看东西模糊糖尿病可以在早期损伤眼底血管,尤其是引起玻璃体水肿和视网膜微血管病变。
很多患者最开始只是觉得眼睛干、眼花,看近看远都不太清楚,但并不会感到疼痛,也没有红肿流泪。
这时候去眼科查不出结膜炎或青光眼,就要考虑查血糖。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导致成年人失明的第一大原因,早期发现就能控制,晚期不可逆。
我们在临床上经常遇到类似张阿姨这样的患者,发病早、发现晚,最后拖进并发症。
这不仅仅是对健康的损耗,更是对生活质量的严重打击。
所以,别再等到口渴了才去查血糖,这些早期信号,才是你应该重视的第一道防线。
不是只有胖人才会得。
现代研究发现,“瘦人糖尿病”越来越多。他们往往肌肉量少,内脏脂肪高,胰岛素敏感度差。
以下人群属于糖尿病高风险群体,建议每年定期查血糖:
有糖尿病家族史;
BMI超过24,或腰围男性>90cm、女性>85cm;
年龄超过45岁;
经常熬夜、饮食结构偏精细碳水;
有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病史。
别只想着喝点苦瓜水、吃点保健品。这些方法效果极其有限,而且没有经过严格验证。
真正有效的,是这3件事:
1. 控制饮食结构
不是不吃糖,而是要减少精制碳水摄入,比如白米饭、白面包、甜食。
增加膳食纤维和蛋白质比例,比如糙米、燕麦、豆类、鱼肉和蛋。
2. 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
你不需要跑马拉松。快走、游泳、骑车都可以,关键是坚持。
运动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是逆转糖尿病前期的核心方式。
3. 定期检测血糖 胰岛功能
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三项都要查。
尤其是糖化血红蛋白,能反映过去2~3个月平均血糖水平,是最稳定的指标。
对于高风险人群,建议每年查一次,有症状者则需更频繁随访。
肾衰竭、失明、截肢、心梗、脑梗……这些都不是吓唬人,而是真实存在的终末结果。
我们能做的,是尽早发现、尽早干预。
不要再等到渴了、瘦了、尿多了,才意识到血糖出了问题。那时,可能已经晚了。
任何一个身体的异常信号,都是身体给你的提示。听懂了,就能提前防住一场大病。
参考资料:
① 王琳.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与胰岛素抵抗分析[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21, 41(6): 467-472.
② 刘静. 糖尿病前期的早期识别及干预措施[J]. 中华全科医学, 2022, 20(9): 1577-1580.
③ 陈志明. 糖尿病神经病变的早期识别与诊治进展[J].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0, 12(4): 234-237.
健康我来说|糖尿病最早是如何被发现的?
11月14日是联合国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了解风险,了解应对”。新华社特邀糖尿病专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科普糖尿病知识。
记者:高菲菲 王伟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一亿多的国人是如何惹上糖尿病的?医生一文解释清楚
根据最新的数据统计,我国18岁以上人群的糖尿病患病率超过了10%,也就是说每10个成年人之中,至少有1位就是糖尿病患者,如果按照这个比例来计算的话,我国的糖尿病人数是超过1亿人的。
可能大家会觉得奇怪,这1亿多的国人是如何惹上糖尿病的?为何在建国初期糖尿病患者没有现在多呢?今天医者良言好好跟您聊一聊这个问题,具体的总结如下。
1.我国的人均寿命延长了:在古代,由于医疗水平不发达,而且卫生条件也不好,所以人均寿命比较低,大约在30岁左右。即便是进入了中华民国,人均寿命也仅仅在35岁左右。
建国以后,国人的人均寿命有了明显的提高,在1957年人均寿命达到57岁,1981年的时候人均寿命达到了68岁,而2017年的时候人均寿命达到了77岁。
可能大家对于上述的数据表示怀疑,如果有不信服的,可以去查阅相关的资料。
我国有一句话俗语,即七十古来稀,稀就是稀少的意思,但是现在放眼望去,7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量也不少见了!
与此同时,我国已经进入了人口老龄化,国家为此还放开了三胎。人口老龄化就意味着老年人人数比较多,而年龄本身就是糖尿病的高危因素。
之前有一个观点认为人一辈子分泌的胰岛素是有限度的,只要人活的足够长,必然都会得糖尿病的,这个观点虽然不全正确,但是却有一定的道理。
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的各项机能也是下降的。我们都知道,胰岛素是人体内降低血糖的唯一物质,老年人的器官或者组织的功能都有一定的退化,这样的话胰岛素的分泌量肯定就会相对减少,自然人就无法维持正常的血糖了。
2.肥胖人群的数量增加:在古代的时候,物资匮乏,很多人都在为温饱发愁,这种环境下肥胖的人群肯定是不多的。但是进入21世纪以来,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只要努力,就很容易解决掉温饱问题。
大家的温饱问题解决以后,就都在追求吃的好。很多人都过过苦日子,一旦生活条件提高以后,就开始了大鱼大肉。
与此同时,我们现在的食物都是精制的,而且食物的能量也比过去高,再加上运动量减少,所以肥胖人群的增加也就不足为怪。
大量的调查发现肥胖的人得糖尿病的风险显著高于正常人,这个现象从科学的角度也是能够解释地通。
对于肥胖者来说,他们普遍存在着胰岛素抵抗。胰岛素要发挥降低血糖的作用,就必须要和胰岛素受体结合才行,胰岛素受体和胰岛素的关系我们可以理解为古代调兵遣将的虎符。
胰岛素抵抗主要是指胰岛素受体对胰岛素不敏感了,为了维持正常的血糖,人体就不得不分泌更多的胰岛素。
需要注意一点,分泌的胰岛素增多就相当于让胰岛细胞加班工作。可能一两天的加班,胰岛细胞还能承受,但是长期超负荷工作,胰岛细胞也会有累死的一天。当胰岛细胞累死到一定程度,分泌的胰岛素不足,就无法维持正常的血糖了,这个时候自然就会引起糖尿病。
3.摄入的碳水化合物增加:不得不说,现代人的饮食和过去相比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较显著的就是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增加。
现在我们吃的很多食物的糖分都比较高,比如饭店做的饭、喝的饮料、水果、零食等。这就算了,而且由于我们的饮食太过于精细,所以这些食物对于血糖的影响也是比较大的。
一个人从正常到糖尿病是需要过程的,即糖代谢功能逐渐变差的过程,主要包括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两大状态。
大量的调查发现,摄入的碳水化合物太多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碳水化合物都会对糖类的代谢造成不良的影响。
一般来说,如果经常吃升糖指数高的食物,那糖尿病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升糖指数这个词语主要是用来表示食物对血糖影响大小的一个量,升糖指数越高,食物对于血糖的影响也就越大。
升糖指数比较高的食物包括果汁、含糖饮料、葡萄、稀饭、蜂蜜、炸薯条、爆米花等。一般来说,越精细的食物,其升糖指数也就越大;食物的糊化程度越高,升糖指数也越大;水果的成熟度越高,升糖指数也是在升高的。
通过上面的介绍,想必大家应该能看出,我们吃的很多食物的升糖指数都是偏高的,长期保持这种生活模式,胰岛细胞休息的不够,自然也就容易得糖尿病了。
4.运动量不足和熬夜:我有一个亲戚,他糖尿病20多年了,平时的时候他不注意控制饮食,但是由于每天干很多活,也按时服用降糖药,所以血糖控制的一直很好,而且也没有并发症。
说到这里,我并不是让糖尿病患者不控制饮食,而是为了说明运动对于控制血糖的重要意义。主流的观点认为,运动依然是控制血糖的重要的一个方式,大家可以坚持一段时间,相信定会取得不错的效果。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大家都很忙,所以不少人没有太多的时间去锻炼身体,这就使得很多人的运动量不足。运动量不足,摄入的碳水化合物无法被消耗完,长期下来容易造成糖耐量降低,最终形成糖尿病。
还有一点,现在的人都喜欢熬夜,殊不知这样也会增加糖尿病的风险。我们该睡觉的时候不睡,这样的话会打破生物钟,造成内分泌紊乱,进而会影响胰岛素的分泌。胰岛素分泌少了以后,自然就会引起血糖升高。
我是医者良言,致力于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享健康知识,做你身边的健康小助手,如果觉得写得还不错,对你有益,就点个赞,转发给你身边有同样需求的人,让更多的人受益吧!